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這誰不知道,老生常談了。
但是,人人都知道舍得的道理,但是有誰真的去用這個方法了?
為什麽我們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就是不去用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
1.不知道具體怎麽做。2.認知程度不夠。
比如:
《富爸爸窮爸爸》中告訴大家,獲取財富的其中壹個重要方法是:
也就是說,有舍才有得,先舍而後得。妳要先把錢舍出去,妳才能獲得更多的財富。
這個道理,大部分人都認同,但是真正去做的卻沒有幾個人。
可為什麽大多數人就是不願意去“先舍”?
還是那兩個原因,不知道怎麽去做,認知程度不夠。
其實,第壹個問題,不知道怎麽去做,說白了就是動力不足。
因為每個人都是極為聰明的,只要自己肯思考,有強烈的意願去做,總會找到自己的方法。
《道德經》說:
知道原理,不知道方法,總是能探索出方法;只知道方法,不知道原理,也就止於這個方法了。
所以說,不知道怎麽去做的根本原因,依然是認知不足。
就像“先分享出去財富,才能獲得財富”,說不知道具體怎麽做,就是因為意願不足,沒有動力去思考到底自己應該怎麽做。
假如,妳親眼看見壹個人那樣做了,他就成了有錢人,妳早就想方設法去行動了。
所以,第壹點不知道方法,歸根到底依然是認知不夠。
這篇文章,就是把“舍得”這個思維方法講透,提高大家認知,讓大家有願意去仔細去思考這件事,從而增長大家的智慧。
《道德經》說:
意思是: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擡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叫做“微明”。
這段話的內容就是告訴人們,想要達到目的,需要先從相反的方面著手,這更深刻的說明了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有人會問了,《道德經》上面所講的內容是真的嗎?它有什麽理論支持?
《道德經》中壹個非常核心的觀點是:“反者道之動”。
事物變化規律是循環往復的,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
比如:
春夏秋冬、生長收藏、日夜更替,這些都是有規律的往復。
樂極生悲、喜極而泣、物極必反,這些也都是事物往復的規律。
所以,“舍”必然帶來“得”。
《學經》說:
舍的目的是為了得。舍棄小的利益,獲得大的利益;舍棄眼前的利益,謀求長遠的發展;舍小我,成就大我。
“舍得”裏面主要蘊含著三個方面的哲理。
壹、延時滿足。二、聚焦。三、守內而攻外
下面分別簡單闡述壹下:
很多人做不成大事,是因為他們只顧眼前的即時滿足感,而不懂得延時滿足。
舉三個例子:
1.小孩為了眼前即時的口欲,經常吃糖,最後的結果是嚴重蛀牙、影響身體和智商的發育。
2.學生為了眼前即時的滿足,放學不做作業先玩遊戲,導致作業做不完,題目亂作,最終成績壹落千丈。
3.人們為了多賺些錢,沒日沒夜不停地工作,忽略了給自己充電學習來使自己更值錢,那麽,他們雖然辛苦,但永遠只能在低層次水平徘徊。
很多人的問題就在於,只知道即時的短暫滿足,而不懂得能夠獲得長遠利益的延時滿足。
“舍得思維”就要求,人們要舍掉那些,能夠帶來短暫的即時滿足的事,耐住性子去做那些,能夠獲得長久的延時滿足的事。
壹個人要想成就壹番事業,必須懂得聚焦,把時間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長的業務中。
說白了,聚焦就是縮小範圍,所以就要去舍棄壹些東西。
比如,壹位律師業務很廣泛,接企業類糾紛、婚姻糾紛、民事訴訟等。
這樣的律師看似很厲害,啥都會,但是業務不聚焦,是賺不到錢的。
他需要做的就是,縮小業務範圍,聚焦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比如,他擅長企業糾紛。
那麽,業務就定位於企業糾紛嗎?
不是,因為這還不夠聚焦。
企業糾紛包括:知識產權糾紛、合同糾紛、勞動糾紛等。
如果他擅長合同糾紛,那麽,他只做企業合同糾紛就行,這才叫聚焦。
聚焦的好處是,能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擅長的業務上,可以使自己的業務更精進,效率更高,生活更輕松,收價更高,賺錢更多。
但前提是,要舍棄自己內心的虛妄,舍棄其他的業務。
《道德經》:
意思是:內守外攻,不失去根基才會長久穩定的發展。
在做事業的時候,很多人會把自己事情鋪的很開,整天忙忙碌碌,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忘記了自己的根基,他們會以金錢為導向,看著什麽賺錢就做什麽,直到跌跌撞撞、傷痕累累才明白,守住根基才是事業的根本。
因為只有守住根基,才能更好地去攻外。
雷軍說:“處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這句話總能讓人心潮澎湃,人人都向往風口,可是別忘了,沒有守住內,壹味地去攻外,根基不穩就如空中樓閣、無根之樹,那是短暫的虛假繁榮,無法長久。換句話說就是:給妳機會(風口),妳也不中用(沒有守住內)啊。
“守內”的關鍵在於“舍”,舍棄與自己根基無關的東西,把控住自己的心性。
舍得的思維方法至關重要,需要大家仔細思考,認真踐行,“大成者,必有所失,以其善舍,方有善得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