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甘薯的來源是什麽?

甘薯的來源是什麽?

金學曾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他又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我國第壹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宣傳甘薯好種、易活、高產的優點,並傳授種植方法。

在金學曾的鼓動下,福建各縣如法推廣。種甘薯的地方,災害威脅都大為減輕。

福建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甘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後來,陳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臺灣等地。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福建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代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陳振龍被稱為我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了我國,並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饑的重要食物之壹。

另據記載,甘薯傳入我國有3條途徑:壹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我國雲南;二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或者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三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島,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我國福建。

不管怎麽說,我國引種番薯第壹人之功,林懷蘭、陳振龍和陳益均可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但都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明代著名學者、農學家徐光啟為甘薯在全國推廣不遺余力的工作。他把甘薯的優點歸納為“十三勝”,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引種試驗,努力研究解決薯種的收藏越冬問題。

他先用木桶竹藤把薯種運到北方,然後又提出利用窖藏的方法,從而解決了薯種在北方的越冬問題。

經過各地農民的辛勤實踐,終於較好地解決了北方第二代薯種的問題。甘薯很快在大江南北廣泛種植,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

徐光啟還總結編寫了《甘薯疏序》壹書,只可惜,此書在後來失傳。該書對甘薯的宣傳推廣、生物學特性的認識和種植技術改進提高起到了良好作用。

甘薯只是明清時期傳入的國外農作物品種之壹。整個明清時期傳入的重要植物主要有:糧食作物甘薯、玉米和馬鈴薯;蔬菜作物有西紅柿、辣椒、甘藍和花椰菜等;經濟作物有煙草和向日葵等。

這些植物的引進,與明清時期的社會環境有關。在當時,我國人口增殖較快而又災荒頻繁。壹些學者曾在明代寫下不少植物專著幫助救荒。

而甘薯的傳入,就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吃糧問題。其他植物如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的傳入,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壹帶。它的傳入也在明代末期。

明代嘉靖年間學者田藝衡的《留青日劄》中將玉米稱為“禦麥”。書中寫道:“禦麥出西蕃,舊名‘蕃麥’,以其曾經進禦,故名‘禦麥’。”

此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有玉米,並附有壹幅不太準確,但大體反映出玉米特征的寫生圖。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也有記述。壹般認為玉米傳入我國的途徑有3條:壹條是由東南亞經閩廣傳入內地;壹條是從印度、緬甸入雲南;壹條是經波斯、中亞至甘肅的西北路線。

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玉米已在我國大規模推廣,這與玉米適應性廣,耐瘠薄,產量有保障,適於在當時許多新開墾的山地上推廣有關。另外在育種上也有了突破,出現了適應我國各地的新品種,因使玉米成為我國僅次於稻麥的重要糧食作物。

馬鈴薯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壹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傳入我國後它的稱號極多。在東北地區叫“土豆”,華北地區叫“山藥蛋”或“地蛋”,西北地區叫“洋芋”或“陽芋”、“洋山芋”,廣西人稱之為“番鬼慈姑”,廣東人稱之為“荷蘭薯”,江浙壹帶叫它“洋番芋”。

馬鈴薯在徐光啟以前已傳入中國,因為徐光啟所寫的《農政全書》中記載有“土豆”。在《農政全書》卷28記載有下述壹段話:

土芋,壹名土豆,壹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由此可見,土豆的引進在1633年前無疑。更準確地說,馬鈴薯在1628年前已傳入中國,並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因為1628年為《農政全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馬鈴薯傳入我國的時間至今頗有爭議,各種說法之間差距較大,這壹文化疑案還有待新材料的發現和學者們的深入研究。

西紅柿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產地名稱叫做“番茄”,是明代時傳入我國的。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當時稱為“番柿”,因為酷似柿子,顏色是紅色的,又來自西方,所以有“西紅柿”的名號。明代官員王象晉成書於1621年的《群芳譜》記載:

番柿,壹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壹枝結五實或三四實,壹數二三十實。縛做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

清代末年,我國人才開始食用番茄。

  • 上一篇:暗指篝火
  • 下一篇:盤點世界上的珍奇動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