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王羲之練字

王羲之練字

王羲之練字

東晉時,有個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讓人把祝詞寫在壹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因為那字水洗不去,削掉壹層木屑還能看到黑色的字跡。於是工人就想,這字能滲入木頭多深呢?

他拿著工具將木頭刨開,發現字跡居然滲入木頭三分之多,於是贊嘆地說:這個字,真是入木三分啊。這個書法家,就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瑯玡臨沂(今屬山東)人。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祖父和父親都當過大官。王羲之的父親王曠,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才開始練字。

王羲之小時候,偶然發現父親收藏的大量前代名家書帖,便偷偷取出臨摹。有壹次,王曠回家見兒子在桌上練習書法,大吃壹驚。他不知兒子從何時開始練字,竟已達到如此嫻熟的地步。

當王羲之告訴爸爸,他已偷偷苦學苦練了將近壹年時,王曠很感動,壹把摟住兒子說:“好!有誌氣!我這些書帖今後全對妳敞開,妳想什麽時候看,就什麽時候看!”

很快的,王羲之臨摹字帖已經有模有樣。王曠認為他該受到系統的訓練,於是找到當時有名的女書法家衛鑠,人們稱她衛夫人。

那年王羲之才七歲,成天起早貪黑地練字。衛夫人也很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學生,不但盡心盡力教他練字,還常常鼓勵他。

有壹天,衛夫人給他講解字的結構,寫下壹個漂亮的大字。王羲之羨慕地問:“我什麽時候才能像先生壹樣,寫出這麽漂亮的大字呢?”望著他急切的眼睛,衛夫人笑著摸摸他的頭說:“不要著急,練字不是壹日可以成就的。”

衛夫人又說:“我給妳講個故事,妳就知道練字時該註意什麽了?”

“在東漢時,有個叫張芝的人。他為了練好字,天天在自家門前的池塘邊,蘸著池水研墨練字。字寫完了,就在池塘裏洗涮筆硯,日子壹久,洗出的墨汁把整個池塘都染黑了。後來,他的字越練越好,寫的草書筆勢活潑流暢,富於變化,大家都管他叫草聖……”

王羲之壹邊聽著張芝的故事,壹邊想:洗筆硯的水把池塘都染黑了,那該下多大的功夫呢?我要是也這樣刻苦練字,肯定也能成大書法家的。

從那以後,王羲之更加努力練字。他開始學習張芝,每天練完字,就到門前的池塘裏洗筆硯。時間壹長,原來清澈的池塘,也變成烏黑的墨池。通過這樣的勤學苦練,他的字進步很快,在親朋好友中也薄有聲名。

很快的,王羲之已經練了四年字。有壹天下課回家,他想去父親的房間找點字帖繼續練字,發現父親的枕邊有幾本書,於是拿起最上面的壹本壹看,那是本叫《筆論》的書,書的內容是教人寫字時如何運筆。

才翻開書,王羲之就被吸引住了。看著看著,他忍不住開始記錄那些執筆運筆的技巧,這壹讀便讀得愛不釋手。於是,他就把書偷偷地拿出父親的房間來讀。

他按照《筆論》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壹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

壹天,王羲之正在讀《筆論》,沒想讓父親發現了。王曠見兒子讀得入迷的書竟是自己珍藏的《筆論》,感到很驚異,就問:“像《筆論》這樣高深的書,妳能讀懂嗎?”

王羲之朗聲答道:“書非讀不能懂,孩兒雖然壹知半解,但還是能受到教育的。”

王曠聽了非常高興,把《筆論》送給了王羲之。得到書的王羲之練字更加起勁,衛夫人看到他新寫的字,吃了壹驚,對人說:“這孩子壹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壹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壹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擡,像沒聽見壹樣,專心致誌地看帖、寫字。最後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

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裏正拿著壹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麽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正是這樣數十年來如壹日的練字,王羲之才成了壹代書法大家。

王羲之壹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壹個風俗,在每年陰歷三月三日,人們都要去河邊遊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而會稽城西的蘭渚山裏,有條名叫曲水的小溪,溪邊有壹座亭子叫蘭亭。那裏翠竹環抱,景色十分幽美。王羲之很喜歡這個地方,常常到那裏遊玩。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約了謝安和孫綽等幾十位親朋好友,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壹邊喝酒,壹邊作詩。

他們沿著溪水在岸邊擺放了些小桌凳,上面放好了酒菜和紙筆。大家分坐在凳子上。壹個人拿著斟上了酒的酒杯,從上遊放到水裏,讓它順著溪水漂流下來。如果盛了酒的酒杯,漂到誰的面前停下來,按照規矩,誰就得把杯裏酒喝幹,喝完還要即興作壹首詩,作不出詩的就得罰三杯酒。

這種曲水流觴的玩法十分風雅,他們從中午玩到了傍晚,大家都喝了不少酒,作了不少詩,玩得開心極了。最後,大家把各人作的詩匯集到壹起,商議著把它編成壹本詩集。有人提議說:“這些詩是在蘭亭前作的,就叫它《蘭亭集》吧!”

這時,有人慕王羲之書法之名,提議說:“正好王大人在,還請您為詩集寫個序,把今天聚會的情景記錄下來,做個紀念吧。”

聽到這個提議,旁人紛紛附和。王羲之借著酒意也就不再推辭,接過用蠶繭做的上等好紙和名貴的鼠須筆,飽蘸濃墨,略為思索了壹陣,揮毫寫了起來。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蘭亭……”王羲之筆走龍蛇,力透紙背,寫得酣暢淋漓。不多壹會兒,序文寫完了。這篇總計三百二十四字的序文,不但寫得情文並茂,抒發了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慨,而且用筆流暢,舒展自然,富於變化。

特別是文中用了二十幾個“之”字,每個之字的形態都隨著上下字的筆勢變化而變化,姿態各異,同上下相鄰的字相映成趣,沒有壹個寫法是相同的。眾人見了,齊聲喝彩說:“這文章寫得好,字寫得更妙,不愧是大家手筆,將來定是傳世之作呀!”

這篇壹氣呵成的序文,就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流傳千古的書法名篇《蘭亭集序》帖。酒醒後,王羲之看著這篇序文,點頭說道:“我怕是再也寫不出這樣的字了。”果然,他幾次想要再寫這樣壹篇文章,都沒有當時那種瀟灑閑適的味道。蘭亭壹序,終成千古絕唱,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

王羲之不僅行書獨步天下,他的楷書也是壹絕。他在學習鐘繇的基礎上,改革創新,青出於藍,並變文字的楷書為書法的楷書。他還改革了草書,並使其走向成熟。他的草書灑脫自然,代表了晉代草書的最高成就。

通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名揚天下,被世人推崇為“書聖”。千百年來,學習他的書法的人不可勝數。自隋朝至清,人們創作行書作品時多受《蘭亭集序》的影響,不少大書法家都是以他為宗師。他的字裏所包含的空靈蘊藉的氣韻,從古到今都是書法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入選理由:

書聖的成名來源於勤學苦練,沒有任何捷徑。

阿離之言

好吧,必須承認,有時候家學淵源是挺有用的,壹句老話,環境造就人才。但這個人才,也要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否則就算祖宗十八代往上數,個個是書法名家,也出不了壹個王羲之。

王羲之能成名,真是拼出來的。他家庭出身好,有錢有權,還是書香世家。但他沒靠著這老底子優哉遊哉當二世祖,而是從小目標明確。5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臨帖——現在多少孩子,5歲的時候還在玩彈弓呢。

愛因斯坦說過壹句話:“成功是百分之壹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那百分之壹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我們通常都省略掉最後壹句話,但還好王羲之有靈感,也有汗水。這不,洗筆的水染黑了壹個池塘,造成環境汙染的王羲之沒被罰款,就這樣蔚然成家了。

成了名的王羲之日子過得挺滋潤。字寫得好,有人拿錢要買,他都不肯賣,當然,他也不缺錢。古代營銷理念是“物以稀為貴”,所以王羲之的字更是千金難求。

當然,藝術家都要有點怪癖的,王羲之也是。江湖傳聞他的怪癖是看鵝。有八卦說,壹個道士想要王羲之給他寫壹卷《道德經》,但知道王羲之等閑不動筆,於是就養了壹群鵝。王羲之聽說這個道士有好鵝,自己找上門去。果然看到壹群白白胖胖的鵝,白羽紅冠,非常可愛。結果現在輪到他求著道士要鵝了,當然道士也幹脆,就說:“鵝可以給妳,但是請妳抄壹卷經吧。”就這樣,平時千金難求的字,壹群鵝就搞定了。可見王羲之有足夠的個性。

書法寫得好,除了有好名氣,能賺錢,能讓壹堆人主動去打聽妳的喜好外,還有個好處,可以當媒人。其實王羲之對中國成語的發展也有貢獻,除了“入木三分”外,還有個詞是“東床快婿”。說是那時候有個大官叫郗鑒,想給自己女兒找個好女婿。打聽到王家子弟長得都還挺帥,於是派人去觀察。王家其他人都穿著名牌,打扮得精神十足等著被挑,就王羲之壹個人,咬著饅頭仍然專心練字。

這話傳回郗鑒耳裏,他當場拍板說:這個人有前途,就瞧他練字的專心勁,肯定能紅,就把女兒嫁給了王羲之。又因為那時候王羲之在東邊書案上練字,所以就被稱為“東床快婿”。也是王羲之運氣好,雖然當時不時興自由戀愛,但郗鑒的女兒也是個熱愛書法的人。跟任何童話故事壹樣,從此兩個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順帶又培養了壹個書法家兒子——王獻之。滿門上下,全是雅人,難能可貴。

當然,王羲之除了寫字,還當了大官。他壹路都走得比較順利,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後來人稱他王右軍、王會稽。當了官後,他字也寫得少,加上愛書法的人有了他的字,都願意帶到棺材裏面陪葬。比如唐太宗,據說把《蘭亭集序》當陪葬物。所以現在流傳的真跡很少,多是摹本,對當代書法家來說,這也是壹種遺憾吧。

  • 上一篇:1歲寶寶粥的15種做法
  • 下一篇:瓷都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