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原來它其實是博物館裏最好的!只是因為收藏的16國寶——所謂國寶——必須是國家壹級文物。妳要知道:陜西歷史博物館有18件國寶,南京博物館有10件國寶,河南省博物館有6件國寶...(當然1995年以後國家還沒有統壹文物的等級,所以1995年以後出土的文物不能稱為國寶。
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16件國寶有:編鐘、編鐘、禁銅壺、大像、青銅鹿角、銅鏡、青銅盤、十六節龍形玉飾、雲紋金燈漏刀、越王劍、玉哥、錯金、銀、龍、龍、龍、龍、鐵鉤,等等。隨州曾侯乙墓出土9件,荊州出土3件。
1.曾侯乙敲鐘
這套編鐘的鐘座很高,被兩個長短不壹的立面垂直相交,呈正方形。七根彩繪木梁,兩端以龍紋銅套加固,由六根帶劍武士的銅柱和八根立柱支撐,形成上、中、下三層。鐘架和掛鉤(包括246個可拆卸組件)。
曾侯乙有65個編鐘,分為八組:上三組為紐扣編鐘,19編鐘;中層第三組為南中,33件,分為短件、無件、長件三種;下層由兩組大長編鐘組成,12件,另壹組。
最大的1件高152.3cm,重203.6kg:最小的L件高20.2 cm,重2.4 kg。鐘體總重量2567 kg,鐘框(含掛鉤銅質部分)4421.48 kg。
整套鐘的裝飾,以人、獸、龍、花、幾何圖案,采用圓雕、浮雕、凹版雕刻、繪畫等多種技法,以紅、黑、黃襯托青銅本色,莊嚴、精致、壯觀。1978出土於湖北省睢縣(今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木框和部分掛鉤是抄的,其余都是原創。
2.曾侯乙銅像板
尊是盛酒的容器,菜壹般是盛水的容器。兩者結合成壹個裝置。用香草汁調成的酒盛在尊裏,祭祀時獻屍,儀式時飲客。整套器物紋飾豐富,精美程度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致。
特別是器皿上的鏤空紋飾,透視起來有好幾層,采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具,外面做模具,加熱烘烤使蠟模熔化脫落,使整個鑄造模型成為空殼,再將青銅溶液倒入空殼中,即可鑄造出所需的物件。
這壹發現證實了在2400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鑄造技術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兩個賀尊盤上都刻有“曾侯乙作用終”字樣。
3.曾侯乙禁止使用銅鍋。
壺開,厚方唇,長頸,圓腹,圓飽滿。壺蓋上設有帶咬圈的蛇形按鈕,壺蓋外緣蓋有粘扣帶孔蓋。壺頸兩側各有壹個龍形耳。身飾平紋,用平紋填充的芭蕉葉紋。兩個壺的內壁都刻有“曾侯乙是最後使用的”字樣。
禁面上有兩個平行的空心圓,支撐擴大的壺圈腳。禁區兩邊各有兩只動物腳。野獸的嘴和前肢托住禁板,後腳蹬地。禁面和側面用蚌等紋飾裝飾。出土青銅器不多,迄今國內外僅發現四件。這在湖北省還是首次發現。
4.曾侯乙青銅劍
這是壹種用來冰鎮(溫酒)的古代器具。它由兩個對象組成,內部和外部;以外部為鏡,鏡中有內置雕像。劍和尊的差距很大。夏天可以放冰塊,冬天可以儲溫水,在尊中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了。
劍和尊府都裝飾有變形的扁形、鉤形和芭蕉葉圖案,並都有“曾侯乙為最後手段”的銘文。此器結構復雜,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壹種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時出土兩件形制、紋飾、大小相同的。
5.曾侯乙青銅鹿角鶴
鶴的嘴被鉤住,脖子被高高舉起,翅膀呈拍打狀展開。拱起後背,垂下尾巴。鶴頭兩側插有兩只銅鹿角。鶴的頭、頸、鹿角有交錯的金色幾何圖案,其他部位有鑄造鑲嵌的雲龍圖案。
此器造型獨特,是壹件獨特的青銅工藝制品。鶴和鹿是長壽和好運的象征。把鹿角插在鶴頭上,合在壹起,可以叫“瑞和”。古人把神仙坐車稱為“鶴騎”、“鶴駕”。此器來自墓主人的棺側,可能反映了逝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6.曾侯乙編輯
古代打擊樂器。掛在石磬旁的架子上,可以彈奏旋律。常配以編鐘奏出“石之聲”。
青銅交錯金屬架由壹對圓形雕刻的怪物和附在它們頭上的壹根柱子組成,兩根圓桿作為橫梁,呈單面雙層結構。附在動物頂部的柱子從腰部和頂部用橫梁榫接。梁底等距離焊接鑄銅環,下巴掛弦鉤。下巴架繪有平滑交錯的金色雲紋。
7.曾侯乙大尊。
樽溝是古代盛酒的容器。這個大樽溝是中國先秦時期最大最重的酒器,堪稱“酒器之王”。它不僅擁有足以傲視同類的龐大車身尺寸,而且在裝飾上也極為精致。樂器表面由細密復雜的渦紋、重環紋、平密紋、_紋、雷紋、蕉葉紋、帶狀紋、平蛇紋等構成。,圖案統壹,線條統壹。
當這座偉大的雕像被挖掘出來時,裏面還有酒。經過2400多年,沒有滲漏,說明密封的密封性是好的。
8.曾侯乙雲紋金燈和漏水匕首
燈高11,口徑15.1 cm,重量2156克。匕首長13cm,重56.45g..
嘴直,唇方,腹淺,底平。三只鳳頭形狀的短腳。上腹部有兩個對稱的環耳。蓋子比燈口略大,沿蓋子邊緣有三個等距離的外卡。蓋子的頂部有壹個圓形鎖扣。燈蓋和燈口裝飾有雲紋、雲紋、雲紋、縐紋等。燈裏放著壹把漏金匕首,柄圓方,鏤空變形龍紋。
到商代晚期,中國出現了黃金制品,但多為件。此燈為仿銅金容器,體現了墓主人的特殊地位。這是中國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1。
9.曾侯乙16界龍玉墜
整個吊墜是壹條大龍。整機由5塊玉料、1個玉環和壹枚玉鎖釘雕刻成16段可卷折。37龍、7鳳、10蛇采用通雕、浮雕、凹雕等技法雕刻,並飾以谷紋、雲紋、斜線。
出土時,這種玉器被戴在墓主人的頭上,可能是壹種帶冠的玉纓(帽帶)。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二節,玉壁上的雲紋壓在地上,四龍繞壁而爬,直到戰國晚期才廣泛使用;
第十壹節被雕刻成三條龍相連的玉佩形狀。龍是S形的,這是春秋晚期中原地區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個玉飾巧妙地用在壹條大龍上;
12、13節玉飾由雙丞相方向、雙丞相背的龍組成,每條龍上刻有壹條龍;第15節玉飾兩端分別刻有站鳳和鳳抱蛇的圖案。這種圖案是南楚藝術品中常見的主題,也經常出現在漆器和其他繪畫中。
10.越王勾踐的自拍桿
刀刃中間脊成脊狀,布滿黑鉆石花紋。正面靠近格子處有兩行八字鳥印銘文:“越王勾踐,充當寶劍”。劍格兩側鑄有幾何圖案,正面圖案鑲嵌藍色玻璃,背面圖案鑲嵌綠松石。
刀柄圓柄無箍,劍首卷成箍形,內有11個同心圓。劍刃薄而鋒利,沒有銹跡,依然冰冷。
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這個圖案含有很高的硫,因為硫化銅可以防止生銹。此劍鑄造精良,造型美觀,是不可多得的珍品。1983湖北省馬山江陵5號楚墓出土。
11.漆畫
1987湖北荊門寶山二號墓出土的畫卷,用土黃色、橙色、藏青色、棕色繪制,人物26個。有兩個戰車和兩個平行的戰車,9只鵝,2只狗,1只豬和5棵樹,組成了婚禮儀式的畫面。
畫面用樹和貓狗隔成五段,根據其情節分為兩部分。壹部分由奔馳的車馬、加冕的乘客、儒家的追隨者、義卿、朝拜者組成,表現了壹群人上路的場景。另壹部分主要由意氣風發的表彰人員和等候的平行車組成,展現了東道國外交使團迎接客人的壹幕。
這幅畫給了漆蓋外壁,出土後與紅胎分離。漆芯高度10.4 cm,口徑28 cm。
12、雲夢睡虎地秦簡牘
1975年,在湖北壹個沈睡的地方沈睡了兩千多年的秦簡問世,震驚了考古界。被歷史學家和文物專家譽為“劃時代的意義”。但我覺得秦簡學術價值很高,只是缺乏欣賞性。
13,饕餮銅14,彩繪麋鹿木雕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