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百合在西溪滁州(魏·)

百合在西溪滁州(魏·)

?除了深受李白青睞的敬亭山和宣州謝朓塔,還有同樣因大文豪歐陽修的《醉亭序》而聞名天下的瑯琊山,以及這座山所在的歷史名城滁州市。這壹期,我想和妳們分享第壹首讓滁州出現在詩歌文化版上的詩:魏的《西溪滁州》。

魏·《西溪滁州》賞析

附:《詩書》主播百合新年頻道簡介

《詩書優遊》平臺、頻道、主播介紹及百合往期分享集錦

《西溪滁州》,七絕(彎腰)

朗誦,吟誦,吟誦,都是在哀歌和歌唱中體驗詩歌節奏和韻律的好方法!在吟誦中,妳可以不自覺地把讀過的詩印在腦海中,同時感受到詩的美。

圖中的入聲字用右下角的小黑點表示。看看能不能快速找到所有入聲字。找到所有的入聲字後,就可以玩“標調”的遊戲了:在所有的入聲字上畫壹條橫線(或者畫壹個空心圓),也就是上聲和下聲。這個符號的意思是平的,但是壹定要註意,有些有壹兩個聲調的字其實是入聲字,所以妳要標註成入聲字!然後在所有的聲調上畫壹條豎線(或者實心圓),也就是三聲、四聲、入聲。這個符號代表音調。如果不能自己標註,也沒關系。妳可以根據我分享的圖片找到每壹個代表平調的符號,並根據它在妳的詩上標註出來。不過我還是強烈建議妳挑戰壹下自己,然後和照片對比壹下。

在我前兩期關於安徽的分享中,我跟隨壹生感恩宣城的詩人李白的腳步,遍遊安徽名山大川,遍遊皖南美景,尤其是敬亭山,李白最愛的城市,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城。我們也通過李白的詩詞了解了他的偉大偶像謝茂。我們和李白壹起登上秋天的謝茂北樓,欣賞“兩水鏡、兩橋壹虹”的美景。在最後壹期關於安徽的分享中,我想帶大家去看看安徽的另壹座名山,瑯琊山,它不被李白青睞,卻也因為大作家的“全文朗誦”傑作而聞名天下,還有這座山所在的歷史名城滁州市,它也因為詩人的名作而廣為人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曾經享有極高收視率和口碑的電視劇《火中涅槃》?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叫《火中涅槃》,是因為劇中瑯琊山上的瑯琊閣錦囊中“麒麟才子,誰能得天下”的秘密是故事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電視劇播出後,據說很多觀眾都很好奇這個神秘的狼牙山在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有,狼牙山在哪裏?然後有人發現現實中真的有狼牙山,而且不止壹座。經過網友用福爾摩斯的偵探技巧推測,這部劇中的瑯琊山極有可能是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的瑯琊山,然後大家才發現,這並不是歐陽修在千古名作《醉翁亭記》中所寫的。西南部的山峰,森林和美優,看起來美極了。是瑯琊嗎?這正是我們下學期要學習的課文。這個發現讓我很開心,所以在第壹期關於安徽的文章中,我特意離開這座山進行這次單獨的談話。也許電視劇裏的狼牙山只是小說家海巖虛構的壹個地名,但他也說過《火中涅槃》裏景王與梅的故事是以和他的首席謀士王導為原型的,所以離金陵不遠的這座狼牙山是最符合故事的,所以也難怪其他狼牙山比不上它了。據說在《火中涅槃》播出期間,很多地方開始爭搶瑯琊山的時候,滁州的瑯琊山悄悄把原來的“惠風閣”改成了“瑯琊閣”。被媒體發現後,他們說:黃金周期間,很多遊客來狼牙山點名找瑯琊閣。最後他們失望的找不到了,就改了名字。雖然這顯然是壹個熱點,但如果《消防隊員》中的涅槃和原作者不提出異議的話,似乎也可以理解。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告訴我們,瑯琊山在滁州西南,有歐陽修文章名篇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所以,毫無疑問,歐陽修是狼牙山和滁州最好的代言人。

安徽滁州的瑯琊山,古稱墨脫嶺。唐朝第六年,滁州刺史李有清首次發現了這座美麗的山。他把它命名為瑯琊山,因為歷史上瑯邪王司馬睿曾帶兵駐紮在這座山上。瑯琊山因盛產多種中藥材而被譽為“天然藥園”,享有“蓬萊之後無他山”、“皖東明珠”的美譽。境內古跡眾多,有醉翁亭、瑯琊閣、城西湖、五糧店等,自宋代以來就是皖東著名的歷史名勝。其中,五糧店的“龍林,馬神”石雕很好地詮釋了司馬睿“五馬過河,壹馬過馬成龍”的故事。

瑯琊山所在的滁州市簡稱滁州,古稱土中、劉清、新昌。它橫跨長江和淮河,主體是長江下遊平原地區和江淮丘陵地區。因滁河穿境而過,故古語“屠”引“楚”,故稱“滁州”。滁州,位於安徽省最東部的蘇皖交界處,是六朝古都南京北面的門戶,與南京主城隔江相望。先秦時期為唐義之地的滁州,現在大部分甚至是南京的六合區,這也再壹次解釋了為什麽南京總被diss視為“徽皖”。隋唐以前,滁州主要是“懷壹”部落居住的地方。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征戰,在三國建鎮、南朝立國的時候,逐漸融入了中原的華夏文明。只是到了隋朝,才稱之為滁州。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以瑯琊山為代表的山川之美,吸引了很多詩人寫出了千古傳誦的詩詞文章,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

和很多文學名著壹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是壹部貶謫作品。宋仁宗李青五月,範仲淹、杜炎、韓琦、、等人因推行“慶歷新政”被革職。壹直支持和參與新政的歐陽修寫信為他們辯護,也被指控捏造罪名,被河北省法官移送滁州。這是歐陽修第三次被貶,因此對冷酷的社會現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對自己說“事情越來越懶,心力衰竭”,“我心力衰竭多難受”。另壹方面,官場的世仇也使他希望擺脫世俗的煩惱,向往隱居的清靜生活。楚州,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是壹個“四面八方的客人都無法到達”的“休閑之地”。由於地處偏僻,民風淳樸,以及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滁州“嫵媚芬芳,綠樹成蔭,冰天雪地雕琢裸露,四季景色皆可愛”,所以“喜幽簡,愛其俗閑”,滁州的青山綠水和這種“前赴後繼,四季不同,歡樂無窮”的生活,洗去了他的煩惱。大自然引發了他無拘無束的天性和豐富的感情,也給了他很多創作靈感。所以才有了太守醉翁之意不在酒,醉心於酒的“山河之樂”的精彩文章。雖然“人知自太守遊之趣,不知自太守遊之趣”,但他把“其山川之美,其風俗之美,使人知此豐年樂者,幸無事。”丈夫宣揚仁義,視之為“刺史之事”,所以她雖然是“搬運評論的移民”,遠離政治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出過去的缺點,但內心也是平和的,不同於很多詩人、文人被貶謫後滿腹委屈的作品。歐陽修在這個時期寫了《醉亭序》和《醉亭序》。

歐陽修任滁州期間,除著名散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外,還寫了100多首有關瑯琊勝景的詩,其學生大學者蘇軾為醉翁亭記、豐樂亭記題寫了碑文。此後,宋代的曾鞏、王安石、辛棄疾,明代的宋濂、文徵明、王守仁等詩人、文學家、畫家、教育家,都曾在此遊歷或居住,並賦詩緬懷。所以滁州和狼牙山都把歐陽修作為當地旅遊的最大招牌。瑯琊山景區的醉翁亭、園、豐樂亭、極樂世界、沈繡湖等文化景點也出自歐陽修的文章,尤其是蘇軾、蘇、趙孟頫、、、董其昌等名家題寫的醉翁亭碑。

但饒對歐陽修和他的《醉亭序》如此推崇,其光並不會掩蓋壹首意境幽靜雋永的七言絕句的風采。這就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主題詩《西溪滁州》,是唐代詩人代表人物之壹魏最著名的山水詩。

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題目。壹條小溪,壹座有水的山,指的是夾在兩座山之間的溝。處州西溪,顧名思義,是處州西部的壹條山溪。至於在哪裏,現在是哪條河,我會結合詩歌詳細介紹給妳。

讓我們來認識壹下這首詩的作者魏。

通過我上兩期的分享,妳了解了李白的偶像謝靈運和小謝謝朓,他們分別是山水詩的鼻祖和山水詩新境界的開拓者。不過說到山水詩,第壹個想到的大概是王維和孟浩然。魏吳穎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壹起,被後人尊為“王蒙劉威”。可見,即使在唐代詩壇群星璀璨的時代,魏的詩歌也是壹流的。他非常擅長寫風景,其詩以“淡定清高,雲淡風輕”的隱逸風格著稱,是文學史上的山水詩大師。然而,令我驚訝的是,魏這位能寫出壹流的恬淡雋永的大詩人,早年竟是壹個沒文化、欺軟怕硬、不要臉、肆無忌憚的小人。

這和他的出身密切相關。魏出生在韋氏家族,第壹個在關中,也就是韋氏皇後在的家族。杜甫寫了壹首《七贊魏》詩,說:“村中智者多,杜曲不中前。我家最近贏了三頭大象,到時候就是五天了。”杜甫自己有壹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俗語說:‘去城南杜威,去吳天墀’。”也就是說,住在城南的魏家和杜家,離天不過壹尺半。這和杜牧出身於杜家是壹樣的。魏、杜都是官宦世家,唐代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才,活躍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據《新唐書》對宰相世系的統計,唐朝時,魏家祀主17人,杜家祀主12人,風光相同。說他們兩家人“去了吳天墀”,真不是吹牛。魏的曾祖父魏代甲是武則天王朝的宰相,其父在文人中的人緣讓他從小躲躲藏藏。十五歲由門影戲入宮,三味郎成為唐玄宗的貼身侍從,出入皇宮,扈從幸運。當時的魏可以說是壹個典型的紈絝子弟,驕橫跋扈,放蕩不羈,在長安沒有人敢說他什麽,就連政府也拿他毫無辦法。我們可以從他自己的詩《盛世開府》中窺見壹二:“小事為帝,無賴靠恩私。中為橫,家為逃。早上拿著綏普局,黃昏偷她東邊的鄰居。李思不敢抓,所以他站在白魚湧。在驪山的雪夜,於洋正在打獵。壹個字都不認識,而且喝多了。”

在接下來的近30年裏,魏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地方做官,其中也有在長安老家短期居住或在長安為官的。作為地方官員,魏勤政愛民,經常後悔自己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浪費了自己的薪水。他晚年擔任蘇州刺史時所作的《致友人李丹、袁熙》壹詩中的名句“我病了,想起故鄉在鄉下,許多人閑著也不好意思拿錢”,充滿了憂時愛民的仁人情懷,感動了後世的讀者。沈德潛評價這首詩:“千真萬確。”也就是說,如果妳有良心的話。蘇州刺史期滿後,魏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為官清廉,垮了。他沒有四川資本回京當候選人(等待朝廷派他另任),只好住在蘇州的無定寺,不久又在外地去世,享年56歲。

魏不僅是壹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也是壹個對妻子兒女充滿感情的丈夫和父親。他的妻子袁平陪伴他同甘共苦十多年。不幸的是,魏在40歲時因病去世。魏傷心欲絕。他親自為亡妻寫墓誌銘,大大打破了以往的規定。他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講述思念妻子的心情,以及人與自然永遠分離的突如其來的悲痛和絕望。其中有“若不知其安,則攜手白頭,不知中間雲公式”,“若生於貧寒,則死而不感負”“每次看昏,便上手。”除了墓誌銘,魏還為亡妻寫了十九首悼亡詩,可見魏對妻子的深情。阿清朝人喬伊評價說:“古今哀樂作品不過十幾首,而龔偉的作品卻是緩中帶悲,真實動人,不需要痛苦的文字,而是直接把憂郁的精神灌輸進去。”魏為其妻袁平撰寫的墓誌銘,現藏安碑林博物館,為國家壹級文物。大女兒出嫁時,他還很不情願地寫了壹首感人的《送楊氏女兒》。

魏任命為滁州刺史,為期二年。他在滁州呆了不到三年,寫了120多首詩,占他全部作品的五分之壹(568首)。《唐詩三百首》中有十壹首是他選的,其中六首寫於滁州。可見,滁州作品是魏壹生中藝術成就最高的篇章。白居易在《九書同元》中評價魏的詩:“近幾年魏蘇洲的歌很美,頗有諷刺意味。他的五言詩飄逸閑適,別具壹格。今天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們。但是,蘇州在這裏,人們就不怎麽愛了。他們必須留下來,然後人貴。”蘇東坡說:“蘇、李自然,曹、劉自得,陶、謝超常,蓋也來。”而李太白和杜子美,卻以絕世姿態,跨越百代,古今詩人皆棄。但魏晉以來,風塵已很少衰落。杜麗之後,詩人繼續寫作,雖然他們之間有壹個遙遠的韻,但他並不滿足。魏和卓宗元獨送xiān至簡,送至洛玻,玉子鞭長莫及。《西溪滁州》是魏飄逸閑適詩風的代表作。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首詩。“我壹個人在草叢裏,樹上有黃鸝在歌唱。”“孤憐”指的只是可憐,“幽草”指的是山谷裏的草,還有壹個版本的“曹芳”。“盛”,還有壹個版本為“行”。“深”和“只動員”作為“遠”。《樹》和《全唐詩》中有壹段註釋“有書《楚》。”深樹”指枝葉茂密的樹。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我只愛這山溝邊生長的靜靜的小草,黃鸝在高高在上的枝繁葉茂的樹林深處婉轉歌唱。

“春潮帶雨晚而急,無舟渡野。”“春潮”是指春天桃花盛開時,滁州所在的長江流域的陰雨天氣。此時山澗河水暴漲,會形成“潮湧”景象,稱為桃花洪水。“野渡”就是農村的渡口,“橫”就是隨意漂。春潮帶著黃昏的雨奔騰著,鄉村渡口的無人船隨著水流獨自漂浮在河中央。

這是壹幅清新雋永的山水佳作。雖然是壹幅普通的場景,但經過詩人的觸摸,卻變成了壹幅有節奏的畫,有著寧靜悠遠的意境。蘇軾《東坡題跋》:“詩中有畫;看畫,畫中有詩。”魏的七絕詩也可視為此評論。詩評家也有此論。如清代周迅《唐詩林總評》中也說“壹段自然之趣,明明白白寫畫之意”,清代黃樹燦《唐詩三百首註》:閑適淡泊,方能領略這種野趣。難點尤其在這種筆墨上,明明是畫圖。其實在後世也確實有不少人氣。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晚春的景色:“幽草憐溪,樹上有黃鸝鳴。”在這裏,草的綠和深樹的綠與黃鸝的顏色交織在壹起,山澗中草的靜謐與黃鸝鳴唱的明亮相映成趣,構成了壹幅色彩斑斕、靜謐雅致的畫卷。春末,人群已過,詩人漫步到山間清溪,卻見壹片小草在生長。在這裏,幽草深樹透露著境界的寧靜。雖然沒有花朵那樣嬌媚迷人,但她們青翠的姿態,自我放縱的孤獨,不肯與時俱進的姿態,符合詩人恬淡的心靈,自然贏得詩人的喜愛。“孤憐”二字飽含情感,是詩人的體悟感受。它向我們揭示了詩人有壹顆詩意的心去觀察和發現周圍的美景,以及壹種閑適寧靜的心境。第壹句是靜態的,第二句是動態的。林鶯婀娜的歌聲,在樹的深處滑行,打破了第壹句的寧靜和閑適,也在詩人和讀者寧靜的心中蕩起了漣漪。而且這句話前面加了“上”字,不僅是寫客觀景物的視角轉移,更重要的是寫詩人的自我滿足。王文-坤在《唐詩品鑒讀本》中說:“壹是‘溪邊草’和‘深樹黃鸝’所致,西溪景色生動如畫。”

接下來的兩句“春潮帶雨晚而急,無舟過場”,寫的是春潮帶雨的場景,無壹人過場。晚春的山澗,河水已經漲潮,傍晚又開始下雨。河潮裹著雨水,水流突然湍急,壹路湧來。這個國家的渡口沒有行人,只有壹艘渡船停泊在河對岸,隨波逐流。這裏在“春潮”和“雨”之間用了“帶”字,仿佛雨是隨著潮水來的,把兩個互不相關的東西緊緊聯系在壹起,用“急”字寫出了河潮和春雨的動態。結尾壹句用“沒人”突出了擺渡的“野性”,所描繪的意境與前兩句的閑適寧靜相比,似乎呈現出些許蒼涼,透露出些許憂慮與嘆息。鄉村輪渡有點荒涼淒涼。此時此刻,傍晚時分,春潮高漲,春雨淅淅瀝瀝,尋人越來越難。只有壹艘孤獨的空船隨波逐流,飄過江面,不免讓人感到無奈和沮喪。但詩人用了“自我”這個詞,卻似乎可以在這種蒼涼與悲哀中悠然自得。就像李白的“相見恨晚,唯有敬亭山”,是壹種孤獨。

其實這首詩最大的爭議在於它是壹幅純粹的山水小品,還是在風景中蘊含了詩人的寄托。《千家詩》編者、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謝枋得認為:“有曹”“黃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帶來的雨來得晚,來得急”,意思是這個季節有很多危險,比如天太晚,沒有光。最後壹句說,渡舟必有智者,但不能用耳朵。換句話說,這首詩包含了壹種君子不到位,不可為用的無奈悲傷。但清代著名詩人、學者沈德潛在《唐詩三百首》中說:“元人說,君子在下,小人在上,這壹代人很難作詩”,並說“我不必把西江風光托付於此”。這種爭議存在於很多詩歌的理解中。所謂“詩無意義”,可能也是詩歌的藝術魅力吧。正因為詩中透露出的情緒若隱若現,所以如何理解都有它的道理。我覺得這首詩更像是壹幅山水畫,因為魏在滁州任職期間雖然不是很成功,但他壹定見過很多百姓的疾苦,但他也盡職盡責地造福了這裏的壹方百姓,在壹定程度上能夠獨善其身。所以他在遊覽滁州美景時,畫了壹幅清新祥和的畫卷,未必有特別的寄托。只是詩人自己的心靈和感情,在他帶著感情寫風景,即時表達感情的時候,自然會得到包容和流露。明代高雲、桂天祥對這首詩的評價是:“清幽淡雅,獨坐看山,卻忘歸,是最好的詩。”恐怕正是這種看似缺席的意境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才使得這首優秀的山水詩如此清新雋永。

關於這首詩還有壹個公案和歐陽修有關。歐陽修非常喜歡魏吳穎的《西溪滁州》。他在滁州做知府的時候,沒事就經常找這首詩裏描寫的場景。但歐陽修經過壹番調查,發現滁州西部並無西江,於是疑惑地寫道:“今滁州西部為富山,並無西江之人。都城北面有壹條小溪。水非常淺。夏天泛濫的時候,對本州人民來說永遠是個問題。太小了,沒法航行,河水潮汐也不夠。這是寫家務的詩嗎,其實沒有這回事?”也就是說,滁州西部豐沛的群山之中,沒有壹條西流。城北有壹條山澗,但只有夏天暴雨來的時候才會發生山洪,附近的居民很擔心。但是它平時的水很淺,水流很小,根本無法航行。況且河潮到不了這裏,又怎麽能說“春潮帶來雨晚來急,過田無人渡舟”呢?詩人不就是為了“造壹個好句子”,無中生有嗎?後世史家對歐陽修的質疑煞費苦心:有人說西江是滁州西北的烏圖(兔)河,也有人說烏圖河大潮遙不可及,應該是六合的曹芳河。在詩歌領域,很多人並不認同。如清初大詩人王世貞在《有教室的詩》中說:“我是詩人,但論及提升形象,有必要以潮為據嗎?”在妳真的傻之前,妳不能談論夢想!“詩歌創作是現實與現實的結合,不可能與現實壹壹對應。所以,討論詩歌不必拘泥於每壹句的道理,也不必深究滁州之西是否真有西溪。

有意思的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以“圍楚,楚也是山”這句話開頭,也引起了同樣的爭議。今天對滁州的實地考察表明,滁州除了西部、西南、西北的幾座山之外,其余都是平原,既不能“包圍滁州”,也不能“全是山”。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歐陽修所指的滁州不是現在的滁州市,而是當時滁州的整個行政區域,面積很大,四面都是山。

詩人魏寫《西江滁州》時,滁州有西江嗎?歐陽修寫醉翁亭的時候,周圍的山都是楚嗎?它的考證和推論也許還會繼續,也許永遠不會有壹個明確的結論,但這兩部文學巨著讓人眼花繚亂也無妨。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蓋必從其自身之變而觀之,則天地不可壹瞬間變”,天地萬物無壹不是壹瞬間變的。“只有江上清風,山中明月,耳聽為虛,目遇為色。”我相信,當時的魏真的是到了西溪的滁州,歐陽修真的是看到了楚周圍的山和楚。這不就是他們“耳聞目睹”和“江上清風,山中明月”嗎?無論我們的後代是否認為他們曾經到過西溪上的滁州,無論周圍是否到處都是山,他們都在他們的眼中和心中看著最珍貴的清風明月,用他們的奇葩給我們留下了精彩的詩歌和傳世的文章,讓我們世世代代的讀者享受山川美景,船渡野渡和瑯琊四季,以及作為太守和人民壹起享受的美麗。為什麽要在意歷史上滁州有沒有西溪,滁河周圍有沒有山?只要這兩個仁者愛民的總督心胸開闊,無憂無慮,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可以心平氣和地唱著歌,自得其樂,自得其樂。這是這首詩和這篇文章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魏和歐陽修這兩位大詩人,與滁州的山水、瑯琊山融為壹體,他們的詩也如滁州的山水、草木壹樣璀璨。如果說歐陽修的《醉亭》提升了滁州的文化品格,那麽魏的詩則照亮了滁州這座當時黑暗荒涼的小城,讓滁州成為中國文化版圖上壹道獨特的風景。

  • 上一篇:怎麽通過換鍵盤恢復電腦?
  • 下一篇:知乎小記6- 職場指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