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看起來是壹個很蹩腳的問題,但其實想想真的對身體有好處。過好了生活,每天端上好吃的,好吃的,胃都吃不消。所以在營養學家看來,粗糧和面粉、大米的搭配是必修課。面粉和大米味道好,容易吸收,吃起來是壹種享受;粗糧口感差,營養少,吃起來不舒服。但是身體不這麽認為。身體說:面粉大米好,粗糧少不了。妳應該吃些粗糧。
不僅身體這麽說,頭腦也這麽說。現在的90後,00後的青少年,雖然他高大成熟,但其實很多都是心理亞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為什麽?因為家庭條件好,又是獨生子女,父母提供壹切安排好的“面米”,為孩子照顧好壹切,最大限度地表現出最美味最營養的“父母義務”,結果卻傷了孩子的“胃”!孩子心理上沒吃過什麽“粗糧”,心理上必須解決的“依賴”問題,到最後也沒解決。這樣,就不難理解網絡上盛行的“富二代”“官二代”等令人擔憂的事件,也就不難理解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腦殘”人士。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心理的“粗糧”,是營養不良的生動體現!
不僅頭腦這麽說,能量也這麽說。有些像我們這樣的少年,正處於和平時期,精力磨練得少,卻“缺鈣”。給我們提供成長的“面米”,都是“正面的、模範的、積極的”面米。他們活在“放蕩不羈”、“歌舞升平”的狀態中並不壞,但他們總是吃這樣的“面和飯”其實,如果我們遇到壹些經歷上的挫折,壹些情感上的忽視,壹些學業上的打擊,通過吃生活本身的原味,品味生活的原生態,我們的骨骼可能會更發達,我們的能量可能會更鮮活。有句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就當家了。還有壹種說法是:自古以來,遇冷英雄多。也有古人說,如果壹天要對斯裏蘭卡人民來說是壹個偉大的任務,他們必須首先忍受他們的思想,工作他們的骨骼和肌肉,餓死他們的皮膚……”想想,真的很有道理。
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和精力真的是現在青少年的成長瓶頸。粗糧好是因為在安逸的生活面前可以提供壹些難啃的骨頭,難咽的野菜,臭臭豆腐,難消化的小米。人的成長不是靠單壹的心理或精力,而應該有多種心理素質和精力要素。在現實中特別註重個性和天賦的競爭中,幫助他們成功往往取決於壹個人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吃了多少“粗糧”!
我們見面的時候,經常會說:今天吃飯了嗎?
我想說:今天,妳吃粗糧了嗎?
想吃點粗糧
大概聖人也沒想到,兩千多年前,在飲食領域,他列了壹個貴族的人生目標,“食不厭精,食不厭細”,會有後遺癥。大旗之下,任何壹個物質稍微豐富或者物質不那麽豐富卻拼命想“優雅”的精神貴族,都會高舉這面大旗,壹路吃到今天的亞健康狀態。他還會用外國的古語提醒我們“要吃點粗糧”,否則營養不全,健康堪憂。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引申開來,壹切都順理成章。比如讀書,不能只偏愛自己喜歡的、專業的、單壹的、或目前用作敲門磚的,而應該廣泛涉獵,多找壹些高雅殿堂或實用主義之外的粗書、雜書、消遣書,比如魯迅先生的《隨便翻翻》,這樣才能保證營養均衡,全面發展,才符合當今的人才。
看看現在的學生讀書,都只是敲門,有用的時候讀書,沒用的時候浪費。誰在乎全面、科學、持久的作用?高壹,文科生人文知識流失,文科生科學知識流失。原來是壹點點“竟陵水”。現在連這壹點點都不完整。怎樣才能有豐富的營養和健全可持續的身心?為了考試,只在課堂上看書也是死讀書,課外不看書也是浪費!可惜班裏未必有“精”的營養,恐怕連粗糧的價值都不值。這樣不僅得不到課後粗糧的豐富營養,還會限制偏食的營養。學生的“亞健康”狀態是可怕的、令人擔憂的、深刻的——“專業”已經不足,那還有什麽“通識教育”可言?
學生死學課本,教師依賴課本,這是當前學校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營養不良的老師教營養不良的學生是合理的。體制下,沒有剩下的雞蛋。但也有例外。昨天聽廣東省實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書法家羅毅老師講課,大開眼界。壹次講座下來,我涉獵了佛、儒、道、書法、藏家學、商學、編輯學...有了奇妙的舌頭,我滿腦子都是花。如果羅老師只是拘泥於教材教法,偏於書法,恐怕也不會有這麽深刻和成功。可見,除了細糧、偏食之外,向各種五谷雜糧學習,才是壹個人全面發展、深入發展的保證。
上海市十大校長鄭傑說,我讀得最多的書是哲學,不是教育學,因為教育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如何經營管理壹所學校,不僅僅是壹個社會問題,更是壹個哲學問題。對於校長來說,教育學當然是他的細糧,哲學當然是他的雜糧,但教育學的營養單壹,這是細糧的劣勢;哲學營養豐富,這是雜糧的好處。精華與雜質相得益彰,混合精華才能最大化完美!
讀書求事,其他皆如此。陸放翁說“要學詩,妳的時間在詩之外”,範疇不同,道理相同。
偏食、善(第四聲)食、精食、精食、單食,吃不出好身材,就得吃點粗糧雜糧,營養健康;偏讀,好(第四聲)讀,精讀,死讀,閉卷,讀不出好的前景。只有讀壹些粗陋的書,雜七雜八的書,才能有全面的營養和超群的智慧,才能科學、全面、可持續的發展,才能讀到遠大的前程和幸福的人生。我們應該多吃粗糧。
貧窮和苦難是寶貴的財富,是生活的粗糧。只有壹直窮,多吃粗糧,才會珍惜現在的幸福;只有吃苦,多吃粗糧,才會有上進的動力。孟子曾說:“斯民若從天委以重任,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其身。”自古以來,幾乎所有的風雲人物、文人墨客都是窮人,受過很多不幸,吃了很多粗糧。
被稱為天之驕子的成吉思汗,在當時是叱咤風雲、當機立斷的。然而,成吉思汗的父親年輕時被仇人毒害,部落相繼離開。他和母親、哥哥只能過著流浪的生活。貧窮和挫折磨練了他的意誌,鍛造了他強健的體魄。終於有壹天,他東山再起了。雖然壹開始打了幾次敗仗,但成吉思汗從中吸取了教訓。沒人能阻止他統壹中國,成為梟雄壹代。
霍金是全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但不幸的是,他癱瘓了,失去了語言能力。但他堅信人定勝天,不願向命運屈服。他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寫下了《時間簡史》,成就斐然。
“劍鋒來自磨礪,梅花香自苦寒。”苦難就像太陽的壹縷光,照亮了我們的理想之路,照亮了我們的心。它為我們洗去了自私、吝嗇、懶惰的色彩,只留下晶瑩如冰、如玉的品質。
我們現在就像溫室裏嬌嫩的花朵,毫無用處。我們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走在父母精心鋪就的光明大道上,少了坎坷,少了艱辛,少了自主,少了“財富”。壹旦我們離開父母,苦難的弱風就會把我們吹倒。那我們呢。沒有經驗和方法,只有猶豫,只有無奈。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苦難也是成功之母。多經歷些磨難,多吃些粗糧,有助於妳到達人生的巔峰,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