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碑帖臨摹是什麽意思

碑帖臨摹是什麽意思

詞目:碑帖

拼音:bēitiè

基本解釋

[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石碑的拓本

詳細解釋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學習書法用。

明 曹昭 《格古要論·古墨跡論上》:“用紙加於碑帖上。向明處以遊絲筆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書》:“第壹等有絕頂天資可以比擬 松雪 、 華亭 之用筆者,則令其讀經史,學碑帖,遊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跡,為傳世之學。” 曹禺 《北京人》第壹幕:“每天晚上他由書房歸來,必須在祖父屋裏背些《昭明文選》、《龍文鞭影》之類的文章,偶爾還要臨摹碑帖,對些幹澀的聰明對子。”

[編輯本段]石碑的拓本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壹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

我們的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為此,這些“碑帖”就有真實性、時間性、工藝性和藝術性。由於文化商品能在市場流通,也就有經濟的價值,所以鑒賞就成為重要手段。

認識古代留下的各種拓本,重要的是對原石的鑒別,由於原碑石被毀,因此,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會價值連城。據史料記載,寧代黃庭堅曾有記孔廟碑的“貞觀刻”,以千兩黃金所購得。這說明了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價值。然而到以後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質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羅振玉公開出售由他鑒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廟堂碑》,價值140大洋,張叔末藏《成武本廟堂碑》值120大洋。

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習鑒賞碑帖,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趣,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鑒賞也是由表及裏,有各個不同的側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各種舊拓本特別是古拓本,有不同時期的式樣,因此,“經折裝”、“蝴蝶裝”、“線裝”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裝時代特征,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果,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了。

南宋以後,碑帖的制偽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進壹步鑒別出書法的風格、用筆等,這就成了鑒賞中的主要依據。再有鑒別碑帖的輔助依據,即題簽、印鑒、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我們鑒定真偽。

[編輯本段]碑與帖的區別

碑的稱謂最早始於漢。據清代《說文》學家王筠的考證,最早的碑有3種用途,即宮中之碑,豎立於宮前以測日影;祠廟之碑,立於宗廟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時用於牽引棺木入墓穴。由於這些實用的目的,最早的3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案的。

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後來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流傳,於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這樣就把刻於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為帖。

認真概括起來,碑、帖有以下幾方面的區別:

1.制作目的不同 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後來為托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後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並且從最初的隨意刻畫到莊重嚴整、壹絲不茍,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所以書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多不署書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內容而輕書寫的。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復制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語的壹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

2.書體不同 碑的歷史悠久,所用書體在隋以前都是莊重肅穆的篆、隸、楷書。直至唐太宗禦筆親灑,才開始有行書入碑。草書刻碑除升天太子碑外,絕少有。而刻帖壹事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劄,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3.形制不同 碑是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數是長方形,也有圓頂、尖頂的,雖然有壹面字的,但也有兩面以至於四面刻字的。豐碑巨碣動輒丈余高,氣勢宏偉。帖因為多取材於簡劄、書信、手卷,故高度壹般在壹尺上下,長則壹尺至三四尺,呈橫式,多為石板狀,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則絕少。

4.制作方法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壹般是書丹上石,即由書寫者用朱筆直接把字寫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經鐫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筆畫有風格上的變化,即與原書丹之字略有出入,還有的碑刻甚至未經書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藝術情趣,有極濃的金石味道,非毛筆書寫所能體現,實際上是書者與刻者的***同創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將墨跡上的字用透明的紙以墨摹下來,然後用朱色從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後刻,比碑多出兩道工序。雖然程序復雜,但刻帖要求忠於原作,盡力畢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攙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

[編輯本段]碑帖鑒偽法

古代碑帖作偽有重刻和翻刻法、偽刻法、嵌蠟填補、染色充舊、題記作偽、影印和鋅版、刮、補、塗墨、套配、印章、墨氣和裝潢作偽等手段。

重刻和翻刻即原物已毀或早已失傳,因而重刻的叫重刻本。這種本因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極稀少,或已成為孤本,或者根本就沒有傳下來,因此重刻本的價值不可低估。但重刻本往往不只壹種,也有先後、優劣之分。如秦《嶧山碑》傳說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傳。杜甫嘗有雲:“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則可見唐時已有摹本,惜今也不傳。今所傳者,唯宋淳化四年八月鄭文寶以南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嗣後以長安本為祖本轉為摹刻的有紹興、浦江、江寧、青社、蜀中、鄒縣等地。

另壹種原因尚有人間,因路遠推拓不便,或因年代遠字跡模糊缺損,碑商依舊拓重刻冒充原石的叫做翻刻本。翻刻本大都倉促刻成,刻工又多半是文盲,字畫錯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沒有什麽價值。這類刻本乾隆、嘉慶以後種類很多,有石刻、木刻、灰漆、泥墻刻等。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多,因本輕利重翻刻便易,較木石刻的更為粗劣,而流通上市的也最多。翻刻本的名目上至秦漢,大至四山摩崖,無所不有。雕版壹次往往只拓四五十份,也有拓十幾份的。版即損壞的。因此初拓還比較逼真,到後來就面目全非了。

偽刻是假造者根據書本上的資料,杜撰成文,書寫刻成的叫偽刻。偽刻因為是沒有根據的杜撰,更不如翻刻,毫無價值可言。偽刻為了騙取人們的信任,往往謊稱某月某地出土。有的以拓片騙人,有的幹脆連石刻壹起出售。如漢《營陵置禮碑》、《張飛立馬銘》、《陶宏景墓誌》等就是這類偽刻。漢碑偽作,明代已經不少,且書法面貌酷似,沒有壹定經驗的人,很容易信偽為真。

清中葉以來考據學很盛行,後來定海方若又著《校碑隨筆》壹書,專論名碑字畫損泐年代,如漢《廬江太守衡方碑》,碑內“將”字未損,為明末清初時拓。北魏《馬鳴寺碑》尚未斷裂是道光以前拓本。作偽的就依其說,將原碑損壞字或斷裂處,在碑上嵌蠟填補以充舊拓。故凡舊拓帖發現在考據處顯得筆力軟弱可疑的,或者發現紙墨不夠年代 ,絕色不正路的,都要引起註意,非經仔細研究,萬不能隨便論斷。

碑帖臨摹和練習字帖的方法壹樣,都是為了能學好書法。

  • 上一篇:百變小櫻去滑雪的是哪壹集
  • 下一篇:穿絲襪必須知道幾個國際頂級知名品牌,妳知道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