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劉翔,郭晶晶,張儀寧等運動健兒的奧運奪冠,2008年申奧的成功;
陳露,中國第壹位世界女單滑冰冠軍[真冰]
讓世界知道中國的滑冰界開始出現強人
鄧亞萍小球(乒乓球)為國家賺來無數榮譽;
-----------------------------------------------------------------
李四光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在鑒定古生物蜒科化石、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和創立地質力學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長期以來,國際上壹直充斥著中國內地第四紀無冰川的謬論。為了證明中國有第四紀冰川的遺跡,李四光足跡踏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先後考察了太行的東麓、大同盆地、揚子江流域,幾上廬山,發現牯嶺西谷的壹塊巨石矗立在另壹塊巨石之上,並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堅定地認為廬山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典型地區”。涉足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發現了比較典型的冰蝕地形和冰川堆積泥礫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黃山找到了冰磨條痕,發表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至此,中國無第四紀冰川之謬論不攻自破。
李四光在科學史上的貢獻,莫過於創立了地質力學這壹新興邊緣學科。他著有《地質力學概念》壹書,認為地殼運動中發生巖石變形是由於地應力作用的結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國出席第 18屆國際地質大會,第壹次應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作了題為《新華夏海之起源》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地質力學這壹由中國人創立的新學科正式載入史冊。
-----------------------------------------------------------------
月12日上午,隨著今年第14號臺風“雲娜”的逼近,下派張溪村的幹部王勝才同誌參加了全鄉的抗臺防汛緊急動員會議後,按照會議精神和鄉黨委政府的統壹要求,到自已所駐村同鄉駐村幹部壹起切實采取了壹系列的抗臺防範措施,制定相關的應急搶險方案,對張溪村的抗臺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同時緊急帶領發動村幹部群眾對自村的山塘水庫、在建工程、危房進行了地毯式的檢查,盡壹切可能的措施和力量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力求將臺風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奮鬥在壹線的下派幹部和鄉駐村幹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士氣,增強了大家***同抗擊臺風的信心。
晚7點多,臺風正式“光顧”我鄉,這是壹場生命與災難死亡的較量,勝才同誌同鄉駐村幹部壹起冒著狂風暴雨在張溪村巡查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勇當先鋒,堅持奮鬥在抗洪壹線。隨著張溪港水位的不斷上漲,雨量的不斷增大,他查覺意識到災情越來越嚴重,處於溪壹旁的民房都極有可能被兇猛的洪水沖毀時,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堅持人的生命高於壹切的理念,同鄉駐村幹部壹起挨家挨戶地進行了緊急大動員,及時疏散村民並組織他們向靠山的安全地帶轉移,當他們最終將壹戶不願轉移的群眾通過做思想工作轉移撤出房屋不足5分鐘時,房屋就被洪水和山洪沖垮了,被安全轉移出來的群眾眼中噙滿了淚水,他們在為洪水沖毀家園痛惜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下派幹部和鄉駐村幹部的感激愧疚之情,說:“要不是下派幹部和鄉駐村幹部救我們,我們早就送命了,是他們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滿臉疲倦,聲音都喊沙啞了的勝才同誌和鄉駐村幹部在這壹刻露出了欣慰的壹笑……8月12日的夜是壹個不眠之夜,王勝才同誌整夜都未有合眼,他沒有顧及自身的安危,首先想到的是全村群眾的利益,在關鍵時刻體現了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沖鋒在前,率領全體黨員幹部奮鬥在抗臺救災第壹線,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的安全。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張溪村奪取了抗洪的階段性勝利,全村除幾間民房被沖毀外,無壹人員傷亡。
臺風過後,王勝才同誌又及時深入到所駐村指導災後抗災救災工作,認真核實災情,摸清情況,他走訪慰問了張溪村受災的所有災民,積極鼓勵災民做好災後自救工作,對有困難的群眾,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充分體現黨和政府的溫暖,使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要不是下派幹部幫助我們,我們都不知道怎樣度過難關了!”這是廣大群眾用最樸質的語言道出了對下派幹部王勝才同誌由衷的感激之情!同時,針對張溪村後山的山體滑坡導致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安全隱患情況,王勝才同誌多次到實地檢查,並及時采取措施去排除有關險情;針對村裏被洪水沖後的臟亂環境,他同鄉駐村幹部壹起組織村民對全村的環境開展大清理,並進行了全面的消毒,努力防止災後疫病的發生。
在這次抗洪救災之危難中,下派幹部王勝才同誌忠實地實踐著“三個代表”,大力發揚了偉大的抗洪精神,在救災和重建工作中充分體現了***產黨員的先進性,詮釋了***產黨人無私的、大無畏的精神,為我們的黨旗增光添彩,使我們黨的光輝形象永留在群眾心中!
-----------------------------------------------------------------
徐悲鴻.(1895-1953),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父親徐達章是個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耳濡目染,自幼對繪畫發生興趣。9歲隨父學畫,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農忙時,兼做耕作,貧苦的勞動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勤勞,簡樸的作風和誠實正直的性格。他13歲時遇上大荒之年,隨父走江湖,依靠鬻字賣畫為生。17歲時,父親染上重病,家境每況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從此落到徐悲鴻的肩上。他在小學,中學任圖畫教師,也到上海等地靠賣畫為生。19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1915年徐悲鴻再次赴滬,在友人幫助下,在“暇余總會”(當時的賭場)壹隅借住,刻苦創作,同時到夜校學習法文。他畫了壹匹馬,寄給審美書館館長高劍父。其弟高奇峰十分贊賞他的畫藝。這時,徐悲鴻雖考取了震旦大學,但無錢進學,幸好得到高奇峰的資助。後又結識了康有為,得有機會觀摩康所收藏的碑帖。並在藝術觀上也受到康有為的影響。1917年徐悲鴻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秋返北京,應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結識陳師曾。1919年赴法留學。在著名畫家達仰的畫室學習素描,1921年去德國,就學於畫家康普的畫室,次年歸巴黎。1925年經新加坡回國。第二年春,他再去巴黎,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畫,遊歷瑞士,意大利。
1927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等職。1933年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利時、意大利及蘇聯展覽。抗戰時期,將自己作品帶到南洋,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展覽,並將全部收入捐獻給祖國難民。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派飛機接徐悲鴻和壹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鴻拒絕。解放後他被邀請為中國出席世界和平大會的代表,並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全國政協代表和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52 年在病中,將自己壹生創作和全部珍藏作品捐獻國家。1953年病逝,只活了59歲。 國家為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保存了他的壹千余件作品。他壹生創作作品達數千件,培養和發現了壹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
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他的畫作滿含激情,技巧極高。著名油畫有《溪我後》,《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臯》,《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表達他思想感情的莫過於他寫馬的畫卷。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畫了數以千計的速寫。所以他畫的馬圖筆墨酣暢,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筋強骨壯,氣勢磅礴,形神俱足。另有壹些人物,獅,貓等題材作品,也是質優量大。他的繪畫創作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原則。
-----------------------------------------------------------------
童第周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研究的創始人之壹。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山東大學動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職。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近半個世紀,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壹個偏僻的小山村裏。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壹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壹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壹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復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 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壹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童第周刻苦鉆研,勤奮好學,得到了老師的好評。獲博士學位後,他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裏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壹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裏,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幹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解放以後,童第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
到了晚年,他和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系,他們從鯽魚的卵子細胞質內提取壹種核酸,註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壹種既有金魚性狀又有鯽魚性狀的子代,這種金魚的尾鰭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這種創造性的成績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壹個貧苦農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連長沒同意,但把壹支鋼筆送給他。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政府保送他免費讀書,後來加入少先隊。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範工作者,並於1957年加入***青團。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壹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鞍山做了壹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壹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
走入奧運場館,傾聽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看著壹座座北京奧運會場館及相關設施拔地而起展現出的亮麗身姿,京城已被日漸濃厚的奧運氣息籠罩,壹座融匯古老文明和現代風采的奧運城市正在形成。在北京奧運會各項籌辦工作中,在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建設中,中國人正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主人翁的態度,以"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為依托,努力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不但創造了壹批世界壹流水平的物質遺產,也形成了寶貴的精神品質……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艱苦奮鬥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在近期的奧運工程建設采訪中,記者無時無刻不被各位工程建設者閃光的奧運精神所感染。點滴細流,匯成江海,點點星火,可以燎原。五種精神在奧運籌辦工作中蔓延,匯聚成耀眼而奪目的奧運之光。
壹
走進燈火通明的國家體育場工程施工現場,總有壹個身材高大的人隨時出現在各個施工作業點上,他就是中咨工程建設監理公司國家體育場項目總工程師喬鋒。
提起喬鋒,同事們不禁壹陣唏噓:申奧成功之前,喬鋒已經在日本留學、工作了7年,在工程監理界小有名氣。而在"鳥巢"開工之日,他卻放棄了日本的高職高薪,攜家帶口義無反顧地回到北京,投入了"鳥巢"工程監理工作。
提起喬鋒去留學,還是1993年夏天的事。北京申奧失敗後,喬鋒心裏充滿了失落。想著已成泡影的2000年北京奧運會,他嘆息著自己沒有福氣去修建奧運會場館。在機場,喬鋒許下兩個誓言:10年內我壹定要回國;申奧成功,我也要回國,為祖國貢獻自己所學的壹切。
2001年7月13日,他聽到了祖國的召喚。如今他已經回來,在"鳥巢"工地上幹了三年。看著"鳥巢"崛起,喬鋒的笑中帶著幾縷回味:我回來,就是為了報效祖國。
喬鋒是個體育健將,曾經希望能像劉翔壹樣,披著國旗環繞賽場,向世人展現中國的發展與富強。有人說,喬鋒回來真傻,領著相當於過去十分之壹的工資,卻投入了十倍的熱情。但是喬鋒笑了--他的心裏,有國旗;他在心裏,披國旗。
二
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是北京奧運會最具特色的場館之壹。經過廣大建設者兩年的緊張施工建設,日前已竣工並交付使用。2007年8月8日,水上公園將借世界賽艇青年錦標賽公開亮相,打響2007年"好運北京"系列體育賽事的第壹槍。
駐足這個全球惟壹集靜水場地和激流回旋場地於壹體、北京奧運會綠化率最高的比賽場館,人們不禁要問:在短短的兩年內,究竟是什麽力量,使壹片荒蕪河灘變成了如今這風景如畫的水上運動天堂?
也許從場館建設者身上,您能看到答案。
趙萬江是場館路橋施工單位現場指揮,施工隊伍進場兩年來,休假日總和還沒超過半個月。由於路橋施工的特殊性,他每天要圍著施工現場繞4至5圈,壹天就是將近30公裏。今年6月14日到17日,為了滿足工程工期進度要求,趙萬江又和他的同事們壹起連續奮戰4晝夜,完成了場館內部全部道路最後壹遍油面的鋪設任務。
像趙萬江這樣全心全意撲在工地的建設者還有很多:項目經理張君亭的父親病危住進重癥監護室已經兩個月了,但是隨著工程進入收尾和竣工驗收階段,他始終堅守在現場,只能在夜深人靜後去陪陪父親;項目經理程飛雖然家住通州,但是為了不耽誤工作,兩年來吃住在工地,4歲女兒哭著打電話問他:"爸爸什麽時候回家",他次次都只能狠心掛上電話……
三
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是奧運工程的中樞辦公機構。百八十人要面對的是31個比賽場館、45個訓練場館和5個相關設施、62條道路和4座橋梁等100多個項目。自從2003年年底投入工作以來,每周6天工作日的作息制度從沒改過。到了工程後期,很多人甚至自動放棄了休息日。
也許用"動靜結合"形容他們的工作最合適。坐在辦公室裏時,面對著緊張的文案工作,人人埋頭忙著自己的事情,無暇說話。走出辦公室,他們面對的是嘈雜的建設工地,有時即使是大聲說話,對方也聽不清。好多人天天帶著滿腦子的數據和壹副啞嗓進入夢鄉。
安全質量部的同事們經常給副部長韓鋼“提意見”:工作沒有時間觀念。自2006年10月接手這項工作以來,別人給他總結了“三個沒有”:沒有壹天不早來晚走,沒有壹頓飯是按時吃的,沒有正常時間下過班,加班經常超過深夜1點。韓鋼說,安全、質量對奧運工程建設來說至關重要,現在到了關鍵時刻,我們必須加倍努力。在他的帶領下,雖然安質部工作量大、工作壓力大,但是大家都沒有退縮、沒有牢騷,很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
技術部在部長丁建明的帶領下,結合奧運工程建設的特點,深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編制了對業主及參建單位的工作要求。在新建、臨建場館及相關設施等重點區域及工程中已落實或正在完成的科技創新項目625項,其中126項具有較高的水平,並對其中40余項重點培養的亮點及示範項目,給予了奧運專項資金支持。這些項目的落實將為全國建築領域樹立典範,在工程建設領域留下壹筆寶貴的奧運物質遺產。
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機關黨委書記徐波說,市委書記劉淇提出的五種精神,激勵全體幹部職工心無旁騖地決戰在奧運工程建設第壹線,接受各項艱巨任務的挑戰。
四
2005年6月開工至今,位於北京工業大學東南角的北京奧運會羽毛球館不聲不響地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穹頂鋼結構建設:內層直徑93米、外層直徑98米的穹頂,再加上兩側懸挑出來的兩翼,其用鋼量不到1200噸,相當於每平方米100公斤。
也許您從這組數據中就可以讀出,工大館穹頂雖然面積很大,但是非常輕。
博士研究生劉學春仍舊記得去年的實驗。兩個月下來,模型實驗不僅證明了體育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而且表明,取“輕”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為了讓受力更均勻,工大人在穹頂結構中,將環索和“漁網”交叉點的“死扣”改成“活扣”。而“活扣”的做法,就是將固定節點分成兩半,頂部固定的部分開凹槽,而底部的壹部分則做成半球狀。兩個壹套,受力性能更好,對建築來講更安全。
在此之前,國內並沒有壹本用來規範預應力鋼結構的技術規程,借著建設工大體育館這個難得的機會,張愛林和同事開始邊幹邊寫。2005年10月,鋼結構專家聚集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學術年會,張愛林在會上推出了技術規程初稿和萬向可調節節點。會後,老專家拍著張愛林的肩膀:“妳們工大給中國鋼結構發展做了件像樣的事,真是不易啊。”
按照國際羽毛球聯合會對賽場的要求,北工大和負責空調系統的華南理工大學要達到這些條件:8月盛夏,壹個7000多人的體育館裏,恒溫26攝氏度,而送風量不能超過每秒0.2米。
空調系統肯定改不了,要改只能改出風口。華南理工大學提出了“化整為零”的送風方法。將空調出風口設置在每名觀眾靠背的下方,每兩座有3個出風口,全場觀眾席***設置了9000多個出風口。觀眾入場前,先大風量降溫,再用小風維持26攝氏度的溫度。
五
站在如地毯般厚實的曲棍球賽場場地內,住總集團奧運項目部支部書記李新榮看著完工的球場,想起3個月前面臨的困境:“當時市政和場內施工同時進行,滿場都是坑——很多工種只能穿插作業,進度壹下子慢了下來,真讓人急得心裏著火。”
在曲棍球賽場項目部裏,16名管理人員中有13名黨員,他們先後獲得了全國“五壹”勞動獎狀、首都勞動獎狀和首都經濟創新先進班組獎狀,誰都知道,王興光青年突擊隊隊員都特能吃苦、能攻關,幹活又好又快。遇到這種不出活的情況,可真夠讓人憋屈的。
4月1日是個星期日,但對曲棍球賽場項目部的人來說,已經沒有休息日了。晚上6點多,在曲棍球場工地旁臨時搭建的生活區會議室裏,項目部裏的黨員面色沈重地圍坐在壹起。有的人手中點著煙,卻壹口都沒有抽。
王興光隨手抽出壹個小本,寫下了面臨的問題:67家采購單位要進場,26家專業分包商要進場,7家勞務要進場……各方面都要進場安裝,而距“好運北京”系列賽前交付使用的期限,已經不到4個月了。
“工期已經很緊了,工作量太大。工序太多,已經排不下了。”面對這麽短的工期,這麽煩瑣的工作,執行經理牛小圈撓了頭。他是個公認的硬漢子,多大的施工難題他也沒服過軟。不過,這次他深感壓力巨大。
盡管如此,大家在潛意識中非常明白,根本沒有退路。項目總工程師彭愛京狠狠地抽了壹口煙,戳在煙缸裏撚滅:“排不下也得幹!我就不知道有什麽是咱們幹不了的事!”
支部生活會轉身變成了攻關專題會。3個多小時後,人人都像打了強心針。在隨後的施工協調中,項目部想出了壹個取巧的方法:在每個工序進來以後,都挑壹個功能用房施工,做出“樣板間”,項目部再根據施工的時間和條件算出最合適的方案,保證施工的順序和進度。
作為具有奧運工程代表性的“鳥巢”,通過建設者的雙手編織了中國人民熱盼奧運的美好藍圖,它的錚錚鐵骨也樹立了奧運五種精神的豐碑。這五種精神就是奧運精神的生動體現。有了奧運精神,北京就壹定能為世界奉獻壹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