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作為中國的未來,要多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要讓傳統文化不斷丟失。下面是我整理的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歡迎查看!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1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2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3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4

 簡單的三到六年級戲曲手抄報5

戲曲概述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壹種標準聚合在壹起,在***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昆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範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壹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壹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舉例來說,老生就是壹個形象系統,其中包容著壹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剛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劇《空城計》中充滿智慧的軍事家諸葛亮,京劇《四進士》裏的宋士傑等。這些人物的性格氣質比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壹整套相應的程式。如念韻白、用真聲演唱;風格剛勁、質樸、淳厚;動作造型以雍容、端方、莊重為基調。由於這類人物必須戴象征著胡須的髯口,因此又有壹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劇種還為戴紗帽的人物創造了壹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凈行,又是另壹類形象,包拯、項羽、曹操等都屬於這個系統。這是戲曲舞臺上具有獨特風格的性格造型。它有兩個突出的表現:壹是面部化妝要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所以,凈又俗稱花臉;二是在性格氣質上都近乎粗獷、奇偉或豪邁,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寬闊洪亮,動作造型也是粗線條的。由此可見,行當既有性格的內涵,又含有相應程式化的表現方式,是形象類型和程式的統壹體。

 由於戲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內在特征必須加以外化,並從程式上對其進行提煉和規範,這就會使唱念做打各類程式無不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經過長期的藝術磨煉,壹些性格相近的藝術形象以及與之相應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漸積累、匯集且相對地穩定,這就是行當的形成。而當壹個行當形成以後,它所積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為創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創造、不斷發展,促使了行當體制的逐步豐富和完善。可以說,行當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表演程式創造形象的結果,又是形象再創造的出發點。

 生、旦、凈、醜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壹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每個都行當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形式美。

  戲曲的藝術特色

 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壹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就“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壹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範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壹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壹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當行、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壹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範藝術。程式是壹種美的典範。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壹,用節奏統馭在壹個戲裏,達到和諧的統壹,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壹點特征是虛擬性。舞臺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壹個藝術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壹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範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壹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裏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歌劇的“三壹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壹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澱的產物。這是壹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戲曲繁榮期明清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壹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壹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壹個故事,並且有壹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

 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湧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壹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壹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裏,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壹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壹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明後期的舞臺,開始流行以演折子戲為主的風尚。所謂折子戲,是指從有頭有尾的全本傳奇劇目中摘選出來的出目。它只是全劇中相對獨立的壹些片斷,但是在這些片斷裏,場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戲的脫穎而出,是戲劇表演藝術強勁發展的結果,又是時間與舞臺淘洗的必然。觀眾在熟悉劇情之後,便可盡情地欣賞折子戲的表演技藝了。《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拜月亭記》中的“踏傘”、“拜月”,《玉簪記》中的“琴挑”、“追舟”等眾多的折子戲,已成為觀眾愛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壹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誌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壹個新的高度。

 由於明代的傳奇這種戲劇樣式壹直延續至清代,故又被人習慣地稱作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壹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註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采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壹折戲中不再限於壹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昆山腔和弋陽腔。昆山腔經過嘉靖時期的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的改革,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將弦索、蕭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壹起,建立了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而壹出《浣紗記》的演出,使昆山腔通過舞臺的光大流布,成為全國性劇種。產生在江西的弋陽腔則主要流行於民間,由江湖戲班演出,每流傳到壹地,即結合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衍變為地方化的聲腔。弋陽腔不用管弦伴奏,僅以鑼鼓為節奏,壹唱眾和,采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間性和註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與昆山腔典雅、清細的風格,形成中國戲曲內部的兩種不同走向。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角色分工更加細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個角色,主角不限於正生、正旦,凈、醜也不止是調笑了。

  • 上一篇:秋水雁翎刀是文臣帶的還是武將帶的
  • 下一篇:壹段純粹的吉他獨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