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壹代詞宗李清照,可以說是國家不幸詞家幸的代表之壹。
所謂國家不幸詞家幸、或詩家幸的說法,只不過是人們無可奈何的壹種托辭罷了。如果,讓妳穿越千年,跑到李清照的面前對她說:“國家不幸詞家幸,妳處的這個時代能讓妳充分發揮作詞的潛能,流芳後世,不錯喲!”估計她能直接啐妳壹臉的香唾沫。
那我們來看,如果沒有時代的亂離,李清照是否也能夠成為壹代詞宗呢,我感覺,這是毫無疑義的。
壹、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出生在1084年,她的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壹,1076年中進士。其母王氏是仁宗朝專業王拱臣的孫女。
這樣的家庭在當年來說,絕對的上流社會。
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她出生在家鄉濟南章丘,童年又隨父親居住在大宋的都城汴京,就是現在的開封。
童年時代的李清照生活優渥,完全是富家小姐的做派。“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 晚回 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從這首詞裏可以看出她少女時代的生活。湖中泛舟、醉臥藕花,著實無憂無慮。
18歲之前,李清照都是跟隨父母生活,有人認為, 這首詞是李清照18歲之前的作品,並說李格非長期在京城任職,應當寫於汴京。還說,詞中的“溪亭”“藕花”等都是泛指,如此等等。
其實,從詞的意思來看,這首詞充滿了懷念之情,壹句“常記”就暴露了詞的回憶性質,人什麽時候 才回 經常回憶過去壹些值得高興的事呢?是高興的時候嗎?不是,只有人憂愁煩悶、無可遣懷的時候才會。
詞牌名“如夢令”不就是最好的說明嗎?壹切都如夢壹般,永遠過去。
從宋時濟南確有“溪亭”的地名來看,她應該是到了溪亭遊玩,其父在汴京,難道李清照就不能在18歲之前回家鄉走兩趟親戚嗎?就不能在結婚後回憶壹下過去嗎?正因為少女時期的無憂無慮,才使婚嫁後的她更加懷念過去。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調寄《浣溪沙》)看吧!她的少女時代是多麽閑適,又帶著壹點淡淡的、若有若無的愁思,這應該是她最好的年華了吧!
可惜當時沒有相機,如果用現代的壹位女演員來比擬的話,竊以為,此時的李清照應該和當年《粉紅女郎》中的哈妹有些類似,笑起來彎彎的眼睛,帶著那樣壹種“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頑皮意味。
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成婚。趙明誠是當時的宰相趙挺之之子,和李清照也是門當戶對,從趙家當時的地位來看,李清照的門閥甚至還要低壹些。
實際上,李清照的婚姻也摻雜了壹些政治婚姻的意味。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屬於蘇軾壹派的“元祐黨人”,但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則是王安石變法的擁戴者,是元祐黨人的對頭。如果兩個親家是水火不容的黨派,又怎麽能讓子女通婚呢?
在宋代的時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前提條件,李趙的婚姻怎麽可能是自由戀愛呢?那麽只有壹種可能,就是李格非和趙挺之雙方都有通過聯姻來爭取對方的目的,或者說是現實的政治鬥爭的需要而為了自保,這樣,無論是哪壹方失勢,至少還有壹方能夠保證家庭不受滅頂之災。
但這絲毫不影響兩人的感情。因為李清照和趙明誠兩人情趣相投,所以夫妻生活很是美滿。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向宋徽宗建言,受蔡京的影響,宋徽宗決定再度全面推行新法。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因為是“元祐黨人”,被貶黜出京師。這對李清照來說,是壹次家庭變故,但過了壹年,趙明誠又出仕為官,壹度與李清照分離。
家庭的變故,分離的愁思,全部演變為她詞中的柔腸百結,此時她的詞還沒有多少對人生深刻的體驗,只能是把壹些情緒寄托在傷春的景物上。
“帝裏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調寄《怨王孫》)詞牌名也象征著詞人的心境,婚後的李清照此時還是閨中的少婦,相思懷人,隨著時間的增長,許多的念頭只能是壓抑下來。但不出閨門就不意味著她沒有政治傾向。
也許是受李清照的影響,趙明誠和李清照壹起站在了元祐黨人的壹邊。而且,李清照還給自己的公公寫信說:“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等。
對於趙挺之來說,有些事情不能夠對孩子們挑明了說,所以對於這個才華橫溢的兒媳婦的信,趙挺之估計也是礙著兒子的面子,不能對兒媳婦怎麽樣,但他絕對沒想到,兒子也站在了他的對立面。
但是,歷史也許是非要去造就李清照。
公元1107年,他的公公趙挺之去世,趙挺之的政敵蔡京鼓動朝廷罷免了趙挺之的官職,趙明誠兄弟也鋃鐺入獄。但很快,他們又被趕回老家。在山東青州鄉居的十年大概是李清照婚後最為舒心的日子。
三、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政和元年,在李清照34歲左右,趙明誠的婆婆郭氏奏請朝廷,為丈夫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務,宋徽宗同意了。於是,在1117年,趙明誠再度出仕,李清照又面臨與丈夫的分別。
這次分別,因為趙明誠在外納了壹個小妾,讓她真正成了怨婦。從此,她的詞作意境逐漸深入讀者的骨髓,就如嶽雲鵬在評價賈玲的作品《妳好,李煥英》時說:“好活兒好作品!它沒有在抓妳、撓妳,它在慢慢地刺妳的心。”
從1117年開始,趙明誠開始在外為官,直到宣和三年(1121年),這四年的時間裏,趙明誠與李清照分居兩地。也正是在分居的時候,趙明誠納了小妾。
李清照雖然知道趙明誠納妾,但是因為這也是當時的風俗所決定的,她也無能為力,作為壹個女人,她所能做的就是把這種不如意寫進自己的詞裏。“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鳳凰臺上憶吹簫)。從詞裏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新愁絕不是從前的離愁。
據考證,這是因為趙明誠納妾的緣故。
納妾在封建社會是官員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李清照也無可奈何,她想得到丈夫全部的愛,但因為那樣的時代,她也沒有辦法。
四、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很快,更大的變動到來了。時代,讓她做個怨婦的機會也不願給她,直接讓她成了女漢子。
靖康年間,金滅北宋,44歲的李清照和趙明誠南渡,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日子。趙明誠南渡後當上了建康知府,但很快,1129年,趙明誠就因為棄守城池被免職。
這多少讓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教育的李清照有些看不起丈夫的行為。所以,才有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慨。對於妻子流露出的情緒,趙明誠大概看了後也十分不爽,但即便不爽,兩口子還要壹起過日子。
就在五月份趙明誠接到朝廷任命他為湖州知府的通知,在他去謝恩的路上,趙明誠忽然感染了瘧疾,撇下李清照撒手西去。從此,面對多舛的命運,李清照不得不獨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她帶著收藏的古玩器皿壹路追隨逃亡的朝廷,壹路擔驚受怕,壹路財務流散,在她49歲的時候,朝廷回到臨安,她也跟著遷居到臨安。
對於壹個沒有收入的女人來說,最當緊的事是要有壹份收入來維持生活。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壹個有錢有固定收入的男人嫁了。
我們不能強求李清照為趙明誠守節,從壹個正常人的觀點來看,即便在古代,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我們都希望她有壹個好的歸宿。
這時,張汝舟闖入了她的生活,這個人追求李清照看中的是李清照手中的古玩寶物,李清照卻想的是找壹個生活的依靠。
在改嫁張汝舟後,李清照才發現這個人的目的。
事實上,壹開始,這個婚姻就是壹場陰謀。拿如今的壹句話說就是妳看中的是利息,人家看中的是妳的本金。
結果,不能委曲求全的李清照選擇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揭發張汝舟“妄增舉數”入官。
宋代的法律規定,女人控告丈夫,無論對錯,女人都要坐兩年牢。
雖然最後李清照獲得了自由,在壹些善良的官員幫助下,也沒有因此坐牢,但對她的打擊也是巨大的,但帶來的是她由此成熟了起來,完全成了壹個女漢子。從此,她多了壹些豪情豪氣,這從她的詩就可以看出。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於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題八詠樓)。從詩的意境來看,其氣勢直追蘇辛,此時的李清照,雖然生活非常困窘,但還是懷著壹腔的家國之思,她懷念少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懷念那短暫相聚的婚姻生活中幸福往事。
可是,作為壹個山河破碎中如雨打萍的女子,她只能被動接受這壹切,在臨安生活了二十年後,這位飄零的女詞人在67歲時默默無聞地去世了,身後,甚至沒有留下任何墓地。
五、壹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時光已過近千年,但李清照的思緒和情懷卻通過她筆下的文字流傳後世,***鳴者綿延不絕。
在濟南的趵突泉公園裏,柳絮泉北鄰,有壹座李清照紀念館,當門壹尊白玉的李清照雕像,面容嚴謹,大概是她中年的形象,遊人匆匆從她的身邊進進出出,南腔北調,各色人等。
也許,李清照生前從未料到她的身後會有如此的尊榮,歷史上,命途多舛的人多了,李清照既無官職、又無開疆拓土的功業,為何獨獨人們對她如此鐘情呢?拿宋小寶的話說就是:“歷史上這樣的人多了,妳算老幾?”
但歸根結底,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說,即便沒有金人北來,宋室南渡,李清照詩詞方面的成就依然不妨礙她成為壹代詞宗。
在濟南的大明湖北岸,有壹座藕神祠,據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記載,清代同治年間,濟南有幾位文人在大明湖北岸的藕神祠聚會。
與會者符兆綸作《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記》稱:“風日轉清,煙波愈闊,綠荷萬柄,蕩漾水面,舟往來穿花中……此中疑有詞女才人,呼之欲出也。湖側舊有屋壹楹,曰‘藕神祠’,不知所祀何神。神像久毀。同人以湖山佳麗,主持宜得其人,因以易安居士代之。”
祠門前有副對聯,“壹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進入祠裏,廊柱上有壹副對聯,“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歸去來兮,宋代詞宗才女魂。”
在正殿裏,迎面是藕神的塑像,周邊是藕神事跡的壁畫,畫中仙子衣袂飄飄、容顏絕世、淩波而來,正是人們心中李清照的形象,雖然生前命途多舛,但身後被善良的人們奉為藕神,也算是壹種美好的願望和寄托了吧!
推薦:
雙花脈脈嬌相向,風動荷葉滿路香
楊慎被皇帝打屁股後修煉成了高山仰止的文化巨人?
李清照淒涼的人生:她在牢房裏呆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