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姓氏淵源:
1、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工的後代。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尚書》等記載,***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因避仇改洪氏。
傳說***工在失敗後,壹怒之下壹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自己名字“***”的旁邊加上三點水,留給後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後裔稱洪氏。
2、源於地名,出自古代***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誌·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壹個***國(今河南輝縣),子孫以國名為氏,後加“水“字偏旁成洪。
3、源於姬姓,出自軒轅氏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氏。
4、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上古周朝時期有壹個揚侯國,因其建都於洪洞,後又稱為洪洞國(今山西洪洞),子孫以國名第壹個字為氏。
5、源於改姓,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諧音漢字“洪”氏。
據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豫章(今江西南昌)宏姓、常州(今江蘇常州)弘姓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五代時期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名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6、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代全部或部分改漢字單姓“洪”。
裕固族克孜勒氏,改漢字單姓“洪”。
清朝時期高麗人有洪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
今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工。
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雲:“***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工神化的壹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遊,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鬥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姓。後因避仇,又因***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上古時期的***工,於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氏形成後,直至漢朝,主要是在其發祥地今河北、河南、遼寧壹帶發展繁衍。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國東吳廬江(今安徽廬州)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朝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狀稱矩後……”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洪氏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從陳氏父子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約七千余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氏落籍福建,這當是洪氏最早入閩者。唐玄宗時,豫章宏姓為避諱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黃荊墩的洪氏為避戰亂行徙於饒州樂平(今江西饒州)之東,凡七百余家,世代讀書耕桑,逐漸昌盛為洪氏豫章郡望。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說洪氏“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這說明唐朝及其以前,洪氏不僅稱盛於安徽、江西,而且甘肅還有壹支比較興旺。常州洪氏由洪察而改,其子洪子輿、孫洪經綸皆顯貴於當朝,並沿襲洪氏未改。
隋唐以後,洪氏稱盛於皖、贛壹帶。
北宋初期,江西樂平的壹支洪氏入遷福建寧化,後又派分出兩支,壹遷廣東海陽湯田,旋遷嘉應州;壹遷豐順布心,再遷梅縣石坑玉坪(奉洪貴生為開派祖)。
明朝初期,山西洪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陜西、湖北、江蘇等地。
清朝時期,南方各省、臺灣省、北方各省含甘肅、新疆等地皆有洪氏人居住。
如今,洪氏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洪氏約占全國漢族洪氏人口的26%。
洪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約二百五十六萬余,占全國人口的0.16%。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敦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定城)。
豫章郡:漢朝將秦朝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壹帶。
2.堂號: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雙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臣、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他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們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義居堂:資料有待補充。
招隱堂:資料有待補充。
積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聽彜堂:資料有待補充。
務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懷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本立堂:資料有待補充。
楚寶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錫堂:資料有待補充。
和順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愛堂:資料有待補充。
洪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著存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歷史名人
洪子輿:(生卒年待考),江蘇常州人。著名唐朝大臣。
唐睿宗執政時期官至侍禦史。
洪覺範:(生卒年待考),新昌人。著名宋朝文士。
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
洪興祖:(公元1090~1155),字慶善;丹陽人。著名宋朝學者。
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壹,官秘書省正字。
洪 皓:(生卒年待考),字光弼;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臣、詞人。
宋政和年間進士。曾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蘇武之美譽。
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壹生仕途坎坷。他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艱苦備嘗,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稱贊他:“卿忠貫日月,誌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
後與秦檜不和,被放於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終年六十八歲,謚號“忠宣”。
他學識淵博,工詩詞,著有《帝王通要》、《鄱陽集》、《鄱陽詞》;另著有《松漠紀聞》,是貶居時追憶在金的見聞而成的書。
洪 適:(生卒年待考),字景伯,晚年自稱盤洲老人;鄱陽人。著名南宋學者、金石學家。
工文詞,與兩個弟弟洪遵、洪邁先後考中詞科,並稱“三洪”。
歷官通判、知州、戶部郎中,宋孝宗時升司農少卿、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此為根據訂正史傳的訛誤。考核較精,著有《隸釋》、《隸續》及《盤洲集》。
洪 邁:(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宋大臣、史學家。
洪適三弟。亦舉博學鴻詞科,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有《野處類槁》、《容齋隨筆》、《夷堅誌》等。二哥洪遵乃錢幣學家,著有《泉誌》。
洪 炎:(生卒年待考),黃庭堅外甥;江西南昌人。著名南宋詩人。
進士出身,累官至秘書少監。詩屬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號青田;原江西省饒州(今江西上饒)鄱陽籍。著名宋朝官吏,福建洪氏始祖。
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鄉榜第三名,授福建南劍少府轉沙縣尉,逝世於官任上。
洪茂逝世後第三年,其子洪原攜家眷從沙縣城關遷來夏茂水南開基,後移居夏茂水北七姑臺。其後裔分遷四川江油縣、福州洪山橋、沙縣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縣南霞鄉)松樹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國後移居松林村嶺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傳歷三十五代。
洪咨夔:(生卒年待考),字舜俞,號平齋;臨安於潛人(今浙江臨安)。著名南宋大臣、詞人。
嘉定進士,歷任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後加端明殿學士。詞學蘇、辛,以淡雅見長。有《平齋詞》、《平齋文集》、《春秋說》。
洪興祖:(生卒年待考),字慶善;丹陽人。著名南宋學者。
宋紹興年間受召到翰林院參加考試,宋高宗將他拔為第壹,官秘書省正字。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註及考異》。鑾坡,指翰林院。
洪 升:(生卒年待考),字方思,號稗畦;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劇作家、詩人。
雜劇代表作為《長生殿》,現存還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
許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開始在西溪定居。據考證,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時期,西溪洪氏壹度成為杭州四大家族之壹。盡管洪升生平並沒有留下很多與西溪直接有關的作品,但他的確是從西溪走出來的著名戲曲作家。
洪 仁:(生卒年待考),洪秀全族弟。著名太平天國後期重要領導人之壹。
1858年輾轉到天京後,被封為幹王,總理朝政。他提出壹系列改革措施,並寫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淪陷後,輔佐幼主,以圖恢復。後被俘於江西石城,不屈被殺。
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壹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陽湖人(今江蘇常州)。著名清朝史學家、經學家、文學家。
清乾隆年間進士,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壹生著述頗豐,尤精於史學與地理沿革。有《春秋左傳訓詁》、《補三國晉書地理誌》、《洪北江全集》等。
洪亮吉:(生卒年待考),字君直,壹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著名清朝學者、文學家。
洪亮吉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官至編修。
清嘉慶年間,因批評朝政遣戍伊犁,赦還後改號更生居士。
他精通經史、音韻訓詁及地理學;經濟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與糧食生產不相適應的問題。
工詩文,駢文作品受當時稱譽。著有《春秋左傳詁》、《洪北江全集》。
他幼年喪父,靠教書奉養母親,母親去世時,他又不在家,曾繪《機聲燈影圖》,來懷念母親。
洪 鈞:(生卒年待考),江蘇吳縣人。著名清朝末期外交官。
清同治年間中狀元,歷任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後出使俄、德、荷、奧諸國,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譯文證補》。著名交際花賽金花即為其妾。
洪秀全:(生卒年待考),清朝人。著名太平天國首領。
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公元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
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學智:(公元1913~今),河南商城雙河鄉人(今安徽金寨)。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1929年3月參加商城縣遊擊隊任隊長,5月率遊擊隊參加商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壹軍第三師第八團班長、排長、紅四方面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連長、營政治委員,第二七四團政治處主任,紅三十壹軍第九十三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反“圍剿”作戰和開辟川陜革命根據地鬥爭。1935年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1936年在甘孜地區迎接紅二、六軍團後,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與紅壹、二方面軍在會寧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大隊第壹支隊支隊長、副大隊長,中國人民軍政大學第四團團長,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長,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開辟鞏固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軍長。參加了著名的四平保衛戰、遼沈、平津、渡江戰役和進軍中南的湘贛戰役。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五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0年3月參與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和解放萬山群島的作戰。同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司令員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參與組織指揮第壹至第五次戰役,以及反絞殺戰、反細菌戰。並主持領導誌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1954年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國防工辦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是第壹、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壹、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年在中國***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壹級國旗勛章、壹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壹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同年9月14日根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著有《抗美援朝戰爭回憶錄》等。
洪 水:(公元1906~1956年),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內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洪士奇:(公元1904~1982年),湖南寧鄉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炮兵學校校長。
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歷任軍職。
抗戰時期,任炮兵重榴炮第十四團團長、炮兵學校學生總隊總隊長、炮兵第七旅旅長、炮兵第壹旅旅長、陸軍第九十九師師長等。
抗戰勝利後,任聯勤總部兵工署外勤司司長、炮兵學校校長等職。
1949年底逃往臺灣,任臺灣省高雄要塞司令兼高雄港口司令、臺灣省“國防部“兵工署署長、陸軍供應部副司令等。
1982年10月19日在臺灣逝世。
洪少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少將,廣東省武警總隊總隊長。1996年晉升。
洪 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二軍新編三十九師師長。
洪振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三軍參謀本部計劃參謀次長室次長。
洪文學:(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空軍作戰司令部政治作戰部主任。
洪顯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浙江省保安副司令。
洪廷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臺灣省“國防部”中正預校校長。
洪中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少將,臺灣省海軍副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