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因生產瓷器而得名。1918年,當地商人集資在青草坡建立“蜀瓷廠”。瓷器質地好,品種多,名氣越來越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這個名字取代了“龍隱鎮”。已經發現了20多個古窯址。
磁器口古鎮有12條街巷。大多數街道都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用石板鋪成,沿街有很多店鋪。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碼頭附近的金榮正街。嘉陵江中上遊及沿江支流各州縣的農副產品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市的壹些大商人在碼頭設店收購。產量主要是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貨、日用品、五金顏料、土紙、特產煙草。重慶為都時期,據統計有商號1670余家,倉庫及各種作坊760余家,攤販760余家。每天有300多艘貨船(平均載重10噸)進出碼頭。枯水期(農歷8月至次年4月)碼頭壩上設置臨時街道,包括上河街、中和街、下河街,以及專業的朱穆街、鐵火街、陶瓷街、豬市、米市。數以萬計的商人聚集在碼頭,擁擠不堪。除了大碼頭,還有四個歷史悠久的絲廠,壹個毛紡廠,24個兵工廠(現為特鋼廠),25個兵工廠(現為嘉陵廠),都有自己的貨運碼頭。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裝卸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按量進貨,貨暢其流。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糧食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有鐵貨街、生豬市場、雞鴨蛋市場、鹽市口。各行業的行業協會都有辦事處,其中食品糕點行業26個,棉紗布匹行業20個,茶館酒館116。磁器口碼頭當年的繁華,至今還深深地留在“老重慶”的記憶裏。當時流傳著壹首民謠:“白天千人牽手,晚上萬家燈火。”“千人投降”:是指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船夫、船工劃著船去碼頭。“萬盞明燈”:指的是形容碼頭上聚集的商賈,夜後把油鍋、電石燈、蒸汽燈點成星星。1997年,重慶新發行了壹套《最後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並稱“小重慶”。
磁器口古鎮,從老人們的敘述中得知,古鎮曾經有“三多”:寺廟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九宮十八殿”的說法,包括寶倫寺、雲頂寺、福原寺、文昌宮。走在巷子裏,只要找到斷壁殘垣,問壹問居民,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這裏以前是寺廟。”以前這裏有香火會,廟會,花會,還有正月的龍燈,清明的風箏,端午節的龍舟,七月的河燈,中秋節的賞月,壹年四季的爬重陽山。老百姓中流傳著壹句話:“正月十五廟門開。請進來燒香拜佛。”只有始建於初唐的寶輪寺保存至今,相對完整。大雄寶殿的主梁上鐫刻著“尉遲恭造修”的字樣。寺廟範圍較大,從大雄寶殿到馬鞍山,再到童家橋,都在寶輪寺的範圍內。到處都是建的寺廟和廟宇,雄偉壯觀。僧人300余人,香火旺盛。這座寺廟毀於明末清初。當張進入四川時,他幾乎燒掉了寺廟,只留下了大雄寶殿。之後修了四川大雄寶殿、觀音閣、天王殿、禪房。大雄寶殿的柱子是兩人左右合抱的桑樹,其他寶殿的柱子直徑只有壹尺。但是大雄寶殿內外結構都是全木結構,沒有壹顆釘子。寺內兩樁刻有盤龍柱,栩栩如生。最奇怪的是兩根柱子,壹根凸出地面幾尺,壹根凹進去幾寸,但兩根柱子是平衡的,延續了千年,整個大廳沒有壹點歪斜。真的是能工巧匠,壹絕。大雄寶殿佛像前的井,通往嘉陵江邊的“九石缸”。曾經有人把壹只鴨子扔到井裏,事後在“九石缸”裏找到了。這口井通常用石鼓蓋住。讓這座千年古鎮更加多姿多彩的是,很多知名人士都去過磁器口古鎮,很多都成了老人們的美好回憶。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皇帝孫被的四叔篡位,被發配到重慶出家為僧,隱居在寶輪寺。天王廟的墻上有“龍隱廟”四個大字。因此,原來的“白巖鎮”改名為“龍隱鎮”。龍隱鎮廣場花園占地30多華裏,從井口到李子壩。20世紀初,四川巡撫劉向到磁器口,開辦煉鋼廠和機修廠,成為四川最早的煉鋼基地。抗日戰爭時期,省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國學大師吳宓曾在此任教。除了傳教和寫書,他偶爾還會去鎮中心的茶館,壹邊品茶,壹邊和茶客們來個“龍門陣”,了解民情和社會。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抗戰時期就讀於磁器口大街寶山宮嘉陵小學。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的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林壹、張樹祖、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全國知名的藝術家、美學家。華在小說《紅巖》中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革命活動就留在磁器口。據老人們說,花經常去鎮上買菜,扛鹽,挑醬油,買完就走。老壹輩的人都見過,他和地下黨見面的地方是在磁器口的壹間房子裏,但他分不清是哪壹間,更增加了古鎮的神秘感。
磁器口古鎮最有特色的壹景是茶館。過去,茶館在這座千年古鎮隨處可見。那時候水手、袍哥大叔等人都喜歡在這裏來來往往,茶館也就成了龍蛇混雜的地方。在首都時期,這座小城有100多家茶館。其特色是“書屋茶座”,又稱藝人茶座,是品茶和曲藝的地方,書屋的劇種很多:川劇坐唱(敲鑼打鼓)、四川印青、四川朱琴(揚琴)、荷葉清唱劇,在評書茶座比較常見。茶館裏擠滿了絡繹不絕的人。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於耳。姑娘嫂子:“瓷口賣瓜子,南瓜子,葵花子,花生,鹽花生!”“賣聲清脆響亮。尤其是晚上能在茶館裏上臺講故事的,都是上品高手,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品仙臺”,都列為講故事的人,誰能爭取到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個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生意會更紅火,老板自然高興,說書人會得到更厚的紅包。直到現在,茶館還是磁器口的壹景。百米老街有13家茶館,每家茶館都爆滿,古風猶存。著名小吃毛血旺、軟燉千片、鹹花生被譽為磁器口“三寶”。
人事有沈浮,山河有滄桑。
磁器口,長勝之後,自從1958碼頭搬到漢渝路後,壹直無人問津。磁器口作為水陸碼頭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據說為了保存這壹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計劃培育恢復明清建築風格進行開發,所以古鎮重現輝煌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