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西,我曾去過數次,因而並不感到陌生。這次,在鄉幹部陳有松、村支書潘行進的陪同下,我們直奔主題慰問老人。這回,我覺得自己不是匆匆過客客,而是壹位虛心好學的學生。
壹個村莊,同年有兩位老人被評為“溫州好人”,少見!在85歲的潘定法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儉持家、仁德有道的優良品質;在60歲潘…身上,我看到了夫妻仁愛之道……他們每壹個細微的行動,都蘊藏著仁德及愛的奉獻的精神。借易經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引述,兩位老人可謂“人有多大,愛就有多大”!
其實,說起龍西,頗有淵源。壹是家鄉雁湖鄉(現屬芙蓉鎮)僅百裏,山脈相連,算作鄰鄉;二因它的龍與芙蓉的蓉,諧音,並且兩者皆有龍之說。龍西有龍王現身傳說,芙蓉則有民間傳承下的班凳龍。兩龍相交,近鄰勝遠親。
最早壹次去龍西,是我十八九歲那年。那時,我在芙蓉郵電局上班,陪同事壹起送壹部磁力電話機去鄉政府。印象深刻的是,我吃了當地美食壹壹炒粉幹。那個香脆的味道,留在喉嚨久不散發。後來數次去龍西,純粹遊閑。不是遊顯勝門,就是逛散水涯,最近壹次還近距離地仰望了飛拉達的峻險之奇。
這次,真的不壹樣,起碼是感覺不壹樣!我們幾位誌願者代表著樂清市國學研究眾學長的片片愛心,勇往而來。壹般來說,慰問老人活動可以走形式,送些物資,拍張照片,算作交差任務。至少,我在出發前,也是這麽想的。但是,當我坐上了鄉幹部陳有松的車,聆聽了潘定法老人的感人事跡時,腦子馬上來了個大轉彎壹壹何不乘機學習老人的仁愛之美。
龍西,景美物美人更美壹壹這是我的第壹感覺。景,有天下第壹門的顯勝撐腰;物,有天下第壹草藥的皮石斛撐面;人,兩位老人在同壹村莊、同壹年份,同時被評為“溫州好人”,這種人性之美,難以言表,只有實地考察,才有體悟。
午後的二點壹刻,溫暖的陽光,隨著車輪,圍繞山路而轉,而上。路邊大片大片、望不見邊的石斛篷布種植,盡管它站立成壹道道風景,但已不是我所關心的風景。因此,陳部長介紹潘定法老人身上種植了四塊鐵板,十八年如壹日悉心照顧病休前的老伴時,我溫柔的心早已被老人事跡帶走……
山路彎彎,不知不覺中,車子停了下來,停在了海撥三四百米、名叫上山村的村莊。在壹座幾經滄桑的木屋前,我被眼前這位身材瘦小,身背掛刀,解放鞋上還沾泥巴的老人,感動了!老人的熱情招呼,讓我們有了親切的交流機會。在村支書的翻譯下,我和老人有了壹次次親密無間、輕松愉悅的交流。
“阿公,今年多大了?”
“老了,85歲了!”
“看妳的穿著,剛從田地裏回來吧?”
“是的,山上割了些雜草,準備餵豬、鴨吃。”
隨後,我們緊跟老人的腳步,來到簡陋的房間。陽光剛好照過來,照在了躺在床上的面帶笑容的阿婆。於是,我和阿婆有壹次對話。
“阿婆,妳生病在床多久了?”
“整整十八個年頭了,那個臺風(雲娜)把我的下身壓癱瘓了…”
“這麽多年,妳是怎麽過來的?”
“這個,多虧了老頭子,是他,壹把屎壹把尿地照顧了我,才有了我活著的今天。”
“老頭子對妳這麽好?!”
“不僅僅是好,還有常為我的生活著想呢?”
我們坐在屋前道坦上,陽光還是這般溫暖。這次,我和潘老聊了許多,聊老伴,聊生活,聊健康,聊壹些能聊的事壹壹
“阿公,聽說身上種有四顆鋼板,而且經常夜不能睡,站著坐著睡,生活很苦吧!”
“不苦,大家都對我這麽關照,我身上這點苦又算得上什麽呢?”
“那,可否說些甜的事?”
“我每天趕在太陽上山起床,壹大早就去田地裏勞動幹活,回到家門口就聽到老伴的問候:老頭子,回來了!壹壹這就是我最甜的時刻!”
“妳85歲了,但我看妳好像是85年的80後壹樣年輕,能透露點健康秘決嗎?”
“什麽叫秘訣?我每天勞動十多個小時,種田,種菜,養豬,養鴨,還有照顧老伴。這日子過得緊,能說得上秘訣嗎?”
“對老人的反問,遲頓的我,難以反應。老人的健談,老人向敏捷,只好悄悄把話題轉移了……”
“對面這座山,不,是塊巖吧!好有特色,能說說它的神奇之處嗎?”
“嗯,這山背其實就是塊巖,叫神仙巖。這邊,高挺的鼻子,是和尚鼻孔;那邊,這豎起來的獨立的指頭,叫仙人指。意為仙人指路。傳說,有位和尚輕過此地,發現仙景,萌發建廟為生的念頭。後來,當地人為了尋找和尚蹤跡,翻山越嶺爬上了巖背,發現了巖背平地約數畝,若比村莊寬闊之美景勝地……”
老人坐在屋檐下,面對巖石,每日都要看上幾遍,甚至上十遍。像看書壹樣,細看不厭,品嚼不爛……
“妳看,這是和尚的背影……”老人清爽的眼光,邊指邊說,侃侃而談,我隱隱約約地找到了他健康長壽的秘訣壹壹”
老人飲食習慣是米飯和青菜,做的卻是粗活勞累活。歲月的流轉,他戒酒若幹年,吸煙卻有點著迷。交流半小時,抽煙二三支,可見,煙是他的物質基礎。
離別時,老人堅持送我壹程,我們有點留戀不舍壹壹不舍的是他的那份樸實和仁愛。
有些美的風景,或時巧合,或許是緣分。我們從上山村驅車下山時,村書記突然說岀了壹個喜訊壹壹就在剛才,村裏的潘阿明老人又被評上了“溫州好人”的榮譽。我壹臉驚喜,於是有了多壹次取經之機。
走進潘阿明好人家,場面倍感溫馨,倍感親切。57歲的老伴,因患上糖尿病,至使雙眼失眠,躺在竹椅上休息。她的壹旁,正坐著這位十六年如壹日、身不離形的六旬老人壹壹潘阿明。
潘阿明雖過六十,但和我這位五十人對比,乍看不出他的實際年齡。花格子襯衫,讓他顯得年輕,他改變不了滿臉的憂愁。令人欣慰的是,他剛毅的臉上滿臉自信。這自信,來自對妻子的那份堅持的愛!
“老伴患病十六年了,我從起初的陪伴到如今的伴陪,已嚴如醫生對病人的管理”看著我們壹臉疑惑,潘……邊說邊用行動告訴答案。“從煎藥餵,到打針治療,我壹介草民變成了專職醫生。”
潘…說自己是老伴拐杖,影形不離。老伴去溫州、樂清醫治,我這根拐杖可以做她的依靠;老伴去附近轉,我這根拐杖可以給她做打手。“老伴多少年來的病痛,就有我多少年的付出。”這是真話,實話,只有對老伴付岀真愛的人,才有資格說岀的心理話。
“每次給老伴打針,每次見到密如針孔的肌肉時,我的心都想流淚。但我還是忍痛去紮,忍心去打,這也是不得已的不得已。”潘……說著說著,眼眶濕了……
“他對我很細心,幾乎身影不離,這使我有了安全感,有了生命延伸的想法……”多年靠藥物治療的郁癥妻子透露了心裏話。
當村書記告訴潘…被評為溫州好人的喜訊時,老人臉上沒有驚喜,只是淡淡壹笑。
時間匆匆,暖陽已變成夕陽了。回來的路上,兩位好人的言行如壹個個疑惑,讓人猜想,讓人回味壹壹如果說,潘定法老人對老伴的愛猶如大山的愛壹樣偉大,那麽,潘…對妻子的愛就像溪水壹樣清。
這次龍西之行,收獲頗滿。不但讓我知道了什麽叫夫妻之愛,還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
應智樂/樂清市國學研究會誌願者/2021.11.12晚(草稿)
慰問誌願者:陳曉丹,葉秀琴,南笑壹,侯松竹,徐永明,應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