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巴比羅利
約翰·巴比羅利(1899 65438+1970年2月2日-65438+7月29日),英國著名指揮家,出生於倫敦壹個音樂世家。因為父親是倫敦帝國管弦樂團的指揮,從小受家庭環境影響,對音樂有壹種特殊的敏感。
約翰·巴比羅利最早學習大提琴,在11歲時,他首次登臺演奏了戈塔曼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引起了轟動。1912,13歲的約翰·巴比羅利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專攻大提琴和鋼琴。1917畢業後成為女王廳樂團最年輕的樂手。
1924年,他組織了壹個由12人組成的巴塞洛繆弦樂合奏團,並親自指揮。1929年成為倫敦皇家歌劇院首席指揮。1943年,英國哈勒樂團召回他重組樂團,開始了他指揮生涯中最輝煌的階段。
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世界各大交響樂團都爭相聘請他擔任指揮(包括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
約翰·巴比羅利
約翰·巴比羅利壹直留在哈勒樂團,直到去世。1958年由常任指揮改為首席指揮,1968年改為“終身桂冠指揮”。
約翰·巴比羅利壹生事業中最傑出的貢獻是創建了壹個哈勒樂團。
鑒於約翰·巴比羅利對英國音樂文化的傑出貢獻,他在1949年被封為騎士,1969年被封為榮譽侍從,1958年被曼徹斯特榮譽市民——1950年被英國皇家愛樂協會授予金質紀念獎章,這是最令人向往的音樂獎項之壹。
約翰·巴比羅利與著名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於8月1965日在倫敦著名的Kingsway Hall合作錄制了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這被認為是EMI唱片公司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古典音樂錄音。
1970年7月29日,約翰·巴比羅利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71歲。
人物/約翰·巴比羅利的生活
約翰·巴比羅利和杜普雷壹起表演。
(1899 ─1937)約翰·巴比羅利出生於倫敦的壹個音樂家庭。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曾在萊斯特廣場帝國等歌劇院的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也曾在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指揮下在米蘭斯卡拉劇院演出。年輕的約翰·巴比羅利註定要成為小提琴家、英國音樂專家和意大利歌劇愛好者。當約翰·巴比羅利還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年輕大提琴手時,他錄制了壹些唱片,主要是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的第壹場演出,以及同壹作品的第二場演出,不久之後他就獨奏了。1920年代,他轉向指揮,成立了室內管弦樂團,為國家留聲機學會錄制新作品,包括埃爾加的《引子》和《快板》,這可能會使HMV在埃爾加去世前避開這部作品。
約翰·巴比羅利是眾所周知的,因為他可以在短時間內準備,並確保性能水平。1930之後,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和愛樂樂團合作錄制了許多作品,並與弗裏茨·克萊斯勒(Chrysler)、海菲茲(Heifetz)、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等傑出的獨奏家合作指揮管弦樂隊伴奏協奏曲——他的許多錄音至今仍是經典之作。
(1937──1942)1937約翰·巴比羅利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的突破。他被邀請接替托斯卡尼尼擔任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並成為這壹高度榮譽的職位。他在《五季》中的指揮,從現有的錄音來看,是音樂界的重要成就。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1942──1970)1942約翰·巴比羅利受邀續約,但他準備入籍美國,但他不想入籍。此時,他被邀請擔任曼徹斯特Hallé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從此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
哈雷管弦樂團曾壹度安排英國廣播公司的音樂人將他們從經濟衰退中拯救出來。然而,隨著他們音樂會的範圍趨於多樣化,這種安排似乎不合適,必須終止,同時應聘請壹名頂級指揮。只有四名前音樂家選擇加入哈雷樂團,所以約翰·巴比羅利作為壹名新員工,不得不在幾周內重組樂團。他熱情地投身於這項任務。他的“新哈雷”可以在戰時曼徹斯特錄制的阿諾德·巴克斯和沃恩-威廉姆斯的交響樂錄音中聽到。約翰·巴比羅利已經指揮該樂團25年,在許多城市演出,並在切爾滕納姆音樂節上首演了許多新作品。他還為英國廣播公司和其他倫敦交響樂團指揮音樂會和錄音。到了晚年,他重新接觸了百代,為他發行了壹個時代的高質量演奏錄音,其中很多壹直在發行。
約翰·巴比羅利以他對埃爾加、沃恩-威廉姆斯和* * * *的詮釋而聞名。此外,他還演繹舒伯特、貝多芬、威爾第和普契尼的作品。他還堅定地支持英國作曲家的新作品,他的主張可以與阿德裏安·鮑爾特和亨利·伍德相提並論。
藝術體驗/約翰·巴比羅利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約翰·巴比羅利於1899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他的父親是意大利小提琴家,母親是法國音樂家。因為巴比耶裏出生在這樣壹個意大利-法國家庭,他的原名是喬瓦尼·巴蒂斯塔·巴比耶裏,這是壹個非常意大利的名字。從小生活在這樣壹個音樂環境和氛圍都非常好的家庭,巴比羅利自然受益匪淺。他從小開始學音樂,11歲拉大提琴。1911年,12歲的比羅利進入倫敦三壹音樂學院,後來成為倫敦著名的皇家音樂學院的學生。他在學校努力學習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但他的大提琴演奏最為出色。1919年,巴比羅利從音樂學院畢業後,在當時的女王音樂廳管弦樂團擔任大提琴獨奏。其實他早在1915年就開始廣泛接觸這個樂團,當時他16歲。1918年,巴比羅利應征入伍,但隨著戰爭的迅速結束,他又恢復了音樂生涯。他先是以職業大提琴獨奏家的身份往返於歐洲各國的音樂舞臺,隨後又在國際四重奏和曲奇四重奏中擔任大提琴演奏家,開始了他繁忙的室內樂生涯。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1924年,他著手組建弦樂合奏團,由他親自指揮,命名為“巴貝羅室內樂團”。從那時起,這實際上標誌著他輝煌指揮生涯的開始。1926年被聘為英國國家歌劇院指揮。1929年第壹次指揮著名的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從這壹年到1933年擔任這個劇院巡回劇團的首席指揮。從1933到1936,他在格拉斯哥擔任了幾年蘇格蘭交響樂團的指揮。此時,他已經在歐洲,尤其是在英國,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1937年,巴比耶裏來到了美國。這壹年,他首次指揮著名的紐約愛樂樂團,給人們帶來了非常好的印象。後來,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因故辭去了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的職務。幾經周折,這個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著名樂隊最終看中了巴比耶裏,並聘請他擔任該團的音樂總監和常任指揮。比羅利在這個樂團工作了六年,1943辭職,回到英國。緊接著,他成為曼徹斯特哈勒樂團的首席指揮,為這支樂團達到世界壹流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進入60年代後,他在美國擔任了幾年休斯頓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此外,作為客座指揮,他指揮了世界各地許多著名的交響樂團,包括柏林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和芝加哥交響樂團。
巴比羅利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英國指揮大師之壹,他的藝術人生對英國音樂界影響巨大。因為藝術上的名氣,他於1949年被封為爵士,1958年被授予曼徹斯特榮譽市民,1969年被授予英國王室榮譽鄉紳,成為英國音樂史上獲得榮譽稱號最多的音樂家之壹。
1970年,巴比羅利在倫敦去世,享年71歲。
人物評價/約翰·巴比羅利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約翰·巴比羅利的指揮風格總是洋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詩意,尤其是北歐的音樂,更能發揮他的獨特魅力——無論是英國作曲家埃爾加、大流士的作品,還是西貝柳斯、* * * *或格裏格的音樂,他的指揮都透露著迷人的抒情美。
作為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巴伯羅·李在英國更是壹位著名的指揮家。他最重要的成就之壹就是培養和造就了哈勒樂團。哈勒樂團成立於1819,是英國最古老的交響樂團約翰·巴比羅利的簡介。這個管弦樂隊在歷史上有過幾個輝煌時期,由著名指揮家裏希特和哈蒂領導。然而,真正讓這個老牌樂團達到世界級水平的人物是巴比耶裏。從1943接任這個樂團的常任指揮後,經過幾年的努力和嚴格的訓練,巴比羅利終於讓這個老化萎靡的樂團重新煥發了生機。成為享譽歐洲乃至世界的壹流交響樂團。在擔任該樂團常任指揮期間,他帶領樂團出訪多個國家進行演出和錄制唱片,為樂團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影響力創造了巨大的勢頭。因為他為樂團贏得了難得的“黃金時代”,樂團給了他“指揮桂冠”的稱號。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巴比羅利是壹位具有強烈民族氣質的指揮家。他在指揮生涯中的傑出成就和貢獻,基本上體現在英國交響樂的發展上。在這方面,除了他在培養哈勒樂團方面的巨大成就外,還表現在對英國作曲家作品的宣傳和介紹上。在這方面,他與比徹姆、博爾特、薩金特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巴比羅利本人也是壹位可以自如駕馭多風格作品的指揮大師。在指揮歌劇方面,他除了指揮英國歌劇外,還非常擅長指揮德國歌劇。20世紀50年代,他在科文特花園歌劇院指揮並演出了瓦格納的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意大利歌劇,他的演繹似乎更好,比如普契尼和威爾第的歌劇。
巴比羅利的指揮風格穩重、清新、細膩、流暢。盡管他在解讀作品時能最大限度地表現出抒情浪漫的情調,但他總能保持自己的相對理性,換句話說,他在作品的處理上能很好地掌握適當的限度。從這個方面來說,他是壹個具有深厚藝術修養的指揮大師。
在詮釋英國作曲家的作品方面,巴比洛利最擅長的是埃爾加、沃恩·威廉姆斯和大流士的作品。當他指揮這些作曲家的作品時,他以其嫻熟的演奏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埃爾加與英國著名大提琴家杜普雷合作演奏的大提琴協奏曲,就是壹個精彩而經典的演繹。他們壹起錄制的唱片壹直是這部作品最權威的版本,多年來沒有人超越過他們。而這種精妙的演繹,只是巴比羅利擅長的大量曲目中壹個突出而微小的例子。
除了對英國作曲家作品的著名演繹,北歐作曲家的作品是他自由漫遊的另壹個王國。或許是巴比耶裏本人沈穩細膩的氣質,與北歐音樂中清澈、優美、自然的意境十分吻合。他對北歐音樂有著奇妙的理解能力和偏愛心理。都在西貝柳斯和格裏格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體現,有評論家評價他的北歐作品有壹種“迷人的抒情美”,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壹個非常恰當的評價。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讀者大概以為巴比耶裏只是那種善於表現優雅的英國音樂作品和細膩的北歐音樂作品的指揮家。其實不然。對於風格沈穩、思想性強的德奧音樂作品和熱情明確、戲劇性強的意大利音樂作品,巴比耶裏有著非常獨特的演繹能力。如前所述,當巴比耶裏指揮瓦格納、威爾第和普契尼的歌劇時,他曾經取得了非常令人興奮的成功。事實上,他在德奧交響樂作品的演繹方面也頗有建樹,尤其是對於後期浪漫主義作曲家的作品。在這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 * *作品的解讀。他曾經是壹系列從事* * *工作的國際專家之壹。至於意大利音樂,他有壹種本能的血統優勢,讀者從前面的論述中已經明白了。這裏需要提到的是,他不僅擅長指揮意大利作品,還改編了很多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比如將考勒裏的小提琴曲、佩戈萊西的歌劇曲改編成管弦樂,等等。這些作品具有極其積極的意義。
巴比耶裏對* * *《第二交響曲》有著透徹的了解,林登·詹金斯在他的評論中提到,巴比耶裏在斯圖加特指揮演出之前,在12期間指揮了這部作品32次。
在第壹樂章中,聲音會讓妳感到對這個世界的厭倦,而巴比洛利已經病入膏肓也不足為奇。悲傷的歌聲充斥著音樂的每壹頁。音樂充滿了歌唱,弦樂富有表現力,木管樂器獨樹壹幟。也可以感受到第壹樂章的張力是如何建立在對巴比羅利的理解中的。在音樂抒情的表達上,他的風格和凱倫·貝勒非常相似。演奏中印象最深的是現場演奏中的戲劇效果,妳可能不得不接受這個特點。在復制部,奧托·克倫佩雷爾(otto klemperer)的快速風格繼續展現,以至於當音樂被推到* * *,並沒有采取放慢節奏的方式來增強效果。
巴比羅利在處理音樂速度的關系上的確是個大師。當音樂以急迫的情緒接近尾聲時,以稍快的速度到達* * *處。我也欣賞巴比耶裏在這個問題上保持運動的方式。很少有指揮家有如此獨特的處理方式。
總的來說,這是壹種充滿古典風格的詮釋,融合了凱倫·貝勒的速度感和布魯諾·瓦爾特的抒情性。
字符記錄/約翰·巴比羅利
約翰·巴比羅利(20世紀指揮系列)
EMI 20th世紀指揮系列唱片(約翰·巴比羅利)
編號:20世紀EMI偉大的導體5 75100 2 (2cd)
* * *:第二交響曲《復活》
海倫·多納斯(女高音),比爾吉特·芬尼爾(女中音)
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
1970於4月5日在斯圖加特Konzerthaus Liederhalle現場錄制。
瓦格納:紐倫堡壹位著名歌手的序曲
倫敦交響樂團
9月27日在倫敦艾比路工作室錄制,1969。
埃爾加:謎語變奏曲。
哈雷樂隊
65438+6月265438+6月23日0956在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大廳錄制。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
哈雷樂隊
1957 5月21和22在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大廳錄制。
普契尼:蝴蝶夫人:第1幕愛情二重奏
雷納塔·斯科托(女高音),卡洛·貝爾貢齊(男高音)
羅馬歌劇管弦樂團
8月在羅馬歌劇院錄制,1966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聽起來好像這位偉大的老人正試圖撼動永恒之門."1970年4月5日,壹位觀眾在斯圖加特聽完巴比羅利指揮的第二交響曲後,向柏林愛樂樂團的指揮表達了這樣的感受。當時“偉大的老人”只有幾個星期的生命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裏,他還在忙於這樣壹場特殊的演出,所以觀眾的評價可能更真實地反映了情況。
巴比羅利6月在曼徹斯特指揮第二交響曲1969 11。這是他五個月後第二次指揮賽道。我非常後悔我有機會去曼徹斯特聽他的演出,但是我沒能去成。作為壹個65,438+05歲的古典音樂初學者,我選擇在這之前的壹周欣賞巴比洛指揮的羅西尼、德彪西、埃爾加的作品。好在斯圖加特的表現是有記錄的,市面上也有幾年的非官方Arkadia版本。從音質上看,這個版本的缺點相當多,也很難發現。但據說斯圖加特電臺保留了母帶,我們很多非常欣賞演出的人都非常希望這個版本有壹天能正式發行。現在這個願望在百代發布的“20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中變成了現實。
只有指揮大師才能在指揮《* * *》第三樂章時表現出作品中的譏諷與嘲諷,巴比羅利就是這樣的指揮家之壹。他真正理解了作品中的陌生和混亂。* * * *的作品,說到底是通過凹面鏡看到的世界。我上面說的管樂器,在這裏充分表達了音樂的內涵。旋律中不穩定的抒情線索表明,巴比耶裏認為這真的不是舒服的音樂。我也喜歡弦樂的表達,喜歡音樂中強烈動機的表達。音樂中間部分充滿了努力和興奮,小號獨奏震撼人心。我不知道還有誰能有這樣的效果,即使是凱倫·貝勒,千變萬化的音樂充滿了懷舊的痛苦。音樂真正表達了作品的初衷。為什麽其他指揮不能讓小號手達到同樣的效果?表演者是否覺得聲音太沈悶?還可以註意到木管樂器優美、有趣、生動的演奏,有時還有厭惡的叫聲,充分顯示了作品的實力。
約翰·巴比羅利錄制的經典音樂唱片。
在第四樂章中,比爾吉特·芬尼爾在《原光》中有著恰到好處的表現,值得註意的是,她演奏之初銅管樂器的穩定感在樂章的結尾十分華麗。我覺得那晚的表現壹定很獨特,雖然看起來很機智,但我們可以容忍這樣的解讀。總而言之,這是壹個非常* * *的解讀。我的意思是,演奏充滿了美妙的特性——從響亮的銅管樂器到突出的旋律線,而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虔誠而謹慎的贊美詩。第五樂章以激動人心的方式開始,當音樂趨於平淡時,木管樂器優美的音色就凸顯出來了。在《吶喊》之後,巴比耶裏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進行解讀,既不過分,也不怪誕。音樂自由發展,獨奏樂器在其中呈現不同的質感,賞心悅目。巴比耶裏以華麗多變的方式展現了音樂中的戲劇元素,即使是活潑的曲調也充滿了力量。他沒有像其他壹些指揮家那樣做出非常強硬的詮釋,但時間會證明他的觀點。音樂開頭的動機變得很不穩定,就像有壹個大鍋爐在冒泡,然後莊嚴的銅管樂器用響亮的顫音把音樂引入* * *裏,讓劇情充滿了戲劇色彩。雄壯的進行曲也和凱倫·貝勒相似,力量和勇氣鮮明。音樂也很華麗,不狂躁。雖然銅管樂器的暫停和開始有些錯誤,但是妳期待什麽呢?無論如何,也是努力和付出的體現。妳也能聽清楚每壹個細節,因為巴比耶裏和其他指揮* * *作品的指揮家壹樣,知道如何讓每壹個音符都富有表現力,尤其是在三月末的那壹段,錄音非常清晰。在間奏中,妳甚至可以清楚地將獨唱的長號與樂隊中的其他領唱區分開來。這是我聽過的最真實的表演。副歌隊進去的時候,現場還挺平靜的,不是石膏聖人的平靜,而是壹個活生生的人的平靜。面對來之不易的判決,他認識到了自己壹生的罪惡並懺悔,最終回歸喜悅。
約翰·巴比羅利和杜普雷錄制的音樂唱片。
如果妳聽過巴比耶裏指揮* * *的錄音室版本,妳可能對這個版本不感興趣。但這是壹個引人入勝的、自省的、戲劇性的、危險的版本。原因是它是現場錄音,巴貝羅對* * *作品的理解讓樂譜上的符號變成了生動的實體。就像他六周後在倫敦指揮的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唱片編號:BBC Legends BBCL 4067-2)壹樣,他似乎在展示音樂賦予的勇氣,與逼近的死亡作鬥爭。現在聽起來很感人。就像斯圖加特的壹位觀眾說的,撼動永恒之門。這種獨特的演繹,妳需要了解音樂本身,以及壹個正處於生命最後時刻的偉大指揮家。雖然樂隊的表演有壹些瑕疵,但正如我所說,合奏中有壹些小錯誤,妳可能不想聽到和註意到。除了小號部分在第壹樂章結尾錯過了* * *的合奏,慢了壹兩個小節,沒有什麽能讓妳拋棄它。總的來說,我覺得這個錄音也很優秀,當然不是普通的錄音,錄音記錄的細節遠遠超過它的瑕疵。
唱片上的其他曲目也展現了巴比羅利的藝術風格。可惜沒有沃恩-威廉姆斯的作品。或許這是出於商業考慮。很多人會收藏巴比羅利指揮的沃恩·威廉姆斯的作品,這張專輯為了給聽眾提供壹些不太知名的錄音,可能會收錄* * *的作品。我想這可能與在紐倫堡錄制著名歌手的前奏有關。這部作品是在1969年EMI錄制施特勞斯《英雄的壹生》的剩余時間裏,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錄制的。當時唱片是1970才發行的,當時百代為了紀念巴伯羅發行了壹次,所以很多人可能沒有這個版本。如果妳聽過《英雄壹生》錄制中極速的表演,甚至破壞了作品的初衷,妳就能對《紐倫堡的著名歌手》的前奏有所了解。倫敦交響樂團演奏得非常好。圓號非常精良,弦樂也很好的襯托了巴比羅利的指揮風格。大提琴的音色如此深沈,我懷疑它是否能達到地下水位。木管樂器表現出的徒弟形象紅潤豐滿,甚至是壹個過於成熟的徒弟。錄音不是那種刺激的類型,不能讓我經常想聽,但是音樂中指揮賦予的情感貫穿了整首歌,錄音也很美很動人。
約翰·巴比羅利早期錄音CD封面
拉威爾和埃爾加的作品是巴比羅利的早期錄音,那是他在50年代中後期與哈雷樂團合作的黃金時代。當時他正在為Pye錄音,有Mercury的音響工程師參與。同樣的,這些錄音在市面上也不容易找到,所以在唱片裏收錄就好了。拉威爾的《母鵝》是哈雷樂團從65438到0957的高標準演繹,鮮明嚴謹。Barbieroli也是半個法國人,通常對法國音樂感興趣。在這裏,他的演繹細節豐富,曲調抒情,感情愉悅。從錄音上很難看出是多年前的老錄音。拉威爾的作品放在埃爾加之前,做了壹個吸引人的鋪墊。
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1956年巴巴羅裏為Pye錄制的《謎語變奏曲》版本,而不是10年後與愛樂樂團為EMI錄制的版本。這個版本在市面上已經找不到很多年了,唯壹的CD版發行時間也不長,所以大部分人都沒有這個錄音。雖然這是在空蕩蕩的自貿大廳錄制的錄音室版,但真的能讓妳感覺像現場表演。每壹個變奏都是壹種自然的表達,從最後壹個變奏無停滯地發展,真正成為壹個整體。與10年後的版本相比,第五變略有自由。我認為另壹個版本通過更快的速度展示了更多的狂想曲風格和更多的抒情元素。豐富的廳音也為曲目增色不少。在第四和第七變奏中,妳可以感受到這種影響。琴弦清晰可辨,大提琴深潛。必須承認,巴比羅利在兩個版本中都充滿了想象力和* * *力。《八號變奏曲》作為《尼姆羅德》的前奏曲,優雅而謙和,正是妳想要詮釋的,甚至是樂器使用的好教材。從大提琴到小提琴連貫的滑行,充分呈現了作品的抒情性。變異10略顯活潑的風格與變異11的暴力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在我看來,巴比耶裏最成功的作品不是《奧古斯特·耶格》,而是變奏曲12和13。巴茲爾·內文森的大提琴變奏曲為巴比耶裏的指揮增色不少,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裏有壹件溫暖寬大的外套裹在身上。音樂順利轉入下壹個變奏曲《浪漫》,讓人想起遠在他鄉的老朋友。我覺得這才是解讀的本質。
幾年前,我參觀了伍斯特附近布羅德希斯的“埃爾加生命紀念館”。在壹個炎熱的夏日午後,我像許多以前來過的人壹樣,坐在窗臺上,看著花園裏盛開的鮮花。這好像是18世紀的開始,而不是19世紀的開始。房間裏的音箱正在播放浪漫,似乎在告訴我,如果我需要,埃爾加可以喚醒我深深的鄉愁。當然可以和埃爾加同時進行,但不是壹樣的溫暖。回想壹下埃爾加作品中的地名:南方的阿拉西奧,第二交響曲中的威尼斯,《耶穌的使徒》詠嘆調中的隆登沼澤。那些深藏在過去心中的地名,會喚醒現在心中的秘密,在平靜中喚醒沈睡的記憶。因此,《謎語變奏曲》確實是關於友誼的,但就像埃爾加的許多深奧的音樂壹樣,它們也反映了記憶的影響。在《浪漫》中,巴比耶裏通過定音鼓所表現出的輪船引擎的悸動來解釋單簧管主題“平靜的大海和繁榮的航運”,這表明他意識到了記憶的價值,並知道如何使用它。這是壹個贊美和呈現記憶的特殊變奏。不要問我巴比耶裏是怎麽做到的,因為事實上我不知道。這些只是妳能感受到的,似乎是偉大的詮釋所獨有的東西。還有和諧統壹的壓軸表演,妳會喜歡這樣壹個謎語變奏曲的錄音版。
節選自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的愛情二重奏被安排在交響樂的後面,這有點奇怪,盡管可能需要壹些曲目來豐富整張唱片。巴比羅利是壹位傑出的歌劇指揮,但他只錄制了三部歌劇。(他本來會在1968錄制瓦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但由於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取消,後來在巴比洛利死後由卡拉揚完成。)巴比耶裏在他的家鄉羅馬指揮了《蝴蝶夫人》,這是壹個深受人們喜愛的經典版本。我最喜歡的唱段是《愛情二重唱》的前幾分鐘,然後是男高音感人的唱腔。卡羅·貝爾岡齊是壹個非常聰明的歌手,而蕾娜塔·斯科多是最好的蝴蝶夫人之壹。羅馬歌劇樂團,在巴比羅利的光環下,很好的襯托了歌手,充滿了熱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