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邃寬廣的大海的人,會發現別處的水很難吸引他;除了巫山的雲蒸霞蔚,其他地方的雲都黯然失色。原詩中,大海的水,巫山的雲,都是愛的深淺和深淺的隱喻。我看過海和巫山,其他地方的水和雲很難看到。除了詩人愛的女人,沒有女人能讓我動情。
後人引用這兩首詩,更多的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隱喻,表示只有伊,愛情非他。“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稱為成語“曾經滄海”,意思是妳經歷過大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不去關註更普通的事情。
“滄海難為水”,孟子致力於此:“看海者,難為水”。
& lt過去,海水很難接觸到水>完全溶解
“曾經滄海難為水”,但對我來說,讀這首詩很難。它扼殺了人們根深蒂固的生死之愛。
過了海,就沒有水了。我們做什麽呢人們不能在無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斃。
也許有兩種可能。
要麽繼續沈浸在記憶的海洋裏,打撈過去的珍珠,打撈下沈的星光和月光,直到過去歲月的大海漸漸淹沒自己。
或者在生存的岸邊重新挖深井,用新的水源澆灌生存的沙漠。或許,井水映出打水人的倒影,會讓他想起那些被大海收藏的日日夜夜?
這樣,生命之水才能延續。
記憶中,波浪與波浪重疊,倒影與倒影重疊,讓生活變得復雜而密集。
戀愛的體驗是這樣的。人生的其他經歷也是這樣嗎?
看了壹本很感人的書,妳真的不想看那些沒有靈魂的輕佻的書。
爬五嶽賞風景,心中盡是奇峰幽谷。要不要看看那些被大家的鞋踩過的,不狂野不靈氣的商業大山?……
戀愛、讀書、攬勝、交往……都有類似的經歷。
大海太遼闊,太深邃,太苦澀;大海幾乎是無限的”,這是生活和情感的極端狀態。
所以大部分人都沒去過大海,更別說到達大海深處了。
充其量只是遠遠地想象了壹下大海:可能很大很深。
或者袖手旁觀海,看看海:它真的很大很深。
或者退潮的時候在沙灘上撿幾個貝殼。
我沒有真正經歷過大海,所以對水不挑剔:鹽水是水,淡水是水,深水是水,淺水是水,清水是水,濁水是水。
過了海再也見不到水,是聖人的苦戀。
不渡海,處處有水,是凡人之福。
“曾經滄海難為水”,而我想,當壹個去過大海深處,記憶中滿是海水的人上岸,當他回頭看的時候,會不會看到那壹泓不起眼,清澈幽幽的泉水?或許淡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讓他體會到另壹種善良,另壹種祝福?挽救他絕望的生命?
更何況《永遠的琥珀》還可以再討論。巫山上的雲是最純凈最美的,有著神話般的色彩。如果把所有的山都看作聖山,那麽每壹座山上升起的雲就是神話中的雲,美麗的雲。它們圍繞著孤獨的山峰,填補和裝飾著天空中巨大的空虛。而且,隨著風和氣流的醞釀,它們會雨雪——
雨雪會變成人間好水。
確切地說:
壹旦海裏還有水,
巫山也是雲。
這是壹部紀念亡妻魏聰的作品。詩人用“求物以表情”的比喻和警戒的話語,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愛情,表達了對魏聰的忠誠和懷念。
前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是由《孟子》中“觀滄海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難於言表”壹文改過來的。兩地比較,大同小異,但孟子是明喻,“觀滄海”比喻“聖人之門遊”,比喻明顯;而這兩句是比喻,比喻不明顯。浩瀚的大海使其他地方的水相形見絀。巫山對著雲峰,對著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序》載,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天,下入玉元。它像松樹壹樣繁茂,像迷人的少女壹樣美麗。所以相比之下,其他地方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海”和“巫山”是世界上最美的意象。詩人用它們來比喻。從字面上看,他們說自己經歷了“大海”和“巫山”,很難再看別處的水和雲。其實他們習慣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就像大海的水,巫山的雲。她們的深度和美麗舉世無雙,所以除了妻子,沒有女人能讓自己動情。
“難為水”和“不是雲”。這當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但像他們這樣的夫妻感情真的不多見。元稹在《傷逝》詩中有生動的描寫。所以第三句說他走過“花叢”,懶得看,說明他對女人沒有依戀。
第四句是“懶復習”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眷戀,為何這裏說“半命修半命君”呢?元稹壹生以“重逍遙篇,重頭陀經”(白居易《答問詩十首》贊元稹語)尊佛尊道。另外,這裏的“修養”也可以理解為註重道德知識的修養。但對元稹來說,尊佛崇道,修身養性,治學治學,無非是他失戀悲痛的壹種情感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焦慮是壹樣的,說“半緣修道”更有意義清代秦代《祛寒詩》認為悼念“半緣君”之死是薄情的表現,太不了解詩人的難處。
元稹的絕句不僅比喻性和抒情性極高,文筆也很精彩。前兩句用極端的比喻寫出懷舊的悼念之情,如“海”“巫山”等,寓意瑰麗,有挽歌蔓延、江河奔流之勢。後來《懶評》《半吊子君子》壹下子緩和了語言局面,變成了深刻的抒情。放松,變化,形成壹個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詩意境而言,浪漫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華,悲壯而不深沈,創造了唐代悼亡絕句中絕對勝利的境界。“我曾經過海”這句話尤其被人們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