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是“百獸之王”它最早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漢武帝派綿騫出使西域引進了不少“殊方異物”,也帶回了獅子。中國的獅子雕刻壹開始就脫離了真實獅子的原形,充滿了神異感,認為“獅子似虎,正黃有髯彤,尾端茸毛大如鬥”多是根據傳聞進行形象創作的。工匠們發揮藝術想象力,采取浪漫而神瑞化的裝飾,塑造出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形象。人們還認為獅子威武兇猛必能驅魔,加之佛教的傳入更把獅子神化起來,認為它是高貴尊嚴的靈獸,是法的擁護者和守護者,是釋迦左脅侍文殊菩薩的坐騎,人們對獅子寄托了神通廣大、威力無比的遐想。
石獅雕刻大體可分為三類:宮廷的、宗教的、民間的。宮廷石獅壹般置於宮殿、陵墓前,在形體力度和內在精神氣勢上氣吞山河、威猛雄壯;宗教石獅多出現於佛教寺廟石窟之中,其形象對之後中國石獅造型的演變產生很大影響;民間石獅最普及也最有生命力,百姓把獅子看成能驅惡辟邪的瑞獸,因此,在民間數量最多的是牌坊門墩獅和鎮宅獅,此外,還有拴娃獅、壓繃獅、印紐獅等等。造型的隨意性和誇張性是民間獅子形象的壹個突出點,格調清新,情趣盎然,並運用象征、會意、諧音等手法來創作石獅形象,賦予了喜慶吉祥色彩,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有著廣大百姓的審美‘隋趣和理想情感。
民間石獅雖沒有皇家石獅那麽宏大與精致,但創作上自由浪漫,洋溢著人情味。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獅有的氣勢渾厚博大;有的風韻纖巧靡麗;有的粗獷雄健屬上乘之品;有的粗糙馬虎屬隨心之物,都具有質樸、剛健、清新的藝術特色。內在的氣質和外在的形式都蘊藏著民族的自信和勃勃生機,表達著百姓的美好願望和理想。“鎮宅獅”祛除邪氣以求安詳:“來財獅”喜笑顏開玲瓏稚拙。這些不受傳統造型約束的石獅少了官府衙門廟宇大門前石獅的張牙舞爪,更多的是稚氣可愛,是與民相伴的天真形象,這是中國民間石獅雕刻獨有的精神美感和造型法則。陜北農村有壹種用石料的兩面雕刻獅子臉部的“兩面獅”,即選擇石料的壹邊作為頭、鼻、嘴的中心線,壹面刻左眼,壹面刻右眼,獅頭被側在壹條邊線上,兩面可看,大大加強了獅子的動感。河北的小石獅正面仰首挺胸,鼻、眼、腦門被處理在壹個平面上,成了本鄉本土的“平頂獅”。山東的小石獅模仿宮廷石獅的造型又註入了—種可親可愛、胖頭圓腦的活力。青海的小石獅造型上有著壹排卷發、壹雙鼓眼、大嘴卷舌露齒,中間有個朝天鼻子。河南還有壹種小石獅不加修飾,寥寥數刀鑿就成型,刀法簡約持重,造型變化無束,只有三兩寸,體積雖小但威武傳神。在浙江還有壹種姑娘繡花時壓繃的小石獅。這些可拿可握被當作家庭中壹員的小玩意兒因為出自民間,也最能代表平民百姓的情感。
民間小石獅中最有名的要算陜北的鎮宅獅、拴娃獅和拴馬樁的獅形象。拴娃獅也叫拴娃石,就是拴住娃娃好養之意,流傳於陜北綏德、洛川、米脂及關中的富平、澄城等地。這種拴娃獅形體不大,最大的不過三十厘米高,小的僅二三厘米。這種石獅源於當地“保鎮孩子”的習俗,百姓以為小孩在十二歲之內魂不全,不能獨立抗邪氣,需要神靈保佑,並借獅子的神威可平安無事長命百歲。這種小石獅還有放在屋內或墻頭、窯頂、門窗壹側土臺上的,有鎮宅避邪的作用。雕造拴娃獅時先要選石,再在繁星滿天的夜晚讓石坯料吸納大自然的生氣,然後傾註感情,整整雕刻壹百天才能完成。全部過程莊嚴而又神聖,傾註了對孩子的無限深情,是陜北老鄉誠摯、淳樸的情感體現,並充溢著壹種神秘感。
民間石獅在造型風格上有北南的差異,北方石獅重點突出的是頭部,鬣毛直豎,怒發沖冠,面部肌肉起伏,看起來精悍有力。南方的石獅大都頭大腿細,腦凸鼻凹,耳如卷葉,扭動身軀,全身有壹條動態線,體塊結構豐富,形象挺拔而又圓潤靈秀。
民間小石獅的形象每壹個都新奇怪異,情趣橫生,人們懷著飽滿的感隋雕刻石獅,既無規定的程式又無須迎合買家的心思,是雕刻者發自內心的虔誠而賦予石獅以通體的靈性。表現技巧大膽誇張、粗細結合、陰陽並用、裝飾味濃,並巧妙地利用石頭的結構勢態進行籌劃,註重獅頭、眼睛和嘴巴,或大刀闊斧或精雕細刻,圓雕、浮雕、線刻並用,古樸憨厚、玲瓏親切,諸多美學詞匯都可以在這些小石獅上得到驗證。觀賞這些小石獅可以體味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精神,感悟中華民族的性格、理想和追求。
小石獅的雕刻者大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創造出這些理想化、意象化的獅子形象寄托了他們的精神追求,註入了許多美好的感情與願望,反映了勞動人民純樸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民族習俗以及神幻的、浪漫的、重內在精神、重氣韻貫通、重氣勢的神獸雕刻風格在這些小石獅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國式樣的石獅形象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和創造出來的。那些屹立於中華大地上的大型石獅昭示著中華民族高昂的民族氣質,從格調上看那是“官樣獅”,而散布在村村寨寨百姓家中數量繁多的小型石獅則是更地道的“民間獅”。這些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才最具有永久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