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印書籍 板,通“版”,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已後典籍皆為板本已,通“以”。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副詞。
⒈板印書籍:“板”,名詞作動語,表示工具。“用雕版”。
⒉名詞作動詞:五代時始印五經:“印”印刷3.火燒令堅:“火”,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式,“用火”。4.再火令藥溶:“火”用火烤,名詞用作動詞5.木格貯之:“木格”,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式,“用木格”。
6.則以紙帖之 名詞用作動詞,“用標簽標出” ⒈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冒之(冒:塗蓋,敷上。今常用義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⒉壹板已自布字(自:另外。
今常用義為:自己,從等)⒊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紋理質地。今指文章內容、詞句等方面的條理)⒋藥稍熔(藥:古義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臘等物;今義指治病的藥品)⒌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布衣:古義指平民;今義指衣服的壹種) ⒈板(1)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用雕板(名詞作狀語)(2)已後典籍,皆為板本。雕板(名詞)⒉印(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動詞。下文“板印書籍”、“五代時始印五經”、“欲印”、“若印數十百千本”、“此印者才畢”中“印”同此)(2)每字為壹印。
(字印,印章,名詞。下文“乃密布字印”、“每壹字節有數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為群從所得”中“印”同此)⒊火(1)持就火煬之。
用火(動詞)(2)火燒令堅。用火(名詞作狀語)(3)再火令藥熔。
用火燒(名詞用作動詞)(4)以草火燒。燒火 ⒋可(1)瞬息可就。
可以(能願動詞)(2)高可二黍許。大約(副詞)⒌若(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連詞)(2)不若燔土。像(動詞)⒍帖(1)則以紙帖之。
通貼,用標簽標出(動詞)tiě(2)每韻為壹帖。類、標簽(名詞)tiě ⒎就(1)持就火煬之。
靠近(動詞)(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動詞) ⒏以(1)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連詞,連接兩個分句,表目的,翻譯為“用來”。(2)以紙帖之/以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 介詞,用(3)以松脂、蠟和紙灰/以壹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以紙貼之 介詞,用,拿(4)以壹鐵範置鐵板上 介詞,把 ⒐為(1)唐人尚未盛為之/每韻為壹貼(做,動詞。)
(2)皆為板本。是(動詞)(3)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被(介詞)(4)極為神速 算是(動詞)(5)又為活板(動詞,發明)(6)每字為壹印(動詞,刻)(7)不以木為之者(動詞,刻制)(8)滿鐵範為壹板(動詞,成為)(9)未為簡易。是 ⒑其(1)其法 代詞,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代詞,指鐵板的(3)則以壹平板按其面 代詞,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 代詞,那些(5)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代詞,他的⒒之(1)唐人尚未盛為之 代指“板印書籍”(2)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 代詞“這”(3)冒之/持就火煬之/更互用之 代指“鐵板”(4)以紙帖之/木格貯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5)旋刻之 代指“奇字”(6)不以木為之者 代指活字模(7)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⒓已(1)已後典籍皆為板本(通“以”,介詞)(2)壹板已自布印(已經,副詞。
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⒔自(1)壹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詞)(2)其印自落(自己,代詞)。
2. 誰知道 活板 古文的翻譯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采用它。
五代時才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 慶歷年間,有位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板。
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制成壹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壹東西覆蓋它。
想要印刷,就拿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壹鐵框就作為壹板,拿著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壹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麽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壹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
印刷時通常制作兩塊鐵板,壹塊板正在印刷,另壹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壹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壹塊板裏面有重復出現的字。
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每壹個韻部制作壹個標簽,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制成。
不拿木頭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松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制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著。
3. 初二文言文《馬說》《陋室銘》《核舟記》《活版》《馬說》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裏,和普通的馬壹起死在馬廄的裏面,不因為日行千裏而出名。
日行千裏的馬,吃壹頓有時吃完糧食壹石。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裏,而沒有餵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壹樣都做不到,怎麽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裏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啊!
到baidu找拉!!
4. 活板原文翻譯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註釋 1.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板,同“版。 2.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
之,指“板印書籍”。盛,大規模。
為,做。 3.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
始,才。 4.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漢後合稱《五經》。 5.已後:即“以後”。
已,同“以”。 6.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書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9.布衣:平民。這裏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10.錢唇:銅錢的邊緣。
11.印:印模。 12.令堅:使堅硬。
13.和(huò):混合。 13.以:用。
14.冒:蒙、蓋。 15.範:框子。
16.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
煬,烤。 17.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18.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 19.止:同“只”。
20.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21.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22.自:別自,另外。 23.具:準備好。
24.更(gēng)互:交替、輪流。 25.以:用來。
26.以紙帖(t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簽標出。
27.每韻為壹帖(tiě),木格貯(zhù)之: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
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後來又合並為106韻。 28.奇(qí)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29.旋:隨即,很快地。 30.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31.文理:紋理,質地。 32.兼:又。
33.不可取:拿不下來。 34.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
燔:燒。 35.訖(qì):終了,完畢。
36.拂(fú):擦拭,撣去。 37.殊不:壹點也不。
38.群從(cóng):堂兄弟及侄子輩。譯文 用雕版印刷,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
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
它的辦法是:用粘土來刻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壹樣,每個字刻成壹個字模,刻好以後,拿到火上去烘烤,讓它變得堅硬、牢固。先準備好壹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著。
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壹個鐵框子,(然後)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算壹版,(再)把它靠近火邊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壹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
通常做兩塊鐵板,這壹塊印刷,另壹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壹塊剛剛印完,那壹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壹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壹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壹版內有重復的。
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壹會兒就能制成。
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壹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壹烤,使藥物熔化,用手壹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後,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保存著,到現在依然珍貴地收藏。
5. 活板的主要特征是(壹字概括),圍繞這個特征<<;活板&作者簡介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壹代,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壹代。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
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
後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
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制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振等規律加以研究。
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
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 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活板》原文板印書籍①,唐人尚未盛為之②。五代③時始印五經④,已後⑤典籍⑥皆為板本⑦。
慶歷⑧中,有布衣⑨畢升,又為活板。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⑩,每字為壹印(11),火燒令堅(12)。
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13)紙灰之類冒(14)之。欲印,則以壹鐵範(15)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16);藥(17)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為簡易(20);若印數十百千(21)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
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帖(26)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27)。
有奇字(28)素無備者,旋(29)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2)與藥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訖(35)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註釋①板印書籍:即用木板刻字印書。
板印,雕版印書。②盛為之:大規模地做(使用)。
之,指“板印書籍。”③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
④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
⑤已後:以後。已,通“以”。
⑥典籍:重要的文獻書籍。⑦板本:板印的本子。
⑧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⑨布衣:平民。
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⑩錢唇:銅錢的邊緣。
(11)印:印模。(12)令堅:使堅硬。
(13)和(hu^):混合。(14)冒:蒙、蓋。
(15)範:框子。(16)持就火煬(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煬,烤。
(17)藥:指上文所說的松脂、蠟等物。(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
(19)止:只。(20)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21)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22)自:別自,另外。
(23)具:準備好。(24)更(g5ng)互:交替,輪流。
(25)就:完成。(26)以紙帖之:(把活字分類)用紙條標記。
帖,用標簽標出。 (27)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意思是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
(28)奇字:生僻字。(29)旋:隨即,很快地。
(30)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31)文理:紋理,質地。
(32)兼:並且。(33)不可取:拿不下來。
(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說的“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 燔:燒。
(35)訖(q@):完畢。(36)殊不:壹點也不。
(37)為予群從(z#ng):被我的弟侄輩。群,眾,諸。
從,次於最親的親屬,例如堂兄弟為從兄弟,侄為從子,伯叔父為從父。單說“從”,指比自己小的。
詩文翻譯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樣做。 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他的辦法是:用膠泥來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壹樣,每個字壹個印,刻好以後,用火烤壹下,讓它變得堅硬、牢固。
先準備好壹塊鐵板,把松脂、蠟和紙灰之類的東西鋪在上面。 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壹個鐵框子,然後壹個緊挨著壹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算壹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壹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壹樣。
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得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顯得非常快了。 (最好是)經常準備兩塊鐵板,壹塊印刷,壹塊同時排字,這壹塊剛剛印完,那壹塊已經排好版面,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
每壹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
6. 請問《許行》各方面文字現象(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等)什麽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壹個字,表達壹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壹定規律的;但是有壹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壹定規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壹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壹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於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壹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於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壹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壹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後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壹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後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後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壹個“版”字表示印版,於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壹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於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壹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