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裏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梅翁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年喪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時間畫荷花,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深邃,能詩,青團墨梅。隱居九裏山,以賣畫為生。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亦善寫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是他始創。著有《竹齋集》《墨梅圖題詩》等。
生平
自幼嗜學,白天放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讀書,暮乃返,忘其牛,間壁秦老怒撻之,已而復然。母願聽其所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後從會稽學者韓性學習,終成通儒。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文章付之壹炬。行事異於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 王冕學畫
,手提木制劍,引吭高歌,往返於市中。或騎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於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遊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欲薦以官職,力辭不就,南回故鄉。隱居會稽九裏山,種梅千枝,築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於鑒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裏山,聞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諮議參軍,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請冕為官。冕以出家相拒,並擴室為白雲寺。旋卒於蘭亭天章寺。?
作品特點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攻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 三君子圖
、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畫出來。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 剛開始,在放牛期間,王冕用攢下來的錢買了些顏料,學著畫荷花。他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便學著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後邊大有長進,那和花的形態形狀沒有壹處不像真的。後來,人們都爭先恐後的來買他的畫。他便用的來的錢買些東西孝敬母親。 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如《傷亭戶》《江南婦》《對景吟》《吳姬曲》《墨梅》《劍歌行次韻》等。有《竹齋詩集》3卷,續集2卷。他壹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亦善畫竹。求者踵至。畫梅學楊無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勁,生意盎然,尤善於用胭脂作沒骨體,別具風格。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明史》有傳。
王冕考古
軼事典故
王冕畫荷 明朝時候有個大畫家,名叫王冕,最擅長畫荷花,許多人為了要獲要他的荷花畫,都不辭辛苦,從老遠的地方趕來。 王冕雖然很有名,但時小時候卻很貧困,白天只好替人放牛,晚上自己自修。有壹天,王冕在湖邊放牛時,忽然下起壹陣雨,壹會兒雨停了,但是湖裏的荷花和荷葉卻被雨水沖洗得非常幹凈。王冕看了非常喜愛,便想把它畫下來,於是趕緊用身上的壹點零用錢買了紙和筆來開始作畫。起初畫得不怎麽好,仍然不停地畫,最後終於越畫越像,就跟真的壹樣。王冕便把荷花畫拿去賣,賣得錢拿回家孝敬母親。王冕因為荷花畫得很好,許多人爭著要買,他的環境便因此漸漸好轉,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時他的名聲也漸漸遠播,終於成為壹個全國有名的大畫家。 王冕治學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裏,冕買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後。鄉裏小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於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安陽人韓性聽說了這個人後感到驚異,於是把他收錄為弟子,王冕很快就成為了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者。韓性死了以後,韓性的門人對待冕像對待韓性壹樣。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於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時間長了,母親想要歸還老家,王冕就買牛來架母親的車,自己親自穿著古代的衣服跟在車後。鄉裏的小孩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詩作成就
王冕是個天真質樸的農民,壹生都在困境中過活。他的詩裏充滿了反抗精神,揭露了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表現了對祖國命運和對勞動人民災難的深切關懷。 他的詩,大都收入《竹齋詩集》裏。《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說:“冕本狂生,天才縱逸,其體排宕縱橫,不可拘以常格。”劉基曾對王冕的詩有過正確的評價。他說:“予在杭時,聞會稽王元章善為詩,士大夫之工詩者多稱道之,恨不能識也。至正甲午(1354)盜起甌括間,予避地之會稽,始得盡觀元章所為詩。蓋直而不絞,質而不俚,豪而不誕,奇而不怪,博而不濫,有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誌,懇懇悃悃見於詞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竹齋詩集·原序》) 當時有些人對王元章的詩,提出異議,認為“為詩旨在自適,不宜好為論刺”。劉伯溫對這種人進行了批駁,他說:“詩何為而作邪?上《虞書》曰:‘詩言誌’。蔔於夏曰:‘詩者,誌之所之也,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果何為而作邪?周天子五年壹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國風,使為詩者俱為清虛浮靡,以吟鶯花、詠月露而無關於世事,王者當何所取以觀之哉?”(《竹齋詩集·原序》)這裏劉基對王冕的能為民喉舌,大膽申訴人民的苦難表示同情與敬佩;同時對“為詩旨在自適”的吟風弄月派進行了指責。 宋濂也評論過王元章的詩,他說:“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詩,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讀者毛發為聳。”(宋濂《王冕傳》) 清嘉慶三年,錢塘朱彭說:“嘗讀詩,至元之季,世得二人焉,壹曰席帽山人王逢,壹日煮石山農王冕。是二人者,其姓氏同;其遭時不偶、邈跡山野、卒至播遷淪落以死,亦無不同。至其為詩,則又各抒性靈,感時紀事,以陶寫其磊落抑塞之氣,而不為元時習尚所囿,皆豪傑之士也。”(《竹齋詩集·序》) 嘉慶四年,山陰郭毓,得王元章竹齋新刻,為之狂喜,當時雖是秋暑方盛,他“篝燈而疾讀之,不自知蚊蠛之刺膚與沾汗之流足”。所以他說:“吾鄉楊鐵崖、王山農二公,詩文甲於元代。”(《竹齋詩集·序》) 以上這些前人的評價,壹般說還是切於實際的。現在的文學史中,對王冕詩的評價也很高,認為元代詩歌到王冕已達到高峰。下面選錄幾首。 (壹)有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如《江南民》:“江南民,誠可憐,疫癘更兼烽火然。軍旅屯駐數百萬,米粟鬥值三十千。去年奔走不種田,今年選丁差戍邊。老羸饑餓轉溝壑,貧窮徭役窮熬煎。”《悲苦行》:“前年鬻大女,去年賣小兒。皆因官稅迫,非以饑所為。布衣磨盡草衣折,壹冬幸喜無霜雪。今年老小不成群,賦稅未知何所出。” (二)有揭露元朝統治階級的暴政的,如《喜雨歌贈姚煉師》:“今年大旱值丙子,赤土不止壹萬裏。米珠薪桂水如汞,天下蒼生半遊鬼。南山北山雲不生,白田如紙無人耕。吾生正坐溝壑嘆,況有狼虎白日行。” (三)有的反映民族矛盾,如《冀州道上》揭露了元朝統治者摧殘民族文化的劣行:“縱有好兒孫,無異犬與豬,至今成老翁,不識壹字書。”當元朝統治將崩潰時,他便寫出“胡兒凍死長城下,始信江南別有春”的詩句。 (四)有的表現他欽崎磊落、孤傲正直的胸襟,如《孤松嘆》:“昨夜飛霜夏南海,山林西施無光彩。起來摩挲屋上松,顏色如常心不改。幽人盤桓重慨慷,此物乃是真棟梁。嗚呼,既是真棟梁,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詩人有自己的抱負,在詩中往往自比諸葛亮,如“草堂欲作梅花夢,忽憶南陽有臥龍”,“近來草廬無臥龍,世上英雄君莫問”等。他以“孤松”自喻,正是感嘆有誌未遂的孤苦情懷。
人物傳記
相關傳記 王冕學畫 1、《王冕傳》—宋代宋濂著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思母還故裏,冕買白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後。鄉裏小兒競庶道訕笑,冕亦笑。 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之為府史,冕罵曰:“吾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備奴使哉?”每居小樓上,客至,僮入報,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馬上求見,拒之去。去不百武,冕倚樓長嘨,使者聞之慚。冕屢應進士舉,不中。嘆曰:“此童子羞為者,吾可溺是哉?”竟棄去。買舟下東吳,渡大江,入淮、楚,歷覽名山川。或遇奇才俠客,談古豪傑事,即呼酒***飲,慷慨悲吟,人斥為狂奴。北遊燕都,館秘書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薦以館職,冕曰:“公誠愚人哉!不滿十年,此中狐兔遊矣,何以祿仕為?”即日將南轅,會其友武林盧生死灤陽,唯兩幼女、壹童留燕,倀倀無所依。冕知之,不遠千裏走灤陽,取生遺骨,且挈二女還生家。冕既歸越,復大言天下將亂。時海內無事,或斥冕為妄。冕曰:“妄人非我,誰當為妄哉?”乃攜妻孥隱於九裏山。種豆三畝,粟倍之。樹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壹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余頭。結茅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嘗仿《周禮》著書壹卷,坐臥自隨,秘不使人觀。更深入寂輒挑燈朗諷,既而撫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呂事業不難致也。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詩,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讀者毛發為聳。人至不為賓主禮,清談竟日不倦。食至輒食,都不必辭謝。善畫梅,不減楊補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繒幅短長為得米之差。人譏之。冕曰:“吾藉是以養口體,豈好為人家作畫師哉?”未幾,汝潁兵起,壹壹如冕言。皇帝取婺州,將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議參軍,壹夕以病死。冕狀貌魁偉,美須髯,磊落有大誌,不得少試以死,君子惜之。史官曰:予受學城南時,見孟寀言越有狂生,當天大雪,赤足上潛嶽峰,四顧大呼曰:“遍天地間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膽澄澈,便欲仙去。”及入城,戴大帽如簁,穿曳地袍,翩翩行,兩袂軒翥,嘩笑溢市中。予甚疑其人,訪識者問之,即冕也。冕真怪民哉!馬不覂駕,不足以見其奇才,冕亦類是夫![翻譯] 王冕,諸暨人,七八歲時,其父要他在隴上放牛,他卻偷偷的溜進學舍聽學生們念書,聽了就默默記住,有時晚上回來竟忘了牽牛。有時會有人把牛牽回來,投訴說踩了他的田, 他老爸怒了,狠狠地揍他,完了還是不改。 他娘說:“他這麽執著,妳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因此離開家,到了寺廟旁住,晚上就出來,在佛像的大腿上坐著,就著長明燈讀書,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大多數是土造的,猙獰可怖,王冕雖然是小孩子,卻完全不怕。安陽的韓性聽說了,覺得很驚訝,便把他收作弟子,學儒學。韓性死後,他的門人對待王冕就像對待韓性壹樣尊重。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他就把母親接到越城去奉養。後來想念母親而回故鄉,他買了頭白牛,拖著母親的車,自己則穿戴著古時的衣服帽子跟在車後。鄉間的孩童爭相觀看訕笑,王冕也笑。 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薦做府衙小吏,王冕罵道:“我有田可以耕,有書可以讀,難道還願意整天抱著文卷站在官府裏,讓人奴役嗎?”他常住在小樓上,有客人來了,門童來報,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 有使者經過越城,在馬上要求見他,他拒絕了。使者離開不到五十步,他倚樓長嘯,令使者很慚愧。王冕多次考進士,但都落第了。他嘆道:“這是小孩子都覺得羞愧的,我怎麽可以沈溺於此呢? ”遂放棄了。他雇了艘船下東吳,過大江,進入淮,楚等地,遊遍名山大川。有時遇到奇才俠客,談及古時豪傑事跡,當即就壹起喝酒,吟詩抒發慷慨悲憤之情,別人罵他是狂奴。當往北到了燕京時,住在秘書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薦他在史館供職,他說:“妳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這裏就變成狐貍兔子遊玩的地方了,還當什麽官?”那天將要往南歸,碰上他朋友盧生死在灤陽,只剩兩個幼女,壹個書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麽辦。王冕知道後,不遠千裏去到灤陽,取回盧生的骸骨,並帶兩個幼女回到她們家。王冕回到越城後,宣稱天下即將大亂。 當時國內無事,有人罵他狂妄。他說:“我不狂妄,還有誰狂妄?”於是帶妻兒隱居在九裏山。種豆三畝,壹倍的粟。種千株梅花,桃杏五百。 還在壹塊地種芋頭,薤和韭各壹百多。 另外引水挖池,養了壹千多條魚。 他搭三間茅屋,自己題名為梅花屋。 王冕曾經仿《周禮》寫了壹卷書,隨時帶在身上,不給別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來讀,然後摸著書說:“只要我不死,拿著這本書遇上明主,象伊尹,呂尚那樣的事業就可以達成了。”當風和日麗時,他就拿著紙寫詩,寫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氣勢的,讓讀的人無不激動得毛發聳立。客人來了也不需要賓主之禮,聊壹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來就吃,不用推遲。他很擅長畫梅花,不遜於楊補之。 求他畫的人很多,他以畫卷的長短決定需要多少米來換。 有人譏笑他,他說:“我借此以養活自己,妳以為我喜歡幫別人畫畫嗎?”沒過多久,汝潁地方發生起義,和王冕說的壹樣。朱元璋奪取了婺州後,即將進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請他為幕僚,任命為咨議參軍,誰知只是壹晚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偉,有副美髯,為人磊落有大誌,還沒有實踐就死了,令人惋惜。筆者說:我在城南求學時,孟寀說越城有個狂人,下大雪時,赤腳上潛嶽峰,四顧高呼:“天地間都是白玉合成,使人心寧清澈,好象馬上就成仙壹樣。”;進到城裏,戴頂篩子那麽大的帽,穿拖地的長袍,翩翩而行,兩袖飛舞,滿街都是哄笑聲。我很懷疑是否有這個人,找到了壹個認識他的人問,原來就是王冕。 他真是怪人啊!馬不受駕馭,才體現它的奇才,王冕也是這樣啊!2、王冕 (1287 —1359) 明,字元章,號老村,又號竹堂、煮石山農、山農、飯牛翁及會稽外史、梅花屋主,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幼貧牧羊,潛入學聽諸生講誦,暮返遂亡其羊,為父所逐。因走依佛寺,夜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會稽韓性異之,錄為弟子,後稱通儒。屢舉進士不第,竟棄去,買舟下東吳,渡大江,入淮、楚,歷覽名山川。北遊燕都。既歸越,攜妻拿,隱於九裏山。善畫竹石,尤工墨梅,不減揚補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繒幅短長,為得米之差,人譏之。曰:“吾藉是以養口體,豈好為人家作畫師哉?”亦工刻印,以花乳石刻印自冕始。明太祖取婺州,將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諮議參軍。卒年七十三。至正九年(1349)嘗為陶九成作《三君子圖》,雙鉤白描,用筆極硬挺而有風神。又有《墨梅圖》,筆意挺拔圓潤,生意俱足。均藏北京故宮繪畫館。著《竹齋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