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確是世界上最美的樣子。
在花叢深處,
法源寺裏的紫丁香靜靜地驚艷著壹片春色。
作為元明清的古都,北京城內外寺廟眾多,法源寺是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之壹。
該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十九年(645年),當時稱為便雅憫寺。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悼念北伐遼東陣亡將士而建廟,但直到武則天田童萬歲元年(696年)才建成,歷時51年。中間發生了什麽不得而知。
所幸的是,班哲明鐘寺在唐代的“會昌滅佛”運動中幸存下來,但三十七年後毀於壹場大火。可惜的是,直到晚唐景福元年(892年)才重修。重建後,民眾寺煥然壹新。從唐代的民間諺語中不難回想起“忠君殿巍峨壯麗”。
然而好景不長。遼朝清三年(1057),幽州發生大地震,民眾寺壹片廢墟。直到十三年後才依令重建,奠定了今天的格局。
明清時期,民眾寺經過多次集資修繕。
清雍正十二年(1734),該寺正式改名法源寺,沿用至今。
法源寺深藏在老城的小街裏。三門山門壹字排開,兩邊立著壹對石獅子,沿街而立,隔街有影壁。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民眾閣、毗盧殿(葉靜殿)、觀音殿(大坑殿)、藏經閣等,還有鐘鼓樓、廊舍等。東西兩側,即進七院、六院。伽藍的規模很大。
壹進山門,只見壹對巨大的清代銅獅端坐在王殿前的石雕須彌山上,氣勢逼人;有明代鑄造的四大天王和彌勒佛、韋陀等銅像。
正殿大雄寶殿,歇息於山頂單檐之上,青瓦覆蓋,殿前有寶霞。醫院門前還有許多巨大的明清石碑。
殿內“法海真源”牌匾高懸,正中是明代“華嚴三聖”——毗盧真納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塑像。主佛後屏繪千手觀音像,兩側有清代羅漢坐像十八尊。
過了大雄寶殿,妳要在壹大片紫丁香的海洋前停下來。它們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四瓣,有的五瓣,六瓣。南洋除了本地丁香,還有來自印尼馬魯古群島的外來品種。
在老壹輩人的記憶中,老北京有三大花。
法源寺的紫丁香,小蟲寺的牡丹,極樂寺的海棠。
如今,西城白紙坊的小蟲廟早已變成了壹所小學。只剩下山門和藏經閣,其他建築都拆了。曾經讓人流連忘返的牡丹花,已經搬到了中山公園。
海澱五塔寺邊上的極樂寺,只有正殿和廂房,海棠已不盛開。
只有程楠菜市口的法源寺,歷經百年變遷,仍在伽藍,壹派禪音裊裊、花香依舊的景象。
法源寺的丁香花聞名中外。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歷代僧人都會邀請文人墨客到寺中賞花賦詩,這已經成為壹種古老的傳統。
梅花沈重而庸俗,丁香苦澀而粗糙。
熏過千裏夢,卻無情。
——李清照
“誰是主,風中的落花悠悠。
信使沒有給遠方的行人帶來消息,雨中的紫丁香讓我想起了悲傷。
——李菁
黃昏獨上高樓欲休,樓梯十字戀人不來,月牙似鉤。
香蕉心沒有表現出丁香的沮喪,它們也對春風感到悲傷。
——李商隱
多少人的萬千思緒交織成結,所以丁香花也叫“百結”。
清代法源寺以花木特別是丁香花聞名,故有“香雪海”之稱。乾隆皇帝遊覽法源寺後,寫下了“最古老的燕京寺,其源名慈悲忠義”的詩句。從清朝到民國,林則徐、紀曉嵐、黃景仁、龔自珍等名人也留下了足跡。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民國才女林和詩人徐誌摩作為翻譯陪同他遊覽法源寺賞紫丁香。當這位64歲的詩人回國時,他留下了以下詩句:
天空的藍色,
愛上了大地的綠色,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息道:
唉!
泰戈爾
走過這片紫丁香的海洋,我登上壹個高高的平臺,來到了閩中亭。
閩中亭的建築結構非常獨特,外墻以十二柱為骨架,廳內以十二柱為支撐。結構風格與故宮禦花園萬春閣壹模壹樣,內有唐、遼石刻等珍貴歷史文物和法源寺經典建築。
民眾閣後面有壹個雕刻精美的石海。石海和住友原本屬於附近的真武廟,上世紀80年代被移到這裏保存。
毗盧寺位於閩中閣北面,面積不大,三間寬大,但供奉著壹尊巨大的明代五方佛銅像,下面有壹個千瓣蓮花寶座,每個花瓣上有壹個小佛像,寓意“毗盧寺周圍千佛”。
毗盧殿後面是觀音殿,寬五間。現在是展示佛教藝術和歷代文物的地方。有壹些中國最早的佛像,從東漢,三國,南北朝到唐,五代,宋,元,明。有各種陶器泥塑,銅鑄鐵件,石雕,木雕,非常珍貴。
中軸線的最北端是藏經閣。這是壹座兩層的樓閣式建築,殿內青磚砌成,中間供奉著北京最大的明代木雕臥佛像,以及各種珍貴經書。
法源寺自創建以來經歷了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屢毀屢建,幾經興衰。作為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剎建築群,早在1983年就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2001法源寺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法源寺丁香賞花習俗入選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2002年,中斷了87年的法源寺丁香詩會也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