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認識余華是因為壹本書《活著》。在書中,作者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了主人公“傅貴”痛苦多於歡樂的生活。但令人意外的是,看完《傅貴》後,它傾向於悲劇,但它不是悲劇,也絕對不是喜劇人生。我並不難過,只是陷入沈思:我本來就是被苦難堆砌卻依然頑強樂觀,這就是“活著”的姿態。
《活著》這本書引起了我對人生的思考,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從余華作品中主人公的孫子身上看到了什麽是“可憐”,什麽是悲哀。我也從“傅貴”的壹生和書中的兩句話中明白了什麽是活著和幸福。
1,思考1:可憐和可悲有什麽區別?餓死可憐,撐死可憐。看著《活著》裏的眾多悲劇人物,顏小二印象最深,也最尷尬。事實上,這是“傅貴”孫子之死。
《孫子的苦根》是傅貴女兒生命的延續。為了生下苦根,傅貴的女兒夏風死在了產床上。接著,傅貴失去了深愛女兒的女婿希爾。
希爾是壹名搬運工。他終於和他最愛的夏風結婚,過上了平靜的生活。雖然他珍惜這壹生,但他沒有得到上帝的祝福。上帝給了他壹個兒子,但他帶走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難產去世後,是他的兒子支撐著希爾活著。
只是希爾有時間撫養庫根,他在工地被兩塊石板壓死了。他死前喊的最後壹句話是庫根。
沒有了父母的苦根,我終於和傅貴壹起來到鄉下生活。
然而,盡管傅貴很珍貴,庫根還是以壹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死去了。
因為庫根病了,傅貴為庫根煮豆子,但即使是豆子對痛苦的庫根來說也是罕見的食物。他不是病死的,也不是餓死的,而是靠吃豆子養活的。
作者余華在這裏設定的情感是殘酷而誇張的,讓人驚訝,但同時也讓我思考: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死於匱乏是可憐的,但當匱乏的人能突然得到滿足時,這種“滿足”帶來的未必是“希望”和“幸福”,而是壹種隱患。在這裏,餓死雖然可憐,但撐死確實“可悲”。想要是激起鬥誌,還是激起貪婪摧毀理智?這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很多人正在面臨或者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
2.思考二:幸福是家人的相聚。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我們現在和未來都在為自己或家人的幸福而奔跑和奮鬥。在這裏,我們可能會離開家鄉,甚至與家人分離,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但余華用生命告訴我們:“只要壹家人天天在壹起,不在乎福報。”
人的壹生到底想要什麽?學徒?名利?最終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深刻的明白,仕途成功,名利都是福報,這些福報填補不了沒有家人朋友與我們分享的人生空虛。
我們追求的東西,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所以我們離家很遠,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幸福的方向,不能在追求幸福的時候失去最珍惜的“幸福”。
我們老百姓的幸福有時候真的很簡單,就是簡單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3.思考三:活著就是要忍受現實賦予我們的快樂與痛苦,無聊與平庸。余華筆下的傅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他不愁吃穿,但他喜歡賭博,毀了他的財富。當他清醒後決心振作起來時,卻在為母親求醫的路上被抓。他回家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多年,忠誠頑強的妻子幫助他成長。
本以為他回來後,生活會步入正軌,但悲劇隨之而來。因兒子與縣長妻子血型相同,在救縣長妻子時因抽血過多而喪命;他的女兒嫁給了搬運工希爾,卻因難產死在產床上;他的女婿在工作時被兩塊石板砸死,他的妻子在孩子死後無法生活,無法睡覺。而他的孫子苦根,因為很少吃豆子,有壹次生病吃多了豆子撐死了。
壹生只身來到這個世界的傅貴,有壹大家人陪伴,但世事無常,壹次次的苦難最終讓他壹個人走了,孤獨而淒涼。這個時候,他還是選擇了無怨無悔的“活下去”。
傅貴“活著”的姿態,讓顏小二第壹次從擁抱苦難的角度看待人生,正如余華在書中所說:
作為壹個詞,“活著”在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或攻擊,而是來自於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責任,忍受現實賦予的快樂與痛苦,厭倦與平庸。
我們壹直在逃避生活中的苦難,逃避生活中的無聊和平庸。然而,快樂和困難交織在壹起,這就是生活的樣子,無聊和平庸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常態。回避是沒有用的,苦惱和後悔起不了任何作用,因為這就是“活著”。
4.苦難彌足珍貴,歡樂難求,無聊平庸難得。最勇敢的事是發現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生活。我覺得余華寫的《傅貴》就是這樣壹個老人。而我們需要傅貴那樣的冷靜和樂觀,去面對我們時不時的瑣碎而又往往枯燥平庸的生活,因為我們真正擁有的,真正在創造的,是我們生活的每壹分鐘。
換句話說,“活著”是壹件無聊的事,也是壹件很有意義的事,是壹件快樂的事,也是壹件痛苦的事。因為它的多種口味,我們稱之為“活的”。畢竟,苦難是珍貴的,歡樂是難求的,而無聊和平庸才是最難得的。
註:本文為閆小二哲學著述原創獨家發布,如有處理、抄襲等侵權行為,壹經發現將追究責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它們被入侵並刪除(兩周內)。請喜歡這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