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古琴類知識,求解

,古琴類知識,求解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壹,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20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四藝,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淩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壹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壹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鐘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鐘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壹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琴有三種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沈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壹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壹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復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宋代《琴史》中說:″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晉時嵇康作《琴賦》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也就是認為在各種樂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優異的品德,最適宜君子作為修養之具。琴音的松沈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氣象,體驗內心的祥和喜樂;琴樂的潔凈精微,能讓人感發心誌、瀉泄幽情,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意境。歸根結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賦》),來養成君子“中和”的品德、達成“樂教”的目的。魏晉之後,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聲”(老子)、“至樂無樂”(莊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體現。琴音的低緩悠遠、縹緲入無,讓人由撫琴聽琴而進入壹咱超乎音響之上的“無聲之樂”的意境,體驗到“希聲”“至靜之極”的境界;莊子將這種虛靜的、通乎天地萬物的境界稱為“天樂”,“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莊子?天道》)乃是壹種天人相和、無言而心悅、超乎音響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則稱之為“空”的體驗、乃是壹種“無我之境”。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壹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笙”;《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禦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禦,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壹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於實際生活,這得有多麽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象。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

古琴 四大名琴 號鐘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後來“號鐘”傳到齊恒公的手中。齊恒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鐘”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鐘”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淒切,“號鐘”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繞梁 :今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壹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淒婉的歌聲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余音不斷。據說“繞梁”是壹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制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壹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沈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沈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壹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壹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壹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壹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壹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壹曲,讓我輩壹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制作的壹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壹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壹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古琴樣式 伏羲式: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中國古文化中的許多發明創造,多數與他有關。據說琴便是由伏羲發明的。《琴書》、《長笛賦》中都有“伏羲削桐為琴”、“昔皰羲作琴”的記載。“伏羲式”琴造型圓渾古樸,項腰各有半月形彎入,音色寬宏。

蕉葉式:琴體造型形似蕉葉,相傳為閩人劉伯溫所創制,琴首無鳧掌而有壹葉柄,琴底仿蕉葉之莖,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圓潤雅致。蕉葉式是古琴中最難做的琴,壹般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超越了它的難點,就會是壹張聲音和各方面指標最完美的琴,這是非常奇妙的事。

鳳勢式:琴的特點是從琴頭直接起彎或從嶽山起彎,上邊兩個彎,下邊兩個彎,式樣古樸而流暢。乾隆生前最喜愛的壹把琴名叫“松石間意”就是鳳勢式,為此乾隆爺還在這張琴的背項間刻有壹首他本人的題詩:“古錦囊轁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余壹寫山水心。乾隆壬戍玉賞並題”。

落霞式:雲霞奇異的形態能帶給人無限的遐想,《登城》詩曰:“落霞乍續斷,晚浪時回復。”古代文人觀賞晚霞之豐富變化,突發靈感,並以此為參照造琴形。落霞式顯著的造型特點是在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狀曲線。落霞是古代名琴之壹,漢郭憲《洞冥記》卷三中有句曰:“握鳳管之簫,撫落霞之琴。”

仲尼式:“仲尼式”又稱“夫子式”,相傳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所創制。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後以自己理想研制琴式,規劃制度,後人稱孔子創制的琴式為“仲尼式”,仲尼式在腰項處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簡潔樸素,聲音清雅純正。

神農式:“神農”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的神話人物。傳說中以火德王,故稱炎帝。又因火焰象征神秘高遠的太陽,也稱太陽之神。上部從琴肩部位起彎直接連到琴頭;下部大致在燕足部位起壹個彎,非常簡捷,是流傳最普遍和最被現代琴人喜歡的款式。

列子式:列子式乃仲尼式變體,琴肩在二、三徽間,呈斜形。腰在八至十徽間。承露圓角。明朝時期著名的潞王琴“中和”形制就是列子式。 正合式:相傳為明憲宗第七子衡王朱佑楎所創制。朱佑楎所制的正合琴名“仲令”,後人又稱為“衡王琴”。正合式琴首、頸、肩、腰等處,渾然壹體,壹線直下,無壹絲變化,此樣式若冠之以“素琴”再恰當不過。因其造型素凈、大方,也頗得琴人喜愛。

古琴名曲

1.《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壹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壹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2.《廣陵散》: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誌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壹。

3.《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段,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4.《漁樵問答》: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采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5.《梅花三弄》:此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鬥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6.《陽春白雪》: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7.《胡笳十八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 上一篇:壹些提升自己的好習慣?
  • 下一篇:看完日劇四重奏妳明白了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