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古民居王氏老屋位於環境優美的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西南三面環山的江源自然村南側迪德堂,全 村160余戶、800余人口,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國道楊林段始已修築村級公路沿南嶺口通至該地。2009年6月5日,通山縣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進行了 登錄。建築命名為王氏老屋,王氏老屋建於清代,距今已有180余年,為此村進士王迪吉與富甲壹方的大財主王迪光兄弟等人所建。由東西並聯的正屋與橫屋組成,面闊***8間,深四進,占地1404.36平方米,磚木混構,穿鬥與擡梁木構架,正屋面墻呈八字門樓式,硬山頂壹字式山墻,小青瓦蓋頂,外檐飾墀頭和磚瓦質翼角,各進明間分設槽門、中門,前進天井二側飾鏤孔花磚看墻,各進前後檐飾卷棚和望板,正脊飾鬥拱,浮雕龍狀挑尖梁。橫屋二、三進之間以影壁式鏤孔花墻隔斷。整個建築高大莊重,具有壹定的氣勢,外貌與裝修上不泛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大夫第”位於湖北省通山縣大路鄉吳田村畈上王自然灣,是清末知縣王明璠的府第。 這座百余年古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個天井,48間正房,16間廂房,是湖北省現存的明清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學,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和雜役間等多達三十余間。還有“怡濟藥房”,家庭戲樓,牢房等等,衣食住行壹應俱全,被稱為“江南第壹宅”、“楚天第壹大夫第”。
通山縣地處鄂贛交界處,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鄉”。 據調查考證,通山縣現存具有研究、觀賞、保護開發價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處,其中列入省級保護單位4處,縣級保護單位15處。通山縣古民居以明清民居為主體,存量多、品類齊全,宗祠、寺廟、家居、牌坊等均有遺存。這些明清民居建築風格上融合南北,連貫東西,而又自成壹體;建築技藝上獨特精湛,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題材廣泛,構圖新穎,堪稱明清民居建築奇葩。
焦氏宗祠位於通山縣高湖芭蕉灣村。這棟古民居第壹重為戲臺,第二重為空曠的大廳,第三重為祭祀祖先的神臺。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屋檐上,碩大的鰲魚挑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雕梁畫棟、7架梁建築形式,顯示著主人的顯赫身份。罕見的是,在二三重之間,經通山縣文化局初步考證,該民居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由於主人的祖先考取過探花,才有資格修建這種較高規格的民居。民居中建有拜廳,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是壹座民間藝術的寶庫。被湖北省古建築和文物專家稱之為“古民居極品”。
古民居——周家大屋,位於湖北通山縣中港景區東南部,是中港景區主要景點之壹。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磚、青瓦、青木構成,內建有廂房、祠堂、小姐閨閣,大小房間132間,48個天井,屋內家家相通,戶戶相連,在屋內周遊,晴不戴帽,雨不打傘。周家大屋歷史悠久,史載乾隆戊戌年,三國東吳大將周瑜的後裔同統萬公舉家遷徙於此興建而成。至今230余年,民國21年(1932)國民黨通山縣中學遷址周家大屋,歷時三年之久,隨後國民黨某軍26師醫院曾駐紮於此。
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白泥村有壹座建造精致、氣勢宏偉、風格獨特的古建築,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譚氏宗祠。據介紹,這座占地2100余平方米的宗祠,始建於乾隆戍寅年間(1758年),為譚氏祖人譚計六首捐建造。宗譜記載:“譚計六首捐百金為合族先聲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兩條盤虬著的長龍,互相嬉戲著壹顆紅色的龍珠,四周屋朵點綴著各種水墨山水畫,遠遠望去,整個建築錯落跌宕、渾然有致。大門坐北朝南,兩旁各有1個石門墩和1只姿態威武的石獅子,前墻上還有4個十分別致的石馬栓。大門頂上有壹幅造型生動的浮雕和遒勁有力的“譚氏宗祠”四個大字。在10余米高的前墻頂端有壹尊“魁星點鬥”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標誌。
西泉世第位於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西泉村,是西泉畈吳姓的支祠。它面闊三間,通深三間,面積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 宗祠始建於清朝嘉慶辛未年,同治四年進行過壹次整修,光緒丙申年(1896年)又作過壹次大的修葺。現存的面貌當為光緒年間的建築遺存。 祠堂大門正對著壹口池塘和壹排風水樹,這是風水的象征,大門上方書寫的“西泉世第”壹改過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顯得別具壹格而又富有新意。宗祠的裝修以素雅簡樸為基調,突出傳統的楹聯文化。宗祠內的柱子、墻壁上***有20多幅木刻的對聯,使整個宗祠蕩漾著濃厚的儒學氣息。
大屋沈民居群位於湖北通山縣通羊鎮湄港村,占地約80000平方米。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30余棟,以東端禾場和水塘為中心,呈環形分布,依北東、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虎賁”、“德盛”、“近臺”、“孔彰”支祠,以及當鋪、茶鋪、孝子坊等。民居群內建築多為硬山灰瓦頂式,磚木結構,采用擡梁或穿鬥構架,用材粗大,裝修精美,裝飾內容題材豐富。
下鄭民居群位於湖北省通山縣通羊鎮李渡村。占地約15000萬平方米。據記載下鄭鄭氏於明晚期定居此地,現存祠堂、民居、商鋪等各類建築10余棟。以青石板街道為中軸,呈南北對稱分布。街長80米左右,寬3—5米。
地處鹹寧至通山公路旁的劉家橋古民居始建於明朝崇禎三年,是漢高祖劉幫的同父異母小弟彭城王主劉交玄孫劉元牙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劉家橋四處居民村落建築總面積350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740間,樓道38條,天井54個,廊橋和獨木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改為石板橋)各壹座。劉姓用兩座橋和石板路,將四處民居村落及學校連接成為壹個整體。老屋依山從下而上成階梯建築,其它則為平地起基。建築風格為明清古莊園建築雛形。尤是劉家廊橋,飛架白泉河上,獨孔,拱形,累石而成。橋上蓋有廊亭,廊亭內梁,雕有龍鳳八卦圖,青瓦蓋頂。兩側橋身用青磚建起兩米高的方孔花格攔護墻,墻內置有長凳。昔時,橋東頭設有爐竈和木制茶桶,壹年四季,村民輪番燒茶水,免費供行人飲用。橋用河沿店鋪與廊橋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購物。古代和近代,這裏是通山、江西通往鹹寧、漢口的必經之路,廊橋熱鬧非凡。
宋氏民居位於湖北省通山縣黃沙鋪鎮上坳村五組。有兩棟。為壹連三重且連貫東西又自成壹體;兩棟屋內僅天井就有6個,有大小房屋32間;家祠、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以及商鋪、家庭戲樓等壹應俱全。三雕(木雕、磚雕、石雕)構圖新穎,大石門高達4.2米,天井中有水井。據考證,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賢父子兩代人遺留下來。
程氏宗祠:湖北省通山縣闖王鎮仙崖村三組.是壹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中期古民居建築。祠堂內陳列著的宗譜,擺設著的列祖塑像,反映著程姓氏族的風雨滄桑。最引人註目的是宗祠內張貼著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獎牌和程九佰殺害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大刀、長矛,成為李自成殉難九宮山的重要佐證。程氏祠堂是壹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中期建築,其中有雕花戲臺和兩側的觀戲樓。程氏宗祠的神龕是當地所謂的“五排樓”,第壹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輩分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長夏畈古民居群:位於南林橋鎮石門村。此古民居始建於明仁宗年代(約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間開始大規模建設,至清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晚清時期走向衰敗。是鹹寧市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商貿古街市。長夏畈自清康熙年間以來,是鹹寧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經之路,商貿活動繁盛。畈內建築自東向西,沿中心軸線方向縱向布局,形成縱長形的“街屋”。長夏石板街長達600多米,總建築面積達3萬余平方米。街道整體布局猶存,建築形式主要有“前店後宅式”與“前店後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號、茶莊、順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築保存最為完好。而街邊保存完好的石雕櫃臺及大量嵌於建築面墻上的鏤孔栓馬石,再現了長夏畈昔日的繁華景象。高聳的馬頭墻、巨大的實木屋梁、精美的鏤孔栓馬石、悠長的石板商鋪街,與同時期其他民居多以單純居住為主相比,這處古民居內到處呈現出濃厚的商業氣息。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位於赤壁西南26公裏處。鎮區現存壹條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古街,主街寬4米,長2200米,伴有數條丁字小巷。古街建築面積0.7平方公裏,街面全部以青石鋪設。為“松峰茶”原產地,素有“磚茶之鄉”的美稱,歷代運茶的“雞公車”將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東西松峰港上多為吊腳木樓,有3座長條石橋貫通港東。街東南松峰山下,有觀音名泉,水質清澈甘醇,是歷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可稱為中國制茶業發展的歷史縮影。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店明清石板街:位於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鎮。始建於1557年。全長1700多米,現保存完好的有877米,街面上花崗巖大石板有21000多塊。總體構架呈“T”字形,“T”字的壹橫沿新溪河排列著大小6座碼頭、6座寺廟,是古時水運及茶文化的真實反映;“T”字的壹豎則是陸上商貿主幹道,蜿延千余米。沿街設有幾十家著名店鋪商行。此外,新店橫跨潘河的兩座石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20),壹座是坦渡橋,日軍入侵期間被炸毀,於1978年改建為混凝土結構公路橋;壹座是萬安橋,石墩石梁保存完好,於1991年修正橋墩,將橋面寬度由原來的1米加到2米,伴原有石梁澆築鋼筋混凝土橋面。石橋歷史為400多年。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宗祠: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八裏灣鎮陡山村。為清代民居建築。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兩次重修。為壹組深3進、廣5間的磚木結構建築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10平方米。庭院間隔,廊廡相連,布局嚴謹,渾然壹體。正面牌樓有巨匾“家承賜書”、“吳氏祠”。屋頂均建有龍頭魚尾式飛檐,檐角掛有大銅鈴。門內右側有壹精致木樓為“觀樂樓”,樓頂有彩畫《八仙圖》、《太極圖》、《大禹耕田》、《文王訪賢》、《群英會》、《漁樵耕讀》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樓檐木雕《武漢三鎮》,全長9米,畫面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且工藝精湛,立體感強。正殿兩旁有數米長的《百鼠圖》木雕,造型與雕刻工藝水平頗高超。祠內還有壹些陶塑、石雕等。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段氏宅:位於英山縣南河鎮瓦寺前靈芝村,是清末湖北候選知縣段昭均府第。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建築面積2605平方米,有大小房屋99間、天井17處,檐梁屏柱雕龍畫鳳、繪制樂伎歌女、奇花異草,栩栩如生,是我省境內僅存的幾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之壹。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屋垸:位於羅田縣九資河鎮官司基坪村。因該垸四周遍種紫薇,又名紫薇山莊,又因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故名三省堖。山莊東西長48米,南北寬168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由大院、戲樓,三大單元的九十九間房屋和32口天井組成。其中每個單元,進門之後都有戲樓,接著是廳堂,分上、下殿,供看戲、會客和供奉祖先之用,中間就是廚房、書房、閨房、神房(供奉家神)、客廳、水井,足不出戶;後邊就是花園、馬房。
牌樓灣位於湖北黃梅縣杉木鄉安樂村牌樓灣.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占地8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群有8棟,保存完好的有3棟,為磚木結構,分“擡梁式,硬山式”兩種,有前廳、閣樓、天井、左右廂房、過廳、後殿、廚房等,布局合理,左右對稱。墻體、門頭、窗格等上面的石刻磚刻木雕圖案各異,刀法精湛。其中二樓的閣樓就是當時人們表演黃梅戲的戲樓。
距今730余年。據《陶氏宗譜》記載:東晉傑出詩人陶淵明後裔於南宋鹹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兩河口西邊蟠龍山建宅定居,取名鸛鳥灣。明正統年間,族民踴獻皇糧,獲祁鎮帝欽賜“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樓,敬禦賜金匾於其上,村名亦更曰牌樓灣。因歷史變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遷徙外地,牌樓遭毀。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會(字朋蘭)出資購買陶姓全部田地、房產,並定居牌樓灣。桂世會崇文重學,勤勞耕作,經商發家。率領族人自建磚窯,大興土木,廣布產業,使牌樓灣呈現長盛不衰局面。期間***建壹進4重堂屋4棟,壹進2重學堂2棟,民居160余間,石牌樓1座。現存的古民居建築群大部分為當年所建,石牌樓後因戰亂被毀。牌樓灣古民居建築群,背依蟠龍山,灣前有日(斛)塘、月(倉)塘,灣後有國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個建築面東朝西,呈弧狀布局。內有清代黃梅戲古戲樓,是迄今黃梅縣歷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戲樓。牌樓灣古民居和古戲樓先後被列為黃梅縣、黃岡市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寨古民居群:湖北省陽新縣大王鎮金寨村下泥培墩灣,村子坐北朝南,前面是壹個大大的水塘,背靠壹座小山,山上樹木茂盛,在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下,灰墻黑瓦的民居壹間連著壹間,據文物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古民居群建於清代,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有序地連接在壹起青磚砌墻,木制梁架保存完好,墻磚上刻有“光緒卅四年”字樣,說明其建於1908年,距今有壹百多年的歷史。從建築構造和材料來看,此處古民居群為典型的明清古建築風格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位於湖北省陽新縣玉堍村黃姑山下。為光緒年間李蘅石所建。其中李氏宗祠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占地1680平方米,由戲臺、看臺、正堂、過堂、祖堂等主體建築構成,並建有860余平方米的正廳、義學、茶酒廳、碾房等次間。集祠堂、義學、戲樓為壹體。李蘅石故居建於光緒三十壹年(公元1905年),距李氏宗祠約150米,建築面積1380平方米。有過堂、正堂、祖堂、廂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並建有約700平方米的次間,供管家、傭人、廚事使用。現大門上檻石雕橫匾“光祿大夫”字樣清晰可見。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南灣古民居:位於大冶市大箕鋪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整個古民居連為壹體,壹進九重門,***有36個天井72個檻窗。天井既可采光,又是古民居的排水系統,排水口獨具匠心地使用了鯉魚石刻,魚口直通下水道。該民居受徽式建築風格影響較大,但磚雕、木雕、石雕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胡家大院:位於大冶市靈鄉鎮長坪湖村新屋。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始建於明末清初,清末加以擴建。大院壹進八重(八棟),除極少部分損壞或坍塌外,大都是保存完好。每棟建築由正屋、橫屋、照壁、戲樓、隔樓及高深的圍墻構成。正屋坐北朝南,中間是廳堂,靠天井連接兩邊數量不等的廂房,然後又與其他的廳堂相連,呈對稱狀依次排開。其中大院廳堂還保存了完好的木雕,木雕大都是人物、飛龍、雄獅、鳳凰、花鳥等吉祥物,由於雕刻的年代不同風格也不盡相同。特別是在壹棟老屋寬大的廳堂裏,整個閣樓和門聯、屏風都保存著完好的花卉、獅子等動物立體浮雕,令人贊嘆。 小河明清民居:位於湖北孝昌小河鎮。小河北宋時期即為驛站,至今仍然保留著古樸考究的“明清壹條街”,清壹色的木挑、木柱、木板門,長長的青石相嵌的街心,街道長達三公裏.曾設有山西會館、陜西會館和鹹寧會館,這裏的建築是“同山***脊”,彼此相連。裏屋結構典雅,從街道上的門面開始向裏壹重壹重的加深,少則三、四重,多到八、九重,木質門窗、樓閣雕龍畫鳳,內容豐富,飽含濃厚的地方特色。
天門市胡家花園:又稱胡巡按官廳,位於天門市竟陵雁叫街孝子裏,始建於1899年,為清代山西巡撫胡聘之故居。占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為“軸線浙進,前廳後堂”的建築布局形式。建築群由中廳、東廳、西廳建築及其附屬建築圍合而成的院落、園林組成(東廳後續建築和西廳尚存,中廳主體建築基本保持完好,園林已不復存在)。中廳***五進兩天井壹過廊,建築沿百余米的中軸線對稱布置。從中廳大門向裏行進,大廳、大堂、正廳、二堂、上房及書房秩序井然地坐落於該軸線上大廳與大堂、大堂與正廳之間有天井圍合的小院落,兩個天井都是十米見方。東廳後尚有兩個天井相聯的舊房(包括過廊、廂房等)。西廳尚存。東西廳建築開間約十五六米,略小於中央主體建築,西廳前廳進深約三十米。據有關專家認定,胡家花園是我省僅有的壹座巡撫官廳,是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晚清官邸。
漁泛古民居位於仙桃市鄭場鎮漁泛村。漁泛村的古名漁泛峰。老街長不足500米,現存五十余間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民居為磚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