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最古老的刻字是殷的甲骨文、周的、秦的石刻等。凡是刻在金、銅、玉等材料上的字,壹般稱為“進士”。印章包含在“石頭”中。Xi印章的起源,或商代,或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據遺物和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戰國時期已廣泛使用。起初,它只是作為商品交換的憑證。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印章的範圍擴大,用以證明掌權者的權益,被掌權者持有,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璽,大多來自古城遺址、河流、古墓。有的在流亡時被戰爭中的戰敗者拋棄,有的在戰場上被戰死者拋棄。當時的慣例是發動機上交戰場上繳獲的印章,官員在轉移崗位死亡後必須摘下印章。其他很多,比如有名字的官帖,吉祥印,蕭印等。,壹般都是祭祀品,不是實物。戰國時期的其他陶器和標準量具,以及壹些諸侯國的金幣,都被印上印章,並記錄有工匠的名字或圖標性質的符號,也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總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時期的古印。這些古代印章的許多文字我們仍然不知道。朱溫的古璽大多配有寬邊。印章的筆畫非常精細,都是鑄造出來的。白語古篆多加邊條或中間豎格,字鑄鑿而成。官印除了司馬、司徒的名字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也刻有吉祥的文字和生動的實物。
印章的歷史和識別
經歷了南北朝,妳征服我,割據我,歷史終於再次脫離了狹隘的瓶頸,豁然開朗。然而,隨著歷史的進步,古老的篆刻藝術並沒有重現輝煌。歷經800年,以古樸挺拔的苗印為基礎的秦漢印刷風格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九疊文章主宰了公印,公印失去了領先篆刻藝術家的地位。數百年來,實用道路上的機械蜿蜒,終於被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璀璨火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的創新。※
繼秦之後,隋朝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和樣式的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竹簡從日常生活中徹底退出,以及紙張在政府文件中的廣泛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竹簡上所能獲得的狹窄平面,邊長也從2.3厘米(秦漢時壹寸)左右突然增加到5.4厘米(隋代時兩寸左右)。由於印章數量的增加,公印並沒有像秦漢那樣印上官名,寄給官員本人,而是寄給官員所代表的官署,完成了從官印到官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戴,變成了壹個盒子,放在政府辦公室裏。
其次,由於印章不再壓制篆泥而轉向紙帛,篆泥時代終結,朱時代來臨。墨水(通常是紅色)出現了。同樣,出於突出實用性的目的,公印也由秦漢時期的陰文改為陽文。
第三,秦漢印章主要分為鑄印和鑿印兩種,所以苗印的使用是公平而嚴格的。隋代的公印是用薄銅片制成,然後焊接在印面上,所以又叫平條印。它印出來的字大多是圓形和弧形的。為了填滿寬大的印刷面,將字和筆畫任意重疊折疊,發展成九折文字。
第四,秦漢時期,官印從來不交錢。從隋朝開始,官員們就有了印刻錢的習慣。隋公印三例,均刻有鑄造時間,如“灌陽郡印”、“開十六年(596)十月十五日制”。
唐代的公印主要繼承隋印的特點,略有發展。
首先,出現了“寶……‘吉’和“朱吉”等新的印章名稱。
其次,唐初的紐扣式印章,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扣,到宋以後的針扣,又上了壹個臺階。鼻鈕上揚,鈕扣逐漸發展成垂直的長方形。到了晚唐時期,印章已經消失,完全演變成壹枚紐扣,如Xi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唐代“牛倩宅印”。
三是印章背面刻有楷書,如唐代“武義郡守印”背面刻有“武義郡守印”字樣,已不像隋宮印背面。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類型,即藏印和齋官印。
※宋代印章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壹度抄襲五代舊印。公印重鑄不久,印中嵌有“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九八○年的“東莞郡新鑄印”。所有的官印都是銅制的,大小根據官階不同而不同。
宋初公印的印章與印邊厚度相近,後來印邊逐漸變寬。比如989年的《龔升侯鈺七都朱姬》印邊比印邊寬了近1倍,達到0.1厘米。至南宋丁敬元年(1260),鑄印,印邊寬0.3厘米。
宋公印不再像隋印那樣用扁條法制作,而是直接鑄制,印章的筆畫也沒有隋唐印那麽寬。矩形手柄按鈕沒有穿孔。
不像隋唐時期,公印偶爾會有欠費。北宋初年,公印上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份。如“東關縣新鑄印”刻有“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之後,同時刻上了同樣負責發行鑄件的“少府監”的名字。如“鮑傑弟壹百三十弟六將使朱姬”。南宋時,官印轉至司文書院,後款中的“少府監”改為司文書院。
靖康元年(1126),靖康之災後,宋朝官員倉皇南逃,多枚印章丟失。南宋重鑄公印,但印前加“行哉”二字,或賜爵位以區別新舊(《宋史?俞福之”)。
※下遼金元恭印章的樣式
宋朝時,在中原與漢政權對抗的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後來遼被金滅,後來居上的蒙古人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和金,最終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宋代公印制度的影響,但也創造了壹些自己獨有的特點,印章中出現了有趣的現象。西夏是用西夏文印的,遼、元是用漢文印的。有些是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寫的,而金公印是用中文寫的。
1.西夏工銀
西夏(1038-1227)是黨項建立的政權。它的文字吸收了中國筆畫的壹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鑼有以下特點。
第壹,中國古代印章基本都是方形的,宋遼金元也不例外,唯獨西夏印章用的是圓角。
第二,自隋唐以來,朱溫的官印已經流行了四百年,但西夏的官印卻全是白字,筆畫和邊框都特別粗。其印文吸收了宋代流行的九折文的特點,印面均勻飽滿。
第三,打印的文本從兩個字符到六個字符不等。其中“首領”二字印的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90%。西夏的“首領”二字是上下排列的,與漢人不同。
第四,壹般情況下,宋代官印中只刻年、月(有的精確到日)、機構。而西夏的官印是把鑄造日期刻在印章背面左側,不記得年月日,更不記得鑄印機構。牛油印背面刻有持有人姓名,這在漢代公印制度中是從未有過的。有時後扣頂上印西夏宮,刻西夏文?“商”字明顯受宋、印的影響。
2.遼銀
遼(916 ~ 1125)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民族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人和Xi人。為此,遼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遼史?關白制度”)的原則,實行南官、北官並行的制度。公章也分別使用漢璽和契丹兩種文字。契丹語分為契丹文字和契丹文字。
契丹語是遼沈叔五年(920年)在隸書中加減壹半漢字而得。1125金滅遼,壹直沿用到金明昌二年(1191),歷時300年。明清以來無人知曉,成為真正的“絕學”。
3.金代公印
金朝(1115—1234)由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曾與南宋、西夏站在壹起壹百多年。
建國之初,用的是遼、宋的官印。鄭龍元年(1156),海陵王對金朝官印進行了改革,恢復了遼宋舊印。王海玲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成為典型的金朝時期。公印鑄造精美,外觀光滑,氣孔和毛刺少。金印背面左側壹般刻有印制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宮禮部等。右側刻有年月。印章的名稱或序列號刻在印臺的側面。如公元1200年,印臺左側鐫刻金字“Couprie根須刺尋印”,印背右側鐫刻年份“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鐫刻印署“禮部所制”。
晉朝後期,內憂外患,迫使晉廷擴軍加官,結果同樣——?同級軍事哨所、軍事機構的公章數量猛增,同名公章不得不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種體系,即五行(金、木、水、火、土)體系和千字體系(天、地、玄、黃、空...).這種編號印章主要流行於晉末魏王紹至愛宗時期(1209 ~ 1234)。
4.元代公印
元朝(1271—1368)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它是用中文和巴西巴語印刷的。前者在八思巴文字頒布前的元初使用,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至元-::年(1265午)出土的“武平縣衛司印”,印文為標準的漢文九折印。
元朝六年(1269),忽必烈命佛教大師八思巴創制了拼音字母——八思巴,即所謂的“蒙古新文字”,公開印刷的漢字越來越少。八思巴原是藏傳佛教沙宣派的國王。與遼、金、夏文字不同,他創造的新文字在某種程度上與漢字無關,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字印刷吸收了宋印九折文字的特點,極其對稱整齊,棱角分明。元代八思巴文官印的壹大特點就是後面的項目都是漢字,這也是我們今天鑒別八思巴文最重要的依據。
元恭印面的壹大特點是邊距加寬,有時可達印筆畫寬度的6-10倍。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同寬,後不斷加寬印邊。
※明清印章的特點
明代(1368 ~ 1644)皇帝和皇宮的寶物都用玉璽密封。這種篆書稱為“正宗篆書”(清?陳峰《密陰書》)。玉寶放棄了宋代的九重天文,追溯到唐代以上的玉璽,意味著禁錮公璽的九重天文冰山已經松動。
另外,明代的櫃子上印著玉璽,直扣,壹寸七分方,六分厚;普印用的是柳體、平羌、平蠻、正西、鎮朔等普印文字,都是用銀印的。
紐扣,方三寸三分,粗九分;其他100枚官印全部使用九疊字,銅印為直扣,所占比例最大。例如,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故宮博物院制作了“多為統帥、使者”的印章。
到了明代,直鈕由宋代的長方形板鈕改為上小下大的橢圓形柱鈕,並加高至8厘米左右,形成了後世所謂的“印柄”。明代的官印刻有年號。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的時候,九重文中所謂的“九”是——‘壹個大概的數字,是極多的。可能沒有九折,也可能只有五七折,也就是壹個字橫向畫的層數。但明代的九層文,大部分確有九層橫畫。
到了清代,官印的分類也很嚴格,壹般都會增加印章。其字體有蒙古楷書、滿文、漢璽等。最常見的是漢文和滿文的對比同時出現在印刷面上,這也是清朝的壹大特色。漢簡篆書中,九折篆並不十分興盛,有玉璽、掛針、柳葉、芝英篆等。
密封件的類型
印章的種類很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公章和私章。
公章:公章。歷代官印都有自己的體系,不僅名稱不同,而且形制、大小、印章、鈕扣都不壹樣。印章由皇室頒發,代表權力,用以區分官階,顯示騎士等級。官印壹般比私印大,謹慎穩重,比較方,有鼻扣。
私印:公章以外的印章的總稱。私印體系復雜,從詞義、文字排列、制作方法、印刷材料、構圖形式等方面可以分為多種類別。
1.從詞義上看,有:
姓名號碼印刷:刻有圖像的人的姓名、表字或號碼。多壹個中文名,就印它的三個字,沒有“印”就印。唐宋以來,以朱文為正格,也有人在姓氏下加“師”字。現代人也有筆名,也屬於這壹類。
齋官印:古人常以自己的房間、書房命名,常以此為印。唐·李沁有壹枚“端室”印,這大概是此類印中最早的壹枚。
書印:印章名稱後加“通知”、“白事”、“聲明”者。時至今日,還有那些“告別”、“誠心蓋章”、“點頭”的。這種印章是專門用來交換書簡的。
收藏鑒賞印章:這種印章多用於書畫文物的遮蓋。盛於唐代,勝於宋代。唐太宗的《貞觀》,玄宗的《開元》,宋徽宗的《宣和》,都是用來書畫的。收藏郵票上加有“收藏”、“收藏”、“藏書”、“藏畫”、“珍玩”、“秘玩”、“書籍”等字樣。鑒賞類增加了“鑒賞”“鑒賞”“鑒賞”“鑒賞”“欣賞”“看壹看”“眼睛”等詞語。修改後的印章上增加“修改”、“考試”、“考核”、“鑒定”字樣。
吉祥語印章:印刷文字鐫刻吉祥語。如“意”、“日利”、“大運”、“長樂”、“長運”、“長財”、“宜子孫後代”、“健康長壽”、“永安”、“日得千石”等等,都屬於這壹類。秦朝有個小印章。病除,永康休,萬壽寧”。還有人在名字上附加吉祥文字,這在漢代的雙面印刷中比較常見。
成玉璽:屬於閑章之類。印章上刻有成語,詩詞,或怨天尤人,風流,佛道,壹般印在字畫上。成玉璽盛行於宋元時期。說賈思道有“先賢而後樂”,文家有“趙希玉家明”,文鵬有“竊我老彭”,都是《離騷》裏的中文,讓人忍俊不禁。成語進入印度是從秦、漢、冀三種文字的印刷演變而來的。作為壹個臨時遊戲,要有意義,要優雅,不能捏造。
小篆:又稱“象形印”、“圖形印”,是刻有圖案的印章的總稱。在古代,小篆壹般刻有人物和動物的形象,材料多樣,有龍、鳳、虎、狗、馬、魚、鳥,以簡取勝。蕭篆書多為白描,有的為純圖,有的加字。在中國印章中,龍虎或“四靈”(龍、白虎、朱雀和玄武)附在名字後面。
印章:又稱“花章”,是刻花寫名的標誌,很難仿制,因為是作為取信的證明。這種始於宋代的印章,壹般沒有外框。元代盛行長方形,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華府,也稱和元戳。
2.從文字排列來看,有:
白色文字印刷,朱文字印刷,朱白色交替印刷,回文印刷
3.從制作方法來看,有:
鑄造印刷、雕刻印刷、切割印刷和噴射印刷
4.從印刷材料來看,有:
金印、玉印、銀印、銅印、鐵印、象牙印、犀牛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天,有木材密封,塑料密封和有機玻璃密封。
5.從構成形式來看,有:
單面印刷、雙面印刷、六面印刷、母版印刷和疊印
印章鑒賞
印章的審美價值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物質美。印刷藝術之美可分為印刷、印刷、印刷譜、印刷裝飾四個部分。
※印章鑒賞
欣賞篆書,首先要掌握書法、構圖、刀法等藝術表現手法的特點,然後理解篆書內容所蘊含的意趣、寓意,再去細細品味,慢慢體會。
書法
壹直很成功的藝術家都很重視書法。上壹章我們已經了解到,“不出錯”是保證印章升值價值的重要前提。眾所周知,書法是書寫的藝術。如果妳連閱讀都不會,那就沒有藝術欣賞。印章之所以受到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和喜愛,正是因為他的難,以及他的難所帶來的挑戰。容易得到的東西,既沒有挑戰性,也沒有吸引力,更談不上升值價值。對於鑒賞家來說,認識篆書已成為首要任務。乍壹看,篆書有點奇怪,但其實很好學,很難掌握。篆書的發展以“形”為中心。雖然後來成為了“形象”,但探究其起源總有摸得著的痕跡可循,所以篆書從壹開始就是藝術的。
壹篇文章的組織和結構
印刷文章的方法是字與字之間的位置排列和整體布局的方法。合理的規章制度能給人高品位的享受,不合理的規章制度能讓人壹看就知道細節不足甚至是假的。規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誠實、慷慨和正確。中、印的大部分條條框框都是以此為基礎,並進壹步要求自然、生動,以便用於談判和琢磨。
(烹飪中的)切割技巧
古人雕刻銅玉,難度大,難度高,其工藝更為復雜。好的石頭極其適合受力,就像好的紙張受制於筆墨,鐵筆走過的地方,石屑散落,呈現出自然開裂的效果,留下線條的痕跡,帶著古拙蒼勁的石頭氣息。刀法大致可以分為打孔刀和切刀兩種。出拳刀法動作快,壹瀉千裏,很像書法的筆法,能顯出蒼勁的氣勢;切割刀動作緩慢,用短距離的菜刀連續切割,壹步壹個腳印,就像書法中的用筆,能表現出蒼勁、凝練、厚重、穩重的氣息。有時候兩種刀法結合使用效果更好。
興趣和意義
我們知道,歷代的許多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鐘,許多印度人也兼作畫家、書法家。他們往往用壹些典故、成語、詩詞或粗話作為休閑篇章的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妙趣橫生。我們在欣賞這類句子的時候,也會覺得特別有趣,特別有意思。
※邊境貨幣的升值
界段是刻在印章表面或周邊的姓名、年、月的文字記錄。按照鐘鼎的碑文,“段落是凹字,知識是凸字”。但在篆書領域,無論陰陽,通常被稱為界段或和,很少有人把壹枚篆書在陽中的和稱為“界識”。
古代印章很少,文鵬開創了雙刃書法的習俗。自此,印家大顯身手,使印邊迅速成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與繪畫題跋同等的作用。在壹筆壹畫的雕版中,也展現了印度藝術家高超的刀法和高超奇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欣賞。
除了用於欣賞書法、碑刻、藝術品之外,印章的壹些筆觸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它或記錄或抒發情懷,或談論藝術或品味,讓人著迷,讓人思考那段古老的愛情。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不僅僅指印章,還適合筆法。兩者都有金鑄玉雕的微妙感覺,同樣引人入勝,激起我們無盡的聯想,帶給我們無盡的意義。
※印刷音樂欣賞
印譜是印章和錢幣識別的載體。錢拓精美的印譜不僅讓我們欣賞到了優秀的作品,本身也是壹件藝術品。道光年間,印譜的印章只有著墨和著墨,沒有著墨。直到西陵篆刻藝術繁榮的後期,林雲樓才用拓片的方法印出趙的墨跡,放在印譜後面。從此,大家紛紛效仿,蔚然成風。印譜的刻制分為兩步,壹是印文的刻制,二是印章的著墨。朱中印刷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有光澤,無油不變質,厚重均勻,有立體感。朱仲的印譜歷久如新,鮮艷宜人。墨水拓印的操作比較復雜。壹方面需要有熟練的技巧,另壹方面需要把握時間,需要細心和經驗。壹般來說,印譜都是先搓墨,再燙金朱。墨分墨拓片和蠟拓片,蠟拓片不如墨拓片細膩清晰,只能滿足燃眉之急,不適合做譜。墨拓按墨的濃淡可分為“烏金拓”和“蟬拓”。前者對比強烈,富有光澤,後者平淡清晰,不吝惜優雅。印譜的流傳直接關系到印文和錢的表達,所以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之說,可見印譜拓的重要性。精美的印刷和裝訂,簡潔大方,紙張采用純皮紙、單張紙甚至歷史紙。每種紙每種行業都有印刷,主觸和朱丹軒墨相得益彰,賞心悅目。除了觀賞,還可以研究討論,從而成為人們欣賞和收藏的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