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秦皇陵“神秘”的第19把青銅劍,是科技遠超現代還是另有隱情?

秦皇陵“神秘”的第19把青銅劍,是科技遠超現代還是另有隱情?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梁啟超《新史學》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正史,詳細記載了從上古時期到明朝崇禎十七年的歷史,後世又將《清史稿》列入其中,與原本的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為何梁啟超卻說二十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因為這些史書花費了大量的篇幅來記錄二十四個帝王家族的主要事跡,並詳細記敘了帝王家族創造的王朝們的興衰,而關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民眾的生活水平,這些史書卻大多壹筆帶過,說白了就是只聚焦王侯將相,反而忽略了社會發展。

這就使得咱們如今想要考據古人的鍛造、冶煉、紡織等技術,大部分時候都只能通過發掘墓葬來進行相關研究,並且很多古人的技術成果我們根本無從得知他們是怎麽做到的。

比如說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19把來自秦皇陵的神秘青銅劍,尤其是其中的第19把,原本以為是已經折損了的"廢棄品",卻發揮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能力,這究竟是科技水平遠超現代還是另有隱情?咱接著往下看。

秦皇陵的位置其實大家都知道,但見建國之後就要不要挖掘皇陵進行考古這個問題,其實有關專家吵了無數遍,以郭沫若為首的壹行人打定主意壹定要開皇陵,在他們看來這些已經去世了的封建社會的帝王,就應該為如今的考古科研做出奉獻。

但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我們的考古工作都應該以搶救性挖掘為標準,什麽叫搶救性挖掘?就是那些完好的陵墓我們不要去動它,只負責那些因特殊原因被破壞的,比如說地震等自然災害導致古墓破損,或者盜墓賊動土使得文物部門必須接管。

但胳膊擰不過大腿,當時郭沫若等人在歷史界跟考古界地位特別高,因此不顧眾人勸阻壹意要開皇陵。他瞄準了哪座皇陵?明十三陵。郭沫若的本意是想率先拿永樂帝朱棣的皇陵"開刀",但無奈永樂帝的陵墓修建的太結實,無論如何都整不開。

恰逢此時萬歷帝的明定陵突然坍塌了壹小塊被郭沫若發現,因此遭了秧。明定陵的挖掘至今都是考古界的壹大痛事,由於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加上當時設備等達不到保存標準,在打開墓門的時候,裏面有很多珍貴寶物瞬間化為灰燼。

保存下來的那些文物也沒有討好,當時的專家們根本不懂愛惜文物,不僅損壞了很多文物,甚至連萬歷帝本人的遺骸跟棺槨都被丟棄在壹邊,後來因時代原因考古工作擱置,可憐的萬歷帝就這麽被附近村民壹把火給燒了,棺材板還被拿去當柴火燒。

折騰完定陵不算,郭沫若又把目光放到了武則天的乾陵跟秦始皇陵上,這下子大家說什麽也不同意,並且特地制定了100年內不準隨意再開任何皇陵的規定,這才將這些大名鼎鼎的皇陵保存了下來。

有人估計要問了,不是說不準挖皇陵嗎,那秦始皇兵馬俑怎麽來的?這還真是個意外。1974年,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無意間挖出了壹些"瓦爺頭"。啥叫瓦爺?古代寺廟中供奉的那些雕像。壹開始大家還挺懼怕,唯獨壹個叫楊誌發的農民讀了點書,發覺有些不對勁,因此帶著個瓦爺頭輾轉找到文物部門,這才發現原來此處就是大名鼎鼎的兵馬俑坑。

在挖掘出舉世矚目的兵馬俑之後,科學家們還找到了壹批十分神秘的青銅劍。這批劍被陶俑們背負在身上,因此稱之為"背劍俑"壹***有19把,只不過第19把被倒下的陶俑給壓彎成了折角,其余的劍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青銅器在文物界中的地位,畢竟我們平常看壹些鑒寶節目,包括看古玩市場,基本不是陶瓷就是金銀玉石,根本見不到什麽青銅器。實際上這並非青銅器不值錢,而是因為其太值錢。

《文物法》中明確規定了青銅器不準售賣,尤其是先秦時期的青銅器,因此這批青銅劍壹出現立刻就俘獲了在場專家們的目光。隨著專家們對這些秦劍進行了進壹步的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劍的身上所隱藏的秘密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專家們測量了這批秦劍的外形,發現這些劍的劍身有八個棱面,棱面之間的誤差還不到壹毫米,每把劍的外形都做到了完全統壹,堪比現代工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制式裝備,這樣的技藝已經足夠令人驚嘆,但更神奇的事情還在後面。

秦朝距今已經兩千多年,但這些以銅作為主要原料的秦劍居然身上沒有半點銹跡,沒有半點腐蝕痕跡。秦人是怎麽做到每每把劍之間的誤差這麽小的?在進壹步的文獻出土之前恐怕還無法考證。於是專家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到了秦劍的防銹工藝上,想破解2000多年青銅劍未生銹之謎。

經研究發現在秦劍的表面有壹層厚度只有不到0.6微米的鉻金屬化合物,而正是在這些鉻的作用下,這批秦劍才做到了數千年不腐不朽。在現代歷史上,鉻這種金屬是1797年才正式被人類發現,而秦人雖不知道這批金屬叫鉻,但卻比現代人早用了兩千多年。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鉻的熔點在1970攝氏度,而各種資料都顯示以咱們古人的冶煉技術,最多只能得到1300攝氏度的高溫,那麽古人是如何在溫度不夠的情況下將鉻用於鍛造刀劍的呢?亦或是秦人有某種神秘技術,能夠取得2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然而史料關於這壹切基本上只字不提。

不過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了秦人是怎麽給劍鍍鉻的。他們采用了壹種如今被命名為鉻鹽氧化法的技術,將劍身浸泡在含有鉻鹽的化合物中加熱,進而給劍賦予耐腐蝕的特性。這壹技術直到二戰時才被德國應用,之後又被美國搶註專利,但看看這些青銅劍,我國的鉻鹽氧化氧化技術卻已經領先了他們2000多年。

這些青銅劍中最大的驚喜來自於那神秘的第19把劍,也就是被壓彎了的那把。這第19把劍神奇在哪裏?當科學家們將劍挪出兵馬俑的身底後,原本已經彎折的劍身竟緩慢回彈到了筆直的狀態!這樣的情況直接鎮住了在場的眾人。

現代科學有壹種名叫記憶金屬的技術,其實是可以實現這種類似的功能,但兩千年前的秦人怎麽可能掌握這種技術?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科技遠超現代不壹定,但肯定遠超百年前,至於秦朝究竟如何擁有這麽神奇的技術,或許所有的謎團在秦皇陵地宮中才能得到解答。

秦朝是我國古代第壹個封建大壹統王朝,秦劍的出土有力的佐證了秦朝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技術。隨著更多關於秦朝的文物出土,未來我們將了解到更多關於秦朝的趣聞與典故。其實至今都有人不能理解,戰國七雄中秦國明明是位置最差的那個國家,為何最終卻是它橫掃六國?

真正了解了秦朝歷史後就會發現,秦朝的歷代君主就沒有壹個拉垮的,代代勵精圖治,才有了嬴政壹統天下的壯舉。

  • 上一篇:聖誕快樂祝福語集錦。
  • 下一篇:簡單又大氣的敬酒話虎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