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石雕 溫州石雕主要取材於青田的優質葉蠟石,顏色豐富,花樣奇特,種類繁多,有蠟狀光澤,具有滑感。要想制作精美的石雕,需要有配套的工具:有鑿子、雕刀、車鉆、刺條(壹種渾身有鋒利銅刺的工具)、鋸等。 制作過程大致分為五步:首先是選材、構思、布局;第二步叫“打坯、戳坯”,就是將石頭劈削出作品的外輪廓;再進壹步在石料上留下許多大小不同的圓洞,為縷雕創造條件;最後是細致精刻,刮去不要的刀痕鑿跡,使作品光潔。作品刻成後再進行壹些裝飾工作,如:配座、裝墊和打光、上臘工作。 石雕技法多樣,以圓雕。鏤雕 為最常見,鏤雕最具特色。 溫州石雕的石質很美,也顯示了高超的技藝,很具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米塑 米塑的制作是用煮熟的米粉團為原料,通過揉、捏、掐、刻等多種手法,制成各種生動形象、色彩艷麗 的人物、走獸、花鳥。由於米塑大小不壹,大都用於喜慶節日和慶祝壽辰等,並作為饋贈親友的交際禮物。 三寸黃柑擘永嘉 清明時節,風光壹時的溫州蜜柑已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貌不驚人的甌柑開始粉墨登場,倍受青睞。 溫州有悠久的柑桔種植史。據三國?吳沈瑩《臨海異物誌》載:“雞桔子,大如指,味甘,永寧界中有之。”三國時,溫州壹帶屬於臨海郡的永寧縣,可見距今1700余年前,溫州的金桔已很著名了。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曹操曾派使者到永嘉,選取了40擔甌柑,運回都城鄴郡。 唐宋時,溫州甌柑以質優味美,譽冠全國,成為帝王元宵佳節分賜群臣的果品。《新唐書?地理誌》載,甌柑和甘蔗、土布、鮫革等早在唐朝就列為朝廷貢品。元林《柑子記》載:“唐開元,天子元夕會宰執侍從,餐黃柑拜賜饋遺,號曰:傳柑。”《宋史》有“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八月中午罷溫州黃柑”的記載。黃柑就是甌柑。當時都城開封街頭也有甌柑出售。梁章矩《浪跡續談》載:“永嘉之柑,俗謂之甌柑。其販至京師者,則謂之春橘,自唐宋即著名。東坡《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詩》:‘燕南異事真堪記,三寸黃柑擘永嘉’。”梅堯臣《和沈文通學士貽溫柑桔詩》:“禹貢書厥包,未知黃柑美。競傳洞庭熟,又莫永嘉比。”可見甌柑自古聲名卓著,難怪張世南在《遊宦紀聞》中發出了“永嘉之柑為天下冠”的感嘆!直至元明清三代,甌柑仍列為貢品。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大兒子、永嘉太守韓彥直編著了《橘錄》(又名《永嘉橘錄》)三卷,詳細記載了溫州柑桔的品種及其性狀,總結了當時柑桔的種治、始栽、培植、去病、澆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藥等經驗,對溫州柑桔品質之優,贊譽備至。《橘錄》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壹部柑桔學術專著,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際植物學界認為是壹部“極有價值的桔類園藝學的著作”。《桔錄》中記載,當時溫州柑桔有27種,尤其以泥山(今蒼南宜山)出產的乳柑為珍品。 早在宋代時,市郊西山壹帶就盛產甌柑。《岐海瑣談》載:“永嘉之土最宜樹橘。宋韓守彥直之譜足證。宋世產於西山。葉正則詩雲:‘對面吳橋巷,西山第壹家。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此其證也。厥後盛於隔江之河田,而上剛,而南仙,漸延至於十壹都之吳田。” 明代,甌柑傳往日本後,培育成溫州蜜柑。這種世界上種植最廣,產量最多的柑桔,已盡失甌柑的獨特風味。近幾年來,經過科技人員多年的精心研究與培育,無核甌柑新品種已問世,為古老的甌柑開辟了壹片新天地。 甌柑是珍果良藥。它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有機酸、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比壹般水果都要高。甌柑除鮮食外,可以制成蜜餞、果酒、果汁和罐頭食品。甌柑剛摘下時,略有苦味,稍酸。長期貯藏後,苦味盡消,柔軟多汁,甜美爽口。隨著果品貯藏技術的不斷進步,甌柑可以貯存壹年,這是其它柑桔無法做到的。甌柑是良藥,可以治病,有清熱生津、去痰止咳、潤肺定喘、消炎解毒等功效,尤其是經過長期儲藏的甌柑,藥用效果更佳。民間有諺:“端午甌柑賽羚羊”。 甌繡 甌繡是我國六大名繡之壹,早在唐宋時 ,溫州民間刺繡遍及千家萬戶。繡品多為鞋面、枕頭之類。1853年,溫州收設專業繡鋪,到20世紀20年代,各繡鋪請畫師繪畫,增加刺繡品種,逐漸向裝飾品和欣賞品發展,並出口歐美及南洋各地。1980年高級工藝師張國民設計的《錦羽迎春》等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陳列於浙江廳。近年來甌繡場佳作多次被選為國家級禮品,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名家展並出國展覽。 溫州黃楊木雕 浙江著名傳統工藝品之壹,主產於溫州。采用黃楊木為雕刻原料,故名。以古樸美聞名於世,與青田石雕、東陽木雕並稱為“浙江三雕”。黃楊木質地堅韌、紋理細密、表面光潔、色澤黃亮,經精雕細刻磨光後,可與象牙雕刻媲美。可長期保存,且年深日久顏色由淺變深,更顯得古雅可愛。特點是精巧細膩,刀法明快,疏密得體,形神兼備。清末,溫州著名藝人朱子常應用獨特的圓雕技法,創作了壹批優秀作品。1910年送南洋勸業會展覽,獲優等獎;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二等獎。從此聲名遠揚,雕刻藝人也越來越多。黃楊木體積較小,適宜雕刻人物和動物等小件案頭陳設品。80年代以來,藝人們吸取石雕和牙雕藝術的長處,應用了鏤空和群像拼接法,使之反映盛大場面,更好地表現主題。產品銷往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溫州魚餅 早在民國十年(1921)就已出名。當時,永強沙村人周阿實專賣魚餅。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長條,放在蒸籠裏蒸熟,而後再放在油鍋裏去炸,人們稱他為“魚餅實”。現在魚餅制作法又有了進壹步的改進,做時先刮取黃魚、帶魚等少刺多肉的魚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蔥、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團,然後作餅形,或上蒸籠,或下油鍋炸至焦黃再入鍋燉熟,可單獨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塊煮,或切絲加佐料翻炒。 溫州魚丸 以魚肉或海鰻肉為主料,切成細條,用酒、味精、鹽漬片刻,加白澱粉,用手揉透,然後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時連原湯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蔥花。溫州大街小巷設有許多魚丸店攤。1998年12月,溫州酒家的魚丸以其風味佳,有特色,同縣前湯圓店麻心湯圓壹起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溫州魚面 制魚面,先是刮取黃魚、鰻魚等色白質細的魚肉,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烤熟後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掛面、細絲面等形式,曬幹收存,用時入湯煮,則柔滑如面,味鮮爽口,通常則用魚圓和面合煮,稱“魚圓面”。魚皮餛飩用色白細膩的魚肉,敲成小薄片,制作如餃子皮大小,裹以肉餡,捏成荷花形狀,或蒸熟備用,或入沸水煮熟撩出,加調味食用,俗稱“魚皮餛飩”。吃起來魚肉片透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鮮爽口。
滿意請采納
上一篇:柳州現在有哪些民族風俗習慣?有什麽意義?下一篇:白小說收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