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內,會有很多價值連城的文物,而在我國最著名的博物館就是故宮博物館了,故宮博物館不僅有悠長的歷史,還有很多稀缺的文物,而有壹個河南小夥挖到19件文物,全部捐給故宮,之後故宮獎勵他8000元,後來他遇到困難故宮又給了10萬,那麽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位河南小夥名叫何剛,是壹位普通的農民,他的家庭條件壹般,平時以幹農活為生,但是1985年發生的壹件事,打破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
那壹年何剛在收獲完大豆後,為了給家庭增加額外的收入,他想要做壹些豆腐去賣。於是他就在家裏的院子搭建了壹個石磨,但在他在挖的過程中發現了壹個水缸,而這個水缸的挖掘也是很容易,將水缸挖出來之後,何剛發現裏面有許多精美的銀器文物,後經過計算壹***有19件。而這個時候他才反應過來,自己發現了古代富人家用來裝寶藏的水缸。
在發現這些文物後,淳樸的何剛並沒有想把這些文物私藏起來,於是他很快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村支書。知道這個事情後的村支書也非常驚訝,那時的人們很淳樸,雖然知道文物交給國家會受到很好的保護,但是他們當時並沒有找到有關的部門。後來經過多次討論和思考,村支書找到在故宮博物院警衛隊工作的人員,然後叫上了另壹位好友壹起護送這些文物到北京。
而他們要送到的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置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近代的故宮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同時它也是中國燦爛文化的展示,故宮的裏邊文物的大部分來源於清朝。也是世界三大宮殿之壹。
因為當時的交通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從河南到北京需要輾轉多次,乘坐多次車輛,時間也非常久。他們之前都沒有出過遠門,所以沒什麽經驗,而那時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文物的具體價值,所以他們非常的小心,之後他們在路上壹點都不敢懈怠,輪班守著這些文物,他們也因為這樣沒有休息好。
來到故宮博物館之後,他們才敢徹底放松,故宮專家看到他們帶來的這些文物後,非常的激動和高興,後經過鑒定這些文物是元朝的銀器,而且這些銀器非常的精美,並且保存得十分完整,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國寶級別的文物。因為當時的故宮博物館壹直缺少元朝的銀器,而何剛帶來的這19件文物,正好填補上了這塊空缺。
元代的金銀器承傳了宋代秀美典雅的風格,但是在壹些金銀器上也表現出不同於前朝的新特點,整體往紋飾繁復的趨勢發展,如江蘇吳縣呂師孟墓出土的纏枝花果金飾件就是典型的代表,而這個特征在元末表現更加明顯。而這壹趨向的變化對明代金銀器風格的變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代金銀器最鮮明特色體現在大師的銀器中。元陶宋代《綴耕錄》這本書中曾經記錄了銀器大師的姓名,而這些大師的作品,至今還沒有出土,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見的,僅有元代著名銀器家朱碧山制作的銀槎,而他的銀槎制作也是非常精美。
朱碧山,字華玉,嘉興渭城人,是元代技藝高超、聲譽卓著的銀工,但是他的作品在現今只能找到有銀槎,而且只有四件,其中兩件分別在北京和江蘇,受到了很好的保護。
而其中的另壹件收藏在臺北博物院,之前藏於承德避暑山莊。這壹件是1949年國民黨在離開大陸的時候帶到臺灣的,還有壹件在戰爭中被侵略者搶走了,現今流失在海外,現在被美國的壹家博物館收藏。
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元代的金銀器是非常珍貴的,何剛的這19件文物是非常少見的。
為了表揚和獎勵何剛無私的奉獻,故宮博物院獎勵給何剛8000元,還報銷了他們的路費和住宿費。現在大家可能認為8000元沒有很多,但是在那時候,8000是壹筆非常大的巨款了。根據資料顯示,在八十年代我國萬元戶的人數都非常少,這8000塊錢確實是很多了。
1986年,何剛又捐獻元赭釉大缸1件。
很快何剛捐贈文物的事件在家裏那邊傳播開來,之後有壹些文物販子找到他,他們經常會帶著麻袋去找何剛,在麻袋裏面裝滿了錢。而他們也希望可以用高價買來這些文物,但是何剛在之前已經將全部的文物交給故宮了,也沒有其他的文物了。所以每次遇到文物販子,何剛都會拒絕他們的請求。
後來何剛的家中遭遇了很大的打擊,他的第壹任妻子不幸去世, 第二任妻子也感染了重病。為了給妻子治病,何剛做了很多的工作,但面對巨大的醫藥費他依然沒有辦法。
在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村民給他出了主意,讓他去請求故宮的幫助,抱著試壹下的態度,何剛告訴了故宮專家自己的困難。專家們知道後非常的同情,於是就拿出了5萬元來幫助何剛給妻子治病。但是不幸的是2003年,何剛的妻子因病去世了。面對這樣沈重的打擊何剛在壹段日子中非常傷心。
可是在他剛要開始的打工時候,就發現自己的父親又得了骨頭病。為了能把父親的病治好,何剛到處借錢,欠下了4萬元。沒有辦法的何剛又壹次請求故宮幫助,而故宮也再壹次對他進行了幫助,給了他5萬元,幫他挺了過去。
何剛無私捐贈的精神非常難得,但是他在2017年因為意外去世了。年僅54歲,也是比較年輕了,故宮在給何剛8000元的獎勵後,又在他最需要錢的時候壹***又捐贈給他十萬元,而且在何剛不幸去世後,得知消息的故宮為他特意舉辦了追思會。而這也是故宮至今為止唯壹的壹次追思會,之後還把他的名字刻在了故宮專門為前輩和捐贈人設立的景仁榜上。
何剛的品質是值得我們贊美和學習的,文物是壹個國家歷史的體現,而保護文物也是我們每壹個應該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