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銅鏡不僅是日常用品,還因其精湛的技藝而成為壹種獨特的藝術品,令王孫貴神往。在收藏者眼中,古銅鏡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
漢代銅鏡:除戰國鏡外,最受歡迎的銅鏡有:潘國鏡、潘秋鏡、曹彰鏡、星雲鏡、雷雲連續弧鏡、鳥獸鏡、重排獸鏡、連續弧刻鏡、反復圈刻鏡、四胸獸鏡、多胸獸鏡、變形四葉鏡。
銅鏡最繁榮的三個時期。也就是三個時期。西漢,王莽,東漢,唐代銅鏡,但漢代銅鏡的特點是圓、薄、扁、圓,裝飾程式化。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性格,其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壹階段
指西漢早期到中晚期。這壹時期的銅鏡雕琢平整,斑紋平整,鏡邊簡單,裝飾性強。漢初沿用戰國銅鏡的裝飾風格,多采用底紋與主紋相結合的重疊法。戰國時期盛行於雲雷紋的平紋鏡,現在仍繼續流行。鏡子的底座被修圓形成壹個長方形,有些上面還刻著銘文,壹般來說是思念已久、念念不忘、永遠富有、幸福快樂之類的話。西漢中期,即漢武帝前後,銅鏡的形制和紋飾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地紋逐漸消失。三弦橋形鈕經過蹲伏動物鈕、蛙形鈕甚至峰形鈕後,都變成了半球形的圓形鈕,而且標記與鏡子的圓形底座嚴格對稱,或者均勻地分為四個區域。當時除了簡化的平面鏡,星雲鏡和草鏡盛行。事實上,星雲圖案是由扁平的顆粒演化而來的。因為乳房多,星雲紋鏡也叫乳房鏡。刃鏡的鈕座呈方形,附近有對稱的草葉,有的像花瓣,有的像葉子,外緣以十六條向內的弧線為界。這種銅鏡因其流傳時間長,在漢鏡中占主要地位。大概從宣帝開始,前途壹片光明。全國各地大明壹圈銘文的太陽鏡和內質分明、光如日月銘文的趙鏡,排列成同心圓,有繩紋,甚至有弧紋,都是以銘文為首要裝飾。
第二個時期
指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這壹時期,規則鏡像先占了上風。王莽為了誇耀自己的功績,制作了許多精美絕倫的作品,其中以王莽時期的《漢鏡》最為精美。
規則鏡:因鍛造非常精細,雕刻非常規則的TLV形裝飾圖案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它的程序是適當標準化的,壹般分為幾個裝飾區,從鈕座開始,以圓形鈕為底座作為單壹裝飾單元,鈕座的形狀有圓形、方形、花萼蓋形。接下來,按鈕座的寬度是內部區域,這是主要標記的位置。標線中的TL造型,往往是對稱放置在銅鏡內區四面的主花上,起到交叉的效果。然後是外區,用草紋、鳥獸紋和少數花紋組成的條形圖案裝飾。最後的外緣區域是全素的,有的是簡單的弧形紋,有的是繩紋和鋸齒紋。內外區之間多裝飾題字。它的紅利分布在五個區域,規劃謹慎有規律,但機械呆板,很少變化,給人千篇壹律的感覺。東漢初期還流行正鏡,但肯定是變了。這壹時期的銅鏡大多在內區主花方向鍛造所謂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的還在牛左的側面加上十二生肖的銘文,或四面左龍右虎掌、朱雀玄武隨陰陽的字樣,故又稱正四神鏡。TLV實際上是古代柳博的壹盤棋。山東費縣出土劉詩潘博,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全套象棋工具。所有的象棋遊戲都有TLV圖案。規則鏡是漢鏡發展中最受歡迎的壹種。
第三期
指東漢中後期。這期間鏡面微凸,方便取頭型全形,符合科學原理。鏡子按鈕變得更厚、更大、更堅固。與第壹期相反,連弧多在內區。
這壹時期銅鏡的規劃也更加生動,地域區分簡單。壹般都有昌邑高官或昌邑後裔、誌至三公等吉祥文字作為題字。在這壹時期,浮雕風格的做法也創造了,高裝飾,如雙夔鏡,蝙蝠鏡,肖像鏡和方明鏡(獸鏡)。
雙紋鏡打破了當時盛行的以按鈕座為基礎的向內或向外放射狀的方法,采用了對稱的圖案,取得了獨特的效果;蝙蝠鏡其實是柿子梗圖案的變形和擴展,圖案抽象,方式美觀;人像鏡以淺浮雕的形式體現人物、鳥獸、花草,與當時的畫像石、畫像磚的風格相似。這些鏡子大多出土於浙江紹興,占90%。方明鏡,又稱獸鏡,指銅鏡附近壹圈凸出的半圓和正方形,多反映神仙和野獸的主題。浙江紹興是東漢末年最重要的銅鏡制造基地。這裏鍛造的重新排列的獸鏡和人像鏡標誌著銅鏡裝飾的新發展。後者與前者的區別不僅僅是神獸形象,還有歌舞、車馬、歷史人物、傳說等浮雕形象。
漢末神獸鏡還呈現出壹種新的畫面排列方式,即壹個方向的階梯式排列和類似木雕的分散透視,稱為戲臺鏡,盛行於建安時期(公元196-220),也稱建安式。
漢代是中國銅鏡發展的第壹個時期。在中國,漢代出土的銅鏡數量最多,用途廣泛。漢代的鏡子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制造方法和藝術表現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從其發展趨勢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階段。第壹次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東漢中期。西漢前期是戰國鏡和漢鏡的更替時期。直到西漢中期,大約在漢武帝時期,壹些新的鏡子開始流行。這些新鏡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