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稱“捏面人”。各地稱呼不壹,也叫“面人”、“面羊”、“花饃”。它用糯米面為原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然後用手指和簡單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的各種形像栩栩如生,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方面。它是壹種起源於民間的傳統工藝。
據文獻記載,漢代已有面塑的記錄。現存最早的面塑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唐代面制女俑、男俑和小豬。明清時代,面塑技術已相當完善,“捏面人"成為面塑藝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光緒年間,天津出了壹位“面人張”。他捏面人的技術精深,可惜其技藝在晚年失傳。
近現代面塑名家,以“面人湯”湯子博、 “面人曹”曹儀策、 “面人郎”郎紹安最出名。湯子博的作品生動傳神,曹儀策的面人精細素雅,郎紹安的面人色彩濃重。故宮博物館現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壹些人物面塑,便是出自著名的面塑名家湯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明艷。
就捏制風格而言,黃河流域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並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點;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面塑藝術的特證是“壹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面塑,壹般用精面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制成;另壹類是可以食用的面塑,是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山西面塑
山西民間有個風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之日,均要捏制面塑以示慶賀。這些面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家庭婦女之手。
特別是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以面粉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制成比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種類繁多的面塑。這些面塑大都造型誇張、簡練、質樸,民間和地方特色明顯。
隨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經過非食用的防腐、防幹裂、易存放的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塑藝術品。山西面塑主要分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絳州面塑。
霍州面塑當地人稱為“羊羔兒饃”。羊含有吉祥之意。每逢節日來臨,巧手的農婦便按當地習俗捏小貓、小狗、小虎、鴨、魚、蛙、葡萄、“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等面塑作品,以預示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霍州面塑造型質樸,不多修飾,著色通常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面塑流行於忻州壹帶。由於春節期間要敬神蒸供,節前把和好的面團捏制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它為“花饃"。忻州花饃,中間往往加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備受歡迎。當地還有壹種大型供品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組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壹層如意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寶”三個到五個,同時還塑上壹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用顏色點染,成為壹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絳州花饃,花色絢麗,造型比較誇張,尤以走獸花饃最為有名。
山東菏澤面塑
山東菏澤面塑是北方面塑的代表,而穆李莊是菏澤面塑的發祥地。面塑,作為穆李莊人賴以生存、養家糊口的手藝代代相傳。菏澤面塑的種類主要有:“花供”面塑,多為家畜家禽、桃梨瓜果、胖娃娃、老壽星等,其捏制手法粗獷,風格質樸,色彩單純,對比強烈;單人面塑,多為文雅官員、風流仕女、武將俠客、天真兒童等,其做工細膩,色彩復雜;有聲面塑,動態面塑,多為兒童玩具;盒裝組塑:在壹禮盒內,塑幾個人物,表現壹個故事,為高檔工藝美術品;寫生面塑,依據眼前人物或動物即席捏制成像。
郎莊“面老虎”,相傳郎莊的“郎"和“狼"諧音,而狼食人畜,因而做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興旺,因此郎莊的面塑是從做面老虎開始的。當地各種面塑都統稱“面老虎”。大多用精麥發面,制作簡單,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細部及裝飾,蒸熟後上色點彩、塗膠,然後晾幹。這樣做成的面塑外表光亮,不易於裂。郎莊面塑是圓雕造型,大都為扁平狀,既宜於平放和吊掛,又宜於晾幹。其色彩豐富艷麗、純度高,除了大面積的品紅、黃、綠以外,還用少量的白粉、鈷藍作裝點,最後用墨線細致勾勒,整體感覺活潑靈動,絢麗多姿。
北京面塑
北京面塑是壹種制作簡單且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捏面藝人依據需要,先是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處理,制成各種顏色面團。這些面團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巧妙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片刻之間,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便脫穎而出:有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有天真無邪的兒童,有種種神話故事、戲曲中的角色和歷史人物。外國旅遊者在觀看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術、千姿百態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稱北京面人為“中國的雕塑藝術”。
上海面塑
上海面塑最具盛名的是人稱“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面塑藝術家趙闊明的作品。趙闊明19歲起捏面人,25歲就與北京東城“面人湯”(湯子博)齊名,32歲在天津被譽為“麗人大王”。
他的作品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畫精細,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作“立體的畫,無聲的戲”。而且,他制作的面人,不黴、不爛、不裂、不變形,也不易褪色。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鐘馗嫁妹”、“關公看春秋"等,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衣缽,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稱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