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石臺縣科協有38個團體會員(掛靠學會、協會、研究所),8個鄉鎮科普協會,79名會員,28個農技協會,1550名會員。舉辦科普講座15場,講座觀眾3300人次,舉辦科普展覽3場,展覽觀眾1400人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3000份,開展科技咨詢10人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8次,培訓學員640人次,推廣新技術、新品種4項。科技下鄉、科教進社區覆蓋率100%。
全縣有中小學、幼兒園和職業中學63所,在校生13723人,比上年減少1323人,其中普通中學7所,在校生5443人,比上年減少486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1718人,比上年增加350人;城鄉共有小學30所,在校學生4906人,比上年減少648人;幼兒園24所,1656人,比上年減少17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生0人。義務教育穩步發展,小學入學率達到99.83%,小學畢業生入學率達到93.4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18.56%。教育環境和設施逐步改善。小學人均建築面積14.3平方米,普通中學人均建築面積31.1平方米。高中專任教師合格率為91.84%,初中專任教師合格率為99.06%,小學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2012年,石臺縣共有社會福利收養單位17個,建築面積19098平方米,床位1031張,醫院工作人員803人。領取養老金和補貼的總人數為688人。城鎮居民1990人,農村居民6645人。
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343人,參加失業保險38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9503人,參加工傷保險6605人,參加生育保險6000人。6.78萬人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縣從業人員登記失業率為3.7%。飲食:主食是米飯,也吃面粉。逢年過節,我們吃面條、湯圓、糯米糕、餃子。菜肴口味較重,喜歡酸辣,常以辣椒為調料。冬天,家家戶戶腌制蔬菜、腌肉、幹菜、做豆腐乳。喜歡吃沙鍋燉肉,俗稱“吃竈臺鍋”。居民習慣喝綠茶。
民居:民居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這座建築對房屋基礎的朝向非常講究。以前蓋房子的時候,請地理先生先用指南針定好門的方向。如果門因地形不吉利,將門的壹側向內移動,直到它朝向“吉祥”的方向。這種習俗在農村仍然流行,人們更註重坐在朝南的位置上。蓋房架梁被百姓視為大事,所以要選個吉日,親朋好友要送禮道賀,主宅大擺宴席招待客人。
禮儀:人們講究禮貌。據縣誌記載,凡是“冠、婚、喪、祭”都要送禮,名目繁雜。現在送禮除了物品,還經常有紅包。此外,民間婚喪(俗稱“紅白喜事”)的禮儀習俗依然復雜。
結婚賀詞:親戚朋友給男方家送賀詞、煙、酒、錢、蛋糕;給女方家送衣服、被子、枕頭、洗漱用品,叫“勸嫁”。
喪事:親朋好友送香箔、食物、挽聯等。,而且兒女公婆也送豆子和米飯。現在大部分人送煙,送酒,送被子,送花圈。
生日儀式:老人過生日時(壹般60歲),親朋好友壹般會送上生日對聯、桃子、面條、滋補品和衣服、生日蛋糕等。
月子儀式:生孩子未滿月前,親朋好友贈送老母雞、雞蛋、面條、糯米、豆幹、童裝等。,也就是所謂的“月亮儀式”。產婦前半個月吃老公親戚家的飯,後半個月吃父母親戚家的飯。今天,生孩子的儀式仍然流行,但孕婦分享食物的儀式已經被廢除了。
建房入宅儀式:建房時親朋好友贈送紅綾、香煙、酒等祝賀。住新房時,他們發“喬遷之喜”的信息,親戚朋友分發大米作為禮物,以示“良好的祝願”。石臺種茶歷史悠久。據文獻通考記載,宋代全國26種名茶中,當時石臺縣產的有兩種,分別是“仙芝”和“嫩蕊”。
民國4年(1915),“祁宏”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後,全縣成為“祁宏”的主產區。截止1986年底,全縣茶園面積7.85萬畝,產量2355噸,其中紅茶產量占全縣茶葉總產量的90%。
自1988以來,全縣茶葉生產進行了結構調整。茶葉生產由單壹的紅茶調整為紅綠茶並重,綠茶尤其是名優茶的比重逐步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縣茶葉總產量2845噸,其中紅茶1.805噸,綠茶1.040噸,綠茶590噸。總產值694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2.14%。
從1996開始,石臺縣茶葉主導品牌分為三類:壹類是“石臺湘雅”,全縣綠茶知名品牌;二、歷史名茶“祁紅”;三是2000年田放茶葉集團公司創立的“田放”品牌。田放茶葉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高度重視茶葉品牌建設,成功開發了“富硒有機茶”、“吳麗清”、“田放抹茶”三大主導品牌,其中“吳麗清”牌綠茶被評為“安徽省名牌產品”。
從2004年到2008年,由安徽省農委、池州市政府主辦,石臺縣市人民政府協辦的石臺茶葉節每年4月中旬舉行。茶節以名優有機茶、特色農產品、茶機展銷為重點,開展“十佳茶葉經紀人”、“十佳茶葉科技示範戶”評選、名優茶評選、茶學經濟論壇、茶商茶農論壇、茶鄉特色旅遊、旅遊推介會、石臺民俗用品收藏展、秋浦畫院書畫展、集郵展、攝影展、名優茶及千人產品現場制作表演。石臺縣居民多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壯、滿等。使用的語言都是漢語方言。中國有四大方言的五種方言,即玄武方言的兩種方言,徽州方言和贛方言的壹種方言,以及江淮官話的另壹種方言。
分布大致如下:七裏、、都督、蘭關的土著說石臺話,屬於吳語宣州片石(臺)陵(陽)的壹小塊,是宣州話的壹個特殊分支,與貴池灌口、太平三豐、慶陽陵陽、涇縣後安的方言接近,但城關(七裏地區)的居民說贛語和江淮方言。六都、七都、齊靜、河口的土著說楊光、六都話,屬於宣武方言中銅陵、涇縣的小片。這種方言與涇縣話、貴池東部話、銅陵話屬於同壹範疇,是典型的宣州話。占大、大研和田可的土著說的是回族方言敬(德)占大,與祁門安陵、易縣梅溪、敬德話屬壹類。汲灘、丁香、小河、神田、七裏城關居民講贛語,是最北的方言,有江淮官話的許多特點,靠近懷寧、東至、貴池西部和東南角。這裏的居民大多是來自贛語區的移民。此外,城關和縣城西部的壹些城鎮的壹些居民仍然說江淮官話。上述方言中,宣州話、徽州話為石臺縣本土方言,贛語、江淮官話為移民方言。
近二十年來,隨著大量移民的進入,石臺縣的方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移民方言贛語的勢力範圍有所擴大。另壹種移民方言江淮官話,已經被擠得找不到蹤跡了;然而,原屬武玉地區的土語——吳回話的勢力範圍已急劇縮小。現在只有朱珠的土著還在說方言,大部分說的是雙重口音,復雜不純正。原屬武玉地區的壹些村落被贛語所覆蓋,其他地區的吳回話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贛語的壹些語音特征。
據2011年吳語社在石臺進行的方言調查數據顯示,在石臺,24%的人口說玄武話(通經片),主要集中在縣東部,覆蓋全縣37%。有26%的人說贛語(淮粵方言),主要集中在縣城西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的17%。說回語(詹靜片)的人有19%,主要集中在縣南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的26%;有17%的人說宣武(十陵片),主要集中在縣城和北部地區;還有14%的人說江淮官話,大部分是集中在縣城的移民。宣武十陵和江淮官話的語言覆蓋率占全縣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