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上古希臘
古希臘的自然環境古希臘的歷史是西方文明史的開端,其創造者是生活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海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的古希臘人。希臘半島是古希臘活動的中心舞臺,對古希臘歷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希臘半島的地理特征之壹是靠近西亞和北非,這使得希臘與小亞細亞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從而成為歐洲第壹個接受西亞農業和青銅文化的地區,也是第壹個進入文明的地區。另壹個地理特征是山地和有限的可耕地。整個半島縱橫交錯,80%是山地,點綴著壹些小平原。巴爾幹山脈的支脈將全島分為三部分:北、中、南。希臘北部包括伊庇魯斯山脈和塞薩利平原。希臘和希臘北部由壹個危險的山口和溫泉關相連。阿提卡和比奧蒂亞是希臘中部最著名的地區。希臘南部是半島中的壹個小半島,叫伯羅奔尼撒半島,只有壹個狹窄的地峽與希臘中部相連,所以自成體系,相對封閉。
希臘半島並沒有多少肥沃的土壤,這就迫使古希臘人充分利用每壹個可耕種的山谷、沿海平原和山坡來種植地中海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如大麥、小麥、橄欖、葡萄和蔬菜。由於地少人多,希臘半島很難做到糧食自給自足,人們很早就被迫在島上殖民,開辟新家園。
但希臘半島的山區盛產大理石和優質粘土,有利於建築、造型藝術和陶瓷的發展。山上還有可供古人使用的銅、鐵、金、銀等礦產,對冶金工商業十分有利。此外,希臘半島三面環水,港灣眾多,尤其是通往西亞的航線上,布滿島嶼。在愛琴海航行時,人們的目光壹般離不開島嶼和陸地。這些對古人有利的航海條件,促進了希臘以手工制品和原材料為主的對外貿易,所以海運業和海軍在古希臘有著特殊的意義。
居民對“希臘”和“希臘人”的概念出現較晚,起源於後來的古羅馬人。羅馬人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的希臘殖民地統稱為“大希臘”(magna graecia),因此才有了現代人使用的“希臘”這個名字。古希臘人稱自己為“希臘人”,稱希臘半島為“Hellas”。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海勒斯的土著。在他們看來,希臘最早的居民是勒吉、德裏奧、皮拉爾吉和卡裏亞。
根據考古資料,早在舊石器時代,希臘半島就有人居住。尼安德特人化石於1961年出土於希臘東北部。至於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在半島和愛琴海島嶼上都有發現。
公元前7000年,希臘進入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在希臘各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布局和房屋結構與西亞新石器時代早期村落相似,農業文化也相似,可見西亞文化的巨大影響。希臘人和後來的希臘人不是壹個種族,屬於非印歐語系,因為古希臘的壹些地名,比如科林斯和克諾索斯的後綴nt和ss,不符合印歐語系的習慣。
公元前三千年末和公元前二千年初,希臘進入了青銅時代。屬於印歐語系的希臘人最早遷移到希臘半島,被稱為亞該亞人,後來在希臘南部發展了以邁錫尼為中心的著名的邁錫尼文明。
約公元前12-公元前11世紀,壹個叫做多裏安人的印歐部落入侵希臘半島,占領了希臘南部大部分地區和克裏特島等島嶼,摧毀了邁錫尼文明。
多裏安人入侵後,希臘居民的分布基本固定。根據方言和親緣關系,可分為四類:阿迦亞人居住在希臘南部北部(阿卡亞和阿卡狄亞),愛奧尼亞人居住在希臘北部和希臘中部大部分地區(塞薩裏和比奧蒂亞),愛奧尼亞人居住在希臘中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和烏比亞等愛琴海島嶼,多裏安人居住在希臘南部和克裏特島的大部分地區。
史料古希臘史料豐富,可分為實物和文字兩大類。古希臘人留下的城鄉廢墟、墓葬等物質文化遺跡遍布地中海沿岸,甚至近東和中亞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克裏特島和邁錫尼宮遺址。此外,大量的雕塑、繪畫、錢幣等手工藝品也流傳下來。它們是古希臘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狀況的證據,也為恢復古希臘人的思想文化發展提供了證據。
文字史料包括銘文、紙莎草文獻和古代作家的作品。目前可以解讀的最古老的古希臘銘文是愛琴海文明時期的泥板文書,屬於公元前2000年後半期。使用的文本是印歐語系的線性文本B,內容多為皇家經濟報告。更早的克裏特粘土片也被發現,被稱為線性字符A,目前還沒有被解釋。多裏安人入侵後,線形文字B隨著邁錫尼文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元前8世紀出現的字母表。這類銘文很多,集中在古典時代和希臘化時代,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紙莎草文獻和銘文壹樣,都是考古發掘出來的文字史料。到目前為止,已經收集了20萬件,包括經濟、政治、文學和科學作品、私人信件和兒童作業。
古代作家直接流傳下來的作品也非常豐富。神話和史詩描述的是壹些神和英雄,產生於原始時代末期,具有壹定的歷史內核。主要代表作是荷馬史詩。古希臘人在古代也留下了壹些具有強烈現實感和表達個人情感的詩歌和散文。
古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壹樣,是少有的具有強烈歷史感,形成真正史學的人。他們留下了許多歷史著作,其中第壹部是希羅多德的《歷史》(約公元前484-425年),主要記錄了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戰爭結束於公元前478年,也涉及了戰爭期間和戰前希臘主要城邦和北非、西亞甚至印度的歷史。但對其材料的選擇和利用還是幼稚的,需要仔細鑒別真偽。
修昔底德的代表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約公元前460-396年)是對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希臘城邦霸權戰爭的記錄,這場戰爭在公元前411年戛然而止,是古希臘史學的巔峰之作。該書以客觀的態度和詳實的史料,為我們描繪了壹幅5世紀希臘政治、軍事和社會歷史的壯麗畫卷。
在修昔底德之後,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公元前430-354年)著有《希臘史》、《長征》等書。希臘的歷史延續了修昔底德關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歷史,這場戰爭結束於公元前362年。重點仍然是戰爭和國家間關系,作者的政治立場阻礙了他對歷史事實的客觀描述和選擇。《長征》是壹部以回憶錄為主題的歷史著作,描述了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雇傭軍在波斯領土上的艱苦跋涉。
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的作品,記錄了希臘城邦壹步步從繁榮走向衰落的歷史。同壹時期的哲學家、政治家、戲劇家、修辭學家的大量著作補充了他們的不足,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埃斯庫羅斯和阿裏斯托芬的《悲喜劇》、狄摩西尼等人的演講等。
對於重構希臘歷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巨著,還應該提到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錄》(約46-126),該書收錄了23位希臘著名人物的傳記,涵蓋了希臘城邦歷史的各個時期。書中人物刻畫的惟妙惟肖,但有些史實經不起推敲。此外,波利比烏斯的《通史》(約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20年)、迪奧多羅的《歷史集成》(約公元前1世紀)、阿裏安的《亞歷山大遠征》(約公元前96年-公元前180年),都保留了大量希臘晚期歷史的信息。
史學史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在蠻族和內亂的雙重打擊下,歐洲文化倒退,以上帝為基礎、為宗教意識形態服務的基督教史學取代了古希臘羅馬式的、求真的史學。希臘的歷史逐漸被遺忘,古希臘人的作品塵封在私人收藏家和修道院的書庫裏。雖然拜占庭帝國還保留著壹些古典文化的味道,但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摧毀了許多古典作家的寶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社會對古希臘的興趣也乏善可陳。14世紀後,文藝復興興起。文藝復興是被埋沒的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實際上是壹場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由此,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許多作品(包括歷史作品)被挖掘和整理出來,引起了人們對古希臘歷史的重新關註。此後,直到19世紀,史料的積累和在史料基礎上對希臘歷史的研究不斷取得成果。了解古希臘,了解古希臘歷史,閱讀古希臘經典,已經成為歐美知識分子受教育的標誌和時尚。英國歷史學家格羅特的《希臘史》是各種版本的希臘史的代表作。德國考古學家謝裏曼在特洛伊和邁錫尼的發現是19世紀考古學最重要的成就之壹。
20世紀,西方史家在材料整理、考證、闡釋和考古發掘方面不斷前進,出版了無數的通史、專史、專著、論文、古代原著和工具書。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在本世紀初發掘了克裏特文明,將古希臘的歷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近年來,西方歷史學家不僅在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等領域取得了很大成就,還開拓了社會史領域,出現了家族史、婦女史等多部著作。
用唯物史觀研究古希臘歷史的創始人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光輝著作《德意誌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反都靈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多處論述了古希臘歷史的壹般問題和個別問題,得出了許多結論,這些結論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解釋的基礎。當然,馬克思恩格斯的壹些具體結論是隨著史學的進步而發展和揚棄的。
第壹個嘗試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全面系統地研究古希臘歷史的是前蘇聯的歷史學家。20世紀二三十年代培養了壹支研究隊伍。薩爾格·野夫於1934年出版的《古希臘史》是第壹部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撰寫的古希臘通史著作。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前蘇聯的歷史學家對以往的研究進行了反思,修正了許多過時的提法,在經濟史和社會史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第六章上羅馬
簡介
古代意大利
意大利的自然環境意大利是古羅馬國家的發源地。其地理和自然條件對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大影響。
意大利是壹個深入地中海的大半島,被稱為亞平寧半島是因為亞平寧山脈貫穿全境。半島三面環海,東臨亞得裏亞海,南臨愛奧尼亞海,西臨第勒尼安海。北部高邑的阿爾卑斯山成為它和中歐之間的天然屏障。意大利半島的氣候屬於地中海型,冬雨夏旱。年平均氣溫比較高,但是很少有冷熱。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土地相當肥沃,有利於農牧業發展。意大利雖然有很長的海岸線,但缺乏良好的港口,所以其航海業不如古希臘沿海國家發達。
早在舊石器時代,意大利半島就有人居住。在新石器時代,利古裏亞人可能是通過今天的西班牙和法國從非洲來到意大利的。(1)公元前2000年代初,屬於印歐語系的部落從北方越過阿爾卑斯山,陸續進入意大利。這是意大利人的祖先。拉丁人就是這些部落中的壹員。
在古意大利半島,除了拉丁之外,還有許多種族和部落,其中以伊特魯裏亞人和希臘人最為重要。
伊特魯裏亞人壹般會想到小亞細亞的呂底亞。(2)他們是公元前8-6世紀意大利半島上的壹支強大力量。他們主要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臺伯河和亞努斯河之間。在他們最繁榮的時期,占據了北面的波河流域,在拉丁、坎佩尼亞和科西嘉也有他們的殖民地。事實上,帝國後期的羅馬也在其控制之下。
公元前8-6世紀期間,希臘人移居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建立了許多城邦,其中以錫拉丘茲、塔靈頓、圖裏等最為著名。
此外,還有壹個高盧人(凱爾特人)在波河流域。他們在公元前5世紀末從阿爾卑斯山北部進入波河流域,長期威脅著羅馬。但最後還是被羅馬毀滅了。
與世界其他古代史領域相比,羅馬史的史料要豐富得多。
從類型上來說,可以分為銘文、公文、錢幣、古物、文獻。其中,古物和文獻資料最為重要。
在羅馬,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物,其中比較完整的有萬神殿、弗拉維競技場、提圖斯凱旋門、圖拉真紀念碑、羅馬渡槽等。還有更多是從地下挖掘出來的。舉世聞名的龐貝古城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從這些實物資料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羅馬人過去的生活和生產,還可以發現羅馬從繁榮到衰落的全過程。
除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外,文獻資料豐富多樣。既有拉丁作家的作品,也有保存至今的希臘作家的評論。既有政治家之間的書信,也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巨著。內容極其豐富復雜。
古羅馬最早的文獻資料是年表。這是古羅馬祭司為編制歷法而寫的。年表以每年選出的行政長官或兩位領事的姓名為依據,主要記錄當年發生的重要事件。古羅馬年表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文字短小著稱。直到公元前3世紀,祭司長們才編纂了壹部詳細的編年史。可惜這些資料只有壹部分間接流傳至今。
公元前2世紀,古羅馬世界(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18年)出現了古代歐洲最傑出的歷史學家波利提烏斯。波利比烏斯出生於希臘中部城市麥加拉的壹個貴族家庭。公元前168年皮特納戰役後進入羅馬,後在西庇阿家族的支持下成為小西皮亞的教師和職員。在羅馬期間,他寫了壹部40卷的通史,全面敘述了公元前264年至146年希臘、羅馬和地中海東部國家的歷史,但只保存了前5卷,僅剩下35卷流傳至今。
另壹個* * *和時代的歷史學家是薩魯斯提烏斯(約公元前86-34)。主要作品有《卡提林陰謀》、《朱古達之戰》、《晚年寫的歷史》等。《歷史》是壹部五卷本的書,主要記述了公元前78年至公元前67年的歷史事件,但流傳下來的只是壹些片段。
在* * * *時期的羅馬史學著作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朱莉婭·凱撒(公元前101-44)留下了兩部著作——《高盧之戰》和《內戰》。《高盧之戰》有八卷,前七卷是凱撒寫的,第八卷是歷史學家希爾蒂斯寫的。這本書講述了凱撒管理高盧的故事,包括他對高盧人和德國人發動的壹系列戰爭,以及他在公元前55年和54年對不列顛島的兩次入侵。還描述了高盧的景觀情況、物產狀況、民族分布、風俗民情。《內戰》分為三卷,描述了他戰勝龐貝及其黨羽的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雖然有為自己辯解和誇大失實的地方,但畢竟是當時的人寫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李維(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是屋大維時代最著名的學者和歷史學家。他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與屋大維關系密切。他曾經是屋大維的孫子克勞迪斯的老師。他壹生致力於以通史的尺度撰寫壹部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歷史(簡稱“羅馬史”)。這本書描述了從公元前754年到公元9年的羅馬歷史。全書142卷,保存下來的只有35卷。李偉的作品重在回憶羅馬自建城以來的艱辛與輝煌,激發羅馬人的愛國熱情。書中充斥著道德說教、復古思想、愛國思想以及對* * *和體制的贊美。李維在著作中引用了波利比烏斯和許多編年史家的史料,這對研究早期羅馬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另壹位比李煜稍晚的著名歷史學家是塔西佗(約公元55-120)。主要著作有:編年史、歷史、阿古利科拉和日耳曼尼亞傳記。《阿古利科拉傳》是塔西佗寫給他嶽父阿古利科拉的傳記。阿古利科拉是壹位被羅馬征服英國的將軍。他的生平事跡與英國息息相關,所以塔西佗在這本書中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英國。這是研究英國早期歷史不可缺少的文件。《日耳曼通誌》主要描述了氏族公社後期日耳曼各部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是最早全面記錄古代德意誌人的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編年史》,卷***18,記錄了從奧古斯都之死(公元14年)到尼祿之死(公元68年)的54年羅馬歷史。歷史***12主要描述了從加爾巴(公元68年)到圖密善統治時期(公元81-96年)的歷史。塔西佗的兩部著作幾乎把羅馬的歷史從頭到尾描述了1世紀,是我們研究羅馬帝國早期歷史最珍貴的史料。
幾乎與塔西佗同時,希臘和羅馬分別出現了兩位偉大的傳記史學家普魯塔克和蘇埃托尼烏斯。普魯塔克(約46-126)出生於希臘中部的克羅尼亞。據說他是圖拉真和哈德良的老師。他的代表作是《希臘羅馬名人傳》(又稱傳記),現存50篇,大部分是兩人合傳(有類似事跡的希臘羅馬名人合傳用於對比敘述)。在人物傳記中,普魯塔克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提出了自己對人物的評價。因為普魯塔克記錄了許多史實,保存了許多失傳的史料,所以他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蘇埃托尼烏斯(公元75-160)出生於壹個軍事官僚家庭,曾擔任哈德良皇帝的侍從秘書。由於職務上的便利,他能夠閱讀皇室和國家檔案館中的文件,熟悉歷代的故事。蘇埃托尼烏斯著述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壹本《十二凱撒傳》。這本書可以說是壹本傳記集。從凱撒到圖密善,每個皇帝都有傳記。蘇埃托尼烏斯的作品材料豐富,角度新穎,可以對塔西佗的作品作壹些修正和補充。
阿皮亞(約95-165)是帝國早期傑出的歷史學家。他是希臘人。他曾經是皇帝的國庫檢查員和埃及總督。他的《羅馬史》共有24卷,其中11卷保存完整,分別是西班牙戰爭、伊利裏亞戰爭、漢尼拔戰爭、敘利亞戰爭和米特裏達提戰爭,還有五卷內戰史。該書按照地域、省份、民族、事件分卷,詳細記錄了羅馬所有的重大戰爭。五卷本的《內戰史》是現存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部分,幾乎囊括了羅馬內戰的所有基本史料。
繼阿皮亞之後,另壹位歷史學家是迪奧·蓋烏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公元155-235),他也是希臘人。他曾擔任非洲的執政官和總督,撰寫了80卷的羅馬歷史。“羅馬歷史”壹直寫從伊尼亞到他自己的時間(公元229年)。36-60卷已完整傳世,僅保留其他卷的片段。這部作品對* * *末期,1年到2世紀這段時期的帝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羅馬最後壹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是阿米·安努斯·馬斯裏內·尤努斯(公元330-400年)。他出生在敘利亞城市安提阿的壹個貴族家庭,是希臘人的後裔。他早年在羅馬參軍,退役後在羅馬學習歷史。他用拉丁文寫了壹部羅馬歷史,這部歷史始於公元96年圖密善皇帝之死,止於公元378年的亞德裏亞堡戰役。可以說是塔西佗歷史的續篇。這本書的原卷是365,438+0,可惜第壹卷65,438+03已經丟失,現在只剩下最後壹卷65,438+08,包括公元352年到378年二十六年間的歷史事件。他的作品不僅保留了大量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的資料,還保留了西方歷史學家對匈奴的最早記載。
除了以上的歷史文獻,還有很多作品值得我們關註。如西塞羅的演講集和通訊錄;奧古斯都自傳;凱爾·奧雷利奧之後的皇帝歷史,由希羅迪安撰寫;狄俄尼索斯的羅馬古物;瓦羅的拉丁語等等。它們都為我們研究羅馬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是我們研究羅馬史不可缺少的第壹手資料。
史學史對羅馬史的研究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開始了,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為了尋找未來資產階級統治的原型,對古羅馬國家和法律權利的歷史特別感興趣。到了17和18世紀,由於歐洲極權主義的建立,學者們特別重視羅馬帝國政治史的研究。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吉本的書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全書共分71章:前三章是開頭,簡要概括了從奧古斯都到80年代的歷史事件。第四章從180開始,記錄開始詳細。然後按時間順序講述故事,壹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到16世紀的宗教改革結束。這本書的出版立即在英國文壇引起了轟動。“愛德華·吉本”這個名字幾乎成了“史學”的代名詞。
幾乎與此同時,西方歷史上開始形成壹種新的思潮,對古代傳統進行懷疑和批判。意大利人維科和法國人傅彪是這壹思潮的主要代表。維柯在他的《新科學的基礎》(又譯《新科學》)中證明,羅馬人在他們的歷史生活之初也有壹個“宗教的”和“英雄的”時代,所以公元前3世紀以前的羅馬歷史只是壹部神話傳說的歷史。法國人傅彪在1738年寫的壹篇題為《論前5世紀羅馬歷史的不可思議性》的文章,試圖證明古羅馬歷史只是修辭學家編造的產物。這種歷史批判的傾向促進了歷史科學中科學批判方法的出現。
普魯士改革時代的著名政治家尼布爾第壹個成功地運用了這種新的批判方法。當他在柏林大學教授羅馬史時,他從批判前人的作品開始。他認為,過去的歷史學家,包括著名的大歷史學家,往往是從壹個地方抄到另壹個地方,而不是去鉆研原始材料,因此犯了很多錯誤。所以他在編纂《羅馬史》時,堅決不用二手資料,完全依靠原始史料。1811年,尼布爾的《羅馬歷史》出版。這本書善於批判古書,觀點新穎。它被認為是現代史上的傑作之壹。
從1854到1856,迪奧多·芒森的三卷本《羅馬歷史》問世,並很快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言。在書中,蒙森以極其豐富的內容詳細描述了羅馬和中國的歷史。蒙森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讓更廣泛的讀者獲得壹些關於古羅馬的更真實的知識”。他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但成就遠不止於此。實際上,他為羅馬史的研究開辟了壹條新路,提供了壹種新方法。他是從大量文物入手的,所以經常能做出前人沒有做過的新穎獨到的想法。蒙森的《羅馬史》集中體現了19世紀西方史學專業化的成果,幾乎影響了羅馬史研究中的壹個時代。
19世紀後期以來,人們越來越關註羅馬歷史上的經濟現象和社會關系,出現了許多研究羅馬經濟史的著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弗蘭克的《羅馬經濟史》、《古羅馬經濟研究》;羅斯托夫采夫的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但這些作品似乎有將古代史現代化的傾向。
進入20世紀後,集體創作成為現代歷史發展的重要特征。12卷的《劍橋古代史》和10卷的《蘇聯世界通史》就是這壹時期集體創作的結晶。《劍橋古代史》包括羅馬史在內共有六卷,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羅馬史專家都參與了這本書的寫作。因此,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世界通史》從世界史的角度對羅馬的興起、發展和滅亡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論述,對我國的世界史和羅馬史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戰結束後,特別是最近二十年,羅馬史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這些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們越來越重視考古學的重要成果,並將其與歷史的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糾正了古典文獻中的壹些錯誤,使羅馬史的研究更加科學。二是研究範圍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除了意大利這個帝國的中心,幾乎所有的省份都被研究過。第三,研究視野越來越廣。除了政治經濟史,還有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拓寬了羅馬史的研究領域。在這壹時期,對羅馬史研究影響最大的是芬利(M.I. Finley)、布朗特(P.A. Blunt)、塞姆(R.Sem)、莫米利亞羅(A. Momigliaro)、拉斯特(H.Raster)和瓦特(K.D. Watt),他們都對羅馬史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