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塔為磚石結構,塔身呈八角形,磚刻鬥托檐,***9級,通高43米,塔底直徑為9.2米。塔底部有佛窟壹間,塔內上部存佛窗4間,然佛像均已無存。
龍泉塔始建時代文獻無考,據有關專家觀察其風格,屬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塔底層嵌有古碑,碑上記載,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曾進行過重修,時至今日,已逾500余載。龍泉塔飽受歷代風雨侵蝕,屢遭戰火摧殘,塔剎傾毀,挑檐鬥拱脫落,已是面目全非。為保護古塔,1983年滕縣人民政府決定,撥專款全面修復,歷經年余,修繕竣工。龍泉塔被棗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龍泉文化廣場 位於市區東部,東臨荊河,占地面積為90.5畝,是壹處集遊覽、觀賞、科普、文化教育、休閑、娛樂於壹體,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敞開式公***遊樂場所。整個廣場由大水面、方廣場、斜面草地、旱噴泉、圓形露天廣場組成,配設以形狀各異的花壇、臺階、親水平橋等,龍泉古塔、王學仲藝術館、漢畫像石館、中外酒瓶博物館等富有文化特色和地方氣息的文化建築群圍繞在廣場四周,形成了以龍泉古塔為依托,反映古老文化為主題的活動空間。
王學仲藝術館 建於1988年3月,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綠化面積為350平方米。館內有展廳、講座室、書畫廳、文物陳列室、藝術資料收藏室、接待室、辦公室,組成了中西合璧、典雅清幽的藝術殿堂,被書畫藝術界譽為“江北三亭”,館藏王學仲先生及歷代名人字畫500余幅,文物200多件,集收藏、展覽、研究、交流於壹體。
滕州市博物館 現位於龍山路29號,建於1958年,館藏文物1萬余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近百件,以北辛文化、商周時期青銅器和漢畫像石著稱,設有展室7個,有北辛文化展室,滕、薛國青銅器展室,銅鏡、陶瓷、字畫。陳列內容以突出滕州市的歷史為特點。
荊河公園 位於滕州城區南部,南臨荊河,自然環境優雅,是滕州最大的公***娛樂場所。整個公園的規劃和建設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基礎上,以傳統古典園林風格為基調,使亭、臺、樓、榭、閣、橋點綴其間。公園占地面積為285畝,其中水面75畝,園內建有五孔橋、玉帶橋等拱橋5座及仿古式東大門,老年活動中心、觀荊閣、荷花亭、雙亭、沿湖長廊、水榭碼頭等景點15處,栽植了各種花木萬余株,道路硬化3000余米。整個規劃布局分東西入口區、兒童遊樂區、水上活動區、動物區、自然風景區、花卉盆景觀賞區、老年活動中心區等8個功能區域。
三、自然景觀
滕州境內自然景觀有山有水,以山靜、水清為特色。
蓮青山風景區 據明萬歷十三年《滕縣誌·古跡誌》記載:“紀王女城在東蓮青山,即玉女城”,當地民眾稱之為“皇城”。故址位於市城區東北25公裏處的黨山鄉境內——鄉駐地東北約8公裏。沿著崎嶇的山嶺小路,翻越壹道山口,再上壹座山嶺,就到了宮殿遺址處。《滕縣誌·山川誌》記載:“九十九頂蓮青山,巋然如屯雲,主峰摩天嶺”(高603米,南有玉女池,又有紀王女兒修道於此,故名)。又傳雲,王女同駙馬耶律帶兵避居於此。若此,城可能是金代建築。
今城遺址巨石累累,起伏於山巒之間,頗為壯觀。城址實測東西90米,南北40米,遺址內自北向南殘留壹排4個石鼓形柱基石,下為方形,邊長54厘米;上為圓形,直徑長38厘米。石鼓柱基間距10米。廢墟殘磚有44×23×12厘米和36×22×9厘米等不同規格。磚上有白灰粘結材料,綠琉璃瓦的殘片,彼彼皆是。由此可見宮殿的建築應是磚木結構。室內地面為水磨油浸方磚鋪地,可見非同壹般。殿堂遺址是壹大平臺,前後殘留有巨石砌築擋土墻(亦或墻基)高4米多。
殿址北建有石券橋壹座,橫跨谷口之上,此橋尚存。橋南北長40米,橋面寬15米,跨度7米,拱臺高3.5米,拱高3.5米。精打細鑿的拱券石規格為80×55×30厘米。上遊橋洞兩旁拱臺上有鏤雕龍頭,南側的龍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北側的龍嘴被砸掉,角須尚好。這裏既使是在大旱之年的春天,谷內橋下仍然流水潺潺。
殿堂遺址的前後左右,山上谷下,樹木蔥蔥,百鳥爭鳴,如臨人間仙境。舊誌記:“谷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澗,浮帶桃花,宛然桃源仙境也”。
墨子森林公園 位於滕州城15公裏的墨子故裏——木石鎮境內,是在原國營木石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1993年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公園東依沂蒙山,南瀕“薛國故城”,西北分別與滕州八大景觀之中的“微湖夜月”、“龍嶺晴雲”、“谷翠雙峰”相望,可謂景中之景、園中之園。公園地勢北高南低,南北狹長,綿延6.3公裏,東西寬1.2公裏,自然環境優美,且處於濟(寧)棗(莊)公路、微(山)馮(卯)公路縱橫交叉位置,交通十分便利。
森林公園主要由兩大山脈和龍山、虎山、落鳳山三個主峰組成,最高點海拔262.5米。登峰遠眺,重巒叠翠,峰奇林茂,林海莽莽,雲霧繚繞,氣象萬千。森林以側柏、刺槐為主,間或其它多類樹種。早春,刺槐吐綠,香花串串,遠眺如雪;臨夏,綠蔭夾道,涼風習習,微風拂來,林濤聲聲,素有“日曬三裏不露面,雨天五裏不撐傘”之說。相傳早年墨子和其弟子常到此山讀書習文,遇旱年,草木枯萎,墨子就率弟子挑山泉水澆灌,從此,荒山漸綠,草木蔥蘢。公園從遠處看,山形像龍、像虎、像鳳,非常逼真,素有“龍山、虎山、落鳳山,三山有靈”之美傳。近視則石峰千姿百態,層石疊峰,形態各異。園內湧泉遍布,溪流縱橫,山水倒映,鳥語花香。自然景觀更奇,有日出觀、生雲處、雲霞奇觀、通海池等。逢雨季,生雲處便會縷縷白雲升騰,霧紗飄渺,山雲壹體,雲天相連,後經人工精心修建,部分景色更加誘人,為人們提供了壹處優良的休息、遊樂場所。
森林公園整體又分為三個景區:墨子祠景區、園中湖景區、目夷溝景區。這些景區不僅風光繡麗、神奇,而且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分布其中,有玄帝廟、墨子井、聚寶盆、大峪廟、曹王墓等。墨子講學石刻壁畫和墨子祠為墨子祠景區主要的人文景觀,在其周圍還要建鳳凰臺、觀景閣等景點。墨子祠建於風景獨秀的落鳳山巔,設計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築,坐北朝南,二進院落皆碧瓦紅墻,飛檐畫棟。後院設計為主祠,內塑墨子像,供人瞻仰。東西房,塑其弟子像,附有每個名弟子的情況簡介及對社會的貢獻。前院為小祠,計劃制作墨子“救世濟民”等活動的彩塑群。墨子祠實施分期興建,目前壹期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崗頭鎮萬畝荷花風景區 地處滕州、鄒城、微山三縣(市)交界處,北倚鳧山,西瀕微山湖。西距京杭大運河僅2公裏,東逾京滬鐵路和104國道23公裏,濟微線(即104省道)、濟棗線交叉穿境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遊覽區有“萬畝紅蓮”、“微湖夜波”、“碼頭晨曲”、“漁舟唱晚”、“蘆蕩飛雪”等迷人的自然景觀,近有“朱莊文化遺址”、“伏羲畫卦臺”、“牧仙洞”、“玉皇頂”、“九頂蓮花山”、“落陽城址”、“魯國郎邑”、“元明百壽石坊”等文化古跡。每逢6、7、8月份,湖畔荷花盛開,紅花綠葉,碧水白帆,構成江北“瘦西湖”獨有的風韻,令人遐想無際。
1995年—2000年,崗頭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大力實施“以水興鎮”戰略,發展旅遊業,總投資3000多萬元,修築了濱湖路、通港路、富民路等“四縱四橫”八條道路,架設了宏波大橋,建成了擁有30個泊位的高標準港口,開辟了崗頭“萬畝荷花”走向國內市場的黃金水道。同時,卓有成效地進行了濱城小城鎮建設,增強了旅遊業發展的承載能力。依托濱湖12.5公裏的湖岸線和2萬多畝的淺湖,1.5萬畝的低窪地,6000畝的“上糧下漁”基地,崗頭鎮采取多種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建成了烏鱔走廊、白蓮藕基地、中華絨鰲蟹基地、彭澤鯽基地、魚鴨混養基地和甲魚飼養場,初步形成了出口創匯農業、旅遊觀光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
崗頭鎮“萬畝荷花”旅遊資源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具有現實的遊覽價值,開發的前景十分廣闊。崗頭鎮正準備修建度假別墅、休閑亭榭、天然浴場、水族館舍,開辟釣臺、射場、跑馬、遊艇,增添娛樂設施,經營特色餐飲,承接各種高規格會議,恭候中外大型旅遊團體,逐步形成融娛樂、休閑、審美、考古、環保於壹體的大旅遊格局。
柴胡店鎮萬畝梨園
萬畝梨園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滕縣誌》有花開似銀的記載。該園是以劉村梨園為依托,不斷膨脹規模而形成的“滕州市高效高稅經濟林開發區”。其品種有:酥梨、鴨梨、天生、紫酥、槎子、子母、晚三吉、二十世紀、日本豐水梨等。柴胡店鎮為開發千山旅遊資源,於1992年,在該園內重修了明嘉靖年間的梨園古井,規劃了“園中園”,新建了觀梨亭、遊艇碼頭、釣魚臺等20個景點。定於每年4月在這裏舉辦壹屆梨花會。
觀梨亭位於萬畝梨園古薛河分洪口處,底層為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高8米,長12米,寬8米。上層為四木圓柱支撐,是正方形高6米的挑檐式四角亭。建造於1992年,是中國傳統建築亭閣式與現代建築風格巧妙結合的範例之壹。登此亭覽萬畝梨園:那盛夏的點點珠光、金秋的累累碩果、嚴冬的茫茫林海,尤其是陽春三月那“萬畝梨花白似雪,壹彎薛水碧如藍”的佳景,定會讓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
園中湖位於萬畝梨園中部,系集灌溉、養殖、遊覽等多種功能於壹體的800畝水面的薛河故道。岸柳低垂,魚戲蝦躍,碧波蕩漾,湖光山色。在此觀分洪口瀑布,爽氣襲人;湖中泛舟,怡然自樂。“垂釣薛河畔,悠然見群山”也別有壹番情趣。這裏是旅遊、觀光、休閑、渡假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