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暉園的荷塘南角,為清暉園正門,門廳上懸掛著壹塊由清代書法大家何紹基題寫的“清暉園”匾額,匾額古樸,“清暉園”3字筆力遒勁,實為大家風範,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清暉園內,郁郁蔥蔥的古樹名木遍布滿園。其中,位於大門處的壹棵高大的老白果樹,已有160多年樹齡,
有“活化石”之稱,壹般要大面積雌雄間種才能結果,但這棵老樹,卻能在多年內,持續單棵結果,是壹棵“雙性樹”,可謂奇特。
在清暉園中,有壹口長方形荷塘。全園的建築,大多以荷塘為中心,繞荷塘壹圈,沿岸而建。離門廳不遠處,有壹座突出水池的“澄漪亭”,臨水壹面刻有壹副對聯:
臨江緣山池沿鐘天地之美;
攬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
此聯原為龍渚惠嶽父、順德鹹豐探花、禮部兼工部右侍郎、大書法家李文田所書,因日久而損毀,後來重寫過。
澄漪亭名為亭,實際上采用的卻是典型的水榭做法:臨水架起平臺,平臺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臺上建有長方形的單體建築,臨水壹面是常用落地門窗,開敞通透。觀者既可在室內觀景,也可到平臺上遊憩眺望。
碧溪草堂是當年園主人主要起居室,其正門為壹座鏤空疏竹木雕“圓光罩”,門框鏤成兩束交疊翠竹狀,工藝精湛且古色生香;兩扇玻璃屏門的裙板上,用隸書、篆書和鳥蟲書體鐫刻有48個形態各異的“壽”字,稱為“百壽圖”。
在碧溪草堂檻窗下,嵌著壹幅題為“輕煙挹露”的百年陰紋磚雕,刻有幽篁叢竹,刀法圓熟。磚雕題跋,以表築園者誌向心跡:
未出土時先引節;
淩雲到處也無心。
六角亭與碧溪草堂之間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當年龍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動之處。亭邊設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闌貪看水”,也宜憑欄玉立,體味荷塘聽雨任東風的情愫。
池廊上的每道橫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蘿、楊桃和香蕉等嶺南佳果,散發出濃郁的南粵風土氣息。其亭柱楹聯書的是:
跨水架楹黃籬院落;
拾香開鏡燕子池塘。
沿池廊直出即抵達船廳,是清暉園古建築中的精華所在。船廳也叫旱船、旱舫、不系舟,是我國園林模仿畫舫的特有建築,船廳的前半部多三面臨水,船首常設有平橋與岸相連,類似跳板,令人處身其中宛如置身舟楫的效果。
清暉園的船廳純為旱船,相傳是模仿清代珠江河上的畫舫紫洞艇建成的兩層樓舫,成為“船廳”,分船頭、船艙和船尾,這在我國建築設計上是唯壹的派例。
它與惜陰書屋和真硯齋南樓組群,借壹帶廊旱橋連通,以百年紫藤相系,曲折通道兩側飾以水波紋,船舫神形已是具畢。
船廳原是小姐繡閣,傳說當年園主人有壹位千金小姐,貌美如花,舉止賢淑,精通詩書,善弄琴畫,父母視若掌上明珠,特建此樓作為小姐閨閣,別稱“小姐樓”。
小姐繡閣與南樓形成船的前艙後艙。在船廳門正面,雕有綠竹數竿,廳內花罩鏤空成兩排芭蕉圖案。蕉下石頭上雕刻得羽羽如生的蝸牛。
在船廳前,有兩口池塘,似將樓船浮在水中,船尾有丫環樓,船頭栽有壹棵沙柳,柳邊有壹紫藤,猶如壹條纜繩。船廳後邊,還有壹棵白木棉樹,以其花淡黃近白而稱奇,因為木棉樹壹般開紅花。
此外,清代著名書法家乾隆帝之子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當時親手所書船廳下面的匾額“綠雲深處”,形象地描繪出了四周綠樹掩映之清幽景致。
與船廳跰足而建的是惜蔭書屋和真硯齋相連的壹組園林小築,此組庭院式書齋為昔日園主供族中子弟讀書及接待到訪文人墨客之所。園主家歷代不乏學業有成之人,“惜陰書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陰、發奮攻讀之意。
其中,“真硯齋”的匾額是原來由清代湖南書法家何紹基所題,因日久而損毀,後來重寫。
在荷塘東邊,曲徑逶迤欲左先右,石引飛虹欲上先下;園林中每壹亭軒既與其他景點成對景。其中,有壹花亭,景象非同壹般。近處苔侵石岸綠水漾落花紅,遠處曲廊連堂榭修墻襯垂柳。
花亭在結構上頗有特點,為了使亭內仰視平面與四角攢尖灰塑瓦頂風格壹致,達到歸隱脫俗的意境,免卻常見的彩繪天花藻井,而采用“不露望磚木椽者,覆以板紙,”被稱為“仰塵”、“頂格”的做法。
由荷塘旁的壹扇最古老的小門可進入清暉園的“讀雲軒”,門額上面“清暉園”3字是按李兆洛的真跡托版。讀雲軒主體建築是清代嶺南豪宅的客廳,體現了當時龍家豪宅的氣派。瓦面構造層層疊疊,融合了我國亭臺樓閣“明標暗拱”的特點。
讀雲軒客廳外,經其左邊的回廊,可以欣賞品味到讀雲軒的石趣,正所謂“讀者品也,石乃雲根”。讀雲軒中滿布形狀各異的石頭,或突起於跨塘花墻的洞窗腳旁,或吻嵌於圍池磚基中間,或兀現於磚砌花臺之上,處處是石,各呈其趣。其中有產自安徽靈璧市的“靈璧石”,這種石堅硬如鋼,色澤豐富,形態怪異;
此外,還有產自山東沂蒙的“龜紋石”,廣東英德的英石和廣西的鐘乳石,每塊石頭均有相當豐富的欣賞價值。古語說,石頭是雲的根,意思是山間雲靄都是從山石上裊裊升起的,這大概就是讀雲軒名字的來由了吧。
距讀雲軒不遠,有壹座高聳的石山叫“鳳來峰”。它是以古代經典的“風雲際匯”石山構圖,以宋代被列為貢品的山東花石崗石砌成,***用了近3000噸石,全高12.8米,是廣東最大、最高的花石崗石山。
在鳳來峰石山上,辟有小徑,壹棵古榕穿山破石而長,還有瀑布,淩空飛瀉而下,全景達到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氣勢不凡,雖由人造宛如天開的境界。
鳳來峰下水池處有幾塊“汀步”踏石,由此可進入山洞,考究細水長流的古井。瀑布下的長形大湖被石橋和波形花墻隔開。
讀雲軒的壹邊水平如鏡,鳳來峰的壹邊水花四濺,流波不倦,壹湖之上竟有動靜兩種景觀。在這裏,可以登上鳳來峰,俯覽清暉園的全景;也可以在水邊的走廊上休息,品味周圍的灰塑。
從鳳來峰下,經壹段曲折清幽的小徑,即可轉達沐英澗。沐英澗主要由遊廊、小橋、花徑、假山、荷塘和水榭相結合。由沐英澗小門、有壹面扇形花墻遊廊,可去石拱橋上。花墻上的幾扇大窗,每扇都用鐵花、金箔、陶瓷巧妙地裝飾,每個扇窗從不同方位望進去都有壹番景色,好似壹幅幅扇畫,達到步移景換的設計效果。在其左手邊有座半月亭。
中央的玲瓏榭是整個園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之壹。它置在八角環流的池水中央,室外混種各種名花異木。如果置身於玲瓏榭中欣賞周圍的景色,無論是何時節,都可以聞到四面八方吹來的花香,所以這裏題有“八表來香”的牌匾。
玲瓏榭室內八面全是木制裝飾的玻璃窗格,窗門上有8塊紅片玻璃,是清暉園留下的清代玻璃制品。玲瓏榭的周圍有四座按坐落方位分別以“春、夏、秋、冬”命名的石山。
坐落在西面的是“秋石”,用黃石所造,旁邊種有楓樹、烏柏、桂花、紫藤等植物,渲染秋天的氣息;坐落在北面背陰之地的是“冬石”,石料取自江蘇的太湖石,石面泛白,有雪景之意,構圖選用元代袁江的“富貴玲瓏石”,作壹屏風狀;
東南面置於晨光可照之處的是“春石”以英德石所造,配以松皮石造成的石筍,周圍再種上竹樹和灌木,突出奏纖弱和清秀的感覺;“春石”後面是“夏石”,也是本園的主峰鳳來峰。
清暉園內多處都有“歲寒三友”之壹的形象,處處表現著園主對高節虛心的竹有著獨特的崇敬,或是借物詠誌,園主還嫌不夠,於是在庭園深處南樓後又另辟壹了院落,名為“竹苑”。
竹苑緊靠沐英澗,是清暉園裏的又壹個園中園。竹苑地幅狹長,卻廣植修篁。竹影婆娑應風入,蟬鳴短長景更幽;巷院盡處,玲瓏壁山迥峰卷雲,袖珍眼泉甘洌清甜;竹苑內建築小巧而精美,有許多清代的藝術品及題詞。在竹苑小徑的壹道小洞門門額上方塑有“紫苑”二字,小洞門的兩側塑有對聯壹副:
風過有聲皆竹韻;
月明無處不花香。
在小洞門背面,兩旁裝飾著灰塑綠色芭蕉葉,葉上刻有壹副對聯:
時泛花香溢;
日高葉影重。
竹苑遍種花竹,清靜幽雅。竹苑通道的盡頭左面是“筆生花館”,館的命名出自於李白“夢筆生花”的典故,寓“學業有成,文才出眾”之意。
龍家重視後代的教育,龍家子弟也參透“真硯齋”求實之意,謹守“惜陰書屋”的勤奮之旨,於是達到“筆生花館”才華高超之境。
在竹苑通道的盡頭右面,築有狹長的大型壁山,山中有壹小洞,只容壹人通過,故名“鬥洞”,古人亦曾以“既有獅山,有鬥洞”來解釋“鬥洞”的來由。
這壹石景設置的非常巧妙,既分隔了空間,又能遮陽避光,實在是不可缺少。鬥洞旁邊的“歸習寄廬”是清代嶺南壹代書法名家、鹹豐年間進士李文田辭官歸故裏時所題;
由竹苑潛鬥洞出,是由“歸寄廬”和“小蓬瀛”與木樓組成的另壹院落。右廂是“歸寄廬”,龍氏卸任賦閑聊寄臥龍廬。“歸寄廬"牌匾是均安上村鹹豐探花李文田所書。
“歸寄廬”與“小蓬瀛”直廊相接。在兩座建築中,“小蓬瀛”位居其左。蓬瀛為蓬萊和瀛洲的合稱,是傳說中海上的仙島名,寄寓園主人清高脫俗的心跡。
“小蓬瀛”廳堂裝飾著壹幅大型彩繪木雕作品《百壽桃》,上刻仙桃壹棵,枝繁葉茂,碩大的“仙桃”透出熟透的紅暈,襯出滿堂喜氣,是壹幅民間色彩很濃的藝術珍品。它與“大金魚”和“白木棉”號稱當時的“清暉園三寶”。
在這座木雕《百壽桃》樹上,實雕桃子僅99個。據說,民間講究“壽”不能滿,而“百”是個滿數,所謂“人生不滿百”,壽滿便是壽盡,又因“藏”與“長”諧音,桃子又是壽命的象征,“藏壽”也就暗示了“長壽”,再加上99又切合了長長久久之意,因此,“蟠桃樹上有99只仙桃”的說法極其深得人心,並長久流傳下來。
小蓬瀛旁邊有壹木樓,是兩層的磚木結構樓房,裝修精致華麗,古色古香,鑲嵌著圖案華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的窗戶。
廣東佛山清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