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滕小松的學術論文

滕小松的學術論文

101、《“物質匱乏”的雕塑學》(《雕塑》,2014年1期);

100、《蹈虛揖影之妙——段輝水彩畫的形而上暢想》(《美術觀察》,2013年6期);

99、《超象:“抽象”的中國言說》(《雕塑》,2012年6期);

98、《別開蹊徑走丹青》(《陳永生國畫作品集》,2012年9月,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97、《齊白石的“理事情”》(《中華讀書報》,2012年4月11日20版);

96、《亨利·摩爾的雕塑空間拓新》(《雕塑》,2012年1期);

95、《形與意的熔煉》(《雕塑》,2012年1期);

94、《齊白石的“理事情”》(《中國社會報》,2011年3月2日四版);

93、《心印氣行——且說江源的繪畫創作》(《中國藝術報》,2011年11月4日第八版);

92、《且說“2011藝術湖南”的工筆畫》(《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4月6日第七版);

91、《寫不完的齊白石》(《人民日報》,2011年4月5日第四版);

90、《文化守望與語言變革》(《美術》,2011年2期);

89、《融合碑帖成壹家》(《書法》,2011年1期);

88、《中國傳統雕塑的線意誌》(《雕塑》,2011年5期);

87、《抽象當道》(《雕塑》,2011年5期增刊);

86、《體驗並關註雕塑過程》(《雕塑》,2011年5期增刊);

85、《雕塑的“三化”狀態》(《雕塑》,2011年3期);

84、《中國古代雕塑家何在何為》(《雕塑》,2011年3期);

83、《中國古代雕塑潛理論撮要》(《雕塑》,2011年2期);

82、《〈巴爾紮克〉造型慣性的去除》(《雕塑》,2011年1期);

81、《“反雕塑”現象批評》(《美術報》,2011年2月19日,總第900期);

80、《溯源何為——姜坤畫繪長江的多方探尋》(《長江溯源》,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79、2011年,《城市雕塑的“抗熵化”功能》(《***鑄輝煌——第三屆中國長春世界雕塑大會論文集(三)下》,長春出版社,2011年8月);

78、《畫在南方》(《關註嶺南》,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年8月);

77、《儲集的美術星光》(《丹青無邊》,嶺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5月);

76、《群星閃爍的工筆畫湘軍》(《2011藝術湖南·湖南省美術精品集[工筆卷]》,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3月);

75、《漢字設計的基本向度》(《文藝研究》,2010年第10期,CSSCI期刊);

74、《張肇達時裝設計的文化審美指歸》(《裝飾》,2010年8期,CSSCI期刊);

73、《設計專業文本寫作的教學探索》(《裝飾》,2010年1期,CSSCI期刊);

72、《工筆畫的概念嬗變和文化維度》(《美術研究》,2010年第3期,CSSCI期刊);

71、《以學術誌慶〈雕塑〉創刊15周年》(《美術》,2010年第12期);

70、《中國美術觀的文化維度》(《美術觀察》,2010年第12期);

69、《雕塑草稿的審美特征和研究價值》(《美術觀察》,2010年第3期);

68、《亨利·摩爾的素描打稿和硬質加工》(《雕塑》,2010年6期);

67、《傳媒的言行——《雕塑》的雕塑史》(《雕塑》,2010年6期);

66、《現代文化視界和科技語境中的木雕藝術》(《雕塑》,2010年增刊);

65、《雕塑草稿的預先匹配》(《雕塑》,2010年5期);

64、《賈科梅蒂雕塑草稿的“瞬間疊加”》(《雕塑》,2010年3期);

63、《雕塑草稿中的感性存活》(《雕塑》,2010年2期);

62、《審美經濟時代的雕塑創作》(《雕塑》,2010年1期);

61、《雕塑草稿的原創性》(《雕塑》,2010年1期);

60、《“反城市”的城市雕塑》(《中國美術館》,2010年5期);

59、《羅丹雕塑的構造方式》(《學院雕塑》,2010年1期);

58、《中國當代工筆畫的文化審美態勢》,《中國工筆畫的傳統性與現代化 —— 首屆湖南省工筆畫論壇論文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年 );

57、《工筆畫家評點八則》,《中國工筆畫的傳統性與現代化——首屆湖南省工筆畫論壇論文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56、《山水著意盡蒼茫》(《山川蒼茫》,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年);

55、《道通天地有形外——張肇達的時裝設計與繪畫創作》(《張肇達視覺日記》,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54、《漢字的詩意作業》(《混設計》,鳳凰出版集團江蘇科技出版社,2010年);

53、《盡微·致廣·通變》(《黃衍增書法集》,海天出版社,2010年);

52、《中國美術觀的文化維度》(《走向文化自覺建構中國美術觀——中國美術觀·重慶論壇(2010)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51、《情趣·意境·神韻》(《謝湘平書畫選》,中國藝術家出版社,2010年);

50、《劉春潮漆畫的三個維度》(《文化中山》,2010年第2期);

49、《場景與人物的疊置》(《畫壇》,2009年4期);

48、《西方當代雕塑創作中的東方古代智慧》(《雕塑》,09年6期);

47、《城市雕塑的生態性》(與徐躍東合作,《上海藝術家》,09年4期);

46、《美術院校專業教材的“貧血”與失語》(《美術觀察》,09年1期);

45、《管窺中國畫三十年的論爭與實踐》(《中國書畫報》,09年6、7期);

44、《雕塑的審美鼎立》(《雕塑》,09年4期);

43、《洞或口的看或聽》(《雕塑》,09年1期);

42、《山水著意盡蒼茫》(《當代嶺南書畫報》,09年總第9期);

41、《羅丹雕塑草稿的重構與升華》(《美術觀察》,08年3期);

40、《雕塑的“門道”與“風氣”》(《雕塑》,08年1期);

39、《亦工亦寫且詩且畫》(《中國藝術家》,08年1期);

38、《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雕塑創作》(《書畫名家·中華兒女》,08年10期);

37、《道通天地有形外》(《粵海風·文化中山》,08年10期);

36、《米開朗基羅未完成雕塑的當代意義》(《***鑄輝煌——第二屆中國長春國際雕塑大會論文集(二)》,長春出版社,08年8月);

35、《楚湘姿態:在中國工筆畫的現代化進程中》(《藝術湖南——湖南省美術作品集》,湖南美術出版社,08年11月);

34、《守望的氣度:文化視界中的湖南雕塑》(《藝術湖南——湖南省美術作品集》,湖南美術出版社,08年11月);

33、《從“反技術”到“技術”》(《美術觀察》,07年9期);

32、《城市雕塑讓人歡喜讓人憂》(《美術觀察》,07年3期);

31、《“反雕塑”的世紀遭遇與美學意義》(《雕塑》,07年6期);

30、《“器”與“道”的會通》(《雕塑》,07年4期);

29、《文化開放形勢下的“泛雕塑”》(《雕塑》,07年2期);

28、《雕塑藝術的生態向度》(《雕塑》,07年1期);

27、《拖墨帶水又壹皴》(與陳曉明合作,《國畫家》,07年1期);

26、《山與人的和合》(《周鵬生山水雕塑作品集》,湖南美術出版社,06年5月);

25、《雕塑草稿的潛在品格》(《中國美術館》,06年4期);

24、《公***藝術的“最小公倍數”》(《雕塑》,06年3期);

23、《雕塑的中庸之道》(《雕塑》,06年2期);

22、《沈從文小說的中國傳統繪畫性顯現》((與徐躍東合作,《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6年2期,CSSCI期刊);

21、《管窺中國畫三十年的論爭與實踐》(《中國畫研究》,06年1期);

20、《隱匿的邊緣探索》(《中國藝術學》,06年第1期);

19、《顯與隱:從“雕塑百年展”看20世紀中國雕塑》(《雕塑》,06年1期);

18、《公***藝術的生態意識》(《規劃實踐》,06年總第8期);

17、《雕塑形式中的符號建構》(《雕塑》,05年6期);

16、《妙手天成——張永見雕塑藝術評析》(《雕塑》,05年6期);

15、《重在詩與思》(使用筆名“寒星”,《雕塑》,05年6期);

14、《自由表達的可能——關於潘鶴的兩組雕塑草稿》(《雕塑》,05年5期);

13、《畫夢三重天》,(《香港書畫報》,05年4月20日);

12、《民間情趣與設計意味》,(《崔平平繪畫作品》,中國民族攝影出版社,04年);

11、《文學研究的審美向度》(《中華讀書報》,04年4月7日);

10、《“書畫宴”風起嶺南》(《美術觀察》,03年第3期);

9、《光與色的交響》(《藝術狀態》,03年第2期);

8、《新感覺新水墨》(《陳曉明·山川蒼茫》,澳門出版社,02年);

7、《散文時代與時代散文》(《中國青年報》,01年7月24日);

6、《漫畫為什麽這樣“紅”》(《教師報》,01年6月17日);

5、《走進鄉村美術館》,(《美術報》,98年7月27日);

4、《鄉土文學研究綜述》,(《衡陽師專學報》,97年第1期·增刊);

3、《沈從文小說創作的文化心理》,(《衡陽師專學報》,97年第1期);

2、《泥土的“舞蹈”》,(《湖南日報》,94年6月11日);

1、《新時期現代文學的文化批評》,(《鄭州大學學報》,93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資料中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94年第1期全文轉載,CSSCI期刊)。

  • 上一篇:摘自《海底兩萬裏》。
  • 下一篇:爺爺戒煙四年級作文10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