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清華美院-年度推薦設計書單,妳收藏了沒有?

清華美院-年度推薦設計書單,妳收藏了沒有?

《設計的故事》

譯者:王小茉 王珍時

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6月

夏洛特與彼得·菲爾夫婦是英國知名設計史學者。他們都有著藝術史與設計史專業教育背景,學術經歷豐富。在1993 年至2008 年間二人合作擔任塔森出版社(Taschen)責任編輯。2008年,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Goodman Fiell,這本《設計的故事》就是由該公司出版。

《設計的故事》是壹本普及類專業書,兩位作者在書中發揮了他們的編輯經驗,對讀者十分友好。全書的邏輯架構清晰,知識化繁為簡,語言平實易懂,講述了從原始時期到21 世紀第壹個十年,整個設計的發展歷程。研究對象著力於產品設計、家具設計、交通工具和平面設計領域,地區主要集中在開工業化先河的歐洲、美國和日本。內容排布既關照到設計史中人們熟悉的重要階段或運動,如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新藝術、現代主義、波普設計,又有作者結合社會進程與設計發展的劃分,如“美國制造體系與福特主義”“用於戰爭的設計”“環保意識與產品道德規範”,形成設計在歷史脈絡中的回應。作者強調,設計不會在文化真空的環境中產生,它是人類文明的映射,是各種觀念、看法和價值判斷的載體。

《設計與真理》

譯者:袁璟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 年10 月

羅伯特·格魯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較文學博士,任教於俄勒岡大學英文系。本身為莎士比亞研究者,撰寫了大量政治哲學相關文章,且註意到設計思維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該書將“設計”從狹義的專業概念中解放出來,放置到現代人類生活的諸種行為中去考察,分析設計活動在人類的精神層面如何發揮作用。“設計對能量進行塑形、規範並引導,使力量能夠有條不紊地發揮效用”。除了通常意義下的產品設計、建築設計,作者用大量筆墨論述了個人時間日程的設計、知識架構的設計、公司管理模式的設計,以及社會制度(如何實現自由)的設計。試圖討論整個社會的自由創造與人精神的自由創造如何通過設計思維進行,並形成對跨學科人文研究熱潮的回應。文中列舉的案例除了汽車、家具外,還有大量藝術品、文學作品,甚至社會案例。“在壹個方案或者壹件藝術品中,設計面臨的能量則是意義”。在書中,設計與文明的深度碰撞,給設計從業者帶來耳目壹新的觀點。

《唯有粉紅:審美品位的性別政治學》

譯者:滕曉鉑 劉翕然

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本書首版於1995 年,此次中文版根據2010年的修訂版譯出。本書所體現的研究成果凸顯了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經典設計史的敘事文本中,設計史研究多以男性為主導,像包豪斯和現代主義設計中有關公眾空間的主題會被特別地強化,而女性文化以及和家庭私密空間有關的設計則被忽視。

英國學者彭妮·斯帕克的研究發現,女性設計師處於被忽視的位置,很大程度上緣於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常常被作為消費者而非創造者看待。在其著作《唯有粉紅:審美品位的性別政治學》壹書中,彭妮·斯帕克討論了從19 世紀30 年代到20 世紀70 年代這段歷史時期內,女性對現代性的不同體驗,以及女性文化是如何通過家庭技能傳承的。作者希望以全新的視角揭示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時期的英美物質文化,對現代設計史的發展重新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與其以往的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不同,這是彭妮·斯帕克對自己之前的設計理論進行的反思,並且第壹次系統地闡明了自己基於女性立場對設計進行理解的全新視角,同時也回應了當下國際設計理論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性話題。

《文化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政府行政和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因理論與實踐長期囿於各學科專業傳統和各部門行政界限,使得帶有整體觀關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研究壹直顯得比較薄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探索、政策創新與保護活化實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亟待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相統壹的研究成果出現。

《文化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直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和實踐在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將其納入人類學理論體系下進行對話和反思。該書從“概念”“田野”“文化特征”“文化行政”“保護實踐”,以及“社會主義新傳統”和“文化創意產業”關系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梳理與探討。尤其是將文化人類學整體觀、大傳統與小傳統、中心與邊緣、文化生產與再生產等學術理念貫穿全書,與其視為人類學理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的某種探討與對話,毋寧認為是人類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觀照。

《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譯者:郭偉其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該書英文初版於1962 年,作者結合當時語言學、生物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湧現出來的新成果,對藝術史研究模式如藝術家傳記、圖像學及風格研究等做出批評,同時提出了極富啟發性的見解,在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假設藝術這壹概念能拓展到涵蓋所有領域的人造物,除了世界上那些不實用、美麗且富有詩意的人造物之外,還包括所有的工具和文字作品”。作者所講的“時間的形狀”至少體現在兩個層面上:其壹,時間如空間壹般是由充斥其間的萬物所呈現出來的,就藝術史而言,正是人造物形式的連續變化體現出時間的形狀;其二,時間的各種形狀也即時長的各種纖維形狀、人造物連續變化的各個系列,這些不同形狀既對傳統的歷史分期提出挑戰,又揭示出形式演變的基本方式。

全書分為“有關造物的歷史研究”“人造物的分類”“人造物的傳播”“時長的若幹種類”幾個部分,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是對時空流中各種人造物所處位置做出的壹次清醒而深刻、安靜而激動人心的沈思。

《器物的足跡》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 年1 月

日本有許多從事手作、自由創作的人,打造著心中理想的生活器物。“瀨戶內生活工藝祭”正是匯聚了這樣壹群生活工藝創作者和愛用者,於每年秋天在四國高松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瀨戶內海不僅有讓人心馳神往的風景,也是日本生活工藝的中心。這裏有柳宗悅、野口勇留下的民藝傳統,也是當代匠人聚集之處。商品經濟和民藝傳統在這裏激蕩碰撞,孕育出了將器物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器物的足跡》以此處為原點,走訪數十位日本匠人、作家、設計師,分享器物與人的點滴故事。活躍在工業設計前沿的設計師、當紅料理設計師、作家、品牌設計師,以及知名匠人真誠對談,形成了這樣壹冊“生活器物地圖”。壹件物品蘊含著創作者的故事,也有使用者的故事。探索“器物的足跡”,傾聽關於物品的故事,無論是手作品、機械制品殘留在家中的可愛足跡,還是其中顯現出的小哲理,生活器物的前景看來格外廣闊。每位受訪者對“好”的定義各不相同,但相通的是,能夠得到認可的器物必然美而有溫度,足以照亮生活。

《蘊秀之域:中國明代園林文化》

譯者:孔濤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著名漢學家柯律格基於對中國明朝(1369-1644)園林藝術的理解與掌握,提出了如下的問題:誰擁有園林?誰拜訪園林?他們如何通過繪畫或視覺形式傳遞園林的意義?這些陳述對中國不同社會層次的人而言有何不同?經過對廣義文化理論的研究,柯律格針對中國園林文化,第壹次從歷史和唯物主義的角度進行了解讀:“我嘗試要做的是提供壹種脫離慣例的記述,寫作本書是為了記述公元1450—1650 年之間中國江南地區社會上層的造園理念和無處不在的園林營建活動。這些營建活動被表現於文本的視覺呈現中,以文獻中的地圖、繪畫和插圖等形式存在。”

全書分為五部分:“盈萃之庭”“觀賞性園林”“文氏園林”“園林之象”“園林與數”。在吸收最新文化理論的基礎上,作者開創了從歷史與唯物主義角度闡釋中國園林文化的批評視角,剔除了抽象概括和東方主義幻想,將其看作“具有豐富的歷史和社會內容的獨特且富有爭議的物質文化載體”,令人信服地描繪出園林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紫砂小史》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紫砂小史》是作者對中國紫砂藝術歷史從宋代發展至今的全面盤點,分為濫觴期、興起期、成熟期、發達期、衰落和復興期、新生和鼎盛期6 個階段,從中可見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氣、文化背景、藝術理念,以及相應的制壺知識、鑒賞風向、工匠師承、名壺展示、茶文化細節。可謂以壺濃縮大千世界。

書中相對全面地講述了紫砂自宋代起逾千年的歷史,除了反映社會背景、時代藝術等,還有表現出來的工藝細節和文化傳承,圖解139 把紫砂名作、審美細節,介紹60 位制壺大師及代表工匠。既專業系統,又通俗易懂,條理清晰,細節豐富。在茶文化日益興盛的當下,很多愛好者對紫砂有濃厚興趣但不得門而入。讀者可將此書作為紫砂陶入門級的欣賞、鑒別指南,還可從中獲取深厚的歷史和美學養分。

《工藝當隨時代:傳統工藝振興案例研究》

編著:陳岸瑛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該書是“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項目成果,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項目組開展,受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托。在新的時代形勢下,不同地區、不同門類的傳統工藝有不同的發展規律,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傳統工藝企業也有不同的境遇和選擇。項目組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了二十個不同類型的案例,試圖通過個案研究抽取壹般規律,形成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最終形成的項目研究成果先對振興中國傳統工藝的時代和政策背景、發展道路和方向進行了宏觀分析,形成書中的導言部分。隨後將案例分析歸納為四組,依次探討了代際傳承與發展創新、企業運營與品牌塑造、地域文化與產業振興、手工教育與鄉村振興四個方面的問題。

編者陳岸瑛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該書基於其帶領下的調研團隊深入各地考察、收集、整理的第壹手資料,十分具體且鮮活,為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政府工作、行業實踐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走進倫敦設計博物館:解密經典設計》

譯者:成尚效

出版: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該書面向未來的設計師、工程師、技術專家、制造商和教育工作者,包含大量設計典範和案例分析,深入研究產品設計實踐。作者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講師、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館長、當代設計評論家、作家,著作內容貼合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公***教育課程,結合案例分析和理論探索兩種模式,介紹設計的基礎知識,讓讀者可以接受設計實踐和設計文化的熏陶。

書中案例覆蓋多個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曲別針、奧運火炬、倫敦巴士、蘋果iPhone、奧巴馬競選海報、戴森吸塵器、耐克運動鞋、任天堂遊戲機、移動3D 打印機等。作者介紹了使設計理念轉化為好產品的眾多材料和生產方法,解釋了產品設計從設計初期到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探索了未來設計的發展趨勢。洞悉設計行業領軍地位的著名設計師如何工作,探索不同材料給設計帶來的影響和機會,同時涵蓋了其他與產品設計相關的主題,如人機工程學、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和原型制作,等等。

《紙拓千秋——國家圖書館藏古器物全形拓題跋集》

編者:國家圖書館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國家圖書館***藏有古器物銘文和全形拓片3000 余件。該書收入國家圖書館藏全形拓題跋裱軸87 軸,涉及器物***計89 種,包含青銅器、陶器和骨器。其中可見鼎、簋、爵、角、壺、盤、鐘、劍、燈、竈、權衡等各類常見禮器、樂器、兵器及生活用具等,較為大宗的有鼎12 件、簋8 件、壺7 件、尊7 件、鐘6 件。這些裱軸多有近代著名金石學家和收藏家的題簽、題首、觀款或跋語,其中不乏韓惠洵跋《彜器蛇景八條屏》和《商周彜器脫景十二條屏》、陳介祺跋《平壽陳氏銅器墨拓八條屏》等組軸精品。題跋內容涉及文字考釋、器物和拓本的流傳及清晚期以後的文人交遊等,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書中提供了整幅裱軸以及器物全形、題跋、銘文、鈐印、題簽等重要局部的高清圖片,對各類名家墨跡進行了釋讀,並著錄了拓本及對應器物的相關信息,對其中部分做了簡單的考證,盡可能將拓本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 上一篇:洗車店的名字怎麽起
  • 下一篇:壹個新手怎麽玩抖音視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