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現在讓我們沿著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端,我帶妳去參觀壹個被白雲環繞的“天宮”。這個大廳布局合理,結構嚴謹,裏面有許多精美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座天宮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群。相信大家看完之後都會感嘆,我們的祖先原來那麽勤勞,那麽聰明。唉,天上的宮殿是“畢夏廟”,泰山上畢夏·袁俊的上廟。古詩詞中,曾有詩人以“天門指畢夏廟,日月旗穿雲衣”“巍峨金殿被雲插”等句子來贊美它。
“畢夏寺”始建於宋真宗泰山,後人多次重建。畢夏寺原名趙真寺,晉代稱趙真寺。明代擴建後,改名為畢夏靈佑宮。畢夏寺的名字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名的。畢夏寺現在有兩個庭院和五個大殿。其最大的建築特色是殿頂有360個脊,象征壹年360天。
畢夏廟供奉的是畢夏·袁俊,道教尊稱其為“仙女畢夏·袁俊”,據說是玉帝的女兒。清代張二之的《關庵閑話》曾記載過這樣壹個小故事:漢成帝仁勝時,泰山上曾有壹對石刻金婚夫婦。五代時大殿塌了,石像也碎了。孩子們不知道散到哪裏去了,玉女卻掉進了泰山頂上的“玉女潭”。在宋真宗泰山的玉女池洗手時,壹尊石像浮出了水面。洗過之後,原來是曾經掉進玉女池的玉女石像。於是宋真宗命壹家公司為玉女建了壹座祠堂,取名為聖皇的女兒,給仙女玉女取名為畢夏·袁俊。”民間俗稱“泰山媽媽”,相傳是仙女保護婦孺。讓我們來到寺廟庭院裏的畢夏·袁俊大殿。大殿五列,重檐八角,金碧輝煌。
由於山頂的暴風雨和特別寒冷的冬天,畢夏寺的五個主要大廳很容易破裂。所以正殿的瓦和檐鈴都是銅做的。左右三座附廳、五座山門的瓦都是鐵的。寺前有壹香亭,亭中的塑像和裝飾品也是銅制的。是水獸鉚住了瓷磚防火。正殿外匾由乾隆皇帝題寫:“贊華東皇”,內匾由雍正帝題寫:“扶綏海寧”。這座廟是獻給畢夏·袁俊的。東西配樓分別供奉嚴奶奶和松聖皇後。據說這個畢夏·袁俊,陽光奶奶和松生娘娘是姐妹。三姐妹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這是許多老年婦女堅持爬山的重要原因。就像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個領導的威信關鍵取決於他能否贏得群眾的支持。好像主要是作品能不能深入人心。
好,繼續參觀畢夏寺。
正殿前是“香亭”,裏面供奉著袁俊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給香客“開小竈”的地方。展館的兩側是兩座巨大的青銅紀念碑。這兩個面對面的巨大青銅碑俗稱“金碑”,東面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泰山天仙金闕碑”。西面是天啟時期修建泰山靈佑宮的碑文。亭前是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鑄造的青銅鼎和萬歲樓。
南面大山門內有四尊銅像,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是兩座鐘鼓樓。以前南樓門口有個歌舞樓。袁俊奶奶似乎也喜歡聽歌和看舞蹈。門外是金庫,俗稱“火塘”,袁俊奶奶在這裏收集捐款。壹整天,香煙繚繞,紙火升騰。
我們知道道教視泰山為“萬山之祖、五嶽之祖、天地之神、眾神之家”,所以畢夏廟的名聲遠播海內外,香火很旺。65438年至0982年,畢夏寺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寺廟之壹。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我們現在已經參觀完了這座“空中宮殿”,我們將繼續在其他景點參觀泰山。
俗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海相望,北端與中山路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的重要標誌。棧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由總兵衙門章高元修建。完成於1893。全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安裝鐵護欄。它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入侵青島後,棧橋變成了貨運碼頭。5月,1901北段鋪水泥,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橋面向南延伸350米。延伸部分采用鋼架木面結構,並加輕軌方便運輸。1905左右,商業貨物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成為船舶檢疫和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府投資25.8萬元對原橋的鋼木結構進行擴建維修,改造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透空結構。橋面鋪水泥,橋身加長到440米。同時,橋面高度增加0.5米,南端修建半圓形防波堤。新建防波堤具有以下特點。從此,棧橋成為青島重要的標誌性建築和著名景點。
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征。漫步棧橋濱水的遊客可以看到,青島看起來像壹彎新月,棧橋看起來像壹條躺在海浪上的彩虹,回瀾閣熠熠生輝。這就是所謂的“長虹袁茵”和“格非慧蘭”所指的。遠處,小青島如蝸牛,島上樹木搖曳,綠影喃喃,壹座白色燈塔巍然屹立。在海灣的東、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岬角的坡地上分布著各種建築和高低不平的水平。海灣西側的現代高層建築緊貼海岸拔地而起,氣勢磅礴。沿岸防波堤由花崗巖築成,高出水面10多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壹簇簇白色浪花,吸引無數遊客觀看;潮水退去,赭色的巖石和金色的沙灘露出水面,沙灘上擠滿了追逐大海撿貝殼的遊客。近年來,青島開展了“留住海鷗”的活動。風平浪靜時,成千上萬只海鷗在海灣自由飛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生機。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棧橋倍加珍惜,多次撥款維修。6月1984,6月165438+10月至4月1985,橋梁南端透明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變為16排樁,新建1觀測平臺。同時,移除了橋入口處的6根石柱,新建了花崗巖臺階。1998 10市人民政府投資350萬元重建棧橋。橋體按50年壹遇標準加固,匯蘭閣地基按100年壹遇標準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邊墻鋪漿蘑菇石,橋面整體鋪機械刨花崗巖板。
經過多次改建和重建,現有橋梁長度為401.45米,其中引橋為236.1米,孔橋為149.7米,回瀾亭三角橋頭為15.65米..“回瀾閣”,棧橋南端有飛檐的兩層八角閣,上覆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閣柱。展館占地面積1,5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0平方米。它是壹個兩層的圓形亭子,中間有34個螺旋形的臺階。它是青島十大景點之壹。改造後的棧橋不僅保持了原有的風貌,而且更加宏偉。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在是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位於青島灣中部,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壹條直線,從海岸向大海延伸,被譽為“長虹的遠引”。
棧橋始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經過1931改造和1985改造,現寬8米,長440米。在橋的南端,修建了壹個半圓形防波堤。防波堤內有壹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墻,盔頂飛檐,題名“回瀾亭”。
棧橋像壹條長龍橫臥在碧海銀波之間。沿著橋壹步壹步,仿佛走進了大海的懷抱;站在亭子旁,層層海浪洶湧而入,拍打著堤壩,擊打著萬千碎玉;入閣,沿螺旋梯登樓,四周是寬敞的大窗戶,又是壹處怡人的風景,所以“飛閣回蘭”被譽為“青島十景”之壹。
秋季漲潮時,西岸的景色最好,尤其是海浪拍打在岸邊,引起幾十米的巨浪,轟然作響,十分壯觀。退潮後,海水後退100米,巖石灘上擠滿了搶著挖蛤蜊的遊客。近年來,青島開展了“留住海鷗”的活動。秋冬風平浪靜的時候,成千上萬只海鷗在海灣低飛,與蔚藍的天空,遠處的回瀾閣,近處賞海的人們,構成了壹幅和諧的畫面。
橋北海岸變成了棧橋公園,青松綠草,花木繁茂,回廊石椅,與沙灘巖石融為壹體,相映成趣。夜晚,花燈盛開,橋上、岸邊玉蘭樹盛開,水面波光粼粼,映出遠處的“秦羽浮燈”。
蒲松齡故居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1938年被日軍焚毀,1954年被人民政府恢復。65438至0958年,政府專門成立管理機構“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妥善保護。“文革”期間,故居壹度被占,但文物損失並不嚴重。1973故居被收回,1977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松齡紀念館建於1980。故居、劉全、陵園改擴建,房屋被征用。重修了圖書版、書畫展室、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並增設了南門,使故居的管理越來越完善。現在,故居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
如今的故居是壹個安靜的院落。故居前是幾座古塔,被太陽遮擋著。1962郭沫若題寫的“蒲松齡故居”金字匾,高掛在故居前門。
進門向北拐,是壹個有前有後的院子。其中主房3間,東、西廂房2間,建於1954。正房兩側的刺柏、石榴,廂房前的迎春花、百日紅都是後人栽種的,院內的太湖石是故居修復後加的。
故居的主房是壹棟普通的房子,磚石土坯結構,木門窗。房間裏的野字“聊齋”的牌匾高掛在門口。牌匾下懸掛著江南著名畫家李柱香在蒲松齡74歲時所畫的遺像,兩側是郭沫若的書法對聯。房間裏還陳列著他生前在加比任教時使用過的1平方的端硯。還有與蒲松齡直接相關的綽朗堂碑、靈璧石、三興石、蛙石等1件。除此之外,室內擺放的桌椅、桌子、架子、碗櫃、木影爐,都是蒲松齡在此設館30多年的西浦加比舊物。?
故居東西向兩廂,低檐,窄小樸素,近年重建。在院子的東北角,還有壹個缺口,是蒲松齡寫了壹篇文章的地方,放了三塊與之相關的牌匾。
蒲家莊外,有著名的劉全和陵園。劉全在蒲家莊東門外的滿井溝底。泉口用青石砌成,約0.6米見方,旁邊矗立著沈雁冰題寫的“劉權碑”。柳泉原是地下泉井,據說他曾在此主持茶會,收集創作素材。?
墓地位於蒲家莊東側,長40米,寬38米。裏面有37個庫珀。蒲松齡父子三人的墓都葬在這裏。1980年,濮氏始祖的墓碑也被移至墓地。?
此外,故居內還有200多件當代名人題寫的關於蒲松齡及其故居的墨寶,其中郭沫若的《寫鬼寫魔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骨》對蒲松齡及其作品作出了較為正確的評價。
蒲松齡故居——聊齋
蒲松齡故居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淄川城西八十裏。原來有東門壹間,正房三間,東廂房壹間,西廂房壹間,方石亂石墻基,青磚柱門窗,草屋頂,小青瓦檐,是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築。
蒲松齡去世後,他的故居壹直被他的後人占據。到他的第十個孫子蒲時,不知何故被毀,主人離開了遼東北,連載畫室只剩下四面殘墻。1948,濟南解放後,人民政府派員了解聊齋舊址、溥墓被毀情況。1953期間,山東省文化局派著名樸學專家魯大黃先生考察聊齋舊址。在此基礎上,撥出專項資金,恢復1954號蒲松齡故居。1958年,淄博市文化局成立了由當地幹部參加的“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將聊齋正房辟為展覽室,陸續收集和展出蒲松齡使用過的或與之有關的文物和資料。此後,聊齋歷經數次修繕。1977年,當時的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蒲松齡故居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全、蒲松齡墓地為其附屬保護點。現在,故居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和致敬蒲松齡的文化聖地。
劉權
柳泉位於蒲家莊村東溝底,原名滿靜,因井水經常滿溢而得名。當時是青州到濟南的交通要道,路人熙熙攘攘。據說,蒲松齡曾在毛婷的泉邊擺茶遞煙。每當有路人經過,他就邀請他們休息,並邀請人們談論狐貍和鬼,以收集創作素材。蒲松齡很喜歡劉權,就給自己取名“劉權居士”,並刻了劉權的小啊形印章。在他撰寫的題詞《養龍王廟序》中,稱贊此泉“水清味甜,味香,沖泡以增強酒之用,增加茶之香”,並稱“贈蓬萊不易”。
今天的柳泉,雖然沒有了那天噴湧而出的泉水,但毛婷看起來像垂柳,當年的景色依然依稀可見。在泉水旁邊,壹座新的由文學巨匠沈雁冰題寫的“劉權”紀念碑成了遊客的必看景點。
蒲松齡陵園
蒲松齡陵園位於蒲家莊村東壹裏,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古墓30多座,古柏30多棵。蒲松齡的墓在陵園西北角,他和妻子劉如仁合葬於此。墓前有壹塊名為“劉全普先生墓表”的石碑,是清雍正三年張遠所寫。“文革”期間,古跡被毀,墳墓被挖,陪葬品也被洗劫壹空。現在的蒲松齡墓後來被修復,墓碑按原碑拓1979重新刻制,並新刻“蒲松齡劉權先生墓”石碑,作者是文學巨匠沈雁冰。
祝妳心情好,升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