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秦漢考古的遺址和墓葬

秦漢考古的遺址和墓葬

對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研究,是秦漢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有各自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面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的影響。特別是西漢中葉以後,隨著漢朝政府在各邊境地區增置郡縣,在西域設都護府,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關系更趨密切。

匈奴和東胡 秦漢時代,北方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主要是匈奴和東胡,後者分烏桓、鮮卑兩部。就中國境內而言,匈奴活動範圍在內蒙古大部和新疆北部,烏桓活動範圍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省北部,鮮卑活動範圍在內蒙古東北部。東漢時,南匈奴入居塞內,北匈奴西遷,鮮卑遂據其故地。

二蘭虎溝墓地 在內蒙古集寧市北察右後旗寒烏拉山。墓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密集地排列著許多土坑墓。1956年前往調查,收集到許多器物。陶器有漢式的和土著的兩種,後者為手制的灰褐色夾砂粗陶,器形為附有單耳、雙耳或三耳的罐。銅釜也附雙耳。許多透雕的銅牌鑄成動物形,也有少數為幾何圖案形。這裏應是匈奴的墓地,年代相當於西漢。

西岔溝墓地 在遼寧省西豐縣西,地當漢遼東郡境內長城以北。墓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有500多座墓。1956年發掘了其中的60余座,都是長方形土坑墓,單身葬。出土的銅制和鐵制的刀、劍和矛,具有北方民族的特征。透雕銅牌的紋樣多為各種動物,也有佩劍武士。漢式的刀劍、馬具和工具等也很多。墓地的年代約在西漢中期到後期。有人認為是匈奴的墓地,但也有人主張應屬於東胡族的烏桓。

劄賚諾爾墓地 在內蒙古滿洲裏木圖那雅河東岸。墓地上***有長方形土坑墓約300余座,排列甚密。1959年發掘了其中的30余座。均為單身葬,葬具為樺木棺。出土的陶器為灰褐色夾砂粗陶,器形以大口平底罐和單耳罐最具特色。銅器主要是透雕的動物紋銅牌。鐵器有刀、矛和鏃等兵器。木弓及其兩端所附的骨□遺留甚多。漢式物品有方格規矩鏡和織錦。墓的年代屬東漢。壹般認為這裏是鮮卑的墓地,但不能排除屬於匈奴的可能性。

客省莊匈奴墓 在陜西省長安縣客省莊,是壹座長方形的土坑墓。隨葬品如透雕銅牌、銅環、金環和鐵飾等屬匈奴的制品。墓的年代約在西漢前期,墓主人可能是死在長安的匈奴使者。

上孫家寨匈奴墓 在青海省大通縣大通河西岸。這裏是壹處東漢的墓地。該墓為磚室墓,墓的形制和隨葬品與其他東漢墓無異。其中的壹枚“匈奴歸義親漢長”的駝鈕銅印,證明墓主為匈奴的酋長,說明南匈奴入居內地後,已完全與漢族融合。

西南夷 秦漢時代的西南地區聚居著許多少數民族。今貴州省西部有夜郎、且蘭,雲南省滇池周圍有滇,四川省西南部有邛都、西北部有冉□等。漢代統稱之為西南夷。

黔西的夜郎墓 1977~1978年,在貴州省赫章、威寧境內發掘土坑墓近200座。有些墓采用二次葬,以紡織物或草席包裹人頭,置於銅鼓、銅釜或鐵釜內,不用棺木,不葬死者的軀肢。隨葬品以當地所產的陶器為主。銅器分兩類,壹類有土著特色,壹類為中原的產物。墓的年代屬西漢。這裏漢初屬夜郎,漢武帝以後為犍為郡的漢陽縣,故推測為夜郎的遺存。

滇池周圍的滇墓 1955~1960年,在雲南省晉寧石寨山發掘了數十座土坑墓,其中6號墓有金質的“滇王之印”隨葬,確定了它們是滇墓。1964年在安寧太極山,1972年在江川李家山,又發掘了數十座相似的墓。墓的年代約從戰國後期到東漢初期。墓坑形狀不甚規整,葬具為木棺,除個別的墓為合葬以外,多為單身葬。隨葬品因墓的年代不同而有變化。戰國後期至西漢前期多為銅鼓、貯貝器(見彩圖銅貯貝器(西漢))、尖頭鋤、粗莖劍、空首鉞、透雕動物紋飾牌等具有濃厚土著文化特征的銅器,貨幣全為海貝,鐵器稀少。西漢中期至後期,上述各種土著銅器減少,洗、熏爐、鏡、弩機等從中原地區輸入的漢式銅器大增,半兩錢和五銖錢代替了海貝。到了東漢,土著器物近於絕跡,漢式器物占絕對優勢,鐵器增多,還出現了陶質明器。

川西南的“大石墓” 1975年以來,在四川省西昌、冕寧、喜德、德昌等縣境內發掘了數十座“大石墓”。其構造是在地面上用巨石砌成墓室,有的在墓門外立大石,有的在墓室上加封土。墓內埋葬人數甚多,年齡、性別各有不同,屍骨零亂,系分多次葬入。早期的墓年代在西漢之前,隨葬品除大量的粗質陶器外,有劍、鐲和環等少量銅器,也有刀、鏃等石器。晚期的墓年代相當於西漢,隨葬品中銅器增多,出現了鐵器,而石器不再存在,個別的墓還有漢式的銅印。

川西北的“石棺墓” 1963年和1978年在四川省汶川、理縣和茂汶縣境內發掘數十座“石棺墓”。其構造是在長方形土坑內砌石成壁,形狀略如棺。壹般多為單身葬,少數為二次葬或火葬。隨葬品只有少數陶器,個別的墓有許多銅器和鐵器,它們都有顯著的地方性特征,但也有從中原輸入的半兩錢等。墓的年代在西漢。對照文獻記載,推測上述的“石棺墓”可能屬於當地的冉□等族。

西域 新疆地區漢代屬西域。據記載,南疆有樓蘭(鄯善)、焉耆、龜茲、於闐等國,北疆有車師,烏孫等國,西漢初期***有36國,西漢後期增至50余國,統稱為“西域諸國”。

羅布淖爾遺址 在新疆羅布泊之西。1930~1934年中國學者在此參加調查發掘工作,1949年以後又繼續進行。這裏本屬樓蘭,西漢昭帝時出兵占領,改稱鄯善。孔雀河兩岸的墓葬,可分早晚兩期。早期為船棺葬,年代在西漢前期,隨葬品以別針、梳等木制品為多,也有石鏃和骨鏃,陶器甚少,銅制品僅有少量飾物,羊毛織品以素地的為多。晚期的墓在葬具和隨葬品方面保留早期的若幹習俗,但有許多絲織品、漆器和“日光鏡”等中原器物,陶器和木質器皿也與中原的相似,鐵器也已出現,其年代在西漢後期之後。

尼雅遺址 在新疆民豐縣北尼雅河沿岸,年代約從東漢前期到魏晉。這裏本屬精絕國,東漢時為鄯善所並。出土簡牘上的“鄯善郡印”封泥、采集的“司禾府印”和許多漢文木簡,說明了漢朝在這裏的經營。據1954和1959年的調查發掘,房屋的結構與羅布泊的相同。出土的器物以瓢、勺、桶、槌和捕鼠器等木制品為多,陶器甚少。銅制品有頂針和戒指。附近有煉鐵遺跡,斧、刀、鏟等鐵器為本地所產。農作物有小麥、青稞、糜谷等類。從中原輸入的物品有絲織品、漆器和銅鏡,五銖錢已成為通用的貨幣。

買力克阿瓦提遺址 在新疆和田縣南,玉瓏喀什河西岸。1958、1977和1979年曾3次調查。 遺址是壹座方形的城堡,城內西南部有許多土臺,似為官衙或貴族的住宅。中部有陶窯,燒制各種夾砂粗陶器。北部居住址內發現壹口大陶缸,內存大量西漢五銖錢。東北部有寺廟,遺有壁畫和佛像的殘塊。從各方面來看,這裏可能是漢代於闐國的壹處城府。

阿拉溝的“石垣木槨墓” 在新疆烏魯木齊市的南山。1976~1978年發掘了80余座古墓,其中4座是“石垣木槨墓”。石垣用卵石堆砌,圍成長方形的墓域。豎穴式的墓坑在墓域中部,地面上用石塊堆封。墓坑內築木槨,內置木棺。每墓葬1人或2人。隨葬品以各種虎紋、獅形的金牌、金箔帶及獸面金飾為最突出,也有銀牌、珍珠和瑪瑙等。銅器有高足方盤,鐵器有刀和鏃,陶器為細泥紅陶。漆器的花紋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相似。墓的年代相當於戰國至西漢,墓主人應為當地的統治階級。

伊犁河流域的“土墩墓” 分布在新疆昭蘇、特克斯、新源、尼勒克、鞏留、察布查爾等縣的境內。地面上有圓形的墳丘,形如土墩。據1961年以來的發掘,墓室為豎穴式土坑,坑內築木槨。在壹個土墩之下,往往有2個或4個墓室。夫妻合葬有同室或異室兩種方式。壹般的墓,隨葬品甚少。大墓不僅有絲織品、毛織品、金器、銅器和漆器等隨葬品,而且還有殉葬人。墓內的鐵農具說明當地已有農業。有些陶器和鐵器,形制與中原地區的相似。從遺物並結合文獻記載看來,可能是西漢烏孫人的墓。

  • 上一篇:我希望我的父親健康長壽。
  • 下一篇:第四套人民幣的收藏分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