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起草悼詞或生平事跡,送審印刷;
(三)起草殯葬工作報告。報告寫明:死亡時間、等級待遇、殯葬服務機構設立、生命評估意見、殯葬服務規範、葬禮儀式及地點、花圈、新聞報道等。
(四)收集、整理生前好友名單,起草、發布訃告,通知有關單位和家鄉親友,按規定報道死亡消息;
(五)訂購壽衣等物品,印制印章和車輛牌照;
(六)起草挽聯、橫幅、徽記;
(七)收集送圈和送慰問品的單位和人員名單;
(八)聯系或派員到殯儀館或火葬場進行與喪事活動有關的事宜,包括喪事時間、紀念地點等。;
(九)做好善後工作,包括骨灰處置、對有關當事人的感謝、家屬的安置和撫恤等。在古代,人們相信靈魂是不朽的。他們認為死亡只是靈魂擺脫了肉體的束縛,必須有個落腳的地方。後來靈堂出現了。人去世後,在殯儀館門口搭建喪棚,或者在大廳設立靈堂,讓逝者的靈魂安息,也是親友悼念逝者的場所。
靈堂的布局壹般是靈堂上方懸掛逝者遺像,書下放置敬獻或悼念的文字,左右懸掛挽聯,概括逝者的主要功績或經歷。靈堂兩側掛著許多挽聯,數量不壹;鄉親們也在兩旁懸掛親朋好友的祭品,越是如此,景色越是熱鬧;靈堂前有壹壇,上面放著祭品,多為菜肴、水果之類,兩邊蠟燭發高燒;棺材被放在祭壇後面。靈堂布局講究莊重、文明、整潔。大廳外,左右兩邊各有壹張長桌,壹張是收禮物的地方,壹張是簽到臺。守靈時,靈堂的祭壇上有壹盞油燈在燃燒,壹直加油不讓它熄滅,信號是長明燈。現在有特大號蠟燭,可以連續燃燒幾天,可以減輕守靈者的負擔。人們相信,觀看和守在守靈現場的人越多,喪親之痛的臉就越光彩。家裏有喪事,鄰裏總有親戚朋友同事去吊唁,其中難免有禮節性的往來。處理好這些細節,體現了做壹個文明人的良好品質。
1.喪禮時,喪親家庭也有人情收入,指定專人接收禮金並登記,然後喪事會交給喪親家庭。普通葬禮各方面的禮物無非就是花圈、花籃、挽聯、手捧花、禮物等等。殯儀館準備了禮品冊和感謝信。壹方面登記禮物和數量,另壹方面給送禮人寫感謝信作為證明。禮品冊登記詳細,可以作為以後退貨的參考。還有專門的簽到簿,用於登記追悼會的來賓。
2.在感謝追悼會上,要給喪親者送壹份感謝禮物,壹般是毛巾、手帕、糖果、蛋糕等物品。目前殯儀館為了方便喪親,有專門的答謝禮品供應,也叫祭酒。常見的組合有毛巾、手帕和巧克力、糖果和蛋糕。上海殯葬服務中心生產的各種祭品,包裝精美,質量可靠,深受喪親家庭的歡迎。
長壽老人去世後,民間有操辦婚喪嫁娶的習俗。親戚朋友要向喪親的家人要壹碗長壽,喪親的家人為了借死者長壽,會分發雲餅。
為表示對客人的感謝,葬禮結束後,應邀請客人參加葬禮宴會,事後可寫感謝信。客人入住圖書館的第二天,壹定要引,俗稱出殯。也就是棺材從家裏擡到墓地安葬。
葬禮前照常舉行悼念儀式,包括“拉罐”、“掃料”。
鞭笞是在家中保持清醒期間的最後壹次壹般紀念儀式。冷葷熱炒都可以作為供品,大到壹桌祭祀席。家中的尊者獻上奠酒,孝順的家人和至親依次磕頭,將壹筷子魚和菜盛入□食罐(壹般是半尺高的琉璃瓦瓶,在舊磚鋪裏有賣)。提壇子過程中,筷子不準放下,最後孝子拿了壹根筷子用上了。
易拉罐被懷疑後,用的筷子斷了,所有人都哀悼。至此,所有儀式結束,“堂蓋”立即取下。如果有陰影,陰影會被帶回來,表白會被收回。棚內懸掛的花圈、挽聯、匾額、祭祀條幅,除棚和平臺外,壹律拆除。
出殯前,酒吧裏的人將棺材前端微微擡起,孝子在棺材下放了壹枚銅錢。同時用新掃帚、簸箕將棺蓋上的浮土掃幹凈,倒在炕席下,稱為“掃料得棺”(意為“拿錢得官”)。最後,孝子喊了壹聲“爸(媽),躲釘子!””聲音中,所有的人都大聲嚎啕,把楔子釘在棺蓋上。如果住在胡同裏,壹定要帶著“小邀”(俗稱小酒吧)到街上換成大酒吧大蓋。貧困戶壹直都是小酒吧。
《道縣以來朝野雜記》說,清初皇族、君主、貝勒用八十人來杠。壹級官員用64根桿子,其次是48根,再其次是32根...可見桿子是按官職等級來用的。民國以後就沒有這個限制了。北京民間關於用杠的說法是:壹人扛;(年輕的哀悼);兩個人戴心型條;三個人囂張;四人壹擡(以上均指托起赤貧失所者的薄皮料或包裹無主死者的箱子);八個人擡著(這是最起碼的葬禮,但不能是禮物);十六、二十四大亮牌(只有“過棺蓋”,沒有官蓋);三十二扣為“幾”;四十八個扣蓋;六十四大轉變。
其實四十八、六十四個人都可以換班。
三班大輪班的話,壹班六十四人,三班壹百九十二人。還有兩班,壹百二十八。三班倒時,壹個搬運工穿綠色行車服;壹群穿藍色駕駛服的混混;壹群搬運工穿著白色的衣服以示區別。
任何隆重的葬禮通常都需要搬運工剃光頭,洗澡,穿新衣新靴。新靴子只能在家人面前穿上,然後才被帶到殯儀館,離開靈堂。
有錢人去參加葬禮,最後的大杠大蓋都換成正式杠。貧困戶不換扁擔,不換蓋,出門就正式上小扁擔。打架時,財主燒“鬼屋”(紙屋)或其他巨大的陪葬品;普通家庭只燒壹個板樁,大部分失去家園。這時,連淩華和剩余的“死香”都被燒成灰燼。
死前用過的枕頭要拆開,裏面的蕎麥皮要倒掉,和枕套壹起丟棄,在門外焚燒。老北京送葬紙錢的習俗始於清末。《故都文物簡介:雜務準備》載:“出門辦喪事,事先鋪上稻草,寬數尺,上面貼滿紙錢。上了杠就升火燒架,斷了弓就吐出無數紙錢,在空中穿雲而過,叫做‘買路錢’。最近的防火方法是拿壹大疊紙錢,沿路扔。其誌高遠數尺,如蝴蝶,搖曳生姿。
紙幣壹般是用白報紙做的(獎金紙幣只有棺材“高”了三年以上才使用。據說袁世凱在葬禮上獻的是金紙錢,是圓形的,直徑三寸多,上面有壹個方孔,還有壹串繩子。紙店曾經賣過。在孝子的頭像前,有壹個老北京特有的紙錢贈送者。他背著壹堆紙錢,手裏拿著壹堆紙錢,邊走邊搓,使紙錢松散,防止上下折疊。擡桿的時候,有路祭的時候,經過十字路口、河邊、橋邊、井臺、寺廟、城門、墓葬的時候,紙錢都要高高舉起。幹這壹行,得有臂力和壹定的技巧,註意把天擡高四五尺。妳壹散開,天就白了,大有遮天之勢,半個小時都降不下來。
清末民初,有壹位推廣紙幣的專家。因為臉頰上的壹綹黑胡子,他被昵稱為“壹撮頭發”,專門用來推廣紙幣。他籌紙錢總有三個條件:第壹,紙錢不要太多,至少要求家裏準備幾百斤紙錢,用大排車拉。他帶了幾個徒弟,徒弟照例把紙錢揉好,讓他舉在空中。然後,他讓壹群事先組織好的窮孩子跟隨在祭奠儀式的兩側,撿拾散落的紙錢,賣給殯儀館,從中獲利。二是要求擡桿換蓋的位置要在十字路口的風口上(如老虎坊橋京華報業大廈)。這樣,紙幣就可以被風吹散,久久不會掉落。第三,擡桿換蓋時要燒巨碼明器。比如擡桿的時候最好燒個四居室,趁著火買點紙錢,可以超過門樓。當時有些大屋富家子弟花錢買面子,居然用壹撮頭發打賭,說“妳要是能爬過XX樓,我就獎勵妳壹個小房間。”所以每次有大喪事,壹撮頭發滿載而歸。
普通人辦個喪事連壹撮頭發都花不起,也找不到專門籌紙錢的人。當時的葬禮不論大小,都雇壹個人提著壹個籃子,手裏拿著燒紙和錢,在路口、井臺、寺廟等地方燒些紙,送走“洋寶”。所以,這份籌集紙幣的工作讓他擁有了壹切。貧困戶也想籌紙錢,但只是象征性的。到了1948,整個社會都窮了,人更窮了。葬禮不再把紙錢舉到空中,而是扔到地下。錢的直徑只有兩寸,換成了燒紙。和往常壹樣,豪宅的大門和富紳的墓地都提前修好了。墓前雖有祭祀大廳等房屋,但臨時搭了席棚,供參加葬禮的親朋好友休息吃飯。
壹般葬禮前,會鋪好坑。棺材擡到墓地後,會用尺子抽打酒吧負責人,酒吧工作人員會扛起肩膀壹起倒地。然後工人會把棺材擡到坑裏埋葬。酒吧行業的活動叫“入坑埋繩”。
按照老規矩,墓要埋在山邊,靠近水的地方,和在家休息的方向相反。在家休息時,棺頭朝南,下葬時,棺頭朝北。
下葬時,陰陽師先用指南針測出“山勢方向”,再下葬“吉時”,即酒吧招待根據“山勢方向”用大繩將棺材緩緩系入洞中。這是最莊嚴的時刻,孝子跪下打鼓。
安葬後擺放供品,僧人誦經《死亡咒》、《大悲咒》、《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來,幹活的人下到坑裏,把棺材背和坑幫分開。上來後,他立即向家人報告:“老大爺(老太太)的財寶已經裝得滿滿的了!”此時,殯儀館會將大部分花圈、對聯、紙紮、紙錢點燃焚燒(壹般會松散不燒,繼續陳列),剩下的紙錢全部高擡。同時,幹活的腳夫或守墓人用鐵器磨壹撮土,讓孝文和參加葬禮的親友各抓壹把,大兒子帶頭灑在坑裏,大聲哀悼。然後,做這項工作的當鋪老板用碾磨把坑裏的土蓋上,堆成墳墓。連《孝子》裏的誘魂飄帶都插在上面(壹般只剩下飄帶了)。最後,孝順的家人和親友依次磕頭,然後講禮。
儀式結束後,孝子向參加葬禮的親友磕頭。壹般到了這個時候,都脫下孝服回去了。如果是豪宅的門,當然還有另壹種排場。哀悼者要在墓地臨時搭起的帳篷裏擺酒席,答謝送喪的親友。死者當晚,家中晚輩帶來了壹盤盤香和1張黃紙。孝順的孩子們穿著白布衣服,拿著哭棒站著。有幫工點著火把,到村外的老廟裏祭奠師父,用石頭和土塊把1張黃紙壓在地上,祭奠後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