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是指兩黃旗、兩白旗、兩藍旗、兩紅旗,合稱為八旗。但很多人八旗有誤解,比如有人以為八旗是指八種顏色,比如正黃旗比鑲黃旗地位要高,比如滿人就是旗人,等等,其實都大錯特錯了。
努爾哈赤剛剛起兵的時候,軍隊人數很少,以黑旗為旗幟,所以稱黑旗軍。在統壹建州三衛後,軍隊人數增多,於是又設了紅旗軍。1601年,努爾哈赤對軍隊進行了改編,正式成立了紅、黃、藍、白四旗,後來又增加了鑲紅、鑲黃、鑲藍、鑲白四旗,形成了“八旗”。
當時的戶籍制度和中原有很大區別,努爾哈赤規定每300人為壹牛錄,長官為牛錄額真;每5牛錄為壹甲喇,長官為甲喇額真;每5甲喇為壹固山,長官為固山額真,同時設左右兩名梅勒額真。所以在八旗制度下,“只有旗人,沒有族人”,當皇太極後來將國號改為清、族人改為滿洲族的時候,就是所有滿人都是旗人,旗人也都是滿人。
八旗內部的大小官員既是軍事統帥,又是行政長官,還負責掌管所有旗人的戶籍乃至經濟生活。所以,固山額真就是旗主,梅勒額真就是副旗主。
官職的稱謂讀起來會覺得很別扭,這是因為大多人對那段歷史不太了解,到順治年間時這些官職稱謂都進行了更改,更改後的名稱大家就很熟悉了。固山額真改名為都統,梅勒額真為副都統,甲喇額真為參領,牛錄額真為佐領。《鹿鼎記》中,韋小寶就做過副都統,想必大家還有印象吧。
後來,隨著後金的發展壯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漢人紛紛歸附。為加強管理,皇太極於1633年正式另編漢軍為壹旗,後經過數次增擴,到1642年,終於編成漢軍八旗。1634年,皇太極又把在他統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編成了蒙古八旗。到了這個時候,就成了“滿人壹定是旗人,旗人不壹定是滿人”了。
各旗委任都統時,壹般不考慮擔任都統的人的旗籍,比如滿人可以擔任蒙古、漢軍八旗的都統,漢軍、蒙古八旗出身的人也可以擔任滿洲八旗的都統。到了光緒時期,甚至不在旗的人都可以擔任都統了。
八旗制度形成以後,就是後金以及後來清朝的主要力量,但是和中原王朝不同,清朝的八旗並非由皇帝全部掌握,而是分散在各位旗主手中,旗主則是由王公大臣擔任。這樣就形成了權力的分散,所以清朝前期每壹任皇帝死後,權力的交接都驚心動魄。
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他自己統領兩黃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其他六旗則有他的兒子、孫子、兄弟統領,比如皇太極就統領正白旗。到了晚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最喜愛多爾袞,就想把汗位傳給他。為了增強多爾袞的實力,努爾哈赤任命多爾袞的親哥哥阿濟格為正黃旗旗主,親弟弟多鐸則統領鑲黃旗,這樣就能確保自己手裏的兩黃旗,能在他死後支持多爾袞。
隨後,努爾哈赤把鑲白旗旗主杜度(努爾哈赤的孫子)調到鑲紅旗,準備把鑲紅旗給多爾袞,只是還沒來得及安排就死了。這樣的分配方案使得多爾袞三兄弟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可惜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兄弟三人的年齡還很小,無法與皇太極等人對抗,最終被皇太極逼死了母親阿巴亥,搶走了本屬於多爾袞的汗位。
皇太極上位之後,對八旗進行了壹系列眼花繚亂的調整,過程我們不必詳細說,反正到他死之前,他親自統領兩黃旗,他的長子豪格統領正藍旗,三旗總***有117個牛錄;多爾袞統領正白旗、弟弟多鐸統領鑲白旗,兩旗總***有98個牛錄;代善統領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統領的鑲藍旗,三旗***有96個牛錄。三方勢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豪格手裏有三旗,想當皇帝;多爾袞手裏有兩旗,但戰鬥力彪悍,也想當皇帝;剩下的代善和濟爾哈朗雖然不想當皇帝,但態度曖昧,始終不明確自己的立場。所以,雖然多爾袞看似強大,但也無力強行坐上皇帝的寶座,最後只能妥協,便宜了六歲的小福臨,繼承了皇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順治雖然繼位,但大權卻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裏,於是多爾袞搶了豪格的正藍旗,又對八旗進行了壹番眼花繚亂的調整。總之,到他死的時候,兩白旗由他的兒子統領,正藍旗則落到了多鐸的兒子手裏。這個時候,多爾袞的留下來的勢力依然強大,所以順治才被迫冰天雪地立出城迎接多爾袞的靈柩,並追封多爾袞為皇帝,受盡了屈辱。
後來,順治清算多爾袞後,正白旗也就名正言順的落到了順治手裏。順治將正白旗,和自己統領的兩黃旗,壹起擡為“上三旗”,其他五旗則稱為“下五旗”。形成了八旗的排序: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
雖然有上下之分,但八旗實際上並無高低貴賤的區別,八旗之間是平等的,旗人無論在哪個旗,也都是平等的。但是,對旗人來說,他們都是旗主的奴才,這種身份不因官位高低、富貴貧賤而產生變化。上三旗的旗人就是皇帝的奴才,而下五旗的旗人就是宗室王公的奴才。就算旗主落魄成了普通老百姓,旗民做了大官,在旗民見到旗主的時候,照樣得三跪九叩,自稱奴才,不得有絲毫的悖逆。
到了清代後期,有些旗主的家道破落,生活潦倒,只能做些粗賤的重體力活糊口,諸如駕車、擡棺等等。如果旗主在路上看到有發跡顯達了的昔日旗奴,就會把旗奴叫下來,耀武揚威,訓斥壹番。旗奴也不敢違抗,只得再三請安,說盡好話,臨走還得給些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