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武漢之行,有幸拜訪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建級博物館之壹,占地面積81,909平方米,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編鐘館)。
四件國家級鎮館之寶: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館區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壹臺壹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築布局格式。
只是沒想到博物館那個人多啊,幾乎可以和菜市場媲美。大廳裏到處是人,大屏幕裏放著喻惠平在西館的攝影展,地上站著的、蹲著的、坐著的不下100人,我想可能是因為外面下雨的原因,大家都先在此避避雨。
嘈雜的人群,疲憊的身子,沒有導覽器,沒有講解的工作人員,壹時都不知道該看什麽了。
稍微調整壹下狀態,決定先從鎮館之寶看起,最想看的是 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編鐘為代表的萬件文物,以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是中國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
展館寶物實在太多,只給大家介紹9件國家級寶物(湖北博物館裏16件國家級寶物中,曾侯乙墓出土的占了9件)。
在寶物面前,我的人品也來了壹次大爆發,居然正碰上壹個誌願者給大家做免費講解,擠進人流,趕緊跟上。
如果沒有這位誌願者,對於我這種文化盲,也只能以“Kao,真牛逼”來總結本次的參觀。好在,有了她,才有了下面的文字,再次感謝!
1、銅鹿腳立鶴
想象的吉祥動物,中國古代視鶴、鹿為神鳥、瑞獸,此為鹿鶴合體,出土時立於主棺之東,是壹種溝通人、鬼、神的靈媒。
它由鳳鳥、鹿角、座板以榫卯連接組裝而成,可自由拆卸。這是目前所見楚國最大的青銅動物雕像之壹
2、銅尊盤
尊是古代的壹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於壹體,出土時尊置於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尊與盤精美細膩的鏤孔附飾,玲瓏剔透,精巧華麗。其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
春秋戰國之交是青銅技術發展的巔峰期,制作復雜、造型精美的尊盤正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作品。它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之壹,也是至今無人能復制的珍品。被考古學家譽為“璀璨的明珠”。
3、九鼎八簋
鼎是中國古代食器中最多的壹種,先秦時人們對鼎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糧,是最重要的祭器。正鼎的件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利的象征。
按照先秦文獻記載,只有天子才可享用九鼎八簋,而曾侯乙墓中的這九鼎八簋,明顯不符合當時的禮制。以前多認為這是代表周朝已經走向衰落、禮崩樂壞、秩序混亂,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並非諸侯僭越,乃是天子對同姓宗親的特別賞賜。學術界至今仍在爭論,沒有定論。
鼎
淺腹、平底、束腰、侈口、帶有外撇耳,器身外側等距飾有若幹攀爬的獸形(壹般飾以攀龍)的獸蹄足,屬於楚系中“升鼎”。
簋
外側壁上飾壹對弓形的龍形耳,器蓋上有蓮花狀捉手,造型生動秀美,方形底座四面各開壹火焰形壺門。
4、聯禁銅壺
禁,承酒尊的器座,之所以稱“禁”,蓋因周人總結夏、商兩代滅亡之因,均在嗜酒無度。
青銅禁傳世和考古發掘都很少見,迄今為止國內外僅見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發現。
5、銅鑒缶(fou)
此乃最為古老的盛酒冰箱。
6、大銅缶
大銅缶,酒器,通高124.5厘米、口徑48.4厘米、足徑69厘米,重327.5千克。墓中***出土兩件(另壹件現藏國博),大小形狀基本相同。
主要用於祭祀、宴饗等儀式活動,是目前所知出土的最大的青銅酒器。
7、曾侯乙編鐘
壹直以來特別想看的壹個寶物就是它了,它體積巨大,重量巨大,視覺沖擊力巨大,在全國目前收藏的所有文物裏,它是最大的壹件。
這個東西有多大?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有多重?它壹個有65個編鐘,整齊地懸掛在完整的木質鐘架上,總重量高達2567公斤。
經過音樂學者的測試,這套編鐘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和現代鋼琴相比只少壹個八度,並且中心音域的12個半音都是完整的。
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因為它在地下沈睡了兩千四百多年,竟然還能演奏出精確的聲音。
這座編鐘從出土到今天,它壹***演奏過三次。
第壹次是1978年它出土的時候,學者為了試音而奏響。
第二次是1984年,新中國成立55周年,編鐘被帶到北京,為各國大使演奏音樂。
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回歸,這件兩千年前的樂器再次特許被奏響,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也是大編鐘最後壹次被奏響。
目前國內壹***復制了四套編鐘,其中壹套就在博物館東展廳,每天都可以為遊客演奏展示,可惜那天人太多,等我們去的時候票已經賣光,沒能欣賞到這古老而優美的音樂。
8、彩漆木雕鴛鴦形盒
出自西室陪葬棺,是曾侯乙墓中第壹件提取出來的陪葬品。彩繪木雕鴛鴦盒腹部被鑿空,背部有蓋,頭可以轉動,全身繪有美麗的羽毛紋。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在其兩側腹部有彩繪的撞鐘擊磬、擊鼓跳舞的圖案,為我們研究此墓樂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資料。
9、十六節龍鳳玉掛飾
整體為壹條大龍,全器用5塊玉料、壹個玉環和壹根玉銷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16節。采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雕刻技法雕成37條龍、7只鳳和10條蛇,並飾有谷紋、雲紋、斜線紋。
這是迄今發現的多節活動鏈狀玉飾中最長、最精美的壹件,堪稱戰國玉雕中的瑰寶。
.......
徘徊在展廳的各件寶物前,想象穿越回2400年前曾侯乙手持這些器物生活的場景,似乎比現代人更有趣。
參觀完曾侯乙展廳,感覺腦容量已經滿格,看來只能容下那把越王勾踐寶劍了。
此劍歷經2400年,刃部仍鋒利無比,能將16層的白紙劃破。
史書評價:“ 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 ”,隔著玻璃櫥窗都能感受其寒氣,看完趕緊閃人。
取了寄存物品,準備走人,可是在這博物館的好運並沒有就此結束。
因為內急,決定前往博物館東側的展館上廁所,廁所裏出來,看見裏面是喻惠平的“這就是非洲”攝影展,禁不住裏面色彩斑斕照片的誘惑,決定快速進去轉壹圈。
看著看著,覺得每壹張照片都是很驚艷,忍不住和孩子說:
“如果下回我們去非洲也能看到這樣的美景就好了”。
“這些照片是在直升機上拍的,現場不壹定能看到這樣的景致。”
壹個很是低沈而溫和的聲音傳入耳中,回頭壹看,壹位脖子上掛著相機,身穿迷彩服的五十來歲攝影師答道。
“哦,這樣呀。”
“來,妳看這張照片,這是直升機沒有驚動火烈鳥時,它們聚集時的樣子,而這張,是火烈鳥受驚以後起飛前踏出的波浪,猶如銅錢般壹個接壹個。”
觀察壹下其周邊人,看起來他們是壹群攝影愛好者壹塊過來轉轉。在剛才和我搭話的攝影師旁邊,還有壹位攝影師正在給旁邊幾位朋友介紹照片。看見有攝影師在對每壹張照片進行說明解釋,我等“攝影盲”吃瓜群眾趕緊跟上。
聽其講在納米比亞辛巴族的生活習俗,低矮的草屋、牛糞飛揚的牛圈、渾身塗滿紅泥的少女,和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大草原奔跑踢球的少年,十萬計的角馬踏過布滿鱷魚的馬拉河的壯觀景象。
的確,沒有他們的講解,我們是無法想象照片背後的諸多故事,以及攝影師通過自己的鏡頭想要表達的情感。他們會去思考人類與自然之間,應該建立壹種怎樣的秩序以及生態平衡?人類在世界這個大的生物鏈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主導性作用?
半天的功夫,讓我不僅領略到2400前燦爛的文化和高超的青銅技術,同時也讓我看到了現代公民對當今世界的思考。這樣的收獲,已不枉華中走壹趟。
我是幸容,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