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讀書筆記
繪畫是兒童的壹種表達方式,孩子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又不能靠書寫文字來表達,他們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講述自己的感受和發現。所以,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聽了才能明白他們表達的東西。
聽畫也是有講究的,2-3歲的孩子,就問他“這是什麽”,聽他給他所畫的東西賦予的含義;4歲以後,就問他們在做什麽,聽聽他的畫裏故事的內容。因此,用來表達想法的形象不是靠別人教會的,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教孩子畫形象,畫形象給孩子看,指導孩子用色,讓孩子全部填滿顏色等等,都是拔苗助長的行為,反而會毀掉他們天生的繪畫能力。對於技巧性、系統性的繪畫技巧,最好等孩子過了9歲傳授才會有意義。
過早的叫孩子畫形象,讓他們變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說,無法概括自己的想法。壹副孩子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動或者是想法而畫的畫,即使在技術上還未成熟,也能夠傳達到欣賞者的內心深處,只要給孩子提供畫畫的夥伴和場所,孩子就會隨心所欲、自信的畫畫。
讓孩子和大自然在壹起,和朋友在壹起過生氣勃勃的生活,父母也多和孩子壹起多多地體驗快樂的生活,有了快樂的體驗、有趣的事件,才會有想畫的心情,才能夠傾註真心去畫畫,因此不是教授孩子畫畫的技巧,而是多和孩子壹起經歷快樂的體驗!!
在兒童時期,兒童通過自由的繪畫,可以提高以下能力:動手能力、眼睛的協調能力、語言能力、情感和熱情、社會能力。
孩子的畫
1歲時,主要是手運動的軌跡,是繪畫活動的誕生,這時要讓孩子充分地塗鴉,不要給孩子看形象,也不要教孩子畫形象。
2歲時,眼睛追隨手的運動,開始試圖用語言解釋畫(2歲半以後)。這時不要給孩子很多種顏色,仍然不能讓孩子畫臉等形象,媽媽畫形象給孩子看也不好。對於同樣壹個圓圈,越是腦海中對各種事物有豐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壹個圓圈想象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3歲時,孩子懂得壹開始就給畫賦予意義,繪畫向作為人類的表現形式轉變的分界點。這時還是不能教孩子畫具體形象,不要讓孩子畫人臉、車、人物之類的東西,要多聽孩子講用很多的圓圈和線條畫出來的畫的內容,嘗試給孩子創造
和朋友壹起畫畫的機會,用色的指導從無色開始。
4歲時,孩子可以自己畫出形象了,開始憑印象畫畫,繪畫作品中除了有頭足人像,還出現了頭體二足人像,作品像商品目錄壹樣,各種事物無秩序排列。這時,欣賞孩子的繪畫作品時,不要僅僅看孩子畫了些什麽形象,更要認真聽聽孩子的講述。在平時,應該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讓孩子廣交朋友,盡情玩耍,這樣孩子繪畫的內容才能豐富起來。如果在這個時候,成人教給孩子如何畫畫,就是剝奪了孩子認識事物的樂趣,甚至是挫傷了孩子認識世界的積極性。成人如果這樣做就是阻礙了孩子成長為人的最重要的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5歲時,孩子並不是把經歷過的事情按照自己看到的樣子畫出來,而是把感興趣、關心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認識畫出來,開始給事物建立秩序,並開始出現“基底線”,能夠把聽到的事情在頭腦裏形成印象並畫成畫。這時多給孩子講故事豐富孩子的想象力,家長不要說孩子畫的形象奇怪、可笑,要仔細傾聽孩子畫中所表現的各種關系。
6歲時,孩子慣用基底線建立事物秩序,將事物排列得整整齊齊,開始能夠做圖案遊戲,把事物做抽象化表達。這是,不要用畫的好、畫的不好來評價孩子的畫,重視和孩子之間的談話,多問孩子畫裏畫的是誰、在哪裏、在幹什麽等。不要總讓孩子看電視,把有趣的生活經歷作為繪畫的主題讓孩子畫出來,繪本、傳說等多讀給孩子聽,引導他們把故事畫出來。
7、8歲時,基底線轉變為水平線或地平線,開始分別從正面、側面、背面三個角度畫人物肖像。這時孩子的畫逐漸變得讓成人壹看就能理解,成人要去體會孩子的心情,仔細欣賞孩子的作品。9歲時,開始追求畫出眼睛見到的真實景象,成人不要過於苛求他的寫實能力,要多和孩子壹起動手作畫,***同體驗親子活動的樂趣。
篇二:《艾瑪畫畫》讀書筆記
幸福是什麽?讀了《艾瑪畫畫》就知道了些許。
《艾瑪畫畫》講的.是壹個七十多歲的孤獨老人,雖然子孫滿堂,但是只有貓咪作伴。當偶然的壹次機會,所畫的畫被發現之後很受大家歡迎,她就有了生活的樂趣。說實在的,這國外的繪本真是費解,和兒子反復讀了多遍,才懵懵懂懂的體會到書裏言喻的幸福:
每個周末,老人艾瑪都做很多的糕點等待兒孫前來聚餐,對於老人而言和諧的家庭關系就是幸福;
每次兒孫來之前,艾瑪都要收起自己畫的兒時山村圖,換上孩子為他畫的畫,盡管畫的內容不符合老人的心意,對於老人而言互相尊重就是幸福; 偶然壹次,老人艾瑪忘記收起自己的那副畫,很意外的受到兒孫的稱贊,都爭相搶要艾瑪的畫。自從之後,艾瑪天天畫畫,送兒孫、送鄰居,她生活滿足而充實。對於老人而言被人需要、被人尊重才是最大的幸福。
讀完這本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在這裏,我告訴兒子:和諧是壹種美好的享受,被人需要、被人尊重是最大的幸福。不論在爺爺奶奶那個大家庭裏,還是爸爸媽媽這個小家庭裏,或者在幼兒園這樣的集體家庭裏,互相尊重、互相愛戴、互相幫助,才能保持壹個和諧的關系,在這樣和諧的氛圍裏,每個人心情都會愉悅。相反,如果大家都互相指責、互相拆臺、斤斤計較,生活就會變成壹團糟。書中的艾瑪老了,她百無聊賴地去逗貓、她閑著沒事畫畫收藏起來,但是她倍感孤獨,直到當大家都喜歡她的畫,她才變得幸福起來、忙碌起來,這就是艾瑪的幸福。
我也開始反思,什麽是幸福?
篇三: 關於兒童美術教育讀書筆記
兒童們願意去畫畫,恐怕不是他們熱愛藝術,而是想要通過畫畫來表示些什麽。創造妳們心中的畫面。兒童“為誰而畫”?我們只能說:兒童在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為“交流信息而畫”,為了獲得社會、成年人或教師的贊賞而畫。
什麽才是“自由的教育”呢?用壹個不甚恰當的比喻:就象昆蟲神秘的蛹化現象,兒童們按照知覺與心理的密碼在美術上發育成長,教育的主要責任是拚棄外界的幹擾,讓兒童順利地渡過蛹化期,然後,化為“蝴蝶”進入成人社會。
科研表明,當孩子生活在壹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的時候,就容易發明創造,反之,當孩子生活在壹個壓抑拘束的環境中的時候,就難以發明創造。
孩子誌在玩弄這些材料,而不是真的打算做出什麽東西來。例如,在繪畫活動中,孩子熱心的是畫圖,而不是圖畫;在玩沙活動中,孩子熱衷的是把沙子倒進倒出,而不是要堆沙成塔。正是這種創造的過程,給孩子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所以,在創造活動中,父母關註的重
點應是“孩子是怎樣創造的”,而不是“孩子已經創造了什麽”。 應接納孩子的壹切作品,不論從成人眼光看來這個作品的質量如何;應允許孩子“犯錯誤”,反復進行嘗試;應鼓勵孩子自由創造,不要求孩子壹定迎合大人的口味。
毅力。教師強調不要輕易換紙,壹堂課畫好壹張畫是有道理的,可以逐步培養兒童畫前先構想,畫中不斷改,堅持完成壹張作品的好習慣。
1.宋代詩人陸遊對兒子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創造機會讓孩子廣泛接觸文化:詩歌、小說、舞蹈、電影、音樂、歷史、哲學、工藝、攝影?
2.買些好畫冊。歌德、魯迅都喜收藏各類圖片,分類裝著,有空就自己或與朋友壹塊欣賞。
3.多帶孩子去參觀或旅遊。
4.不要壹下換壹種學習。藝術要學到成為壹種氣質才有用,武術裏叫做“功夫上了身”。蜻蜓點水、水過鴨背沒有用。
照葫蘆畫瓢、概念畫、成人畫、兒童自由畫
傳統的、錯誤的兒童繪畫教學方法有三種:
1.照葫蘆畫瓢。老師掛壹張範畫,學生照著畫;或老師畫壹筆,學生畫壹筆,誰畫得像誰分高。
2.概念畫。把氣象萬千的世界稀薄地抽象為幾個形象概念:紅蜘蛛(太陽)、面包雲、白菜樹、雞爪草、圓圈花、饅頭山、三角房子、藍色感冒(天和水)?市售的兒童讀物中充斥著這類形象。
3.成人畫(化)。把教成人那壹套照搬過來教孩子,例如人體比
例、三停五眼、焦點透視等等。本來孩子很敢畫人的肖像,而且能抓住特征,結果老師為了“提高”,壹講臉部結構的“三停五眼”,孩子反而頓時不敢畫,不會畫,畫不出人的肖像了。
正確的方法是兒童自由畫教學法。這種方法是奧地利畫家齊賽克在本世紀初,經過數十年的摸索,逐步創造出來的。
家長有空應該帶孩子去郊遊。野外的生物千姿百態,生動異常,孩子只要看壹眼,畫起畫來都會靈感突現,畫出壹些意想不到的畫面。 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上課、講座、演說、書信、聊天、野外活動等。加上他的書在時間的延伸性和空間的廣闊性上都包容了我們想要的答案。但這又不是平鋪直敘式的,而可以是“自選商場”式的;由我們自己各取所需。
看壹個文明與國家的落後或先進,不用看科技,由那地方第壹眼的環境形象便決定了。
美術學習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繪畫,在繪畫過程中內化美感,使人從生物人,社會人,進化到美學人,實現個體生命的審美生成。 繪畫過程有壹種神奇的審美體驗,便是“化腐朽為神奇”。壹張布滿皺紋的臉,壹塊枯幹的骨頭,壹件破舊的背囊,乃至小小的昆蟲、朽壞的墻面、多節的樹根?這些在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甚至醜陋的物象,壹旦進入繪畫,被作為藝術表現對象,它們便使人感到壹種非凡的美,每壹個細節都會在我的心裏激起審美的狂喜和創造性表現的欲望。
教會了孩子審美,他便會自己到世界上去尋找美和創造美。審美
體驗升華人的心靈。美感使人不易庸俗。過審美的生活,以美感組織自身的生存經驗,可以超拔壹個人,優化人的生存境界和生存環境。 畫畫的人都知道,心情壹緊張就畫不好。
人從出生到12歲左右是右腦優勢期。右腦主管形象,因此兒童大多喜歡畫畫(國外調查,占92%)。
我們應該把鑰匙交給孩子後,讓他自己想辦法怎麽開門。
孩子畫畫以後,註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或者是“幹別的都不能集中,就是畫畫能夠集中”。遲早,這種集中能力會擴散到幹其他事上去的。看看誰畫畫能畫得比較久。
使用是否能抓住物象特征作為判斷象征期與高峰期兒童繪畫的優劣標準之壹。
另壹個是針對老師的,比較婉轉:老師妳不教我孩子怎麽會畫呀? 自由畫並不是“放羊”畫,老師並不是什麽都不教。使用自由畫教學法,老師教些什麽,怎麽教呢?
1、根據需要,制定每學期的教學計劃,確定每堂課的繪畫主題,逐步引導學生擴大觀察和表現的視野。不然男孩只畫打仗,女孩只畫公主、美少女戰士。
2、在開始階段,全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逐步願畫,敢畫,“畫開手”,不拘謹。學生差別很大,有的幾次就行,有的要壹個學期或兩個學期,甚至更長。
3、在學生願畫、敢畫、自由自在畫以後,逐步提出進壹步的藝術要求,總的原則是色求豐富,形求特征,構圖求生動?具體落實到教
學上,就是根據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他們的可能性對每張畫作出判斷:畫得夠不夠;哪裏還需改進,等等。因人、因畫題而異,因材施教,對某個學生已經夠好了,對另壹個學生則可能還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4、在學生已經畫到壹定時侯,積累了壹些繪畫感受之後,逐步向學生介紹壹些技法要求:寫生的程序,明暗的處理,色彩的調配,點、線、面,不平衡中的平衡,疏密、冷暖、放松與抓緊、單純與豐富、變化與不變化等種種對比?這些技法有時是上課時對全班講的,更多的是融入對個人具體作品的分析指導過程中。如果壹開始就對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結果只能是嚇得他們不敢畫。
5、壹個時期變換壹種手法:水粉、水墨、線描、版畫?既擴大孩子的表現可能,又增加他們的興趣。
自由畫教學法對老師的要求很高:對人的判斷;看畫的眼光;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素養?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愛。自由畫教學法創始人齊賽克說:“我的教育方法沒有什麽秘訣。只有壹個——愛孩子、關心孩子、鼓勵孩子並做他們的好朋友。”孩子情緒、課堂氣氛、畫室環境都是重要的教學因素,老師應盡力使畫畫成為孩子們快樂的事情。好老師便是使學生對他所教的內容產生由衷的興趣。 畫得夠不夠;哪裏還需改進,等等。
重視過程便是尊重偶然,尊重偶然便是鼓勵探索。
沒有人願意讓人罵著畫畫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只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培養。
篇四: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 (讀後感)
《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孩子的畫如何看,怎麽教》
書的作者:(日)鳥居昭美 著 於群 譯
本書是《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著名教育家鳥居昭美的另壹部教育經典力作。本書更加系統地論述了孩子從出生到九歲這個階段塗鴉和繪畫的特點,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深入講述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子個性發展,如何通過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
因為這本書適合讀者人群:幼兒教育工作家,小學教師,美術教育工作者以及0~9歲孩子的父母,無論從教師的角度還是以後的角度,這本書,看了,肯定是有利的,所以就買了。
另外還有壹點吸引我的就是:畫畫怎麽會和培養孩子聯系在壹起呢,我想從書上找尋壹些答案~~~~
整本書分成三章:
第壹章:孩子的成長及繪畫的作用
第二章: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第三章:親眼見證孩子的繪畫發展過程
那首先,我想說明下,為什麽培養孩子要從畫畫開始?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繪畫被稱為美術活動或藝術活動,另壹方面也被稱為表達活動或創造活動,繪畫是依賴人類的創造力產生的壹種活動,由此而培養出來的能力就是表達力和創造力,通過孩子的繪畫,可以知道他各個方面的發展,包括語言,動作,肢體,以及內心的感受,所以培養孩子需要從畫畫開始,若是父母或老師誤導了畫畫,那就是耽誤了孩子的創造力和自身自然的發展規律。因為當大家作為家長或者幼兒園老師來欣賞孩子作品的時候,希望能對孩子融入真實感受的表達給予正面評價,通過這種表達,達到與孩子心與心的溝通與理解。孩子用心表達的部分,正是孩子滿懷真誠的地方,通過繪畫作品與孩子對話,是對孩子自主形成誠實人格的壹種鼓勵,但是,如果錯誤地對畫中形式化的部分給予了好評,那就等於對孩子不誠實的態度萌發進行的鼓勵,助長了孩子形式主義人格的形成。
孩子的幼兒期及少兒期的繪畫活動,是培養人類創造力的關鍵期。是人的壹生中創造力異常活躍並充分發展的時期。所以這個時期會傾聽孩子的繪畫,指導孩子的繪畫是很重要的。目前我看到許多孩子父母指著孩子的畫畫,亂指亂點。讓他們向著成人的繪畫方式發展,其實在9歲之前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對的。成人如何參與孩子的繪畫活動,應該用語言引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畫畫,比如說:今天我們壹起到田裏挖紅薯了,那我們今天就來畫挖紅薯的情景吧!通過這樣對孩子進行語言引導,孩子們就會壹邊吃著紅薯,壹邊想著挖紅薯時的情景,嘴裏還興致勃勃地聊著我們壹起到田裏挖紅薯的情景。所以,這個語言引導就相當於是動機,動機的形成在教學活動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
本書中,讓我學習了以下幾點:
文字是從繪畫發展而來的,就是說,孩子首先應該獲得繪畫能力(美術文化),然後以此為基礎,再去獲得書面語言的能力(文字文化)。。。。。這才是人類發展的順序。 學齡前階段奠定了壹個人品格的百分之八十,因此,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最好在學齡前有效的教育和培養。 記住,什麽事都不應該對孩子惟命是從。 如果孩子央求妳給他畫畫怎麽辦,解決方法如下: 首先,當我們面對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問題行為時,要確信,因為孩子身心發展的力量是有無限可能性的,所以,無論什麽樣的問題行為都能得以糾正。 第二,要想糾正孩子的問題行為,不可能依靠孩子本身的力量, 讓好的行為得以發展,就能夠讓問題行為行為逐漸消失,不要對有問題行為的孩子進行批評和責罵,要在生活中制造機會和場所,鼓勵孩子的行為向好的方面發展。 具體到畫畫的事情上,如果孩子不斷央求大人“畫壹個,畫壹個”,成人要盡量避免用責罵的方式;來改變孩子,不要指責孩子:“畫畫的事不可以依賴別人,自己畫!” 壹般情況下,嬰幼兒的塗鴉應該是壹歲三個月至六個月的時期開始。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比較穩妥的做法是以孩子的獨立行走作為指標,確定塗鴉開始的時間,由於環境和個人的差異,孩子開始獨立行走的時間有早有晚,因此,塗鴉開始的時間,也因孩子的個體差異而不同,請大家不要對此過於焦慮。 兩歲兒童的特點是繪畫結束之後再進行解釋說明,具有很強的隨意性 在孩子兩歲半以後的塗鴉中出現塗色現象,是代表孩子繪畫能力發展的關鍵點 三歲左右的孩子,不是塗鴉之後對自己的繪畫進行解釋說明,而是壹邊畫,壹邊考慮每壹線條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計劃活動” 三歲兒童繪畫中,會出現“擬人化表現手法”也就是,比如畫太陽,他就會把眼睛和鼻子全部畫上去,當做太陽的眼睛和鼻子。因此,當我們看這樣的畫時,要註意和孩子說話的方式,比如看到象,我們就稱為象先生,看到熊就叫它熊先生,看到太陽說太陽公公,要用擬人化地語言和孩子對話。 為了提高邊看邊畫的能力和積極性,把蘿蔔放在眼前讓孩子畫,要等到孩子
九至十壹歲的階段(追求視覺寫實主義的階段),才是最適合的階段。
最後,我要說的是,以後這本書對自己還是有幫助的,先收藏著,作者還提醒媽媽們,壹種重要的壹點就是:在孩子的塗鴉或繪畫作品上, 用鉛筆註明繪畫日期以及繪畫內容,這對於再也無法重返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是壹份珍貴的紀念品,可以等孩子們長大了以後,當做禮物送給他們。我想,我以後就這麽做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了,社會才會具有活力,社會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