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丁想到了什麽……

丁想到了什麽……

我走過去了,又回來了……為什麽在迎賓大道路口有壹個“三腳架”——黑色,圓肚凹檐,有兩只“耳朵”?

當它讓我想起古代的時候,我趕緊回頭用手機拍了張照片。“獻身”四個金色大字極其醒目。哦!我終於明白了。隨著清明節的臨近,許多市民不得不在十字路口燒紙。丁是專門為方便市民而設的,可見這座城市是多麽的貼心!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悠久的祭祀傳統已經深入人心。它既是國家公祭、掃墓、獻花活動,也是民間流行的祭奠活動。清明節前後,幾乎每個路口都有賣鬼紙的,壹堆堆、幾十堆,有的有褐色細紋,有的用暗黃色粗麻紙,上面刻著圓形銅錢。還有現代大面額的冥幣,有幾萬的,也有幾十億的。金元寶,袋裝賣,看著挺高大上的。在平時,管理路邊攤是必須的,但很少有人過問紙攤的事,視而不見。暮春時節,梨花帶雨,海棠如雲,成堆的金色冥幣已經成為壹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就像春遊、放風箏、榆錢做蛋糕、脫香椿、煎香椿魚壹樣...

我以前年紀小,父母健在,對這些事情不太在意。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就像妳頭上的白發,臉上的皺紋,逐漸從妳的血液中走出來,成為妳身體不可磨滅的壹部分。它讓妳想起生命的源頭,想起未來的歸宿。從小在北方長大的爺爺和父親,因為東征,在那片黑土地上紮下了根,與故土的分離,從他們那壹代就已經開始了。帶著關裏人特有的倔強,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難開墾。這片土地無私而遼闊,它從不厚此薄彼,支持著壹個又壹個投靠它的陌生人。最後,奶奶、爺爺、奶奶都被埋在了北方的土崗上,只有死去的爺爺壹個人守著關裏的祖墳。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父親和叔叔都會在正月十五去護城河北上墳,發燈籠。他們用錫罐和蠟燭做了壹盞燈,在黑暗中走了十多裏路,送到墓地,放在爺爺奶奶的墳前。我想是因為爺爺奶奶怕想家,給他們送壹盞燈可以照亮回家的路...

在這樣壹個春日,壹座城市已經在花海下醉睡了。幾乎是應接不暇,連花瓣都在空中飛舞,花都散落壹地。海棠剛剛開花,仁美梅和葉紫梅落了壹地。梨花似雪,細雨霏霏。多少離別的思緒充斥著我的心。清晨或傍晚,星子還在如火如荼,昏暗的路燈照亮了回家路上的壹段又壹段。總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攙扶著來到十字路口。(之所以在十字路口燒紙,是因為十字路口四通八達,任何地方的親人都能收到送來的哀思。)在東、西、南或北,找到離自己親人近的位置,點燃壹堆堆黃紙。火焰正在飛舞,跳躍的火焰映出了布滿皺紋的臉和渾濁的眼睛...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會久久佇立,凝望著跳動的火苗和壹堆堆燒焦的灰燼,問自己,妳想到了誰?

前年的清明節,也是海棠花盛開的季節,高中同學卻因病去世。壹年中,只有壹次花開花落的輪回,帶走了壹個活著的人,從此陰陽兩隔,再也不相見。如今,千裏之外,我只能徜徉在海棠樹下,想起那曾經鮮活的生命。我甚至不敢給他妻子發壹條安慰的短信。已經兩年了。不知道她能不能放下,開始新的生活?(他和妻子都是同學)隨意打開手機相冊和微信收藏,我們聚會的場景歷歷在目,仿佛發生在昨天...很多人就像壹棵樹,無論妳在哪裏,如何展開妳的枝葉,根只有壹個,那就是妳的家鄉,以及家鄉與妳相關聯的人。家鄉留下的印記會伴隨妳壹生,包括妳的氣質,妳的飲食偏好,妳的口音,妳的夢想...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高速流動的時代。福建的山竹成熟了,第壹次去三亞或者哈爾濱都可以吃。泰國進口的榴蓮,在新疆或者青島的海邊都可以吃到。在海南,隨處可見北方人,而在遼寧沈陽,也隨處可見廣東人和浙江人;在任何壹個城市,妳都可以吃到川菜、粵菜、西餐、北方菜,以及各種口味、各具特色的酸、甜、辣小吃。在任何壹個城市都能看到黑、白、棕色皮膚的人,但現在似乎沒有膚色和國籍的區別了。我們經常聽到“第二故鄉”這個詞。有多少人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自己生長的土地?每個人都是壹棵樹,就像南方的銀杏可以種在北方的公園裏,北方的松柏也可以在南方的山坡上存活,雖然存活、生根、成長需要壹個漫長的過程。所以,當壹個老人虔誠地點燃壹堆紙錢時,妳千萬不要嘲笑他。他寄托的不僅僅是對故去親人的思念,更是他永遠不會放棄故土的情懷。

前幾天爸媽堅持要回生活了幾十年的小山村。我和哥哥都表示支持。那裏幾乎什麽都沒有,除了壹棟老房子,壹百棵楊樹,壹些瑣碎的東西和舊家具。但是父母願意回去。當然,他們可以找到並詢問土地所有權,賣掉那些樹,去爺爺奶奶的墳墓,看看新被子是不是被老鼠咬了……等等,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哥哥說,回家吧。夏天很暖和,妳可以在妳的家鄉呆壹段時間。我的父母在山東土生土長,黑龍江只是我的第二故鄉,但他們在那裏生活了大半輩子,生活中太多的回憶都與此相關。怎麽才能忘記呢?今年清明節,我和老婆要回燕山老家給爺爺奶奶掃墓,住在我家的爸媽也在樓下商量什麽時候燒紙。不管是山東還是東北,天還冷,他們壹時半會兒回不去,只能在十字路口點燃紙錢碎片,寄托對故去親人的無限思念。

鼎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最早的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用品和國寶。鼎使用了幾千年,在中國物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標誌之壹。如今在十字路口立鼎,並不是文化傳承的好例子。我相信它以極其包容的心態承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這是文化的內涵,也是壹種信仰。正是在這種虔誠中,這個民族延續了幾千年,形成了文化的厚河...

這時候我從老家回來,走過街。那些“丁”不見了,它的使命已經完成。只有那些花,繼續瑰麗,寄托著無盡的哀思!

  • 上一篇:團隊承諾書
  • 下一篇:畫廊:令人瞠目結舌的海底生活圖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