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繅絲的起源和歷史

繅絲的起源和歷史

據日本學者藤井守壹先生考證,中國的繅絲織物早在彩陶土陶時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商代(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年)就已制作精良。僅從史料詞匯來看,沒有無法證明的實物,絲綢最早出現的時間還有待考證。

中國新疆樓蘭古城漢代遺址出土了“中西(地域)混合風格”的毛織物。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絲毛織物,制作極為精美。20世紀初,曾三次深入亞洲探險的英國文物大盜馬克·奧雷斯坦(1862 ~ 1943)寫下《新疆的地下寶庫》,推測繅絲作為壹種特殊的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西域少數民族的繅絲。公元前138年,張騫與西域交流,互通有無。在“絲綢之路”上的絲綢產品中,主要有絲綢、絲綢、織錦、緞子、絲綢、紗線、絲綢、天鵝絨、絲綢等。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了壹條非常珍貴的繅絲帶。我國考古學家考證,這是壹條公元7世紀的跳舞人偶帶,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繅絲物件。

繅絲起源於何時很難考證,但從傳世實物來看,早在我國漢魏之間就有了。在蒙古,有漢代“山石樹”的絲織品殘片,其編織方法為“拉經斷緯”,與北京雙塔出土的“紫湯蓮花”壹模壹樣。繅絲技術發展到唐代,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和完善。當時生產的多是絲帶等實用產品。壹般來說,編織手法以平為主,花與田之間還有明顯的差距,即“水路”此外,還有繅絲、編織、采摘等編織方法。唐代繅絲的圖案題材壹般是簡單的幾何圖案,色彩以平塗塊為主,所以色彩層次不夠豐富,但有的已經用金線作為地紋,以增強裝飾效果。這壹時期,繅絲技術也隨著唐朝的使臣和各國留學生傳到了世界各地。所以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鄰國日本的人們用絲綢作為他們最有價值的面料,為日本僧侶制作腰帶、和服和長袍。我們甚至可以借鑒

“奔絲”的編織,展現了漢唐時期中國作為大國的風範。隋唐以後,絲綢制品壹直被用作字畫的頭。明代朝廷提倡節儉,規定繅絲只能用於繅絲和訂貨,所以繅絲產量很少。明代有“禦史監”下的“繅絲工”,管理繅絲生產。但宣德朝以後,隨著國力的強盛,禁令逐漸放松,織造越來越多,名人字畫又被臨摹。“南方工匠來北方大顯身手,制作不如宣和。”到了明朝成化年間,繅絲生產再度繁榮,作品主要產於蘇州、南京、北京等地。繅絲的藝術風格深受江南文人繪畫的影響。以臨摹當時名家的畫而聞名,如吳起、朱、王彤等繅絲藝人所織的沈周、唐寅、的畫,其中繅絲《獻壽圖》、繅絲《沈》等。

繅絲的制作被皇室壟斷,因此技藝的裝飾意味特別濃厚。創造了鳳尾繅絲、雙母繅絲等新技術,甚至在緯線中混入孔雀翎等珍貴材料,彰顯皇家風範。這壹時期恰逢中國服裝大變革,江南也出現了小作坊的經濟競爭。高檔面料不斷嘗試新的方法,質地越來越柔軟,於是“明絲”應運而生。此時江南的繅絲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當時蘇州祁門外的陸慕鎮有壹批藝人,從事絲織。著名工藝美術家朱所作的《瑤池祝壽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輪廓分明,尤為突出。明代繅絲最大的特點是被朝廷用來將繅絲呈獻給朝廷,制作皇帝的朝服。北京十三陵地宮出土的皇帝龍袍就是壹個例子。二是寫實與裝飾相結合,包括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等。,以小畫冊頁為主,裝飾豐富;尤其是編織人物,更是前無古人,堪稱壹大創舉。沈周的《蟠桃仙子》、《戲嬰圖》等都是由著名的武藝編織而成,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展現了繅絲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康幹年間,江南的絲綢業被皇權牢牢控制,繅絲成為皇權的象征。明清時期的官服,宮廷中的生活用品,官銜的象征——官補,都是帛書中的上品佳作。繅絲在清代也有了很好的發展,出現了雙面繅絲、繅絲、刺繡的混合方法(即把繅絲、刺繡、繪畫等技術融為壹體)。清代繅絲藝術品均與繪畫相結合,風格獨特,創作了《三星》、《八仙祝壽》等壹批精美作品。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在清代,詩文被廣泛使用。比如在禦三星圖中,把乾隆皇帝的“三星頌”和“朝年圖”剪去,把藍色隸書乾隆剪去做朝年詩。字畫編織精美,展現了名家工匠的高超技藝。

清末到清末,隨著國家的衰弱和近代中國戰亂不斷,繅絲業瀕臨消亡,劣質的繅絲作品充斥市場,連宮廷用的東西都很少見。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日本商人大量向中國訂購和服腰帶和昂貴的長袍。繅絲業迅速發展,蘇州、南通、杭州等地逐漸建立起繅絲廠和作坊。蘇州先後創辦了蘇州繅絲廠、吳縣東山繅絲廠、蠡口繅絲廠、黃橋繅絲廠、陸慕繅絲廠,並稱為五大繅絲廠。* * *擁有員工600多人,繅絲機600多臺。除生產繅絲藝術品外,主要生產繅絲日用品——和服腰帶。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工藝品的出口任務急劇增加。由於和服和絲綢帶受到日本顧客的青睞,出口需求逐年增加,絲綢廠家增加了絲綢機器設備,壹萬人壹萬臺,比歷史上還多。

任何時代,繅絲生產都空前發展,幾乎形成了“村村有廠,家家有有機臺”的規模。南通工藝美術學院從1985開始試生產。

南通工藝美術學院是全國工藝美術行業享有盛譽的單位。曾被稱為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四大明珠之壹。雖然當時蘇杭的繅絲業剛剛重新起步,但南通的繅絲技藝還遠遠落後於他們。南通工藝美術學院繅絲藝術傳人王玉祥在研究和傳承繅絲藝術的過程中,繼承了繅絲的傳統,大膽創新,成功修復了繅絲箔帶。經過幾個月的研制,江蘇第壹條繅絲箔帶在南通研制成功,可以小批量生產。同時,王玉祥將此項技術分享給了業內另壹位蘇繡大師王金山先生,為南通工藝美術行業增色不少。南通在引箔帶技術的基礎上,向日本學習了中國的原生態繅絲技術——這種繅絲技術(日本稱之為“這繡”),並接受了日本贈送的壹臺約300年前的木制機器(這臺機器樣品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南通宣和繅絲研究所)。這樣蘇州主要生產明刻絲綢,南通主要生產土產絲綢。90年代初,由於工藝品外貿任務下降,繅絲日用品生產面臨困難,勞動力過剩,生產萎縮,技術工人外流,多數企業倒閉扭虧為盈。只有蘇繡研究所和南通宣和繅絲研究所(原南通湖田經貿所)還在堅持生產。他們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將東方的繅絲藝術與西方的繪畫、攝影藝術相結合,先後編織出《靜物》、《兒童》、《大衛畫像》等壹批新的藝術精品。宣和繅絲研究所在制作過程中,用幹草和幹花制成錫箔紙,再切成細條,織在織物中,使畫面更接近自然。將絲毯編織法移植到繅絲工藝法中,通過增強畫面的立體感,使其更加生動,豐富了這壹古老而年輕的傳統工藝。除了制作常見的名貴衣服、腰帶,還制作唐卡、名人字畫等工藝作品。其中,張大千的《花鳥》(1941年)、範曾的《東坡吹圖》(1987)、高適(1996)等作品不僅模仿了原始山水人物畫的風格和內容

目前從事繅絲生產的企業僅有南通宣和繅絲研究所(南通三和經貿所)、蘇繡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師繅絲工作室,以及吳縣廣府、黃橋、交趾的、郭、、陳小軍等民間藝人和新生代郝乃強。主要生產繅絲藝術品和繅絲日用品,如和服腰帶、貴服等。

  • 上一篇:兒童故事簡編
  • 下一篇:妳能給我算命嗎?我出生於農歷1988年2月3日。是個女孩。大概20.30分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