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證(終章)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證(終章)

西周武士復原圖 從商朝漁獵的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實上完成了壹個文化、心理、行為規範壹致的***同體,也奠定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國王室的孔子,開創儒學,為禮樂文化奔走終生,商、周文化正源之爭,終於塵埃落定。有趣的是,與倡導農本的後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論多顯輕農思想。他從不介意愛徒子貢經商,卻在背後嘲笑以務農為誌願的弟子樊遲。臨死前,孔子對著經商成功的子貢說:「 ”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閑,予始殷人也”。壹生為周禮奔走吶喊的孔子,始終沒忘記,他是殷商的後裔。但作為歷史當事者的他知道,殷商文化早已不合時代了。 圖22-圖25為西周獸紋微胡壹穿戈(公元前9世紀,23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此戈還延續了商代時期的獸面紋飾,但紋飾力度明顯有所緩和,獸形也多了壹些憨態可掬的味道。 圖22 西周獸紋壹穿戈(1) 圖23 西周獸紋壹穿戈(2) 圖24 西周獸紋壹穿戈(3) 圖25 西周獸紋壹穿戈(4) 圖26-圖29為西周虎紋戈(公元前9世紀,20.5公分,元鋒先生收藏)。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紋飾風格趨於樸素、明快,紋飾的對稱性減弱,神秘色彩淡化。西周時期的虎紋不再像商代壹樣刻在禮器上,而多出現在車馬器和兵器上,象征著威猛和勇往直前。 圖26 西周虎紋戈(1) 圖27 西周虎紋戈(2) 圖28 西周虎紋戈(3) 圖26 西周虎紋戈(1) 圖30-圖33為春秋虎形戈(公元前5世紀,16公分,亦名先生收藏),中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在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壹只老虎,稱為虎符。春秋時期,禮器和器物的紋飾趨於自由,虎形生動活潑,又十分稚氣可愛,兇猛的氣息也減少了很多。 圖30 春秋虎形戈(1) 圖31 春秋虎形戈(2) 圖32 春秋虎形戈(3) 圖33 春秋虎形戈(4) 圖34-圖37為春秋虎鷲搏擊戈(公元前5世紀,15公分,元鋒先生收藏)。春秋末年,晉國公室衰微,大權旁落,分屬六卿,史稱「 ”六卿專權”。作為六卿中的壹員,趙簡子先戰勝了範、中行二卿,之後在公元前453年,因晉陽之戰,趙、韓、魏三大家族平分了晉國。趙簡子的墓葬在1987年被發現,其中出土了壹樣重要的文物:虎鷲搏擊透雕戈(圖38,山西博物院館藏,公元前5世紀)。鷲是晉國的圖騰,趙簡子鑄造虎鷲搏擊的圖案,代表了他對晉國取而代之的野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都有同時期虎鷲搏擊戈的藏品, 圖34 虎鷲搏擊戈(1) 圖35 虎鷲搏擊戈(2) 圖36 虎鷲搏擊戈(3) 圖37 虎鷲搏擊戈(4) 圖38 山西博物院館藏春秋虎鷲搏擊戈 圖39-圖42為春秋渦紋圭援戈(公元前6世紀,20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此戈戈援上鏨刻渦紋,戈內上錯銀鳳鳥圖案,鳳眼以松石裝飾。從商周時期開始,中國古代貴族就開始使用綠松石作為鑲嵌物,壹直到清代,松石的使用和佩戴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改,高等級青銅劍的劍閣上也偶見鑲嵌松石的做法。 圖39 春秋圭援渦紋戈(1) 圖40 春秋圭援渦紋戈(2) 圖41 春秋圭援渦紋戈(3) 圖42 春秋圭援渦紋戈(4)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開始了將近300年春秋的序幕。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是禮樂崩壞的年代。孔子說:「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孟子說:「 ”春秋無義戰”。 東周(春秋)武士復原圖 春秋時期,以國君為核心的家族勢力變得衰敗,卿作為壹個階層開始崛起,以下克上的弒君,成為了饕餮盛宴。周王室的東遷造成岐山故地的丟失,導致王室實力的萎縮,讓這個***主體系出現了力量的真空,真空則必然導致混亂。周王朝權威的衰落,使得世俗矛盾缺乏高級的仲裁機構來調解,貴族與國君的矛盾往往不得不通過暴力來解決。 從政治經濟層面上看,集體耕作向家庭耕作轉變,人口的增長和財富的增加,士大夫階層會最先接觸和控制到,他們的實力因此大增。家的實力可以挑戰國,家臣就敢弒君了。而壹個諸侯國為了爭霸,必須鞏固自己的地位,也就必須獲取更多的人口和土地,必然會改變給自己帶來不利後果的分封制,於是郡縣制就應運而生並得到推廣。 以「 ”三家分晉「 ”和”田氏代齊「 ”為代表的事件,從春秋進入了戰國七國爭雄的時代。先秦史專家楊寬的意見認為,在戰國中期,各國人口之和約2000萬左右,戰國七雄的士兵總和約500萬,戰國時期經常發生幾十萬人規模的大型會戰。 春秋戰國時期戰車戰鬥復原圖 春秋戰國時期,戈的使用,是和車戰相始終的。車戰時,交戰雙方站在戰車上,相互距離大於兩匹馬的身長,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進行正面接觸的,所以只能利用兩車相錯的那壹瞬間進行攻擊。而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攻擊方法,就是側面進行啄擊,這也正是戈這種武器出現的原因。 圖43-圖46為戰國鳥蟲篆銘文戈(公元前5世紀,20.5公分,亦名先生收藏)。鳥蟲篆起源於商周時期,是以龍、蛇、鳥、獸、人多種動物和復合動物形象作為表現形式的文字,漢代之後,僅在士大夫之間流行使用,是壹種高雅的貴族藝術。這只戈上的銘文譯意為:「 ”玄翏(liù),xx之用”。玄翏是指用上等材料制作。 圖43 戰國鳥蟲篆銘文戈(1) 圖44 戰國鳥蟲篆銘文戈(2) 圖44 戰國鳥蟲篆銘文戈(3) 圖44 戰國鳥蟲篆銘文戈(4) 圖47-圖50為戰國楚式直內戈(公元前5世紀,20公分,元鋒先生收藏)。這支戈的皮殼狀態被稱為黑漆古,這種皮殼是經過長時間在腐殖酸性條件下與青銅化合形成的黑漆古皮殼,光亮如釉質。 圖47 戰國楚式直內戈(1) 圖48 戰國楚式直內戈(2) 圖49 戰國楚式直內戈(3) 圖50 戰國楚式直內戈(4) 圖51-圖54為戰國秦式銘文戈(公元前5世紀,23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戈內銘文為:「 ”二八年合x庫x”,表明了制造的時間。戰國時期,秦國的戈由圭首(上尖下方,類似於祭祀用的禮器)演變為戰國時期更加普遍的尖葉形,形制變化的時期與商鞅變法的時間基本重合。 圖51 戰國秦式銘文戈(1) 圖52 戰國秦式銘文戈(2) 圖53 戰國秦式銘文戈(3) 圖54 戰國秦式銘文戈(4) 圖55-圖58為戰國銀斑復合戈(公元前4世紀,21公分,亦名先生收藏)。復合是青銅兵器的壹種特殊鑄造方式,是指主體和刃體用不同成分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呂氏春秋》記載:「 ”相劍者日: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韌也,黃白雜則堅且靭,良劍也”。工匠采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制作出來的兵器外銳內韌,剛柔兼備。 圖55 戰國銀斑復合戈(1) 圖56 戰國銀斑復合戈(2) 圖57 戰國銀斑復合戈(3) 圖58 戰國銀斑復合戈(4) 圖59-圖62為戰國內刃胡刺戈(公元前3世紀,26公分,亦名先生收藏)。這支戈的戈墩也保存完好,非常難得。到了戰國時期,戈的形制變得越來越細長,胡也出現尖刺更易於勾刺,戈拉伸變長之後逐漸演變為之後的戟。 圖59 戰國內刃胡刺戈(1) 圖60 戰國內刃胡刺戈(2) 圖61 戰國內刃胡刺戈(3) 圖62 戰國內刃胡刺戈(4) 圖63-圖66為戰國長胡雞鳴戈(公元前3世紀,26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此類戈因形似雞鳴而被命名。在山東新泰出土過幾支刻有淳於家族金文的雞鳴戈,在戰國時期,該地屬於杞國,我們熟知的「 ”杞人憂天”的成語就是形容杞國人。事實上,根據記載,在春秋戰國期間,杞國境內發生過三次大型的隕石降落,看來杞人憂天也是有道理的。 圖63 戰國長胡雞鳴戈(1) 圖64 戰國長胡雞鳴戈(2) 圖65 戰國長胡雞鳴戈(3) 圖66 戰國長胡雞鳴戈(4) 圖67-圖70為戰國鏤空虎紋戈(公元前3世紀,28公分,私人收藏)。這只戈有著巴蜀和駱越文化的特征,巴蜀地區的青銅兵器虎紋飾源於以寶雞為中心的周文化活動區。到了戰國時期,巴蜀兵器形成自己的風格。而起源於廣西大明山的駱越文明,在戰國時期也產生了絢爛的青銅器文化,這只虎紋饕餮戈是巴蜀文明和駱越文明互相融合交往的有力例證。 圖67 戰國鏤空虎紋戈(1) 圖68 戰國鏤空虎紋戈(2) 圖69 戰國鏤空虎紋戈(3) 圖70 戰國鏤空虎紋戈(4) 戈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主戰兵器。漢字中許多和戰爭殺戮有關的字,如戰、戎、戮、戡、武等皆和戈有關。可見在中華文化的肇始階段,戈是最顯赫的武器。到了漢代之後,騎兵的出現取代了車戰,戈的作用也越來越小,之後只是偶爾在儀仗器中出現了。 本文系古鐵雅集原創稿件,作者查理的工廠(秦川先生)。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 上一篇:活動海報制作app評測對比——個人推廣海報用哪個軟件比較好?
  • 下一篇:請問和田玉材料的種類和等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