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七彩雲南和古滇王國是壹個地方嗎

七彩雲南和古滇王國是壹個地方嗎

1. 關於古滇王國詩句

關於古滇王國詩句 1.古滇王國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嗎

不清楚。

兩千多年前,雲南撫仙湖畔有壹個古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國”。滇國(前278年——115年),是中國西南邊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歷史學家慣稱為滇族。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滇國在雲南歷史上大約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現於戰國中期而消失於東漢中期。通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在滇中及滇東北地區發現的四十多個滇文化遺址勾畫出古滇國的疆域輪廓:東至陸良、瀘西壹線,西至安寧、易門壹帶,北到昭通、會澤之地,南達元江、新平、個舊之境,南北長約四五百公裏,東西寬約兩百余公裏。根據考古發現,今撫仙湖畔石寨山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為貴族墓地,今金蓮山為平民墓地。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在這壹片三角區域內,曾經有過高度發達的讓後人震驚的青銅文明,也有過男耕女織、漁歌唱晚的幸福生活,壹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毀滅了金蓮山附近的集鎮,而整個古滇國,也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終匯入了中華民族的滾滾長河。

2.古滇王國文化旅遊名城導遊詞

“七彩雲南古滇文化旅遊名城”是雲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2015年“二十大重點項目”之壹,是國家旅遊局重點關註支持的項目,也是滇池治理環境改善的重要項目,該項目由昆明諾仕達企業集團擔任建設運營。

七彩雲南古滇文化旅遊名城位於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背靠梁王山,面臨滇池,距昆明主城35公裏。項目將集中展示雲南多民族文化、古滇歷史文化,集文化旅遊、休閑度假、生態環境示範、養老養生產業、宜居社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於壹體,充分發揮雲南旅遊資源,力爭將項目建成國家5A級生態文明旅遊示範景區。

據悉,七彩雲南·古滇文化旅遊名城壹期建設公建類項目含古滇藝海大碼頭、古滇精品濕地公園、濕地度假酒店、七彩雲南·歡樂世界主題公園、古滇大劇院、古滇王宴美食天地、古滇博物院、滇王林苑、七彩雲南溫泉旅遊度假區、民族部落、古滇大酒店、七彩雲南大酒店等。歷經三年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220億元,到目前已累計投資80億元,率先開放的兩個主要項目分別為古滇藝海大碼頭和古滇精品濕地公園。

3.古滇王國的滇王之印的出土

1953年,雲南考古工作隊成立不久,昆明街頭的廢品收購站零零星星出現了壹些銹跡斑斑的青銅器。這些神秘的器物與學者們所熟知的中原青銅時代的文明毫無相同之處,它們透露出來自壹個獨立的古老世界的神秘氣息。

經過3年的努力,1956年考古學家終於在滇池東岸,壹個不高的小山崗上,揭示了雲南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壹個消失千年的王國——古滇國墓葬群。

小山崗極普通,東西寬200米,南北長500米,坐落在滇池岸邊,遠遠望去,猶如壹頭靜臥在海邊的鯨魚。

這個小山崗叫做石寨山,這裏沒有碑石,沒有封土堆,它平淡到了沒有壹點足以引發盜墓者貪婪的幻想,因而得以安寧兩千年。

1956年秋天,正式的發掘開始了,壹個嶄新的、不為人所知的神秘文化嶄露頭角。

小山崗是壹個巨大的墓葬群,源源不斷出土的器物,接踵而至的驚喜,不僅讓考古學家興奮不已,更讓史學家始料未及。

6號墓中出土了壹枚金印——“滇王之印”,《史記》對這枚金印有過確鑿無誤的記載,那是元封二年漢武帝賜予滇王的。

司馬遷在《史記》裏說雲南有個被稱為“滇”的國家,但此後再沒有關於它的記載。除了後來的《後漢書》和《華陽國誌》又重引述了司馬遷的記載外,沒有人再提起過。這個古滇國就此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到哪裏去了。如果不是這次發現,可能永遠也沒有人知道《史記》中這短短的記錄背後是多麽壹段輝煌燦爛的歷史時代。

4.古滇王國的古滇文化

滇文化必須要求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界定。

其實所有這些千古之謎與現代的聯系線索有兩個,壹個是花腰傣,另壹個就是銅鼓。順著這兩條線研究下去,滇文化研究就可能會產生壹些新的成果。”

銅鼓是古滇國文化的壹種重要證據,世界公認中國雲南是起源地。銅鼓,由實用器逐步演變成禮器、重器,最後上升為權力和實力的象征。

銅鼓從雲南壹直流傳向廣西、東南亞壹帶,考古發現當時銅鼓的影響力已經蔓延到了南亞的巴基斯坦。怎樣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銅鼓的起源、鑄造、演變和傳播整個過程還原出來,再現世人的面前,是當前最需要做的壹大課題。

由此我們還可以聯系到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我們很熟悉的茶馬古道,從李家山墓地發掘出的琥珀珠和貝幣來看,更證明了當時與緬甸有商道可通,這些信息反映了古滇國的壹種遠距貿易。古滇國文明還直接滲透和影響了越南的東山文化……李家山青銅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有類似的之處。

三星堆文化現已上升到了長江文明的起源的高度。而中國北方和中原的青銅文化由於交流頻繁,所以又有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近親繁殖的現象比較突出,體現在出土文物上風格造型的大同小異,惟獨李家山青銅是那麽的與眾不同,幾乎和東漢以前的北方文化無任何交叉點,無論造型、紋飾,還是所表現的主題,都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算是中國青銅時代中最活潑最靈動的構成,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想象力,是雲南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面對這樣的作品,能讓人產生創作的莫名的沖動。特別是貯貝器和扣飾,工藝精湛,被譽為中國青銅器的精華。

還有青銅冶鑄工藝上采用的失(蝕)蠟法(此類鑄造工藝最早很可能起始於雲南),難度極大,鑄造精致,可以說是當時工藝技術上的巔峰,曾對飛機發動機的精密制造產生過影響。作為壹個雲南人,我們完全可以為先民的這些輝煌成就而感到驕傲。

據考證,古滇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制帝國。它勃興於滇池之濱,鼎盛於戰國至西漢時代。

由於偏居西南壹隅,遠離中原文化視野。古滇國曾長期湮滅於歷史塵埃之中,顯得神秘而離奇.雲南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已存在了壹種獨具風格的青銅文化。

當時的古滇國民族很少受中原傳統禮教的束縛,無論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都顯得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性。就以器物和種類而言,無論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還是裝飾品,樣樣都用青銅制作,而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多限於兵器和禮樂器。

尤其是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多為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圖像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節,栩栩如生。以裝飾題材中動物圖像而言,古滇國青銅器經常出現的就有四十余種,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蟲,刻畫得十分精致逼真。

古滇青銅器與我國其他邊疆文化有著較大的差別,不僅有兵器戈、矛、叉、劍等顯然受中原商周青銅文明影響的青銅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國社會生活為主題內容的貯貝器和銅扣飾,明顯具有滇王國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5.古滇國的歷史

滇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古王國。滇國出現的時代最遲不晚於戰國中晚期,戰國末至西漢中期為其鼎盛時期,西漢後期走向衰落,西漢末至東漢初為中原王朝設置的郡縣所取代。此後,滇國及滇文化在我國西南邊疆的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滇池東岸晉寧縣晉城鎮的壹個叫石寨山的小山崗上發現了後來被證明是古滇王國王族墓地的古墓群。在壹個墓中發現有四個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蛇鈕。

古滇國的青銅文化,藝術精湛,地域鮮明。如牛虎銅案,雕鑄有戰爭場面的青銅儲貝器,持傘銅俑等。

近幾十年考古,結合古文獻。滇國的疆域並不廣闊,大致包括今昆明 市和東川市全部,曲靖與玉溪地區大部,昭通及紅河,文山自治州部分地區。滇在當時西南夷中是壹個很小的王國。《史記 西南夷列傳》說:“滇王者,其眾數萬人。。。。。滇小邑,最寵

焉。”

滇國的農業生產發達,漁獵和畜牧業生產也有壹定規模。滇國的手工業生產很發達,特別是青銅器鑄造技術,可以和任何青銅文化媲美。

摘錄於《中國考古謎案》。

6.古滇王國是怎樣消失的

古代滇池壹帶生活著昆明(今彜族先民)部落。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她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裏去了,像壹個亙古的謎,

在漢朝以前,滇池、撫仙湖壹帶建立了古滇國。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並請置吏入朝。於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這枚純金鑄就的滇王印,兩千年後出土於石寨山)。

此後,漢武帝在雲南設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權利被郡守取代了,從此受制於漢王朝的郡縣制度。到公元1世紀,榮耀壹時的雲南青銅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鐵器文化之中了。

7.古滇王國的滇王之謎

1955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們在滇池之濱的晉寧縣石寨山發掘了戰國到西漢時期的古墓葬50座,出土文物4000多件,絕大多數是青銅器,說明墓葬的主人們生活在雲南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1956年,石寨山6號墓出現了令學者們震驚的發現:壹顆金質的“滇王之印”被挖了出來,《史記》有關漢武帝“賜滇王王印”的史實得到了印證,這充分說明古滇王國確實存在,它的都邑就在晉寧壹帶。

史學家歷來認為漢俞元古城在史書上消失是個謎,在歷史上,即使俞元建制變更地名,也應有所記載,但南北朝後俞元古城信息中斷,俞元城到底哪裏去了呢?

《漢書·地理誌》載:“俞元,池在南,橋水所出……”,“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縣治龍池洲,周四十七裏。”俞元縣境是現澄江、江川、紅塔、石林(路南)等縣區,這樣壹個大縣、強縣,其縣治龍池洲應是壹個繁華的不小的城池。這個城池肯定不是我們說的澄江城,那麽,漢代的俞元縣城到底在什麽地方呢?這個城池是否已經沈入撫仙湖裏了呢?

撫仙湖水下古城的內城可能是滇王離宮,而滇王離宮可能就是後改稱的俞元縣,俞元古縣城也真如百姓所說“澄江湖裏有壹座沈沒的城”,因地震而沈沒湖底,它正是探測到的撫仙湖下殘存的古城。

8.古滇國的人文歷史

古代滇池壹帶生活著昆明(今彜族先民)部落。

21世紀,考古學者在今雲南偏遠地區某些少數民族發現同古滇王國人民生活文化習俗相似的人群。特別是在印尼的蘇門答臘發現了壹個名叫巴達人的部落,該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習俗都與古滇王國極為相似。

在漢朝以前,滇池、撫仙湖壹帶建立了古滇國。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並請置吏入朝。

於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這枚純金鑄就的滇王印,兩千年後出土於石寨山)。 此後,漢武帝在雲南設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權利被郡守取代了,從此受制於漢王朝的郡縣制度。

到公元1世紀,榮耀壹時的雲南青銅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鐵器文化之中了。關於這段歷史,司馬遷有過壹個至關重要的記載。

大約在公元前339年,楚國欲將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南,派楚將莊蹻入滇。不久,秦國滅了巴國和蜀國,莊蹻失去了與楚國本土的聯系,於是,“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這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壹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無從考證了。但在莊蹻入滇之前的若幹年裏,滇人青銅文化已進入鼎盛時期。

考古學家李昆聲教授說,拋開藝術成就的因素,這時的楚文化應比滇文化先進,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腳,但滇墓裏似乎並沒有留下他帶進雲南的多少楚文化蹤影,也有學者質疑這段記載。 公元前1世紀左右,這個孤立的王國終於走到了終點。

壹位稱雄滇池的滇王,向漢朝的使者提過壹個認真的問題。他問:漢朝與我誰更大?在他的眼裏,世界不會比滇國的地域大多少。

可是,不久之後,這位可愛的滇王連同他的天堂,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世界遠比他想象的廣大得多,復雜得多。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並請置吏入朝。於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這枚純金鑄就的滇王印,兩千年後出土於石寨山。

此後,漢武帝在雲南設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權利被郡守取代了,從此受制於漢王朝的郡縣制度。漢人的遷入讓內地文化從此大規模地進入雲南,僅僅在短短100年過程中,滇人的文化便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到公元1世紀,榮耀壹時的雲南青銅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鐵器文化之中了。

9.古滇王國濕地公園作文

晉城古滇文化廣場是鑲嵌在古滇大地上的壹顆璀璨明珠,它是人們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廣場以“滇王金印”、“古滇神柱”、“四牛騎士貯貝器”三個代表古滇文化的文物,用象征手法雕塑而成,濃縮和展示出了神秘的古滇神韻。

當妳走進古滇文化廣場時,仿佛是來參加壹場大型聚會,廣場上人群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到處都是前來玩耍的人們。許多小孩在這裏嬉戲耍鬧,有滑旱冰的,有騎單車的,有放風箏的,還有玩遊戲的,真想加入到他們中去,偶爾見到認識的小朋友更是興奮地、尖叫著打招呼,大聲地談論著開心的事。

最熱鬧的要數中心廣場了,這裏簡直成了壹個超級大舞臺,有跳交誼舞的,有跳民族舞的,有跳健身操的,甚至還有扭秧歌的。還有壹撥人兒在扯著嗓子唱花燈,自娛自樂,高興極了。就這樣許多人在這裏認識了,成為了好朋友,高興地聊著天。

我最喜歡的還是綠草如茵、鮮花遍地,到處都是青蔥樹木的綠化區,這裏怪石嶙峋,有蜿蜒曲折的小橋流水,明鏡的水面晃動著綠樹和白雲的倒影,有生機勃勃、郁郁蔥蔥的各種大樹,最養眼的還是五彩繽紛的繡球花,各式各樣開的燦爛極了。坡地上栽滿了桂花、松柏、萬年青、常春藤等四季常青植物,壹年四季都是綠意盎然,充滿生機。看著這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情境,我不禁想起了“人在畫中遊”這句古詩,生出無限遐想。

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古滇文化廣場,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多麽幸福啊!

  • 上一篇:民國時期的日本皮包收藏
  • 下一篇:送閨蜜的生日禮物大集合。不用愁了,趕快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