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沒事就念誦心經可以嗎?

沒事就念誦心經可以嗎?

望菩薩,久行般若深處,見五蘊皆空,壹切苦盡。佛教遺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思考和認識也是如此。舍利子,沒錯。

諸法皆空,不生不滅,不汙不凈,不增不減,故氣無色,無思無知,無目。

耳,鼻,舌,身,心,無色體,味,觸,無視覺,乃至無意識世界,無明,無明,

就算沒有老,也沒有老。無苦則道毀,無智則無所得,故無所得。菩薩,

按般若波羅蜜多,原因很多,心不在道。沒有阻礙,沒有恐怖,遠離顛倒的夢,什麽涅槃。

第三界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三益三菩提。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也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的咒。能擺脫壹切磨難,也是真的。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

波羅蜜咒。也就是說,咒曰:

揭露真相,波洛揭示真相,波洛揭示真相,菩薩偉大。

心經的書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括號中的“摩訶”見余的譯文。‘摩訶’意味著三個方面:偉大、富足、非凡的勝利。意思很多,但往往不會翻。“大”不是尺寸大,也就是說這個道理極其透徹,完全脫離了我們世俗的相對概念。這是絕對的大,不是對比。這個爐子比房子大,說房子大,其實比樓房小。世界上沒有大小,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是相對的,這個大不是比較的,是絕對的,‘多’和‘勝’也是如此。

般若也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訶般若變成大智慧,很勉強。因為翻譯成我們的話就是不足的意思,翻譯成智慧很容易和中文的智慧壹詞混淆。我們常說的智慧就是聰明,然後就變成聰明了。這個世界上的小聰明變成了智慧?相反,世間智慧是我們學佛的八大障礙之壹,和聾啞人、盲人的心理疾病壹樣,成了學佛的障礙!這種混亂失去了原文的意義。經典中的智慧是壹種關於如何認識現實,如何進入現實的智慧。現實是什麽,我能理解;我不僅能理解,還能證明。也可以說,實相是佛的知識。所以《Hokkekyo》說:“十方如來,只因壹件大事而出現於世。”只是為了壹個大事件,壹個大因緣,所以才出現在世界上。上來就是顯佛識,就是向眾生顯佛識,宣佛識。眾生聽到這些啟示,就會開悟,明白佛所知,入佛,就會簽到作證。眾生皆常人所知,那麽大事的起因是什麽呢?告訴我們佛的知識是什麽,我們會從我們的知識中逐漸改變:有的快,有的慢,快是驟法,慢是漸法,拋棄我們原有的知識,用佛的知識代替。什麽是般若?就是這樣的智慧,妳才能明白、理解、體悟佛的知識是什麽,然後妳才能去做,去確認佛的知識。說白了,佛祖的思想(當然佛祖也沒想,這是比喻)就成了妳的思想。不勉強,這個東西就像跟著壹個領導,把領導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那麽妳就會自然而然地,忠實地接受領導的領導。現在比這個例子更進壹步的是知道和看到。佛所知,佛所見,把佛的知識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佛祖知道我們擁有什麽,但是現在我們迷茫了,所以我們成了眾生。般若就是這樣壹種智慧,不是壹般的智慧。妳能得諾貝爾獎,妳能寫出多少好的文學作品不是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有三層含義:(1)實相般若,(2)觀相般若,(3)文字般若。(1)實相般若是觀照和寫作的本體。實相不是相,不是相,不是相,不是相,不是相,不是相,不是相,從不離開壹切虛幻的相。但身非空,滿身各種法,有恒沙等性德妙用。六度壹萬招,都是造化弄人。(2)真實地觀察般若,照亮了還是寂靜。(3)字面般若波羅蜜多如實地表現了本體和反映。以上三者是壹體的,現實是反映和寫作的主體,反映以現實為基礎,寫作與表達是壹樣的。學者從通用詞入手,加以應用。壹旦他們意識到這壹點,他們就進入了現實。實為體,言為相,觀為用。

‘波羅蜜多’是梵語。可以翻譯成‘到彼岸’和‘度’(即六度)。生死難,此生變得人道。不信佛的人,下輩子保護自己也不容易。如果妳是儒家,仁、義、禮、智、信,都是足夠的;還是守佛道五戒。如果達不到這個程度,妳就會丟掉性命。很少有人信佛。仁、義、禮、智、信,也是難得的人。既然是稀有的,也就是說來世能成為人的人是稀有的,所以很苦。變成猛獸掉湯的螃蟹在鍋裏被活活蒸熟了。像雞、豬和羊這樣的動物必須被殺死。而兒孫註定是要被人吃掉的。誰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吃掉,但是豬在劫難逃。變成鬼更苦。鬼比動物更苦。它們有很大的喉嚨和腹部,不能吃也不能喝。重罪鬼判地獄,那裏的鬼極其苦,壹天死上千次。在這六種方式中,修羅是最好的。阿修羅聰明、能幹、有魔力。但是他不純潔,很壞,他嫉妒。另壹種是皈依佛法做護法就好。還有壹種是對釋迦牟尼佛的嫉妒,總想滅了它,怕人們皈依釋迦牟尼佛,減少自己的群眾。這種阿修羅嫉妒障礙,破壞佛教,死後下地獄。六道之最高者為天,外道欲升天,猶在六道之中。異端者視升天為解脫,佛教視升天為墮落。因為妳本來就是佛,妳現在上了天,妳沒有修六道。有壹天妳會轉向三條邪路,這是很可悲的。妳不能以為所有的問題都被眼前的幸福解決了。妳在走出六道之前,遲早會變成豬,狗,地獄,所以妳在六道中也是壹樣的墮落。這是海岸。(指生死輪中的六大司)。諸佛以大智慧勇敢修行,覺悟正道,永遠遠離苦樂,進入涅槃。這是彼岸。壹切都是沈默的,當妳沈默的時候,妳得到了真正的快樂。所以佛菩薩常與我歡喜,所以涅槃是彼岸。中遊是擔憂流。為什麽過不去?如果妳有沒完沒了的煩惱,妳就過不去。如果妳能跨過這些煩惱,妳就到達了彼岸。在彼岸,從生死的彼岸到沒有生命的彼岸,不會有滅絕,快樂幸福,快樂圓滿的境界叫彼岸。‘波羅蜜多’原直譯為‘到彼岸’,現在譯為‘到彼岸’。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對彼岸意味著大智慧。

'心',經文中的'心'字有兩層意思:壹是中心的意思,心是重要的,是核心。佛說般若二十二年,佛說四十九年。用了差不多壹半的時間,可見般若的重要性。經上說:‘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盲,般若是導(雲般若是旨)。《般若經》很多,《大乘經》有600卷,而這部經最短也只有200多字,就像《般若經》裏的心,是中心、核心、心的意思。比如壹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心。大乘佛教是壹切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故稱心經。兩者中,心指的是人的真心,每個人都有壹顆真心,只是我們現在擁有的都被假心所掩蓋。現在我是個傻瓜,不是真正的我。我們現在不是真實的,我們被騙了。我們的誠意,釋迦牟尼佛成佛那壹刻說:‘厲害!太神奇了!壹切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和德行。“任何眾生,不只是在座的妳我,任何人,像壹只飛來飛去的蒼蠅,壹只小小的螞蟻,甚至地獄裏的鬼,都有和佛壹樣的智慧和德行。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擁有如來智慧和美德的心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就是我們的精彩和真誠。這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信仰和基礎。相信妳的心。這是釋迦牟尼佛成佛後說的第壹句話。這句話妳不信。雖然妳可以相信佛陀說的其他話,但妳根本不信,只信壹些枝葉。相信這顆心。佛陀接著說,‘不能用妄想和執著來證明。’我們有此心,妳為什麽沒有佛那麽大的功德和神通?因為妄想和執著,我束縛了自己,所以無法證明。所以我們所有的經典,壹方面表現出這種真誠,喚回妳的初心;壹方面幫助妳掃除這些謬誤,擺脫所有這些謬誤。妳所擁有的,自然會顯現出來,所以和道家不同。道家叫九轉煉丹,煉丹,修嬰,壹次又壹次的屍檢,去修復什麽東西,證明什麽東西。佛教的意思是我們是,眾生都只是錯,只是睡著了,做夢了,顛倒了。妳把夢弄醒,把妳弄醒,妳壹醒就結束了。“如夢泡沫”,夢裏被老虎吃了,沒必要找人幫忙打虎。只要叫醒妳,妳就沒事了。沒有老虎!就是這麽回事。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都有自己的意圖,我們就是這麽修行的。我們並沒有真正趕走老虎。為什麽要把老虎趕走?老虎是虛幻的。妳的夢裏只有老虎。當妳醒來時,妳明白那是壹個夢。所以這是般若之心,指的是我們的真心。

《金剛經》中“心”字的意思是“應住無蔽”、“應住清凈心”、“應住無蔽”。《關經》裏說‘是心造佛,心即是佛’。上面兩部經典中的‘心’字,就是這部經典標題中的‘心’字。胡藝大師在《釋心經》中說:“這直接指的是我們以前關於引入我們的心的想法,即三般若”。既然我們現在的心念是三般若波羅蜜多,說明所有的般若波羅蜜多經典和壹個大藏經,無非是顯示人自己的心念。《心經》是壹部大藏經的核心,所以直接叫《心經》。大師還說,‘現實是普遍的.....以前的想法就是現實。遵守般若...這樣以前的想法就是現實。這些詞是通用的...這表明之前的想法是現實。是故心是三般若,三般若是壹心。此理,常然不可改,故名景。“大師的啟示是精妙的。華嚴經曰:‘心、佛、眾生無分別。所以,當人心與佛心無異時,若能達到當下,便是實相,即達到當下,其心即佛心,兩者並無分別。如果他們能到達現在,他們就是現實。如果能觀察到前面的思想,雖然是水面上的波浪,但是滿滿的波浪都是水。如果有動態的思想,現實是什麽?這是觀察般若。字面的般若波羅蜜多,只示本體和用法,示現念為實相。

景。“經”是通稱,“般若波羅蜜多”是本書特有的名稱,稱為別名。經典的含義是壹致的和不變的方法。通古今(貫),取萬物(照),此理常然(常),永為法(法)。可見題目概括了其中的深意。古語有雲:‘智者見經,知其意也。智者見經,便知經的全部意義。

第四,經文

觀世音菩薩是觀音菩薩。這是大士的兩個名字。“普門品”就是觀世音菩薩,就像觀世音菩薩尋求拯救她的苦難壹樣。昨天,壹個核電站的朋友來了。他的母親對佛教非常虔誠,經常讀觀音。他駕駛飛機時突然遇到了障礙。當他遇到危險的時候,他聽到有人告訴他妳應該怎麽做。他照做了,安全著陸。所以觀音菩薩慈悲慈悲,庇護我們壹切苦難眾生。這個人的母親念觀音菩薩,得到了觀音大師的被子。只要念觀音菩薩的名字,功德就不可思議。平時怕不念佛的人,到了緊急時刻臨時為佛腳臨時抱佛腳會有用的。只要妳肯讀,就會有明顯的感應。我們有個同學在蓮花精舍。他是留學生,從美國回來不久就結婚了。有壹次坐飛機,感覺今天飛機很不穩。過了壹會兒,我看到飛行員從駕駛艙門出來,向大家宣布:‘今天飛機的機械出了故障,我沒有能力讓飛機到達目的地。所以還是自己決定吧!想跳傘就跳傘,想幹嘛就幹嘛。簡而言之,我別無選擇。”說完後,他回到了自己的駕駛艙。全艙的人聽到第壹聲都很驚訝,但他們的思想還沒轉過彎來。他們思想壹轉,就哭,生命危在旦夕。這位留學生說,當時第壹個想法是知道危險,但他想的不是怕死。首先想到的是新婚的愛人和孩子。我死後他們該怎麽辦?剛結婚,孩子還小。先動這個念頭再動是什麽?他突然想到,難道我們中國沒有菩薩嗎?當時他的思想活動是這樣的。當他聽到這些的時候,他知道他要死了。起初,他以為妻子和孩子都很窮。然後他想到中國有菩薩,他就想起了觀音菩薩。雖然他不相信,但這種學校裏的決壹死戰的讀書,在佛堂裏往往比平時更認真。只是壹顆求助的心,讀吧!讀吧!他看到觀音出現了。他喊道,“大家別哭了。哭是沒有用的。他說他所看到的:‘我見過觀音菩薩,我斷定有。大家壹起來讀吧。這時候大家就想,沒有別的辦法,沒有別的辦法,那就念吧!於是整個船艙都在讀,讀啊讀,大家都不知道過了多久。我壹直專註於此。我讀書很真誠,很專壹,很自然。我漸漸覺得飛機很穩定,很平靜,很平靜。大家都閉上眼睛不知道。他們只是全心全意的讀。突然,接機的人開門來接他們。我們到了!飛機著陸了,每個人都欣喜若狂。駕駛艙門打不開,別人打開駕駛艙,看到飛行員昏迷不醒,身上穿的飛行服汗津津的。當然,有醫生進行了急救。他睜開眼睛的第壹句話,‘妳問後艙的人幹什麽?我今天絕對不可能讓飛機著陸。我想知道他們做了什麽。“機場工作人員問客人,‘妳在後面做什麽?’他們說:‘我們想的是菩薩。’觀世音菩薩求聲救苦,所以大乘無量壽經上說,‘若有急難恐怖,皈依觀世音菩薩,即解脫’。很多很多證明,有很多東西甚至超越了古代觀音靈感錄。知道的很多,但是沒時間寫,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寫下來,我可以寫厚厚的壹本書,很直接,不是道聽途說。

這本書裏學者的名字叫‘觀自在’,意思是觀般若自在。而且,妳在看什麽?以前的老師夏老說,‘妳看看妳自己,妳的身體是不是在克己?那是假的。所以觀真我就是觀自性,自己家的主人在不在,管不在,有沒有被虛心欺騙。石霞補充道:“如果妳不知道如何看待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否舒服,妳就不能被認為是壹個引薦者。”。‘菩薩’的全稱是菩薩。菩提是意識,薩禪是有情,合在壹起就是有情。把菩薩簡化成菩薩。所以當妳看到這個名字,妳就知道不僅利己更利他,而且它不是利己。胡藝大師說:“智慧和行為是自我滿足的,而智慧和宣傳是利他和普遍的,因此得名菩薩。”這就是會般若波羅蜜多的人。

如前所述,法會上,釋迦牟尼佛坐定,觀音菩薩也深修般若波羅蜜多。“深”是深度的深度。加個‘申’字,不同於小乘(天臺宗指大小交通工具銜接的方式)所能修習的俗套,而是只有大乘才能理解的俗套。只有大乘行人可以信賴和追隨,故稱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深般若時,‘見五蘊皆空’。‘照片’是觀般若的照片。“積累”的意思是包含和掩蓋。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每個人都有佛性,為什麽佛性沒有顯現出來?就是因為這五樣東西被掩蓋了。五行是色、受、思、行、知。顏色是物質方面。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感覺到的和頭腦想到的都是顏色。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扇子,看到壹些東西,這就是色彩的含義。我們壹看到它,我們的大腦就會接收到它。心起著接受的作用,去接受快樂境界(接受),痛苦境界(受苦),不快樂境界(放棄)。想象是心靈與外界接觸時產生的各種認識、聯想、綜合、分析等思想。而我們執著於這種想法,想著動就是行的意義。知識是指我們可以互相識別,比如上面提到的風扇旋轉聲。人壹開始只是聽到聲音,後來才知道是聲音,這是耳朵知識;同時也可以理解為這是風扇轉動發出的聲音,是意識;意識是告別,這個他念是連續的,像壹條長流的水,前後的波浪不斷翻滾,這叫線積。所以,線的意義就是移流。至於言外之意,聽著悅耳的聲音會開心,聽著刺耳的聲音會煩惱,所以以受為義。而思想、行動、知識都是屬於心的,因為無論是頭腦還是身體,心中都有更多的障礙。所以五個內涵中,四個都是關於心靈的,都是關於精神的,只有壹個色彩內涵是關於物質方面的。所有的五行涵蓋了我們的本性,是理解和真誠的障礙。

‘根據’,無心叫根據,有心叫思考。我們也讀心經,也可以講學。法師也可以說五蘊皆空,但他並沒有受盡磨難。因為他沒有拍照,他的意思是思考;觀音菩薩是照片,能看出五蘊皆空。拍照就是離開我們的妄想,像對著鏡子看東西壹樣,清晰明了,沒有為妳拍錯壹根頭發,沒有任何不適。但鏡子沒有分別,沒有愛恨,也沒有痕跡。如果拍了底片的照片,再按就不行了,會留下痕跡。再拍壹張,就重了,毀了。沒有鏡子這種東西。妳看壹千遍壹萬遍,壹點都不會錯。他不是故意的。妳這頭大象,妳的東西不來,它也不會來接妳。東西離開後,不會馬上留下痕跡。這就是它沒有選擇,沒有愛與恨;不代表白人會多占妳便宜,黑人不會占妳便宜。沒什麽區別。是無意的,無意的,所以很清楚,這叫壹張照片。即觀般若。觀音菩薩‘見五蘊皆空’,胡藝大師說:‘五蘊皆空虛,四句皆離,名空’。換句話說,五蘊無壹不是空、假、中和。五蘊皆空是空真,但有五個假名,是假真。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道。所以他們就留下了“是”“不是”“不-不-不-不”“不-不-不-不”這四句話。他們既然離開了四句,自然不會陷入錯誤。現在勉強稱之為空虛。其實應該說是第壹個虛的意思。

要‘忍受壹切苦難’,苦難就是痛苦,厄就是貧窮和疾病。有各種各樣的艱辛。基本上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生下來就苦,剛出生和剛出生都苦。這就是苦。年紀大了,跟老人說話就要抱怨。美國人說孩子像在天堂,老人像在監獄。我這裏難受,那裏疼,這裏疼,吃不下飯,聽不進去,走不動,連腦子都不行了。年輕時享受的很多東西,現在都享受不到了。總是很痛苦。不用說,死亡是壹件痛苦的事情。我覺得很可怕,也就是說,死亡是最可怕的。佛說:像活烏龜,妳剝開它的殼;壹頭活牛,妳把它剝下來。人死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生病也是。直到妳生病了,妳才知道健康是不朽的。可見生病的時候不是不死而是受罪。除了生老病死的苦,還有會苦的怨。這個人就是對我有意見,也沒辦法。他只是相遇在壹起,或者成為妳的上級,或者妳的朋友,妳的鄰居,甚至成為妳的家人。為什麽有的人會離婚?這是壹場怨天尤人的會面,和別人相處的很好。這兩個人非要吵架,怨恨和仇恨相遇,是壹件很苦的事。有些人壹輩子互相討厭,遇到的卻是不如意。到處都是人事問題,很苦惱,很苦。這是八種苦中的壹種,‘怨仇必遇’,彼此相恨,相見恨晚。有些人最好不要見面,天天見面,挑毛病。這是怨恨與仇恨的相遇,人生難免。當我們知道這壹點時,我們會很平靜。“愛情離別”又是壹次辛酸的經歷。妳最喜歡,但妳最愛的人必須離開。那麽,妳將何去何從,死亡離別當然是最後壹次,但每個人都會遇到生離死別的情況,相愛的人必須離開。不管妳是誰,總會有壹件事是妳求之不得的,比如成吉思汗,他的武功那麽厲害,打敗了所有的敵人,卻還是求之不得。他想求長生,找了多少道士,最後得出壹個結論,不可能死。求之不得,終有所得。壹個根本的苦是‘五行旺’,這五樣東西,受欲、行、識的影響,把妳罩住了,旺到妳的精微、誠不能顯露,所以妳有煩惱,這就是苦的根源。所以叫八苦八苦。

關子菩薩到彼岸修持大智慧時,以般若妙慧的智慧觀五蘊。身空時,不是空,而是首義。所以“壹切苦”使人的身心脫離生死兩苦因緣果,也使全法界眾生共享生死苦因緣果(按《心經》解釋)。第壹臺機器聽到這個很難相信。信生死易,法界眾生如何共生死?要知道,菩薩心是心、佛、眾生的區別。妳修耳根,就會得到兩種非凡的勝利,就是妳和世間壹切佛壹樣,妳和世間壹切眾生壹樣,證明妳有三顆無差別的本心,妳自己的心和壹切眾生沒有分別。所以生死生於己心,眾生同生共死。般若難念,此為波羅蜜多。

三部翻譯中,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人應該如何修行?他問了壹個問題。看到菩薩回答了舍利子提出的問題,就先叫了自己的名字,舍利子。因為關鍵是‘見五蘊皆空’,所以要先說五蘊,五蘊皆空。五蘊之首是色,色被思維和認識稱為五蘊。五蘊之中,顏色是最難理解的。顏色是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這種能感覺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現在聽到‘色即是空’就聽不懂了。很明顯,有壹個風扇在旋轉,可以看出來。有壹股風吹在自己身上。顯然是有的。為什麽是空的?這就是眾生顛倒的地方。風扇在這裏,但當身體是空的。雖然在這裏,卻是空的。不僅是佛教,就連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物質是由於人的幻覺。’愛因斯坦補充道:“宇宙中只有壹個場。”磁有磁場,電有電場。現在上海交大已經證實,人體是有場的,人體可以形成場,就像空間中的磁鐵壹樣。如果要把廢鐵拿回去重化處理,就要用電磁鐵把收到的廢鐵吸很多,鐵就被吸上來了,這樣就把鐵挑出來了。鐵為什麽能挑出來?因為有磁場。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宇宙中只有兩樣東西:場和物質。’在底部,他補充道:‘實際上只有壹個場,物質只是場中場強極高(特別強的能量)的地方。’所以否定了目前人類頭腦中物質存在的認識。看所有的物體,不過是氫、氧等100多種元素結合形成千變萬化的物質。所有的原子都只是帶負電的電子,帶正電的質子和中子。所有這些粒子都有二重性,壹個是波動性,聲音有聲波,光有光波,無線電有無線電波。那麽為什麽我們能收到廣播和電視呢?是通過電磁波。發射臺向我們發射攜帶程序的電磁波。在我們的小房間裏,可以看到全世界的節目,都是電磁波引起的。妳抓不到浪,看不到浪,聞不到浪,壹點物質性都沒有,但是作用很大。它向妳展示了千裏之外的足球決賽。另壹個是粒度,就是能量集中的地方叫顆粒。那就沒有什麽叫物質了。現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僅是佛教徒的語言,也是科學家的語言。在高級實驗中,妳可以通過打破粒子得到比電子小幾萬倍的東西。在實驗過程中,妳把它們密封起來。有時候有些‘孩子’會突然消失,變得空無壹物,而另壹些則可以在空氣中誕生。宏觀的世界宇宙也證明了有的天體在坍縮,有的天體在重生。妳可以由空變有,也可以由有變空。所以我們從現代科學上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過去容易多了。以前,我們總以為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怎麽說是空的,其實在體內的時候就是空的。這些是木頭,木頭只是壹種元素,元素只是電子,質子,中子。電子、質子、中子只是二元性。二元性是波和能量。沒有叫木頭的東西。木頭沒了,木頭空了。這是壹種金屬,金屬還是壹樣的。它只是電子、質子和中子。它有雙重性,有波動性,有能量,這個金屬的概念沒有了。所以近代第壹流的科學家都在研究佛教。壹個是從佛教中找到壹些對科研方向的啟發,壹個是找到他們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壹些新現象。他們覺得不可思議,突破了科學領域。現有的科學定律無法解釋現在科學實驗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們想從佛經中找到壹些靈感,得到壹個解釋。這是壹個全新的局面,所以我常說:這是世界文化大飛躍的前夜。同時,計算機的發明解放了人腦的勞動。當年瓦特發明蒸汽機代替人的體力,導致了工業革命。現在,計算機可以代替人的腦力勞動。電腦可以幫妳查資料,幫妳計算。我寫了壹本書,把簡體字翻譯成繁體字很麻煩。通過電腦翻譯會很快。電腦可以代替人們的腦力勞動,人們可以做其他事情。這是壹個偉大的時代。

我們也回到‘色即是空’,這個地方從科學上講,事物就是單純的波動和函數。能量就是行動,不是什麽都沒有,有這種運動。再比如,這個實驗誰都可以做。今晚回到家,妳關掉所有的燈,點上壹根香,旋轉香,妳會看到壹個明亮的圓圈出來。如果妳轉動數字8,就會出現壹個數字8。以前表演節目的時候,點燃火柴棍就能出現各種各樣的花。這些東西在哪裏可以找到?但是妳看到這些東西。真的,只是壹個燃著的香爐,壹個點,在動。所以佛陀說,所有這些物質都像旋轉的火輪,壹個火在旋轉,變成了輪子。其實沒有這個輪子。所以這只是壹件事的動態階段。既然我們都在動,那就不要認為桌子是靜止的,桌子上的每壹個小原子都在動,原子裏的電子都在動,忙到在那裏動。桌子本身也在移動。我們在哪裏?妳我也在動,有詩曰:‘席地而坐,日行八萬裏。’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轉,轉啊轉。範多裏,妳在移動,桌子在移動,它每天移動80000英裏。地球自轉壹周八萬度,地球圍繞太陽轉。太陽也在繞著它的中心轉,這個中心也在繞著它的中心轉。我不知道去哪裏找頭。現實是無窮無盡的,萬物都在動,本來什麽都沒有,只是在動,動中有情。壹柱香移出圓圈。沒有這個圓,那它就是壹個圓的錯覺。這可以解釋‘色即是空’。

況且這些都是命中註定的,有各種條件。這些條件綜合起來就形成了這樣壹個東西。比如水因為有風在吹,水面上就產生了波浪。波的出現是因為有水有風,它沒有固定的‘自我’。風止住了波浪,波浪回到了水中。這個比喻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首義,中道,原妙至誠。波代表顏色。水波產生於水,表示‘空即是色’,水波回歸於水,表示‘色即是空’。

為什麽要重復四句‘性是空的’有壹個解釋:第壹句是寫給普通人的。因為普通人執著於這些物質的東西是真實的,所以告訴妳也是虛的。去掉這麽執著的妳。如果小乘證空,他就執著空,空就成了妳執著的東西,空和色是壹樣的,所以說空就是色。第三句和第四句,兩句都是全盲,是給菩薩的。菩薩就是這樣。這壹切本來就是唯壹的路,所以“維摩詰經典”指向了唯壹的路。我們把色和空看成兩個對立的東西。是色就不能空,空了就不能色。這就是形式邏輯。菩薩和清,色空。

既然色彩產生的是空的,眼睛接受的是空的,而接受是不存在的,由此產生的假設也是虛幻的,那麽表示思想流動的線條也是虛幻的,說再見的人當然也是虛幻的。‘色’字破了,下面的都破了。故‘思與知也’。這是凝練的筆法,不然大家都有四句話:收是空,空是收,收不是異,空不是異。直到知,知即空,空即知,知不異,空不異。“都壹樣”概括了很多話。

都說五蘊皆空,但妳不能有斷觀。消除這些相,恰恰是原初相的顯現。比如妳去故宮博物院參觀,這裏的很多裝置都是金子做的,我會告訴妳:這些東西都壹樣,都是金子做的。這句話沒錯。我還告訴妳,這是壹座塔,壹尊佛像,壹個黃金做的祭壇,各不相同。當然,這種說法也沒錯。我剛才也說了同樣的話,但現在我說的不壹樣了。

  • 上一篇:關於黃河怪魚的傳說
  • 下一篇:珍惜時間,讀後感600字左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