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漢裝行樂圖首先說清代的繪畫。
清初以“六大家”和“四僧”的畫著名。
“六大家”包括“四王”和吳、惲。
“四王”是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翚(huī)。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江蘇太倉婁東人,祖父是明代萬歷朝的首輔。王鑒(15981677),字園照,號湘碧,與王時敏為
同族子侄。他們都曾接受過明代畫家董其昌指導作畫,都是山水畫家。道光《情殷鑒古圖》王時敏追隨元黃公望,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圖》、
《雲壑煙灘圖》等。王時敏誨人不倦,愛才若渴,“為壹代畫苑領袖”。王鑒以五代著名畫家董源和南唐著名畫家巨然為宗,代表作有《夢境
圖》、《夏山圖》,與王時敏匹敵。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王時敏之孫。少時從其祖父作畫,仿效黃公望,於淺絳法獨有心
得,深得祖父贊許。康熙時進士,累官至戶部侍郎,康熙常將他招入便殿作畫,鑒定內府名跡,任書畫總裁、康熙萬壽總裁。曾任中國書畫類
書《佩文齋書畫譜》編輯官,代表作有《夢境圖》、《夏山圖》等。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江蘇常熟虞山人。王時敏與王鑒見他
可以造就,帶他遊歷各地,並示以秘本,指導將近20年,終於成就。王翚效法元人筆法而有唐人氣度。他的山水畫,或氣象雄偉,或具體而微
,構圖別致。代表作有《溪山紅樹圖》,《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等。康熙中期,應詔以布衣供奉內廷。他與學生楊晉合作創作了《康熙南
巡圖》。圖長300米,人物20000余,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每年年底,王翚給他的門人賓客每人1幅畫,用來換取裘衣。壹些愛好他的作
品的人馬上準備錢等著買。王翚作品,錢謙益、吳偉業、周亮工、宋犖等都曾作詩贊許。他作畫,必用宣德紙、重毫筆與頂煙墨。他說,缺壹
樣,就不足以發古雋渾逸之趣。
“四王”技法都是以幹筆渴墨層層積染作畫。他們多模仿前人,創新不多,屬於保守派,但是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大公主(恭親王長女)
、大阿哥
(同治帝)《荷亭晚釣圖》清代壹直以他們的畫為正宗,追隨者甚眾,直至清末。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壽平”是字,號南田,江蘇武進人。父親忠於明,惲壽平不應舉,賣畫養父。山水學元代王蒙,並以山
水畫自負,見了王翚畫後,自量比不上他,就改寫生,專攻花卉,開拓了宋徐崇嗣的沒骨畫法。作品超脫不俗,清新生動,得元人冷淡幽雋之
至。代表作有《雙清圖》軸、《花卉冊》等。渾格不僅畫法獨步,而且詩格超逸,書法得禇遂良神髓,世稱“南田三絕”。
吳歷(16321718),號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與王翚同師王時敏,兩人風格不同:王翚畫清麗,吳歷畫冷雋。吳歷山水畫還富於縱深感
與立體感。“宗法元人,尤長大癡法。叠嶂層巒,心思獨運,而氣韻厚重沈郁,深得王奉常之傳。”晚年吳歷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畫,
“雲氣綿渺、淩虛、迥異平時”。
“四僧”指八大、石濤、髡殘和弘仁四個和尚。這群畫家風格與“四王”迥然不同。
朱耷(16261705),名統麓,號雪個、八大山人,明宗室,入清後為僧。善山水,擅花鳥。山水畫原學董其昌。入清後,更易其法,布局
險怪,意境蒼涼。代表作有《山水通景屏》、《魚樂圖》、《柯石雙禽圖》等。花鳥畫用擬人手法,簡約含蓄。《孔雀牡丹圖》以牡丹懸崖下
孔雀站立卵石頂上為畫面,令人聯想到清代官員頭上的花翎,諷刺惟命是從的奴才。
石濤(16421718),廣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謙之子(石濤於畫後往往鈐以“靖江後人”),名若極,字石濤,自號清澗老人,又
號苦瓜和尚、大滌子等。明亡後,出家為僧。曾兩次以明遺民身份接駕,迎康熙。工花鳥蘭竹、人物,尤善山水。前者代表作有《墨竹》、《
墨荷圖》、《焦菊圖》、人物代表作是《睡牛圖》、《西園雅集圖》,山水代表作有《淮陽潔秋圖》、《搜盡奇峰打草稿》、《潑墨山水卷》
。石濤最初師法清初安徽新安畫派,受清初畫家梅清影響殊深,後來他自創新法,《清史稿》上說他“畫筆縱恣,脫盡
窠臼。”《中國美術簡史》說:“石濤山水不宗壹家,戛戛獨造,看似無法而實際上便古法為我法,想像力豐富,景色郁勃新奇,構圖新穎自
然,筆墨縱肆瀟灑意境生氣奕奕,充滿了昂揚的激情。”王原祁說,石濤當推第壹。他自嘆不如,亦料王翚不及。
石濤有很高的繪畫理論,畫論《苦瓜和尚畫語錄》影響很大。
髡殘(16121673),姓劉,字白禿,號石溪,湖南武陵(常德)人。善人物、花卉、尤長山水畫,取法王公望、王夢。好寫奇特奧景,構
圖好山重水復,善用禿筆,多含興亡之感。代表作有《蒼翠淩天圖》、《蒼山結茅圖》等。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韜,字奇六,安徽歙(shè)縣人。明代諸生,入清後為僧,改名弘仁,早年學宋人畫師,晚年學元末畫家倪瓚
。善山水畫,好畫黃山松石,表現幽寂的氣氛和奇倔的形象,透露出與清王朝不合作的思想。代表作有《岡陵圖》、《曉江風便圖》。
“四王”與“四僧”的區別主要是保守與創新。
鄭板橋《竹石圖》清代中期(康熙末至嘉慶),出現了兩個繪畫中心:壹是北京,壹是揚州。
北京的宮廷畫家以創作人物為主。著名畫家有焦秉貴、冷枚、丁關鵬等。他們多畫人物:皇帝、後妃等。意大利畫家郎時寧用西洋畫法和
中國顏料創作了許多人物畫和花鳥畫。
乾隆時期“揚州八怪”以畫山水、人物為主。鄭燮(16931765)好畫蘭、梅,尤善畫竹,借以歌頌清風亮節,表達孤傲脫俗的感情。代表
作有《衙齋竹圖》、《蘭竹圖》、《荊棘叢蘭圖》。金農(16871764),山水、人物、花卉都行,尤善畫梅,造意新奇。畫山水則景色疏簡,
饒有趣味。畫人物,則外貌誇張。代表作有《玉壺春色圖》、《梅花圖》。汪士慎(16861759)畫梅花、水仙精妙獨絕,《春風香國圖》、《
湖石水仙圖》是其代表之作。李觶(16861762)善花卉,畫筆縱橫,風格豪邁。《松藤圖》、《土墻蝶花圖》都是傳世之作。黃慎(16871770
)善人物、山水、花鳥。“用狂草入畫,恣意放縱,線條酣暢,極具變化”。(趙叢蒼主編《古代書畫》)。慈安太後便服像有《漱石捧硯圖
》、《醉眠圖》傳世。李方膺(16951755)善畫蘭竹松石,也能畫梅。有《墨梅圖》、《風竹圖》、《遊魚圖》傳世。高翔(16881752)山水
畫著名,構圖簡靜而洗練。代表作有《山水冊》、《彈指閣圖》、《梅花圖》。羅聘(17331799),金農弟子,善山水、花卉、人物,能繼承
前人又不拘泥,筆法生動,《鬼趣圖》、《二色梅圖》都是傳世精品。
“揚州八怪”以花鳥畫為主,註重發揮個性,表現自我,創新精神強,新意濃郁,寫意畫得以很大的發展,使畫壇再次異軍突起。
嘉慶以後的著名畫家有趙之謙、吳昌碩等人。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人。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兩人都是書法家兼
花鳥畫家。他們的畫融入了他們用筆蒼健的書法特點,具有淳樸風格,然而色彩鮮明。他們力求造型特色之美,有許多地方超越了前人。
下面說清代的書法。
清代書法可分二個時期:清初至中期道光與中期以後。
第壹個時期是帖學大興時期。所謂帖學是翻刻前代名帖臨摹。清初,由於康熙皇帝賞識,明董其昌書法十分流行,出現“萬家壹董”的現
象。董體融顏體與趙體之法,圓轉流利,閑適自然,但啟示薄弱。學董體最著名的有張照(16911745)、沈荃(16241684)、金農(16871763
)、查升(16501707)。清中期,乾隆皇帝則偏好元代趙孟頫的字體,又出現“千戶壹趙”的現象。趙體筆畫圓潤,光緒皇帝《臨顏真卿自書
告》軸字體勻稱優雅。學趙體最著名的有汪由敦(16921758)等。
不論在清初還是中期,書風獨特的書法家還是大有人在。譬如清初的傅山、朱耷,中期的梁同書、鄭板橋。傅山(16051690),草書雲轉
霞飛,小楷樸實古拙,行書秀逸多姿。朱耷行草融合篆法,風貌奇特。梁同書(17231815)號山周,是乾隆時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梁詩正的
兒子。開始學顏柳書法,接著又學米芾,晚年又加以變化,崇尚自然,筆力縱橫,名滿天下,求書者眾多,每天求他替自己寫字的紙就有數束
。日本、琉球都有人來求字。壹次,琉球國王讓壹個留學生回國前壹定要梁同書寫幅字才回去。梁同書滿足了他的願望,學生才高興離去。鄭
板橋書法也很有特色,融真草隸篆為壹體,雜以蘭竹描繪之法,別成壹體,鄭板橋稱為六分半書。
第二個時期是碑學時期。碑學是崇尚碑刻的書派。嘉慶、道光以後,書法家效法六朝碑版以及自秦及晉的石碑文。最突出的有鄧石如、趙
之謙等。
鄧石如(17391805),安徽休寧人。他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遍臨秦漢碑刻。他學書善作變化,融合篆書、隸書,能以隸法寫篆書,以篆
書筆意寫隸書,超越了前代隸書和篆書高手。在篆隸書取得突破後,他又以篆隸筆法入楷,超越了唐人。
趙之謙(18291884),紹興人。開始學顏體,後鉆研北碑,以碑北寫行書。篆、隸學鄧石如,並能融化,楷書以顏體為本而又有魏碑特點
,稱為“顏底魏面”。隸書又摻以楷法,
很有個性。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大書法家。學書不囿於壹人壹體:楷書學顏體、鐘繇,隸書學漢石刻,篆書學石鼓文。篆、隸、
真、行、草俱佳而以篆書為最。其楷書,嚴謹勻整;行草,氣勢奔騰;隸書,蒼勁雄渾;篆書,雄放潑辣。
清代是書法中興的時期,名家眾多,上面只是介紹了壹部分。值得佩服的是,很多書家同時又是畫家,譬如傅山、朱耷、金農、鄭燮、趙
之謙、吳昌碩等。雖是書畫同源,兩者畢竟是不同的藝術。壹人而兼善兩藝,需付出多少勞動!
清代書法論著較為豐富,有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劉熙載《藝概·書概》、石濤《畫語錄》。
搜盡奇峰打草稿
石濤(16421718),廣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謙子,名若極,號石濤,釋號原濟,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等。工人物畫,尤善
山水畫。構圖富於變化,意境新奇、雄渾。著名畫家王原祁贊嘆道:“大江南北,當推石濤為第壹。”石濤《淮揚清秋圖軸》與弘仁
(16101663)、髡殘(16121673)、八大山人,合稱“清初四畫僧”。
由於清王朝對漢族知識分子和明宗室采取優撫政策,石濤的大半輩子在清朝過,並兩次恭迎康熙聖駕,堅持不懈地從事繪畫創作。
石濤有句名言:“搜盡奇峰打草稿。”為了獲取繪畫素材,使作品不斷獲得新的生命,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祖國的奇山異水不斷賦予他
的創作以新意。
石濤註重師承,但不囿於成法。因此他的山水作品富於變化。當代著名美術史家俞建華評論說,石濤“能熔鑄千古,脫去時習,獨出手眼
,無壹筆浙、吳兩派習氣”。
石濤不僅是著名的山水畫家,還是著名的繪畫理論家。他的繪畫論著《畫語錄》論及藝術與現實的統壹、內外統壹、心物統壹、識受統壹
,還有無法而法論、借古開今論、不似之似論、遠塵脫俗論等等,今天畫界還奉為圭臬。八 大 山 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號人屋。“八大”,四方四隅人為大;“人屋”,廣廈萬間俱人屋。
八大山人性耿直,有異秉。八歲即會詩。善書法,工篆刻,精於繪畫。曾畫荷花壹枝,半開池中,敗葉散亂,橫斜水面,生機勃勃。張掛
堂中,如清風徐來,香氣滿堂。他又曾畫過龍,蜿蜒升降,欲飛若動。山人又喜歡說笑話,傾倒四座。
後來山人啞不能言,後棄家為僧,號雪閣,不久又發瘋。其號先後易為個山、個山驢、八大山人。
山人酒後作畫。作畫時只將墨潑在紙上,或用破掃把將墨水灑在紙上,或用破帽把墨抹在紙上。壹張紙搞得骯骯臟臟的,簡直不忍目睹,
這時他才拿起筆來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成花鳥竹石,無不入神。如果寫字,他就揮臂援筆,狂叫大呼,洋洋灑灑,立刻寫出幾十個字
來。酒要是醒了,壹個字都寫不出。這時即使把百鎰黃金放在他面前要他再寫,他看都不看。
焦秉貞的西洋畫
吳歷《湖天春色圖軸》西洋畫傳入中國始於明末,大概是意大利人利瑪竇帶來的,有耶教天主像。
這幅像畫的是壹個神氣圓滿、彩色鮮麗的小兒。利瑪竇曾說:“中國人只會畫凸出的壹面,所以沒有凹凸之分。我國畫家既會畫凸出的部
分又會畫凹陷的部分,所以四面都圓滿。”
康熙時濟寧人焦秉貞研究西洋畫後,領悟了它的畫法:正面明而側面暗,把暗處塗黑壹點,明亮的正面就凸現出來了。後來他又把西洋畫
的畫法來了壹番變通,描繪人物甚工。
焦秉貞供奉內廷,他依康熙之命繪制了四十六幅西洋畫耕織圖,形態畢肖。不知者還以為是外國人畫的。
傅青主作畫
傅青主(16021683)即傅山,青主是字,明末清初人。明亡後,他堅持民族氣節,穿朱衣,住土穴,堅決不出來作官。康熙年間,他已70
余歲,舉博學鴻詞,被強征至京。他躺在城西古寺,不參加考試。最後以老病辭歸。
傅青主善畫山水墨竹,工詩文及金石篆刻。他還擅長醫術,尤其婦科。
傅青主以書畫聞於世,但不輕易為人作畫。
有位朋友求畫。傅說,他作畫,首先要選擇時間,選不好不下筆。朋友約定中秋晚上作畫。他說,如果天氣晴爽,風定月明,就要朋友準
備好紙筆。
中秋到了,天氣果然晴爽,朋友大喜。他知道傅飲酒,就先與他痛飲,從晡時(下午三至五時)到日偏西才罷。然後讓侍者把墨研濃,把
兩張茶幾拼在壹起,將丈把長的玉版紙鋪在上面,取鐵界尺壓住紙的四角,說等月亮東升時就用蠟燭光照著畫。
不久月亮出來了,傅很高興。他讓侍者手拿壹缽濃墨放在旁邊幾上,讓其他人退下,獨自壹人執筆作畫。朋友遠立觀望。只見傅手舞足蹈
,好像發狂似的。朋友跑到他背後,用力把他抱住。傅狂叫壹聲,嘆道:“妳這壹下子把我的畫興敗了。”說完,把筆扔在地上不畫了。
女畫家的不幸
清代有個女畫家叫李珍。她是湖北潛江人,便自號“潛江女史”。父親叫李小峰,以畫花卉聞名,是他教李珍畫畫並成名。但由於她父親
貪圖權勢和金錢,使富於才華的李珍遭遇不幸:她成了包辦婚姻的犧牲品。
李珍花卉畫得好,求畫的人自然多,求婚的人也多。答應誰好呢?他父親貪鄙,要找個做官的作女婿,以便日後與官場打交道。
江夏(今武昌)縣令諸可權的遠方親戚向李珍求婚。他家本來窮,有時連鍋都揭不開。他母親認為把李珍娶過來,靠她賣畫,便可解決生
活問題,便請人代為求婚。李珍父親覺得把女兒嫁給諸某,就可捐壹個縣丞、巡檢那樣的官兒,便答應了。後來他聽說諸某窮,又追悔莫及。
新婚之夜,李珍見諸某無能又難看,很不高興。壹個月後,李珍隨諸某到漢陽婆家,妯娌笑她長得不好看,有的又說她的腳不夠小,還拿
她的腳細看。李珍的女仆偶爾勸阻,竟遭諸某之兄的耳光。
李珍不慣煮飯、女紅,家裏人又說她懶,無能。
不久,諸某即督促李珍到武昌取畫具、畫稿,希望她賣畫得錢。李珍對這個要求很氣憤。她認為,繪畫是父親教的,作品賣錢大半應歸父
親。這又導致了翁婿之爭。
父親、丈夫都是貪鄙之人,夫家個個俗陋難堪。處於如此環境中,李珍感到如行於荊棘之上,便憤怒地說:“如果以大義要求我,我以自
己的手藝養丈夫就夠了,現在全家吃吃喝喝都靠我,哪有這個道理?”她於是把畫具盡行扔掉,發誓不再作畫。婆家見她如此,對她更為刻薄
,多次罵她。李珍再也忍受不了,便吞生鶯粟膏自殺了。
長江萬裏圖
張學曾,會稽人,字爾唯,號約庵,工書,善山水畫。順治元年(1644),張到蘇州擔任太守。同級堂官孫承澤(益都人,字耳北,號北
海,明崇禎進士,入清仕至吏部左十郎)、龔鼎孳(合肥人,字孝升,號芝鹿,明崇禎進士,康熙時官至禮部尚書,擅長詩歌)、曹溶(秀水
人,字秋嶽。明崇禎進士,官禦使,歸清後授原官。擅長詩歌)三人設宴為之餞行。
酒後各人展示所藏名畫,互相誇耀。張學曾展示的是其所藏宋名畫長江貫道(名參)“萬裏長江”畫卷真跡。孫、龔、曹三人傳觀,愛不
釋手,贊不絕口。都說,這可謂壓卷之作了。張很是得意。不意孫承澤突然對他說:“這圖以‘萬裏’為名,而為妳壹人所有,豈不太貪;不
如截為四段,每人壹段,各得二萬五千裏,豈不是件好事?”龔、曹二人附和,拍手叫好,令侍從立即取刀尺來。愛圖如命的張學曾壹聽,信
以為真,連忙跪地乞求。孫北海大笑,說:“我現在想起唐代壹副絕對了。”大家問是什麽對。孫說:“翦取吳淞半江水,惱亂蘇州刺史腸。
”
“翦取吳淞半江水,惱亂蘇州刺史腸”是集句對。上句出自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下句是劉禹錫《贈李司空妓》“惱亂薊州刺史腸”句,改換了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