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科學研究現狀

科學研究現狀

六五期間以三江有色金屬成礦遠景區、三江區域礦產誌、三江區域地質誌等項目為代表,七五期間以四川地質誌、雲南地質誌、西藏地質誌、西南三江地區構造巖漿帶劃分、主要有色金屬礦產分布規律研究等項目為代表。“八五”期間,承擔了“西南三江地區銅、鉛、鋅、金、銀、錫成礦條件研究”、“揚子地臺西緣及鄰區銅多金屬礦產勘查評價研究”、“滇西特提斯帶、川西亞巖石圈結構演化”等項目。九五期間,以“西南三江中段重要成礦帶地質構造演化及貴金屬、有色金屬成礦規律與遠景預測研究”、“西南三江中南段試驗區銅、金等礦產快速勘查評價綜合示範研究”等項目為代表,1986 ~ 1999, “七五”至“西藏地礦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理工大學等單位先後在工區開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壹系列重大成果,初步查明了斑巖型銅鉬礦床的成巖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機制。 其中,芮宗耀、張、楊、周貽基、、、杜光樞、、王增、莫玄學、羅懷松、、陳建平、唐聚興等在玉龍礦帶開展了不同課題的研究工作。

1986-2000年,原地礦部在三江地區開展了壹系列重點項目,其中成都地礦局與西藏地礦局聯合承擔了“藏東銅錫金成礦地質特征及遠景預測”、“藏東玉龍-芒康地區銅金多金屬礦產地質條件”、“藏東達-芒嶺地區金礦化及分布規律”1999、 中國地質調查局“藏東礦產資源綜合評價與突破”綜合研究項目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理工大學、西藏地質調查局聯合開展。 對藏東大地構造、地殼演化、巖相形成、構造巖漿作用和區域成礦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

在1995 ~ 2000年期間,成都理工大學與西藏地礦局第六地質隊聯合承擔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西藏玉龍銅礦床層狀礦體成礦作用及有用元素賦存狀態研究”、“玉龍銅礦床快速定位與預測綜合研究”、“玉龍銅礦床快速定位與預測綜合示範研究”等研究項目。本文對玉龍銅礦床的地質構造特征、成礦機理、礦化類型劃分、礦化體定位及預測進行了深入研究。

1986-2000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承擔了原地礦部、國家科委重點項目,即“西藏玉龍斑巖銅礦帶花崗巖類與成礦作用”、“中國重要銅金礦床綜合地質異常研究”、“三江中段地區銅金地區成礦巖石-地球化學研究”、“玉龍-芒康銅礦帶找礦靶區優選綜合示範研究”。

川西地區專題性和綜合性研究程度較低,川西地區系統研究主要在七五期間進行。“七五”期間,原地礦部將“三江地區構造-巖漿帶劃分及主要有色金屬礦產分布規律研究”列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設立了川西三江地區專項二級項目,由四川省地礦局侯立偉負責。本文著重研究了義敦島弧造山帶中最有前景的主要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的成礦條件、分布規律、資源前景及與成礦有關的基礎地質問題。為此設立了若幹研究課題,發表了壹系列代表性著作,如《義敦島弧碰撞造山帶》、《川西主要成礦系列》(侯立偉等。)和白魚下村富金銀多金屬礦床(徐明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在重點研究本區三疊紀海相火山巖和復理石巖相建造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晚三疊世義敦島弧帶沈積環境綜合模式;(2)討論了本區不同地質發展階段的成因組合、巖系和層序及其構造環境,並將島弧巖漿作用進壹步劃分為前島弧階段、主造弧階段(成熟島弧發展階段)和島弧晚期三個發展階段;③總結並提出了義敦島弧造山帶形成演化的板塊俯沖-大陸碰撞-陸內匯聚三重模式。④重點分析總結了五個重要成礦系列的主要特征和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區域內白魚峽村富金、富銀金屬礦、巴塘焦娜系、邦日落鉛鋅礦、錯莫龍錫礦和主要砂金、砂錫礦等代表性礦床的成礦地質特征和成因機制,總結提出了各代表性礦床和主要成礦系列的成礦模式;⑤ * *圈出鉛、鋅、銅、錫、金、銀等32個找礦遠景區,砂金、砂錫等53個找礦遠景區,並進行資源預測,提出下壹步工作建議。

“八五”以來,開展了夏村、嘎依瓊銀多金屬礦床、嘎拉金礦床、錯莫隆錫多金屬礦床、崗日隆、焦娜鉛鋅礦床、夏塞銀鉛鋅礦床等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專題研究。已發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四川省區域地質、四川省礦產記錄、白宇-中甸地區地質構造及主要有色、貴金屬成礦特征與遠景、川藏東三疊系沈積-構造演化、中國松潘-甘孜造山帶造山過程、川西仙客來-襄城晚三疊世火山沈積與成礦、四川省巖石等。西南三江地區特提斯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總論)、三江地區川西地區花崗巖構造巖漿帶的劃分、成因類型與成礦作用、白宇-中甸含錫花崗巖特征與成礦遠景、白宇-中甸地區遙感地質特征、西南三江地區中段15元素地球化學圖及描述、Landsat。主要研究課題有“川藏東三疊系沈積-構造演化”(侯立偉)、“中國松潘-甘孜造山帶造山過程”(許誌琴、侯立偉)、“三江地區花崗巖類及其成礦特異性”(陸伯熙)、“義敦島弧和三江地區火山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構造-巖漿演化”(侯增謙、侯立偉)等。).“川西甘孜嘎拉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甘孜-理塘斷裂帶北段金礦成礦條件及遠景預測”(侯立偉,付曉芳等。)、《川西賽銀多金屬礦床成礦特征、富集條件、找礦前景及靶區優選》(胡世華等。)、《四川省的巖石地層》(邢學達等。)和“四川白宇及鄰區銀多金屬礦床物化探方法研究”。

以往研究工作的重點主要是前三疊紀地質構造。經過大量工作,雖然在壹些具體問題上還存在分歧,但基本認識已經趨於壹致。與前三疊世地質相比,中三疊世以後的研究相對薄弱,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於中三疊世以後中生代的構造性質,有三種傾向性認識:①隨著兩側瀾滄江和金沙江洋的俯沖縫合,整個中生代屬於前陸盆地;②以昌都-思茅構造帶南段為研究對象,認為其自晚三疊世以來進入陸內裂谷階段;③晚三疊世沿先存縫合帶邊緣發育上覆裂谷,燕山期反轉為前陸盆地。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不同的構造地質背景產生不同的成礦系列,影響找礦方向和主要礦種。

關於褶皺造山時代主要有三種傾向性認識:①印支期褶皺為主,北段疊加燕山期褶皺,南段疊加喜馬拉雅期褶皺;②以昌都-思茅構造帶北段為研究重點,認為造山作用發生在燕山期,疊加喜馬拉雅期;③以昌都-思茅構造帶南段為研究重點,認為是新生代造山運動。

關於造山帶的幾何結構,多數認為是兩側的逆沖帶,中央為昌都-思茅褶皺帶;段家瑞等(1991,1993)首次提出昌都-思茅構造帶南段存在中軸熱隆帶和橫向疊加褶皺。

關於新生代巖漿作用有兩種說法。壹種被認為是滯後弧巖漿(莫玄學,1993);另壹個是走滑(拉分)的原因。近年來,侯增謙等人提出它是由造山運動後地幔巖石圈拆沈和表殼走滑形成的(2006)。

近十年來,青藏東緣的地球物理和空間大地測量工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除了傳統的重磁勘探,地球物理也發展很快,如爆破地震、大地電磁勘探、人工地震、地震層析成像等。以地震層析成像為例,除了大規模小規模層析成像,還開展了僅針對青藏東緣的大規模層析成像,並獲得了許多令人振奮的結果。空間大地測量的進展也很喜人,測量手段也比較豐富。GPS測量發展最快,不僅發表了大量的分析文章,而且發表了完整系統的數據。

前人在青藏東緣及其鄰近地區進行的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財富和精神財富,也為本文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產生分歧和爭議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在研究方法上缺乏“歷史辯證法”,即研究只關註研究時期,而對地質歷史中的繼承和發展特點關註不夠。這個問題的原因更多的是局限於研究經費和精力,但是在思維方法上有很多片面性的例子。

  • 上一篇:短視頻的發展前景如何?
  • 下一篇:簡單好記的店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