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河南鄭州有哪些民俗?

河南鄭州有哪些民俗?

鄭州民俗

搖籃邊的祝福

中國人民歷來熱愛生物,贊美生命,人們也由衷地贊美和祝福新生命的誕生。千百年來,鄭州還形成了壹種古老的嬰兒出生習俗,說來有趣。

鄭州農村人把生孩子稱為“幸福”,男孩稱為“大喜”,女孩稱為“小Xi”。孕婦要生了,舊社會請助產士在家準備好,讓產婦坐在小板凳上,放個土盆或木盆接衣服,盆裏放個雞蛋和壹把鎖。寶寶出生後,助產士用溫水給寶寶洗幹凈,讓媽媽吃盆裏的雞蛋,說可以再生寶寶,鎖拿出來掛在門口,意思是鎖住寶寶的生命。如果生的是男孩,衣服格埋在大門口,代表男孩將來可以支撐門戶;生女孩的話,衣服格埋在院子裏的樹下,意思是壹朵花。

嬰兒出生後,父親會在第二天告訴丈母娘和親友,稱之為“喜訊”。報喜要帶禮物。禮物包含好消息的信息。禮物送到婆婆家,婆婆壹眼就知道女兒已經出生,能意識到是男孩還是女孩。生男孩用燒餅當禮物,生女孩用麻糖,有的生男孩用公雞,生女孩用母雞。嬰兒出生的第三天,當事人會向鄰居贈送喜面,婆婆則拿著雞蛋、掛面、紅糖、大米去女兒家“三天”。

在舊的分娩方式中,由於助產士使用未消毒的剪刀剪斷臍帶,非常容易得破傷風,嬰兒死亡率非常高。在嬰兒出生的第九天,因為可能感染破傷風的時間已過,所以要“許願九”,也有人在第十二天慶祝。這壹天,親戚、朋友、鄰居都來祝賀,主人家設宴招待客人。助產士尤其受人尊敬。請過來坐在桌子上。奶奶家會送米面、紅糖、雞蛋、童裝等禮物,親戚朋友會給寶寶送見面禮。宴會結束時,壹碗面條是必不可少的。當客人離開時,主人家會將壹些煮熟並染色的雞蛋送回籃子裏,這被稱為“hi-eggs”。這個習慣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在鄭州的郊區和農村,解放前還流行摸姓給嬰兒取名的習俗,有人稱之為“破姓”。寶寶出生的前壹天早上,寶寶的爸爸出門後遇到第壹個人,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跪下來磕頭讓他給寶寶起名,這叫摸姓。喜歡遇見劉和程的人,大多認為可以保住孩子的命,因為劉和劉是諧音,程和程是諧音,認為可以讓孩子長大。

寶寶滿月後,外婆家會來“請客”,母子在壹起住幾天再送回去,也叫離滿月。這壹習俗流傳已久,至今仍在鄭州城鄉十分流行。離家時,產婦頭上戴著紅布條,嬰兒頭上戴著紅布,說是可以辟邪。寶寶臉上被姑姑抹了壹塊怪灰,在外婆家被姑姑擦掉;回去的時候阿姨要給寶寶臉上貼個白的,代表寶寶會活的久壹點。

嬰兒滿月後有剃胎毛的習俗,又稱“絞毛”、“落胎毛”,是滿月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東京夢錄》記載:“浴後嬰兒落,謝坐。”剃滿月頭要保護囟門,不能全剃光,這叫留胎毛。有句話叫“身體的皮膚是受父母影響的”,剃掉的胎毛是不會扔掉的。有的家長收藏,有的縫在寶寶的枕頭上,有的做成胎毛筆作為永久的紀念。

從那以後,每年孩子過生日,父母都會在早上給孩子煮雞蛋,並染成紅色。因為雞蛋是圓的,這意味著對孩子們來說壹切都很完美。在農村,有壹種說法是孩子過生日吃雞蛋。中午給孩子做面,叫“長壽面”,但是生日不要吃玉米粥,因為鄭州方言叫玉米粥“糊塗”,意思是不要讓孩子糊塗。

生孩子不容易,養孩子更不容易。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順利的成長,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避免災難。為了讓孩子平安成長,人們想出各種辦法消災祈福。

鄭州城鄉都有認教母的習俗,叫做“認米歇爾·普拉蒂尼的教母”。農村寶寶有的認摸過姓氏的親戚,有的認多子女的親戚,城裏人大多找親戚朋友認親戚。認婚的時候要給婚禮送面送零食,給養母做壹條腰褲不縫褲襠。認養母的時候,把寶寶穿在大褲子裏,從褲襠裏漏出來,說明是養母生的。養母想在寶寶脖子上掛壹把刻有“長命百歲”的長命鎖,到12歲時,由養母打開。

除了認親屬關系,還有給孩子“百家飯”和“百家衣”的習俗,意思是孩子像卑微的乞丐壹樣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好養活。

寶寶出生後,尤其是幾代同堂的家庭,孩子的奶奶、爺爺向鄰居報喜時,會索要壹塊布,做壹百件衣服。尤其是那些姓氏為“劉”、“陳”、“成”的,這些姓氏的諧音都是吉祥語,所以老人們會高高興興地接受這些家庭送來的壹塊舊布。這塊布的大小和顏色都不講究,但藍色更好。因為“藍”的諧音,意思是有了藍布,妖怪就帶不走孩子了。

縫幾百件衣服也有很多講究,比如布的花紋方向,拼圖,都有既定的規則。衣服不宜開在胸前,而應做成部分開口的大排扣襯衫,也叫袍衫。這種衣服往往會在底部留下壹個口子,叫做靈魂藏身處。孩子滿月後,由母親縫制,意味著孩子的靈魂壹直留在母親身邊。

鄭州民間也有給孩子做百家飯的習俗。農歷正月初壹,長輩們抱著嬰兒,手裏拿著破碗,假裝乞丐沿街乞討。乞討人數為100,然後將饅頭、蔬菜、米飯壹起燉成粥給孩子們吃,意味著孩子們將受到數百個家庭的庇護,避免災難。長輩們吃完壹百頓飯,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小麥面饃,用籃子拎著,沿著村莊或街道走,遇到小孩子就送壹個饃。饃饃吃完了,災難就被別人嚼了,自己的孩子就平安長大了,俗稱“嚼災”。

慶祝老人生日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老人的年齡不同,生日的名稱也不同。

古代根據甲子、乙醜、丙寅的說法,六十年為壹花,人活到六十歲,稱為花甲之年。河南人習慣以60歲為正式生日的起點。民間有句話叫“不到花甲不祝壽”。60歲以後每五年稱為“小獸”,每十年稱為“大壽”。

生日壹般比虛歲提前壹年,59歲60歲生日,69歲70歲生日。妳過完生日以後,以後就停不下來了,壹般都是慶祝,轉十歲紀念日。在舊習俗中,壹些慶祝99歲生日的人被稱為“白”壽,意思是100歲還缺壹個。百歲老人往往不說百歲老人,只說99歲,意思是“九十九,不夠活”。

壹般家庭每年都會給老人過生日,但是規模比較小。通常,年輕壹代會聚在壹起設宴慶祝。出嫁的女兒買生日蛋糕,蒸饅頭做成桃形的壽桃孝敬老人。現在農村也接受了壹種新的生日慶祝形式,給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都避免“吹燈拔蠟”這種不吉利的話,不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但“長壽面”壹直是慶祝老人生日時必不可少的食物。子女要從自己碗裏往老人碗裏加點面,這叫“長壽”。

從60歲開始,壹些家庭會舉行壹個名為“周年紀念”的大型慶祝活動。在大慶,壹些孩子還邀請專業劇團唱歌,放電影,請人講故事來娛樂他們。

在壹些地方,生日儀式在早上舉行,而在另壹些地方,在中午舉行。這壹天,親戚朋友都會來祝賀,主人會設宴招待客人。老人過生日,客人、親戚、朋友要送禮,這叫“生日禮物”,如果掛面叫“生日面”,雞蛋叫“生日蛋”,紅糖叫“生日糖”。有送生日祝福和生日牌匾的,但不要送鐘表,因為送鐘表與“永別”諧音。

生日那天,房間裏掛滿了燈籠,中間放了壹張八仙桌。桌子上點著兩支紅蠟燭,裏面放滿了水果、酒、魚等。墻上有壽星圖,壹個紅色的壽星和壹副“幸福如東海流水,長壽勝過南山”的生日對聯。生日前要放鞭炮,老人要穿戴整齊,坐在上面。晚輩們都穿戴整齊,依次給老人們磕頭,恭恭敬敬地給老人們獻上生日水果和雞蛋。老人們把這些食物分享給大家,生日會上吃被說是老人們的“咀嚼災難”。然後人們舉杯暢飲,品嘗美食,* * *享受天倫之樂,歡聲笑語溢滿長生殿。

當老人們到了66歲、73歲、84歲的時候,晚輩給父母過生日就比較特別了。

按照舊習俗,有些人不是在60歲慶祝生日,而是在66歲。慶祝66歲生日是最隆重的生日習俗,因為這個年齡占了兩個6字,象征著“六月六日大同”,壹般老年人和晚輩都很重視。

“六十六,母親吃女兒壹塊肉”,歷史悠久。父母66歲生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給父母拜年,生日禮物少不了壹塊肉。這塊肉意味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壹塊肉。長大後,她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雖然是買來的肉,但也象征著切自己的肉。買肉的時候,不能計較肉的多少。壹定要壹刀砍了,以示子女對老人的尊敬。有的孩子給父母過生日買六斤六兩肉,還蒸了六六個小籠包給老人吃,別人不許分,否則就叫“搶幸福”。

民間有句話叫“七十三,八十四,鬼王不問自己去”,有些老人在這個年紀更緊張。父母生日,子女買壹條活鯉魚給老人吃。鯉魚擅長跳躍,說明老人度過了困難時期。這壹天的早餐,老人必須吃雞蛋。雞蛋做好以後,女兒天不亮就把雞蛋拿到麥田裏,跑幾圈後回家,讓父母躲在門後吃。稱之為“骨運”,說吃了這個蛋能交好運。

生日作為壹種古老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增進了長輩與晚輩之間的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深情厚誼和傳統美德。

鄭州地區的禮儀習俗與中原其他地區大體相似或相同,但在很多細節上有明顯的差異。即使是同壹個地方,甚至是同壹個村子,做類似事情的習慣、方法、程序都有差異,形成了“五裏不同俗,十裏變規矩”的有趣現象。

假設中國新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過年在鄭州是個大概念。有的地方指臘月三十,有的地方指正月初壹。在農村,農歷新年是指從臘月下旬到正月初這段時間。

這樣,在過年的時間上就形成了壹個明顯的“分水嶺”——除夕夜,大部分農村人都在忙著過年。很多地方的規矩是除夕吃年夜飯越早越好。不過城裏人還是正常上班,正月初壹正式開始過年。

“廚房吃個飯,來年再做”,農村傳統。臘月二十三,我們出發準備過年。過年前這段時間如何安排日程,也形成了多年來的古老習俗。關於這個習俗的順口溜在各地流傳的版本很多。比如有的地方是:“二十四,掃屋;二十五、殺肥豬;二十六、饅頭;二十七、買豆腐,二十八、剃傻子(指理發);二十九、門當戶對(指春聯);30歲吃平食(指餃子);大年初壹,我撅著屁股,面面相覷。有的地方順口溜是:“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屋;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切壹塊肉;二十七、殺壹只雞;二十八、宰壹只鴨子;二十九、買壇酒;三十歲,貼著門”...

過年貼春聯的習俗不壹樣。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貼春聯,有的在除夕貼,有的在正月初壹貼。在很多地方,春聯壹般只貼在門窗、廚房、豬圈、羊圈上,但在壹些農村,除了門窗,還要在水箱、行李箱、衣櫃、車輛甚至織布機、桌椅上貼春聯。

鄭州拜年的習俗也有差異。在大多數地方,人們口頭上互致問候和祝賀。在壹些地方,他們鞠躬表達新年祝福。在壹些註重傳統習俗的地方,他們采用磕頭鞠躬的禮儀。向長輩打招呼時,男生磕頭,女生鞠躬,這叫“磕頭禮”。

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之外,鄭州的壹些農村地區曾經有壹些不尋常的習俗,如“青龍節”、“喬喬節”、“動物節”和在六月慶祝新年。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壹天,農民要休息壹天,不準挑水,不準破土。女人不做針線活,怕用刀劃破龍身。太陽出來之前,農民用草木灰撒在糧庫周圍,中間是小麥、大豆、花生和芝麻。他們嘴裏念叨著“大儲滿,小儲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他們還雙手捧著瓦片,壹邊碰撞壹邊念叨:“瓦片,瓦片,蠍子,蜻蜓沒有爪子”,祈求神靈保佑讓蠍子和蜻蜓。午餐都是吃面,叫龍須面,祈福富貴健康。在這壹天,人們還制作壹些油炸食品,如油炸花生、油炸大豆、爆米花等。,並且有“二月二,吃炒豆”的說法。民間認為這壹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胞衣。吃煎餅是為了給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埋葬龍王的胞衣。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喬喬節”。在農歷七月初六的晚上,七個未婚的當地女孩聚在壹起為織女準備供品。有的人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7種瓜果,烤7個油饅頭或糖饅頭,包7碗小餃子,做7碗湯面,分別包7個大餃子。餃子是用7種蔬菜做的,裏面包著7種面條做的東西,如針、織梭、花錘、紡錠、剪刀、蒜瓣或算盤。這七樣東西應該代表了七個女生的願望。晚上,七個姑娘把供品放在瓜棚下或僻靜處,焚香點了些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祈禱結束後,女孩們分享水果和餃子,然後把油餅和餃子放在竹籃裏掛在樹上。晚上七個姑娘壹起守夜,守著竹筐,叫“守喬”。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生偷喬(大交子)。7月7日早上,天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上眼睛,摸著竹籃裏的壹個大餃子。誰發現餃子裏有針和剪刀,誰將來就是巧手。

農歷七月十五,農民稱為“牛節”,這壹天有很多祭牛的活動。家家戶戶都要蒸羊肉形的白面饃,中午放在桌上供奉,放鞭炮慶祝低谷的繁榮。這壹天,農人要停止給動物上菜,祭祀後給動物吃羊肉包子,還要用濃縮飼料餵動物,做壹鍋米湯,晚上給動物喝。民謠說“打壹千罵壹萬,七月十五吃壹點飯。”

在農歷六月的第壹天,民間有壹種說法,這壹年結束了。這時,小麥播種後不久,人們就在房屋、庭院、麥田裏擺上桌子,擺上包子、桃子、李子等水果,用水桶裝滿新收獲的小麥,在水桶上寫上“福”字,然後焚香放鞭炮,祈求秋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後,人們興高采烈地吃著由肉、蔬菜、粉條和海帶做成的“雜碎”,大人們在麥田裏做遊戲,孩子們在周圍玩耍,人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 上一篇:求有關於怪物類的科幻片(提供片名就可以了)
  • 下一篇:淘寶免費流量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