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緬懷先人,不僅是民族習俗,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近年來,壹些地方的掃墓招數越來越多。有人賣金元寶,有人賣小紙人,小紙人多為時尚女性,說是想“給老人壹些浪漫”;有的人嫌冥幣不夠,還做“存款單”。還有壹些人,由於壹些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每到清明節就要燒很多紙給親戚“壓歲錢”。於是清明那天,每條街的十字路口,到處都是成堆的紙屑和食物。既不文明也不衛生。清明節悼念逝去的親人,是壹種親情,也是壹種傳統。我們應該保留它,但同時,我們應該擺脫傳統中遺留下來的迷信和不科學的祭掃方式。應倡導符合時代特征的文明健康的祭拜方式,讓人們祭拜祖先的傳統習慣和美好願望得到充分表達。
各地清明的習俗和陋習
最近,《南方周末》做了壹個關於殯葬費用的調查。不管在哪裏,稍微體面壹點的葬禮,費用至少是1000元。如此龐大的喪葬費用,相當於壹個二級城市普通勞動力的年收入。現在,在我們的“殯葬文化”中,有很多種祭奠逝者的紙制品,比如汽車、空調、手機等。只要是人們能想到的,都會帶給逝者。當然,比起幾百平米的豪華墓和漢白玉雕刻,這些還是小菜壹碟。
近年來,“尋根文化”逐漸演變為“尋根經濟”。雖然很多紀念活動都冠以“文化”之名,但真正的文化在其中並沒有獨立的地位。面對越來越荒誕的紀念形式,我們不禁呼籲,文化的紀念需要壹種莊嚴而純粹的文化精神。
追溯清明的起源
“燕子來春社,梨花在清明後。”每年公歷4月5日是清明節,也稱為踏青節。據說始於古代皇帝、將軍的“墓祭”儀式,後來民間紛紛效仿,成為中華民族在這壹天祭祖掃墓的固定習俗。因為節日很長,所以有兩種說法:前八日和後八日以及前十日和後十日。這幾天都是清明節。在這個節日期間,人們會祭奠祖先的墳墓,以緬懷他們的思想。
要說清明節,就要從壹個非常著名的古代節日說起——寒食節。寒食節起源於古代鉆木求新的制度。由於季節不同,古人用不同的樹來鉆火,這就是換季生火的習俗。而且每次換火都要換新火。在新的火到來之前,人們被禁止生火。
寒食節有上墳的習俗,有墳就要有墓祭。後來因為與三月招魂習俗融合,逐漸決定在寒食上祭祀。因為清明節是寒食的第三天生氣,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搬到了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是壹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既有為掃墓的悲傷和酸楚的淚水,也有踏青的歡笑。
文明祭祀悼念先人
掃墓緬懷先人,不僅是民族習俗,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近年來,壹些地方的掃墓招數越來越多。有人請仙巫祈求祖上之德,為兒孫求蔭;有人賣小紙人,多是時尚女性,說是想“給老人壹些浪漫”;有的人覺得錢不夠,還要做“存款單”。開存單的銀行行長、副行長,其實是玉帝和閻羅;還有的,為了表示“孝順”,不惜占用耕地,花幾千元翻新祖墳...據調查,壹個家庭祭掃壹次掃墓的費用在150到450元之間。
因為封建落後的觀念在壹些人心中根深蒂固,壹到清明節,壹些不文明的燒紙錢冥幣的方式隨處可見。也有人認為,我們的祖先在世上享受到的和在“冥界”沒有享受到的,同樣不可或缺。這種扭曲的虛榮和奢靡的欲望在作祟,使得我們的傳統民風中夾雜著腐朽庸俗的東西。
清明節悼念故去的親人,是壹種親情,也是壹種傳統。應該保留,但同時也要破除迷信的、不科學的祭祀方式,掃除傳統。應倡導符合時代特征的文明健康的祭拜方式,讓人們祭拜祖先的傳統習慣和美好願望得到充分表達。
比如用鮮花祭奠祖先,不燒紙錢不放鞭炮,給墳墓獻上壹束鮮花,既文明優雅,更安全,也不容易發生火災;海上掃,海上吊,把先人的哀思寄托在茫茫大海上;植樹祭掃,種紀念樹苗,對先人的向往可以從生機勃勃的綠樹中延伸出來;網上祭祀,在網上紀念館裏,對先人的悼念存放在空間無限時間永恒的虛擬世界裏;“壹個人在異鄉人生地不熟,逢年過節都想親人。”千裏之外的人們,在清明節這壹天,可以帶著妻兒到郊外或家裏布置祭祀用品,希望能在家裏祭祀。這樣既可以避免長跑的疲勞,又可以避免“公交祭祖”之風。
各地的清明習俗
舟山清明節
掃墓的舟山人俗稱上墳祭祖。老定海上墳時的供品有壹個特點。很多菜都是涼菜涼菜,還有清明特色小吃——青餅、條紋餅,可以涼拌著吃。由此可見,寒食節的習俗雖然早已沒落,但其精神仍留在清明的飲食習俗中,且經久不衰。
閩南清明節
清明那天,家家戶戶早早起床,準備好香燭,煮幾碗菜飯(或用三祭酒)祭祖。
到了中午,向公祖獻祭的習俗就要實行了。公祖的禮拜場所大多是鄉鎮和社區之間的“祠堂”和“家廟”。凡姓丁以上(已婚)的子孫,均可入寺享受盛宴。老家的父母也趁著這個時間商量了廟會的必要事宜,於是決定這壹天是最重要的壹天。
山西清明節。
山西的老民歌“清明細雨讓人心酸,大漠野花開,手拿祭品肩扛鏟”,形象地概括了人們的心情和掃墓的特點。
春天,人們修理房屋以防止夏天雨水滲漏。當生者與死者聯系在壹起時,田野裏的墳墓往往會在風雨過後坍塌。清明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內雜草,用新土將墳擡高加固,習慣上稱為修陰宅,表現兒孫對祖先的哀思。
在清明節,山西南部的人們要蒸饅頭,裏面有核桃、紅棗和豆子,這被稱為子福。帶著兒子孫子的祝福,都帶著祖先的祝福。家家都要做黑豆涼粉,切成薄片,配著湯吃。鏟蔫草,搓在炕席上,叫趕蠍子。在晉東南,人們頭上頂著柳枝枯葉。女人要用金色的飾品(頭飾)貼在太陽穴上。在山西北部,習慣上有黑豆芽,和玉米面包、黑豆芽餡壹起吃。晉西北講究用小米粉做餅,俗稱“撒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節後壹天會收壹個女老公,俗稱“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