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暉(1912.8-1985.7),字郁芬,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是現代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1949年參加工作,歷任出版總署美術科員,新華書店總管理處美術室圖案組組長,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創作組組長、專業畫家。
中文名:王叔暉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12年8月
逝世日期:1985年7月
職業:畫家
主要成就:現代著名連環畫及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
代表作品:《西廂記》《林黛玉》《夜宴桃李園》《楊門女將》等
字:郁芬
祖籍:浙江紹興
性別:女
人物生平
T82《西廂記》郵票的創作,動議產生於1979年,完成於1980年底,1983年2月發行,而王叔暉的第壹部《西廂記》彩色連環畫,是在1954年畫的,前後歷時近30年。
1953年,中華人民***和國新婚姻法公布之後,人民美術出版社把創作《西廂記》連環畫的任務交給了王叔暉。選擇這壹題材當然有配合宣傳的意思,但當時大概任何人都沒有想到,壹年後問世的這部連環畫,竟成了載入新中國美術史的佳作。專家評價這套16幅本的《西廂記》連環畫特點是:人物形神生動,環境充滿詩情畫意,色彩典雅端麗,線條流暢剛勁。為畫這組作品,王叔暉幾乎投入了幾十年畫仕女畫的全部經驗,也投入了自己的豐富情感。10年之後,這部作品榮獲第壹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的“繪畫壹等獎。”
1957年,王叔暉再次提筆,創作了128幅本的白描連環畫《西廂記》。如果說前壹次畫《西廂記》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麽這壹次創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時,這部作品被判為“毒草”,118幅繪畫原稿被銷毀,唯存中國美術館收藏的10幅。
1979年初,《西廂記》重印本發行,與第壹版壹樣,印數在10萬冊以上,至今已成為連環畫收藏者尋覓的珍品。
1981年第壹期《中國畫報》將16幅本的工筆重彩連環畫《西廂記》全部刊出,大受歡迎。
1979年第四屆全國文代會期間,王叔暉接受劉碩仁代表郵票發行局的邀請,答應創作《西廂記》郵票。她考慮,雖然仍是畫仕女畫,但專為郵票而作還是第壹次,計劃壹下自己的時間安排,決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
果然,王叔暉如期完成“驚艷”、“聽琴”、“佳期”和“長亭”4幅郵票圖稿。這4個場景在原來的16幅本連環畫中都曾出現過,考慮到郵票的特點和局限,人物都盡量放大,占了畫面的主要位置,同時舍去了次要人物和壹些場景。
這裏還有壹段小插曲:壹位音樂家曾向畫家指出,16幅本《西廂記》中“聽琴”壹幅有個小小錯誤:張生彈琴右手用了食指撥弦,其實應該用中指。這壹提醒,王叔暉在心裏記了多年,終於在這次再創作中得以改正。
等1983年《西廂記》郵票發行這壹年,王叔暉已71歲高齡,招收關門女學生牛文霞。
《50年精品連環畫鑒賞》(段錫編著,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說:“《西廂記》繪畫技法嫻熟,線條流暢,折轉自然,飄灑俊逸,若金絲銀線,絲絲入扣。人物形象刻劃生動細膩,情感關註,設色淡雅素靜。特別是鶯鶯高聳的發髻、鵝蛋般的臉形、飄灑的衣襟;張君瑞樸實的相貌、誠實的品格、對鶯鶯的癡情都令人難忘。環境、庭院畫法嚴謹、規範、透視比例準確這些,都成為後生學習研究、臨習的楷模,也是王叔暉繪畫藝術的風格特色。”
仔細想想中國歷史上那些弱女子們,像孟姜女、劉蘭芝、祝英臺、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是為自己的真實生命在笑,在哭,在愛,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暉為她們請命,為她們造型。無論是千金小姐還是丫環仆人,在王叔暉的筆下都充滿著人的尊嚴。
王叔暉畫出了“雖是照人的明艷,卻不飛揚妖治;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的東方女性美,那是充滿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結合。王叔暉以女兒之身,深刻體驗了中國婦女的深重苦難和神聖悲憤,經過自己感情世界的熱烈燃燒和提煉,冷卻成壹種思想,壹種情懷,壹種品質,而超凡入聖。
她筆下的人物情濃意抒,優雅恬靜,境韻悠長。崔鶯鶯清麗文秀、脈脈情深,紅娘機敏善良、情趣盎然,張生癡心壹片、如醉如迷,都通過她流暢、細密的線條,色勒出傳神的形態、動作、表情。而充分表達出來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形象,活現於畫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讀後久久不能忘懷。(人民網>>書畫>>畫家畫廊>>流派透視)
王叔暉先生是中國傑出的工筆畫家,同時也是壹位享有盛譽的連壇女將,壹部連環畫《西廂記》名震大江南北,榮獲第壹屆連環畫創作壹等獎。王叔暉先生下筆工細、恬靜、穩紮穩打。線描壹絲不敬,背影無不精心營造,具有中國畫中工筆白描的特點,用得多為被稱之“吳帶當風”的壯葉描。她的作品“戲味”較濃,看她的畫,就像在欣賞壹出戲。先生筆下的女主角總是那麽溫柔端莊,美麗聰穎,但身邊總是糾結著壹些阻礙勢力。如《西廂記》中的崔母,《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祝員外,《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的兄長等,通過對他們這此配角的刻畫,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堅貞、節烈。同時,王叔暉先生又對壹些暗中給予主人公幫助的角色作出了生動的刻畫,如《西》中的紅娘,《梁》中的銀心等,既不孤立主角,同時又能在故事情節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她們身上的戲味也青海省。王叔暉先生最擅長表現具有中國古典氣質的女性。她筆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麗的善良的特點,同時又賦於忠貞剛烈的個性。先生最擅長表現與描寫具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表現悲劇,但不失浪漫色彩,《西相記》,《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生死牌》是其畫風的典型代表。先生同時還擅長描繪傳說的巾幗英雄,如《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木蘭從軍》中的花術蘭等,縱觀先生作品,堪稱北派細筆連環畫的典型先生作品,堪稱北派細筆連環畫的典型代表。
《丹青四海生:大師王叔暉古典連環畫珍藏集》(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搜集了現代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王叔暉的《孔雀東南飛》《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楊門女將》《白娘子傳奇》《桑園會》《木蘭從軍》《墨子救宋》八部經典作品。
畫技淺析
筆者與王叔暉先生在前後***做過長達27年的鄰居。自記事起,叔暉先生壹下班回來,我也就到叔暉先生家裏“上班”了,我幾乎每天都“長”在她的家裏。先生曾經給我講過許多王公貴胄的逸事、典故、生活、風俗等;講過唐詩、宋詞、元曲之中的掌故和神話傳說等等。叔暉先生還給我講了她繪畫的畫法、畫意,講了她用筆用墨的技巧和講究,講她喜歡的裝裱和裝裱講究和學問,並細數她的收藏和畫具、畫料、菱絹等的珍奇。
近幾年來,筆者在拍賣會的預展之中,也發現了多幅王叔暉先生作品的贗品。下面筆者就為讀者介紹壹些王叔暉先生作品的鑒定技巧:
師承
王叔暉從小就酷愛畫畫,15歲時即經由其二姐夫的弟弟,著名的國畫家大畫家吳光宇先生介紹,加入了北京(平)中國畫學研究會。在中國畫學研究會裏,她受到了當時古物陳列所(即今故宮博物院的前身)的所長周養庵先生、京城女子師範大學的教授孫誦昭以及國畫大家徐燕孫先生和吳光宇先生等的鑒評和教誨。
在這些人之中,叔暉先生最重要的老師就是徐燕孫和吳光宇。徐燕孫是著名的工筆人物畫家、紅學家,其在人物造型和筆法的運用上,對王叔暉的影響非常大。吳光宇在畫面的布局,以及色彩的處理等方面,對王叔暉有多方的教誨。
題材內容
王叔暉先生作品的題材、內容主要是以歷史人物、故事傳說、古代仕女。建國以後,王叔暉先生***有兩個創作高峰期,先生的幾乎所有重要作品,都是在這兩個時期內創作出來的。第壹個創作高峰期是從1951年至1957年,這壹時期誕生的主要作品有:16幅彩色版連環畫《西廂記》、128幅白描本連環畫《西廂記》、《孔雀東南飛》和《墨子救宋》等,以及中國畫《晴雯補襲》等。第二個高峰期是自1978年至1985年,這壹時期誕生的主要作品有:中國畫《昭君出塞》,紅樓夢系列的《林黛玉》、《憨湘雲醉眠芍藥_》、《寶琴立雪》、《寶釵》、《鳳姐》、《李紈》、《迎春》、《元春》及未完成的絕筆之作《惜春作畫》,郵票原創作品《西廂記》,以及連環畫《楊門女將》等。王叔暉先生的連環畫作品《西廂記》榮獲了第壹屆全國連環畫評獎壹等獎。
中華人民***和國郵電部於1983年2月21日,發行了以《西廂記》為藍本的,編號為T-82的特種郵票壹套4枚,“驚艷”、“聽琴”、“佳期”和“長亭”。該套郵票獲得1983年最佳特種郵票;日本集郵雜誌評選的1983年中國最佳郵票;英國《集郵周刊》和英國《外國郵票》月刊評選的最佳中國郵票等獎項。
風格畫意
王叔暉先生的畫意、風格主要是大膽地借鑒西方繪畫的技法,既能夠在傳統技法中畫出時代氣息,又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代著名著名工筆畫家—學生牛文霞評價先生的工筆重彩技巧功力深厚,筆法順暢,用筆精湛、細膩、瀟灑、流暢,色彩典雅、清新,仕女造型優美,人物清秀、端莊雍容,形象生動,神態、衣冠等準確、嚴謹。先生的畫,場面設計概括性強,抓取的瞬間凝練、集中,能充分的表現故事的精華,人物的氣度、神韻也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王先生終生未嫁,所以,畫面裏總有壹層深深的寂靜。而現時的許多偽作,都是火燥氣十足。解放後,王先生的生活壹般來說,還算安逸,並且基本上沒有受到沖擊。所以,畫面氣氛總是十分恬靜。而現時的許多偽作,最不能做到的就是安逸。
技法特點
王叔暉先生的畫法有鮮明的特點:
1.勾線:先生作品的發髻、發式、衣裙、飄帶等全是先用白描勾出。很多地方甚至需要畫幾層,為了面畫厚重,壹般需要在正面畫了壹遍之後,再在背面畫壹次,然後再在正面畫。
我們看到的壹些贗品,基本沒有先用淡墨畫出,再用濃墨強調的。
2.開臉:叔暉先生的線描筆法不拘物形,靈活多變,飄逸瀟灑,老到貫氣。其筆墨非常講究,衣紋、皴擦時筆筆貫氣,柔而不媚。其人物造型結構準確,體態修長,步態沈穩,形態瀟灑,色彩和諧,衣著華美,服飾玉潤。她筆下的人物體態有壹個重要特征,就是人物的上體稍微向前傾,但是人體的整體重心還是保持正常的。
近幾年以來市場上的贗品,人物造型結構的準確性很差,也沒有人物上身略微前傾的體態。即使有人物上身略微前傾的體態,其整體重心也失衡了。
3.著色:叔暉先生的畫,畫面絢麗典雅、清靜自然。而且色彩都十分的考究,濃的不烈,淡的不流。色彩的搭配和諧、統壹。壹般來說先生作品的用色都十分豐富,畫面的色彩達百種之多。也有根據畫面的感情需要而為,用色又僅有廖廖的二三十種。先生的渲染、罩色有時需要進行數遍。經常是先染壹層淡墨,再在淡墨上施色,並且是由淺到深施數次。色彩上自淺到深的過渡,是靠水來調節的。
偽作就難以施用如此多種類的顏色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偽作,大多數所使用的顏色,也就壹二十種,基本沒有超過30種的。
個人作品
《西廂記》32開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西廂記》創作了128幅本的白描連環畫,原稿***有118幅,僅存於中國美術館10幅,其它的全被銷毀。
《王叔暉連環畫作品選》: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32開,2009.10,第壹版壹次,開本:32
《梁山伯與祝英臺》:珍藏版單本,由連環畫出版社出版,50開。
《梁山伯與祝英臺》彩繪本:48開人美,平裝,根據同名越劇劇本改編。
《生死牌》: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0年2版2印,40開,量0.5-5萬冊。
《桑園會》:珍藏版繪畫連環畫,60開單本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孔雀東南飛》:新品,50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本冊連環畫根據漢代樂府民歌《焦促卿妻》和有關戲曲劇本編繪而成。
《新白娘子傳奇》:新品50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楊門女將》:77-79年,繪畫版連環畫,48開,古典題材,單行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平裝本。
《木蘭從軍》: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48開小精裝花術蘭。
其作品有連環畫《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死牌》、《楊門女將》,單幅人物畫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蘭等,晚年以《紅樓夢》人物創作為主。其代表作《西廂記》所贏得的聲譽遠遠超出了國界,《西廂記》特種郵票的發行,再次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對王叔暉,著名畫家潘茲是這樣評價的:“王叔暉是老壹輩著名的女畫家,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以工筆重彩形式從事連環畫創作,對連環畫藝術的提高做出重大貢獻的壹位。她的《西廂記》運用極其嫻熟的傳統的技法,細膩而生動地刻劃了人物的形象,再現了這個千古傳誦的愛情故事,稱得起是壹部劃時代的傑作,是可以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名劇百世並傳的中國連環畫史將永遠記載她的創辟之功和這部代表作品。”
人物評價
王叔暉作畫題材以古代仕女為主,繪畫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誇張,線描健勁有力,落墨潔凈,設色明艷清雅,壹掃明清以來的頹廢畫風,開壹代新氣象。王叔暉學古不泥古,用她的話講就是:“繞開道,走自己的路”。同時,她也沒有拒絕西方的繪畫經驗,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視等創作技巧。尤其在整體價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純中國的古典式審美情趣,在“盡精微”的工筆重彩畫中追求“致廣大”的生動氣韻。這使王叔暉成為當代工筆重彩畫的大家巨匠。
深切緬懷
日期:2012-09-14
剛剛完成壹篇論文《王叔暉工筆仕女畫藝術的再認識》,心中仍有不甘,於是再寫篇博文——論文太理性,博文可抒情。
早年看過壹個拍王先生的紀錄片,壹個平凡的老太太,過著簡樸的生活,卻創造著如此美麗清雅的女性形象,於是喜歡上了她的藝術。只可惜那個年代在小城鎮,王先生也已逝世多年,她的畫冊根本找不到。我如饑似渴的東拼西湊,從報紙、出版物中搜來的豆腐塊印刷品收著。直到1996年來北京,終於買到了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的《近代中國畫名家畫譜——王叔暉》,愛如珍寶,裏面的《西廂記》、《洛神》、《戲鸚鵡》、《王熙鳳》我都認真臨摹,上大學之前書裏面的畫幾乎臨了個遍,我陶醉其中,從未曾蒙面也不可能蒙面的王先生的藝術陪伴了我的成長,是我珍貴的年少記憶。
如今,我也成了壹個專業工筆畫創作者和研究者,雖然不再畫王先生的古代仕女題材,但回頭看他的藝術,仍感到非常迷人,有看頭,也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問題——壹個延續了幾千年的畫種,在跌入谷底幾百年來,為什麽在這個老畫家筆下從新換發生機,而且雅俗***賞,受到這麽廣泛的歡迎?此中有哪些諸如社會的、師承的、個性的原因?她的藝術和古代仕女畫、和當代工筆人物畫的關系是什麽,對當代工筆畫的啟示是什麽?
追問這些,其實是追問工筆畫的近代復興的深層原因。王先生的作品在建國後以連環畫、年畫等形式飛入千家萬戶,發行量巨大,也給廣大群眾帶來了美的享受,可是直至今日,關於她藝術的理論研究文章卻非常少見,屈指可數,大家知其名,愛其畫,卻不知所以然,這不能說不是壹個巨大的遺憾。也許是時代變化太快我們來不及回味,也許是經濟因素的杠桿導向使我們只顧利益和虛榮。王先生壹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可大都貢獻給了國家,流入市場的很少,先生孤苦壹人,沒有子女為她爭得權益或是宣傳,少了市場的運作,自然也在如今被越來越邊緣,這雖然是規律,也是無奈。
我在《王叔暉工筆仕女畫藝術的再認識》壹文裏,都是根據我的經驗和記憶,像武俠拆招般的從造型、色彩、線條、透視、意境、戲劇因素等方面分解王先生仕女畫到底好在哪裏,有什麽傳承和創新之處,有什麽特性。透過這些表面形式的分析,我提煉出幾個主要論點,比如:第壹、王叔暉的仕女畫藝術,將原來只屬於文人玩味的仕女畫“俗”化,使之為大眾喜聞樂見,也使工筆畫接了“地氣”、“人氣”,有了新的表現內容和欣賞對象,這使工筆畫必須跳出明清近代以來摹古不化、文人自賞的怪圈,表現新題材、新主題,關註新生活,進而推動新技法和形式的進步,增強表現現實的能力。同時她的作品註重線條書寫性的發揮,註重墨色相輔,創造出幹凈清麗的色彩效果,講究意境營造,又把年畫、連環畫等民間藝術樣式“雅”化。
第二,王叔暉塑造的是血肉豐滿,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形象的氣質、內心世界刻畫上下足功夫,繼承的是“傳神寫照”的優秀傳統,另外女性傷感情懷的融入,這都使她筆下的女性形象富於人性光輝,而不是明清以來的文人自娛的筆墨符號。
第三,她對畫面增強表現顯示能力、表現世俗美的畫法調整,和近現代中國畫的轉型、人民群眾審美轉化是協調的。
工筆畫這個畫種,千年來大起大落,這本就是個非常值得琢磨的事,近些年來各大美展上工筆畫的數量壓倒水墨寫意,從事工筆畫創作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受關註,工筆畫的繁榮程度似乎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然而問題卻顯而易見,有見者為工筆畫的前途不是沾沾自喜而是捏壹把汗,其中問題之壹就是積澱不足。年輕人憑著壹定的寫實功力和精力,拼出、磨出壹張張大畫,入選個美展,反而成了壹種功利化的捷徑,工筆畫的文化品性,藝術的魅力和責任卻嚴重缺失,薄、泛、空。很多人畫工筆畫,卻不能深入了解工筆畫是什麽,它的來龍去脈,它興衰沈浮的文化記憶。事實上工筆畫並不是直接從《簪花仕女圖》跳到陳老蓮,再直接跳到今天的何家英唐勇力,這期間的波折可能正蘊含著它綿延千年不絕的真正奧妙。我在論文的結束時強調,我對王叔暉先生的研究和關註只是想給工筆畫的發展多留壹點積澱和記憶,不至於使以後工筆畫的發展真成為無源之水,越走越窄。當然我也不希望在傳媒和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壹個為工筆畫奉獻了壹輩子有突出貢獻的老藝術家就這樣被淡忘。
前不久讀到蔣力先生1994年寫的文章《潔來潔去豈常人乎》,作為王叔暉先生的老同事,他描述了先生的生活細節包括彌留之際的情況。我更加感嘆,更覺得應該為這位老先生做點什麽。蔣力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他在王先生逝世後提出應該辦紀念展,開研討會,出版畫集的願望,壹直到今天也沒有實現,以後我看實現起來更困難。我把我寫的《王叔暉工筆仕女畫藝術的再認識》壹文送浙江文化廳主辦的《文化藝術研究》雜誌發表,在先生祖籍的學術刊物上紀念她,我能做的只有這些了,願先生能有所安慰。
作品市場行情
在藝術市場上,王叔暉的作品很早就在市場上流通,早在民國時期,她就以賣畫為生。由於其人物作品神形兼備,雅俗***賞,因而頗受藏家的青睞。然而上世紀90年代,國內藝術品拍賣興起後,王叔暉的作品就亮相不多,偶有露面,價格也不算很高。1996年她的《夜宴圖》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2.2萬元人民幣成交,同年,她的《倚石沐春風》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以1.2萬元人民幣拍出。近幾年,王叔暉的作品在海內外市場上露面更少,2002年她的《柳蔭賞荷》扇面被朵雲軒拍至1萬元人民幣;她的精心之作《紅樓夢人物》4屏(各47厘米×29.5厘米)被翰海拍至6.8萬元人民幣,價格壹般。這是由於她的作品市場面上流通少,因而不能在市場上形成固定的價格。但筆者認為,王叔暉是壹位很有成就的工筆重彩女畫家,其作品技法嫻熟,線條流暢傳神,色彩明麗,極具魅力。特別是她創作每壹幅作品都十分用心,都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她存世的作品也不很多。所以,從長遠看,王叔暉的作品還是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鑒定要點
王叔暉先生壹生酷嗜香煙,每天至少要抽兩包半到3包的香煙,如果從早上8點創作到淩晨2點,更可能會抽掉4包之多。她早晨醒來的第壹件事情是點上壹根煙,晚上最後的壹件事情是熄滅香煙。在思考問題之時,尤其在畫畫之時,更是壹只手拿筆,壹只手拿煙。先生還特別喜歡喝金獎白蘭地,壹斤多裝的幾乎每天就能喝完壹瓶。因為煙癮非常大,嫌過濾嘴會減少煙的“勁兒”,有時別人送的帶過濾嘴的煙,還會將過濾嘴去掉。所以,作畫時她用嘴唆筆尖,就會有煙質和酒質加雜進去,再畫到畫上,也會有煙質和酒質加雜進去。這也是鑒定先生作品的壹個重要特征,色跡、墨跡之中有煙、酒的成分。
先生有壹個兩拳大的小水壺,是平常沏茶時用來燒水的。因為她是壹個人住,所以需要的水量也不多。她常常是用沏茶剩下的開水來研墨。也就是說,先生是用燒過的涼白開水來研墨、研朱砂等的。這也是鑒定先生作品的壹個因素。讀者們不妨自己可以試壹試,用燒過的涼白開水來研墨、研顏料,和用普通的自來水來研墨,畫出畫來的效果是完全不壹樣的。
先生所用的墨,墨裏面有麝香、冰片等名貴中藥。這也是鑒定叔暉先生作品的壹個重要特征。偽作的墨裏完全沒有麝香、冰片等的成分。
先生的畫作上很少有長篇題跋,多作四言、五言、七言的名款。最多也就是七律壹首,七絕壹首,或者蝶戀花、采桑子壹首。很少宏篇大論,洋洋數十言以至上百言的情況。這到不是她的字不好,恰恰相反,先生可算是書法大家,沒有長篇題跋,是壹個鑒定因素。
先生的連環畫作品,即使是用於封面上的作品,壹般也沒有紀年和題款。至於先生的中國畫作品,1949年以前的作品上壹般都用幹支紀年。1949年到1965年間的作品,有用幹支紀年的,也有用公元紀年的。1966年之後的作品,壹般都用公元來紀年,而且壹般是寫“壹九××年”,絕少僅寫“××年”的。
中國畫作品上的題款,1949年以前,題款壹般是壹行直書,署名是“王叔暉制”、“山陰王叔暉制”。文化大革命之中的作品,有許多沒有題款。1978年之後,較長的題款壹般也就是壹行題目或者(壹兩句)詩詞,另壹行是紀年再加署名“王叔暉制”、“山陰王叔暉制”、“山陰(換行)王叔暉制”或“王叔暉作”,較短的題款就壹行直書到底。其中題“王叔暉制”、“山陰王叔暉制”的畫作較題“王叔暉作”的作品為多,也算是壹個特點吧。題款時壹般都用楷書,少數幾幅有畫名或標題用斯(小)篆,紀年和署名用楷書的情況。
而且,在先生的畫作之上,也絕少鈐蓋數枚印章的情況出現,壹般是鈐蓋壹至兩枚,很少三枚或三枚以上的。先生的作品也較少使用閑章(壓角章),很多時候甚至只有壹枚白文的名章。先生的畫作之上,絕無異型印章。
王叔暉先生的作品壹般畫幅都不是很大,以絹本作品為例,豎幅的作品高在60至70厘米左右,寬在50厘米左右。橫幅的作品長壹般在60至70厘米左右,高在50厘米左右。紙本作品會稍大壹些,但最大方向的尺寸,壹般也不會大過85至90厘米。
相關書籍
百年叔暉
王叔暉先生侄子王維澄為本書提供了大量有關王叔暉先生的作品,繪畫作品乃至書法作品。
王叔暉連環畫作品選(1-4線裝)
作者:人民出版社編王叔暉繪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
ISBN:9787102047737
出版時間:2009-10-01
版次:1
頁數:1024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動漫/幽默>大陸漫畫
圖書>套裝書>文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